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精選3篇)
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篇1
第一節 戰后初期的國際關系和兩極格局的形成
測試
練習
1.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的標志是( )
a.雅爾塔體系的確立 b.聯合國的成立
c.關貿總協定成立 d.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答案:a
2.二戰后對日本法西斯懲處不徹底的主要原因是( )
a.蘇聯的利益考慮 b.美國的利益考慮
c.日本認罪態度好 d.中國政府的寬容
答案:b
3.近代以來,國際關系中先后出現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
關于這三個體系共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在戰爭后建立起來的 b.重新劃分了國際關系格局
c.帶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 d.沒有進步作用
答案:d
4.兩極格局下美蘇的對抗形式主要是( )
a.戰爭 b.冷戰 c.經濟封鎖 d.思想滲透
答案:b
小結
二戰后國際關系的重大變化是雅爾塔體系的確立。這一體系打破了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代之以美蘇兩極主導。美蘇兩極格局存在近半個世紀,對二戰后歷史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兩極格局雖然已經解體,但從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角度而言,學習這段歷史仍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同學們如有興趣,可以對相關問題展開進一步思考與探討,最后將本節內容的知識結構表列出,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
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篇2
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節 美蘇爭霸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蘇關系。
(2)要求學生掌握美蘇爭霸的主要特點及美蘇外交的基本戰略,掌握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赫魯曉夫上臺后提出一套對外基本戰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蘇爭霸中,既有緩和又有劍拔弩張的時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蘇爭霸,是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轉攻為守的時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蘇爭霸中,美國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蘇聯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2.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對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和美蘇雙方在爭霸中的基本態勢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在對外政策方面逐漸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導致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愈演愈烈。這是美蘇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過講述“美蘇爭霸的形成”,使學生明確:戰后初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全球對峙,即所謂“冷戰”格局,被50年代后期開始的美蘇爭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
(3)通過學生對美蘇爭霸過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響的了解,讓學生認識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增強學生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意識。
(4)通過美蘇爭奪世界霸權使兩國背上沉重包袱的歷史教訓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推行霸權主義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舉。
(5)通過美蘇兩國爭奪霸權過程中兩國對外政策調整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在國際政治斗爭和國際競爭中,經濟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3.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分析美蘇爭霸斗爭的三個階段中,蘇聯對美國態度和政策的變化與蘇聯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關系,美蘇爭霸的后果和影響,美蘇兩國國家綜合國力與其國際地位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自學教材及有關資料,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的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討論與答題,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現象產生、變化規律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本課重點: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和美蘇雙方在爭霸中的基本態勢。
2.本課難點: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蘇爭霸中,美蘇雙方對外戰略的調整及原因
教學設備及教具
1.多媒體設備或小黑板。
2.自制的課堂思考題、討論題,反饋練習題及答案的幻燈片、投影圖片等。
教學要點
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蘇爭霸
1.美蘇爭霸的形成——赫魯曉夫的對外基本戰略
2.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期的美蘇爭霸
二、60~80年代的美蘇爭霸
1.60~70年代蘇聯的積極進攻戰略
2.80年代美國對蘇聯采取的強硬態度
三、80年代中后期的美蘇關系
l.60年代末美國對外戰略的重大調整
2.有關中美關系的三個公報
教學安排
本節內容用一課時(40~45分鐘)完成。
本課采用學生自學——教師指導的教學模式,步驟如下:
第一,提問導入;第二,自學指導;第三,學生自學;第四,課堂提問;第五,課堂討論;第六,解難釋疑;第七,課堂小結(列表或圖示教學重點);第八,反饋練習。
教學過程
提問、導入新課(2分鐘)
提問:戰后初期國際關系格局有何特點?
回答:戰后初期,國際關系格局的特點是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全球對峙的兩極格局,即所謂“冷戰”格局。
導入:從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漸變化,開始出現美蘇爭霸的格局。美蘇爭霸格局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發展情況如何?美蘇爭霸對其自身歷史的發展和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這是我們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自學指導(4分鐘)
1.教師介紹本節知識概要。
2.出示閱讀思考題(可用投影、幻燈、小黑板展出):
3.要求學生結合上述思考題閱讀課文。學生自學(6~7分鐘)
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作簡要筆記,為回答問題作準備。
課堂提問(8分鐘)
1.分小組回答問題,教師先按順序展示題目,等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做點評并以表格 的形式展示答案要點。(可用投影、幻燈、小黑板展出。)
一組問題(2分鐘):
列舉美蘇爭霸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二組問題(2分鐘)
結合美蘇爭霸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分析在美蘇爭霸過程中,蘇聯的對外政策是什么?
三組問題(2分鐘):
結合美蘇爭霸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分析在美蘇爭霸過程中,美國的對外政策
組問題(2分鐘):
根據美蘇爭霸過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美蘇的對外政策的變化,說明美蘇爭霸各階段的 態勢?
課堂討論(6——8分鐘)
1.結合各小組回答的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3-4分鐘)。
討論題如下:
(1)美蘇雙方在爭霸過程中調整對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美蘇兩國領導人推行的對外政策的變化中,你 得到什么啟示?
