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材料閱讀與思考]
報紙除了有娛樂民眾的功能之外,在政治方面經常成為譏諷時政的陣地或政黨的喉舌。以下材料是民初天津《大公報》針對報業所發表的評論,閱讀后請思考:下述材料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政治背景與輿論環境?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材料略)
答案提示:上述材料反映出整個社會處于復雜混亂的政黨政治的政治環境,輿論環境確實相當自由開放,但是實際上缺乏正確的輿論導向,相當混亂。
新聞輿論是對政府行為有效監督的—個手段,也是保持社會正義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只要言論不依仗政府或其他公共權力強制推行,確保多元的自由爭辯,不但不會威脅和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反而會推動公民在自由思考中逐步成熟,有效地推動社會的進步。但這不意味著社會輿論可以完全沒有約束,它必須有著正確的價值取向來引導民眾,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離開了這一點,就會造成社會輿論的無政府主義。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 學生動手能力和整合資料的能力。
[評價方法]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本課內容的網頁。
[評價過程] 提出網頁制作要求,具體結合本課教學的某一個方面的問題,搜集材料,制作相關題材的網頁。
[評價總結] 將學生制作的網頁放在學校的網站上。
(五)歷史問題注釋
[《昭文新報》]
1873年,商人艾小梅在漢口創辦《昭文新報》,武漢即有了第一份由中國人自己辦的報紙。該報每日發印,遍售各埠。內容除時論、商業行情外,還有漢口市內奇聞逸事,并刊發文人墨客的詩詞雜作。形式為十折書刊形。創刊時以手工木刻活字拼版,用白鹿紙手工印刷。
[北京電視臺建立]
1958年5月1日,新華社發出電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在5月1日開始試驗廣播。”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設在北京市復興門外護城河畔的廣播大廈中,播放室是由一個大約五六十平方米的辦公室改建的,房間的一角為導演間和音響控制臺。就在這個簡陋的地方,播出了中國第一次電視節目。這次播出從晚上7點05分開始,內容有新聞、舞蹈、記錄和科教影片等,時間為兩個多小時。雖說第一次播出的時間不長,節目比起現在顯得粗糙,但這卻是中國電視事業上的重要一步,也是可喜的一步。當時電視臺只設了正、副主任,參加節目組織工作的人員只有四五十人,此后工程技術人員增至18人。同年9月2日,北京電視臺開始正式廣播,每周播放四次(星期二、四、六、日)。1973年4月15日,開始彩色電視試播工作。同年10月1日,北京電視臺彩色電視節目正式播出。
[網絡游戲成為互聯網應用的新熱門]
在xx年1月15日發布的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報告中揭示,網絡游戲已經成為互聯網應用的一個全新熱門,其熱度已經逼近搜索引擎使用。
46.2%用戶上網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而32.2%的用戶目的是為了休閑娛樂。在用戶經常使用的網絡服務中,14.7%的用戶選擇網絡游戲。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13.4小時,而對有時和經常玩網絡游戲的上網用戶調查顯示,用戶平均每周上網玩網絡游戲的時間為11.3小時。
而用戶玩網絡游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休閑娛樂,約有88.8%的用戶,而鍛煉智力和結交朋友的用戶分別為31.6%和28.7%,為了獲得獎品、獎金等收益的用戶有10.8%,說明職業玩家的數量也在增加。不過用戶喜歡的網絡游戲更多是休閑對戰(包括棋牌、益智游戲等),約有66%,超過50.4%的喜歡角色扮演的用戶,這說明聯眾類型游戲和mmrpg網絡游戲為網絡游戲主流。不過也表示新進入網絡游戲的廠商可以考慮在即時戰略、模擬經營、fps等內容方面多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