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通用2篇)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篇1
岳麓版高中歷史學科高一年上學期課時授課計劃
必修二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導言分析】
一、原因:地理環境的影響
通過必修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對古代東西方不同文明的產生有重要影響。與古希臘海洋文明不同的是,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耕為主體的經濟形態,本單元我們將復習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二、內容: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三、評價:
(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奠定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的基礎上古代中國取得了農耕文明(包括發達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
(二)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國家工業文明興起,而中國在明清以后,雖然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與封閉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造成中國經濟遲滯,中國農耕文明逐漸落后世界發展潮流。到近代中國農耕文明受到工業文明的沖擊,造成了落后挨打局面。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課標要求】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知識點解析】
一、古今中外農業發展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調整,中央集權的保護,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典型例題】(xx年天津)39.糧食問題引發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設問:材料一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4分)指出古今中外促進農業發展的共性因素(2分)
答案:戰國農業生產發展(糧食產量提高)。
鐵農具、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鄭國渠、都江郾),各國的變法,封建生產確立(私田取代公田)。
提高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
二、從生產力發展角度看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特點(第1課)
1.從勞動對象上: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1)起源:種植經濟由采集經濟發展而來;
(2)農作物種植結構:因地域差別形成南稻北粟的農業格局
a.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系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關注自然,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b. 常識:六畜(豬、牛、馬、羊、雞、狗)
【典型例題】:(08濰坊模擬)“金豬去,玉鼠至,賀歲夜無眠;舉金樽,對玉闕,瑞雪似舞翩;家為天,人如仙,快樂走人間;眾親朋,闔家歡,新春福祿全!”這是xx年春節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豬” “鼠”與農歷紀年相配,這源自于
a.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b.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
c.中國原始圖騰崇拜 d.中國原始的自然崇拜
2.從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上看: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
“精耕細作”含義:是以對土地高度利用為基礎,通過不斷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提高農作物生產能力而形成的農業生產模式。它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
⑴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的進步
【學生歸納】“解析與探究”:中國古代生產工具是怎樣逐步得到改進的?這種進步對農業生產有什么意義?
a.材質變化:石骨木(原始)——青銅(商周)——鐵(春秋戰國)
b.動力變革:人力——畜力(牛耕)——自然力(唐朝筒車的發明)
c.耕作工具的進步 耒耜(原始)—— 戰國鐵犁用于牛耕——西漢犁壁——唐朝曲轅犁
d.灌溉工具的進步:翻車、筒車。
【教師引導】:引導學生注意識記各時期主要生產工具的進步;注意觀察插圖,并結合小字部分了解曲轅犁.要注意對比教材中“漢代耕作畫像石”和“曲轅犁”兩幅插圖,注意教材小字部分關于曲轅犁與前代犁相比的三個優點
(2)生產技術的進步
刀耕火種——鐵犁牛耕精耕細作
(3)完善水利設施
【學生歸納】中國古代有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
a.灌溉工程:春秋芍陂——治理淮水
戰國都江堰——治理岷江;鄭國渠——引涇入洛
西漢漕渠、白渠。
b.泄洪工程:大禹治水的傳說;東漢王景治河。
c.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坎爾井
【熱點鏈接】:都江堰今天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建筑物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包括二王廟等景點,然而已有多年歷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損較輕
設問:都江堰是什么時候建造的?二王廟是紀念誰而建的?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歷經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經受住8級地震后仍運轉正常的原因是什么?從中你認識到了什么?
答案:戰國;李冰父子;科學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典型例題】(北京) 中華民族有著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傳統。回答14、15題。
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時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后來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護之”,據此判斷,這項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芍陂
【思維拓展】為什么中國自古以來十分重視興修水利?
