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復習教案
一、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根本原因。
(1)根源:由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的。實質: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2)表現:①法德矛盾,由普法戰爭導致。
②俄奧矛盾,由爭奪巴爾干引起;
③英德矛盾,由爭奪世界霸權引起,并成為帝國主義間主要矛盾。
二、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1)三國同盟:①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了《德奧同盟條約》,帶有反俄性質。
②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③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
(2)三國協約:
①1892年,法俄兩國締結軍事協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標志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②20世紀初,英國分別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英法俄三國協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a.核心:英國。
b.19xx年,英法協約——針對非洲(埃及,摩洛哥)。
c.19xx年,英俄協約——針對亞洲。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
(1)爆發:
①19xx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②一個月后,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1914-7-28
③交戰雙方以同盟國和協約國為主;意大利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以英日同 盟為借口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而出兵中國山東。
同盟國集團:德、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
協約國集團:英、法、俄、意、比、日、塞爾維亞等27國
(2)性質:
①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交戰雙方都是非正義的。
②塞爾維亞為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但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3)進程:
①第一階段:19xx年,德軍的速決戰汁劃破產,西線轉入陣地戰。
②第二階段:1915~19xx年,19xx年出現了三次大型戰役:西線: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東線:俄軍夏季攻勢。 日德蘭海戰是規模最大的海戰。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③第三階段:1917~1918年,美國參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卜月革命,并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④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一戰”結束。
(4)后果:
①大戰歷時4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入門被卷人戰爭。對人類造成廠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