2.小組討論后推舉代表發言(3—4分鐘)
3.教師對學生所述答案進行點評后,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第(1)題的答案要點(1分鐘)
4.教師對學生所述答案進行點評后,展示第(2)題的部分答案要點(1分鐘)
美蘇兩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政策不僅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造成了不利影響,而且對其 本國經濟發展也產生了明顯的不利影響,任何國家的政府和領導在決策時都應引以為戒。
綜合國力的強弱取決于經濟發展的好壞,并決定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因此,發展經 濟是當今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權主義的最強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 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中國在美蘇兩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的過程中多次發揮過作用,這說明中國在國際事務
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篇3
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第五節 殖民體系的崩潰和第三世界的興起
教案
指導新課自學(指導2分鐘,自學8分鐘,共10分鐘)
1. 教師介紹本節知識概要。
2. 2.出示閱讀思考題(可用投影、幻燈、小黑板展出):
3. 學生自學(要求學生根據閱讀思考題作列提綱或列表格)。
回答問題(15分鐘):
問題一(5分鐘):
戰后初期民族獨立運動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板書提綱或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戰后初期民族獨立運動成果提綱)
問題二(4分鐘):
非洲與拉美民族解放運動有哪些重大事件?進程如何?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板書提綱或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1.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原因{ 亞非會議的鼓舞
埃及人民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的促進
進程
意義
出示《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進程、意義表》(5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
備注:利用掛圖、投影圖片或動畫展示《非洲獨立形勢圖》,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非洲獨 立運動的過程。
2.古巴革命: { 獨立:1959年,卡斯特羅挫敗了美國,在哈瓦那建立革命政府。
改革:實行國有化,進行土改,1961年宣布古巴為社會主義國家
意義:沉重打擊美國在拉美的霸權,鼓舞了世界的民族解放斗爭。
問題三(6分鐘):
不結盟運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的情況如何?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板書提綱或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三、第三世界的崛起
1.“第三世界”的由來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補充;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2.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 原因
(2)情況:
2.第三世界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的作用(1)政治方面: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補充;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2)經濟方面: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補充;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3.不結盟運動興起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義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補充;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討論探究(10分鐘)
教師以幻燈或投影展示討論題內容:
教師以幻燈或投影展示民族解放運動概況表,作為學生思考問題的資料: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補充;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教師以幻燈或投影展示討論題內容: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補充;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教師以幻燈或投影展示討論題內容: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補充;以幻燈、投影展示答案要點:
課堂小結(3分鐘)
教師小結:教師以串講的方式,提綱挈領地概述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新學知識加深與鞏固。
反饋練習(5分鐘)
甲、自選題目
1.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國際關系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這些新特點不包括以下的( )
a.世界發展的多極化格局代替了美蘇爭霸的格局
b.中蘇關系逐漸惡化,以至最終破裂,社會主義陣營逐漸瓦解
c.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迅速,不再一味追隨美國,并日益要求擺脫美國控制, 資本主義陣營逐漸瓦解
d.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第三世界力量不斷壯大,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2.結合非洲歷史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17~18世紀和20世紀初非洲遭受列強的不同政治格局,分析西方殖民者侵占非洲區域變化的原因。
(2)比較20世紀初的非洲政局和20世紀60年代末的非洲政局,說明其變化的原因。
(3)概括說明民族獨立對非洲國家的意義。參考答案:1.a2.(1)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對外擴張以占領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為主,而不 以地域占領為主;②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階段后,列強為了大量輸出資本而加緊瓜分世界;③歐洲冒險家的探險為殖民者侵占非洲開辟了道路;④20世紀初,非洲被瓜分完畢。
(2)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老牌殖民國家的衰落。
(3)①非洲國家獲得民族獨立后,能夠不受他國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②實現民族獨立,能夠更好地發展民族經濟,以實現經濟獨立與振興。
乙、課后練習
一、選擇題1.d 2.c
二、問答題
1.簡述從開鑿蘇伊士運河到埃及把運河收歸國有的歷史。
答:1859年,法國攫取開鑿運河的權利,1869年,運河通航;英國、法國在埃及進行了激烈的爭奪,英國取得了運河的控股權;70、80年代,英國單獨控制埃及,使埃及處于英軍占領之下;1922年,英國在埃及人民的強烈要求下同意埃及“獨立”,但仍然控制運河并繼續在埃及駐軍。埃及共和國建立后,納賽爾總統于1956年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法為控制運河出兵侵略埃及,挑起第二次中東戰爭,但遭到失敗。埃及最終實現了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
2.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取得了哪些成就?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勝利有什么歷史意義?
答:成就主要有:①20世紀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非洲有30多個國家獨立。其中1960年有17個國家獨立,該年被譽為“非洲獨立年”。②70年代中期葡屬殖民地的莫桑比克、安哥拉獨立。③80年代到90年代初,津巴布韋、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④曼德拉當選南非首任黑人總統,南非擺脫了殖民主義的種族隔離制度。
意義:①使遭受奴役幾百年的非洲人民獲得了解放,改變了非洲的面貌。②標志著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③新興的非洲獨立國家成為第三世界中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國際舞臺上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材料解析題
答:(1)由來;①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希伯萊人)的祖居地;歷史上,尤其在二戰中,猶太人受盡迫害,希望建立自己的國家;②猶太民族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共同的宗教;世界大國的支持。
(2)影響:①結束了英國對該地區的“委任統治”;猶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國;耶路撒冷由聯合國代管。②因為中東地區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中東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美國等大國利用該地區復雜的民族、宗教矛盾,不斷插手該地區事務,導致這一地區沖突不斷,使巴勒斯坦不僅長期未完成建國任務,而且受該地沖突影響,巴勒斯坦的難民無家可歸,流落于阿拉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