從地理上看,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易形成旱澇災害
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興修水利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以農立國”。
當前,大力興修水利工程,是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
(4)生產經驗積累: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卷》
3.從勞動者方面看:“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
白居易詩《朱陳村》描寫了唐代農村生活景象:“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劍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
【學生探究】:小農經濟有什么特點?并結合所知識說明其產生原因和評價。
(1)特點:
a.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單位
b.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
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原因:春秋時期鐵犁和牛耕的普及,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井田制開始瓦解。
(3)評價:
積極:生活較穩定,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
有利于保障國家財政收入,鞏固國家政權。
消極:落后性:小農經濟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為阻礙了生產發展的因素。
脆弱性:自耕農經濟承受風險的能力差,十分脆弱,不穩定,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和壓榨,天災,戰亂,苛政會造成自耕農破產,影響國家賦稅徭役。
【模塊鏈接】必修i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必修iii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思想文化》
思考1: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與古代政治制度之間有何聯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完善發展就是奠定在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產生發展基礎上。(一是脆弱的小農經濟需要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的保護,二是小農經濟把農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
思考2: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對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
(xx年山東)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細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西漢]《札記》。
(1)中國古代強調“家齊而后國治”,這種觀念的經濟和思想基礎是什么?(4分)
(4)“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曾對中國傳統家庭生活產生過重要影響。在現代社會中,你如何看待這一觀念?(5分)
參考答案
(1)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
儒家的倫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倫理道德具體內容——忠孝及兩者關系的可酌情給分,回答中國傳統思
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給分)。
(4)這一傳統觀點有其積極意義,應重視傳統觀念的現實價值;不應固守傳統,這一觀念在當今的淡化是一種社會進步。
【以史為鑒】當今中國農村人口膨脹,農民生活條件急需提高,如何處理好“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走向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回顧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談談你的看法和建議。
1. 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特色優勢;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必須要落實科學發展觀
3.完善水利設施,政府重視
4. 精耕細作和現代科學相結合
5、政府應減災減負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篇2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課題: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課標要求】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
【探究與點撥】一.農業的起源1.原始農業的產生: 2.地域差別:①黃河流域: ②長江流域: 3.農業和畜牧業相結合:①五谷: ②六畜: 4.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二.農業的發展(生產力方面)——從耒耜到曲轅犁(一)耕作工具:1.原始社會: 2.商周: 3.春秋戰國: 4.西漢中期: 5.唐代: 6.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二: (二)灌溉工具: 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三)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1.上古: 2.春秋戰國: 3.西漢: 4.東漢: 5.西域: (四)農學理論的產生: 三.農業的發展(生產關系進步)——從千耦其醞到個體農耕1.商周時期: 2.春秋時期:自耕農經濟:①產生原因:
②特點: ③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三: ④自耕農經濟的評價:
1. 我國“南稻北粟”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說明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從集體農耕到個體農耕變化的實質是什么? 【重難點解析】1. “精耕細作”的概念:是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采用先進的技術措施,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三個基本特點:(1)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3.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形成的表現:(1)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如鐵農具、鐵犁牛耕、曲轅犁。 (2)耕作技術的不斷發展:如從千耦其醞到個體農耕。(3)水利設施不斷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鄭國渠、漕渠、白渠。(4)農學知識理論不斷積累和推廣:如《農政全書》等著名的農學著作。【鞏固練習】一、選擇題1.考古學家一般將人類早期歷史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種劃分的主要依據是 a.按工具出現先后順序 b.生產力決定社會發展 c.按考古學特點來劃分 d.按工具的優劣來劃分 2.牛耕出現后,很長一段時間使用并不普遍。下列為牛耕的普遍推廣提供了可能的一項技術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裝 b.鐵犁鏵的發明 c.牛鼻環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wrapcoords="-138 0 -138 21375 21600 21375 21600 0 -138 0">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wrapcoords="-150 0 -150 21349 21600 21349 21600 0 -150 0">3.以下三張圖按先后順序分別表現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4.(xx年山東)白居易詩:“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詩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②重視農業的觀念③家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遷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xx年廣東)“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這句話反映了 a.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 b.手工業經濟的生產方式 c.古代婦女地位的提高 d.商品經濟的發達 6.(xx年上海)一項考古統計表明,我國新石器時代稻谷遺存了120處,其中長江流域90余處,黃河流域12處,另有閩、浙、臺數處。炭化粟粒、粟殼遺存40余處,分布于山東、浙江、新疆等省區。據此可以推斷 ①我國已有采集進入種植的時代 ②我國的原始農業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間糧食品種已有交流 ④我國北方種植糧食早與南方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7.(xx年江蘇)中國古代某項水利工程興建后,當地出現了“水旱從人,不知饑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的景象。該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孫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鄭國8.據記載:孔子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務農 b.當時牛耕開始出現 c.牛耕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d.當時牲畜是財富的象征 9.(xx年廣州)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出現的最主要條件是 a.各國變法承認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鐵制農具的出現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觀念加強 10.(xx年汕頭)北方地區流行這樣的俗語: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從本質上反映了 a.農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征 d.商品經濟極端落后 二.非選擇題11.(xx年汕頭二模)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國的一個美麗神話故事,它寄托著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向往。其中膾炙人口的歌詞唱道:七仙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董永:綠水青山帶笑顏。七仙女: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雙雙把家還。七仙女:你耕田來我織布, 董永:我挑水來你澆園。七仙女: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董永:夫妻恩愛苦也甜。材料二: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西漢晃錯《論貴粟疏》 請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體現了中國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說說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嗎? (2)以上兩則材料哪個更能反映小農的生產生活狀況?概括該則材料的觀點。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b
a
b
c
b
c
c11.(1)生活方式:“男耕女織”。特點:①自給自足。②以家庭為單位。③封閉性。④分散性。(2)材料二。主要觀點:①農民長年勞累、生活貧困;賦稅和徭役負擔沉重;②農民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④生產、生活條件艱苦。(概括出三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