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郵電通信設施的逐漸完善]
這一目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1.郵政通信的發展。(1)發展開始時間和標志:1866年海關試辦郵政。(2)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至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至今。(3)各個時期發展的特點:第一階段郵政事業經歷從試辦到正式辦理的過程,涵蓋范圍不斷擴大,已經初具規模;第二階段郵局郵路進一步發展,突出表現在郵政工具的變革;第三階段開創了郵電合一的新時代,獨立發展;第四階段嶄新的歷史階段。
2.電信事業的發展。(1)電報:出現標志——1877年丁日昌在中國臺灣架設電報線;起步階段特點——外商壟斷對外電信交通;國民政府時期——收回部分電信主權,增開業務,技術與服務逐步提高。(2)電話:出現標志——1882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建成電話交換所;民國時期發展特點——業務增多、設備更新、服務范圍與內容擴展;改革開放后特點——技術發展迅速,普及率增長迅速。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交通工具變化的表現形式。
難點:交通工具發展的原因。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 你與朋友聯系時使用的郵電通信方式都有哪些?
答案提示:包括有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普通信件、電子信件。
[自我測評]
1.闡述交通、通信工具的發展更新過程,并分析它們對于民眾社會生活的影響。
答案提示:交通工具經歷了人力、畜力牽引到機械動力牽引的發展過程,通信工具經歷了有線方式到無線方式的發展過程。通過不斷地更新發展,人與人之間時間、空間上的距離不斷拉近,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
2.在近現代中國的社會發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發展不平衡性表現明顯。請談談有關這方面的具體表現。
答案提示: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交通配套基礎設施上,帶來的后果就是交通工具的數量與質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許多地區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
在通信工具方面,也存在著這樣的發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體現在線網的架設、通信工具的數量上。由于許多地區地處山區,經濟落后,線網很難通入,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通信工具的數量不多。而東部由于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無論在線網的涵蓋區域還是通信工具數量的百人擁有數都絕對處于優勢。
[材料閱讀與思考] 以下材料是1865年一1869年中英、中美條約交涉前后,各省將軍督撫對于外人鋪設鐵路的態度。閱讀后請思考:中國官員在外人鋪設鐵路問題上持什么態度,他們的理由有哪些?試對此做一簡要評價。(材料略)
答案提示:中國官員在外人鋪設鐵路的問題上持反對的態度,他們的理由有:鋪設鐵路會“占人田業”、“毀人廬墓”、破壞風水,同時又會擾民,引起大規模的民眾反抗運動,影響到自身的統治。
評價: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官員的態度是不正確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但也是符合其階級立場的。對于官員來說,西方機器的引進必然破壞社會結構,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動,引起社會關系的變化,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到自身的統治,這是最根本的因素。西方技術的傳入,不會因個人的意志而改變,當它成為一種潮流、趨勢以后,必將勢不可擋,進而更加加速社會的變動。后來的事實充分印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