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從這些方面的變遷中可以看出: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經歷了由閉關自守向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向近代化、現代化的趨進。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在鴉片戰爭后直至民國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傳入呈現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趨勢;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于中化、獨立化,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與世界的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國際的潮流。
2.聯系當今社會現象,分析外來文化對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遷的影響與作用。
答案提示:在今天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外來文化的影響——洋快餐、流行的服飾、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國物質文化與社會習俗的變遷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國,總是攙雜著一些傳統的東西。一種文化被引進后,往往不會再按原來軌道發展,而是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產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輝煌的結果。外來文化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影響就是改變著人們舊有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開放,不拘泥于傳統。在這樣的繼承與摒棄中,形成了符合中國人的新型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
[材料閱讀與思考] 以下材料是1898年9月康有為遞呈光緒皇帝的奏折。閱讀后請思考:辮子在哪些方面與近代社會格格不入、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聯系辮子與近代社會發展的關系,談談風俗變遷在社會劇變中的作用。(材料略)
答案提示:首先,近代社會“尤尚機器”,辮子的存在容易誤纏機器,從而阻礙了機器的使用;其次,辮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戰爭的需要;再次,辮子的存在既不衛生又會耗時梳刮。
風俗反映了民眾的一種普遍社會心理,它的劇變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會意識的發展歷程。社會的變化是社會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變化,歸根到底表現為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方式的變化又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化。所以社會生活的方式,也就是風俗,既是生產力發展的最終目的,又是促使社會關系變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質力量。對辮子的態度,極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風潮中社會風尚的劇烈變化。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 通過撰寫“中國近現代服飾的演變”的小論文,考查學生分析問題,正確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評價方法] 個人代表作品檔案袋法。
[評價過程] 將小論文以自我測評、小組測評和教師測評相結合方式綜合求出平均分。
[評價總結] 將作品放入檔案袋,好的作品以板報的形式展出。
(五)歷史問題注釋
[中山裝的創制]
民國初年男子服裝主要是長衫、馬褂,這基本上是中國傳統袍服的延續。但在此時,中西合璧的中山裝開始出現。中山裝由孫中山創制。其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系根據英國式獵裝改制,有的認為根據南洋僑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改進,有的認為源于日本鐵路工人服,還有的認為以日本陸軍士官服為樣本而改制。據說,19xx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從歐洲回到上海,在上海的榮昌祥呢絨西服號定做過幾套西服,穿著很滿意。于是,他要求服裝師傅以日本陸軍士官服為基樣,設計一套直翻領的四貼袋服裝,袋蓋成倒山形筆架式,紐扣為五粒,象征五權憲法。這就是今天中山裝的樣式。這種樸實、莊重的新式服裝開始在國內官員和學生中流行開來。民國初年政府規定的禮服仍以長袍、西裝為準,但至20世紀20年代末,國民政府重新頒布《民國服制條例》時,中山裝被確定為禮服之一,中山裝更加流行了,國際上也視中山裝為中國男子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