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岳麓版高中歷史學科高一年上學期課時授課計劃
必修二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導言分析】
一、原因:地理環境的影響
通過必修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對古代東西方不同文明的產生有重要影響。與古希臘海洋文明不同的是,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耕為主體的經濟形態,本單元我們將復習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二、內容: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三、評價:
(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奠定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的基礎上古代中國取得了農耕文明(包括發達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
(二)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國家工業文明興起,而中國在明清以后,雖然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與封閉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造成中國經濟遲滯,中國農耕文明逐漸落后世界發展潮流。到近代中國農耕文明受到工業文明的沖擊,造成了落后挨打局面。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課標要求】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知識點解析】
一、古今中外農業發展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調整,中央集權的保護,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典型例題】(xx年天津)39.糧食問題引發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設問:材料一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4分)指出古今中外促進農業發展的共性因素(2分)
答案:戰國農業生產發展(糧食產量提高)。
鐵農具、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鄭國渠、都江郾),各國的變法,封建生產確立(私田取代公田)。
提高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
二、從生產力發展角度看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特點(第1課)
1.從勞動對象上: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1)起源:種植經濟由采集經濟發展而來;
(2)農作物種植結構:因地域差別形成南稻北粟的農業格局
a.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系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關注自然,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b. 常識:六畜(豬、牛、馬、羊、雞、狗)
【典型例題】:(08濰坊模擬)“金豬去,玉鼠至,賀歲夜無眠;舉金樽,對玉闕,瑞雪似舞翩;家為天,人如仙,快樂走人間;眾親朋,闔家歡,新春福祿全!”這是xx年春節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豬” “鼠”與農歷紀年相配,這源自于
a.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b.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
c.中國原始圖騰崇拜 d.中國原始的自然崇拜
2.從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上看: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
“精耕細作”含義:是以對土地高度利用為基礎,通過不斷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提高農作物生產能力而形成的農業生產模式。它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