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學案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學案
【本章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原有的列強的力量對比和世界格局。戰后,帝國主義戰勝國操縱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重新瓜分世界,調整了它們在歐洲和亞太地區及其他地區的關系,形成了新的瓜分世界的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均恢復發展,美日發展極快。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尖銳。1929年起,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發生,又引起政治危機。為對付危機,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執政。德意日瘋狂擴張,中、埃、西等國人民進行英勇的斗爭,而英法美縱容侵略,推行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危機愈加嚴重。
【學習建議】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巴黎和會上的爭斗 《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體系形成 國際聯盟成立 華盛頓會議的內容和影響
2.20世紀2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帝國的衰落 法國的恢復 意大利法西斯上臺 美國的霸主地位 日本的對外擴張 德國賠款 洛迦諾公約
3.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的經濟危機 世界經濟危機特點和影響 羅斯福新政 希特勒上臺及擴張 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
4.法西斯國家擴張和反法西斯斗爭的開始:共產國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埃塞俄比亞、中國、朝鮮、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 軸心國集團建立
【知識點撥】
1.關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
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操縱召開了兩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凡爾賽會議(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戰后列強瓜分世界的新格局。
這一體系是列強對世界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對殖民地、勢力范圍的再次爭奪,列強之間爭斗與妥協、合作交織在一起。該體系也是列強繼續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和奴役,所以在十月革命和一戰影響下,亞非民族解放運動出現新高潮。該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列強之間的關系,使矛盾沖突的再起危險加大,德國大資產階級利用了人民的不滿情緒,使法西斯上臺,以后又發動新的世界大戰。
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開始1825年的英國,以后每隔七八年或十余年,就會發生一次經濟危機。危機的根源是私人占有生產資料與社會化大生產矛盾聚積,私人資本以最大的經濟利益為目標,生產熱點商品,商品極大豐富,而廣大群眾因貧困而無力購買,故市場上商品積壓,形成相對生產過剩。一戰以后,美英法日德等國都在20年代使經濟發展迅速,美國出現了柯立芝繁榮。在經濟發展過渡中,無限制的分期付款和銀行貸款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資本家又盲目擴大生產,以試圖獲得更多的利潤,形成“泡沫經濟”。當時,股票暴漲。1929年10月25日華爾街股票開始暴漲,成為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的起點。
3.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為拉丁語中“束棒”的音譯,指軍事獨裁專政。語出古羅馬時代羅馬執政官身邊12個扈從扛的插入斧子的笤棒。法西斯后來成了暴力強權的代名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墨索里尼籌建立了第一個法西斯政黨“戰斗的法西斯”,也譯作“棒喝黨”。由于黨徒身著黑衣,也稱“黑衫黨”。法西斯黨從事暗殺、破壞和顛覆政權以及恐怖活動。德國的納粹黨也是法西斯政黨。20世紀20~30年代,宣傳這種獨裁、侵略、奴役、種族歧視的反動思想體系被稱作法西斯主義。共產國際七大會議決議里指出:法西斯主義是金融壟斷資產階級極端反動、極端專制、極端帝國主義的公開、恐怖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