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11課 20世紀初的國際沖突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知道一戰前帝國主義列強爭霸世界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史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經歷了長時間矛盾與沖突的醞釀。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文字史料、圖片史料等的解讀,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史實的意識和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戰爭根源的分析,使學生意識到在保持人類發展和進步同時遠離戰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思索避免戰爭的可行方案,培養全局觀和現代意識。二、各欄目的參考答案(一)練習與測評1、兩大軍事集團是如何形成的?它們的矛盾引起了哪些沖突?最終結果如何?答:20世紀初,以歐美國家為中心的世界體系形成,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由于各國在經濟上的激烈競爭,對殖民地的瘋狂爭奪,逐漸形成了相沖突的聯盟體系,加劇了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愿望。1879年,德、奧兩國締結針對俄國的秘密軍事同盟條約。1882年意大利同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加入德奧同盟。以德國為首的三國同盟形成,標志著歐洲列強兩大對峙軍事集團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國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兩國接近。1892年,兩國簽訂針對同盟國的秘密軍事同盟條約。為了對付主要敵人德國,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19xx年英法兩國簽訂協約,19xx年8月31日,英俄簽訂協約,標志著和三國同盟對抗的另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英、法、俄三國協約的最后形成。兩大軍事集團接連在地中海和巴爾干地區爆發沖突,主要有兩次摩洛哥危機、波斯尼亞危機和兩次巴爾干戰爭。1914—1918年,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終于導致了19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為什么說巴爾干地區是20世紀初歐洲的一座“火藥庫”?答:第一,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歷來是各個國家爭奪的重點。第二,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還有因民族關系復雜,宗教交錯而造就的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徐匯中學姚紅老師提供)
第12課 大戰的爆發與過程一、教學目標(一) 知識與技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時間和戰爭過程。知道美國參戰的過程,理解美國參戰的實質。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及其戰爭本質。(二) 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形成和重要性,從而初步學會用地緣政治的視角分析國際關系。通過分析具體歷史事件產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從而初步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基本歷史思維。(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因以及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從殘酷的戰爭中思考如何理性解決國際爭端,避免戰爭殺戮,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二、各欄目的參考答案(一)練習與測評1. 在戰爭初期,美國政府曾宣布“中立” 。如果沒有發生后來的德國軍艦襲擊美國民用船只事件,你覺得美國還會繼續保持中立嗎?不會。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保持“中立”的有利地位大發戰爭財。1917年,戰爭雙方已精疲力竭,美國認為這是自己撈取戰利品,參與戰后分贓,爭奪世界霸權的有利時機,所以,“盧塔尼亞號”、“孟菲斯城號”、“伊利諾斯號”等事件就成為了美國參戰的有利借口。 2. 試分析有哪些因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1)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試圖退出戰爭;(2)美國參戰;(3)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宣布退出戰爭;(4)交戰各國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戰運動高漲;(5)奧地利投降;(6)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推翻帝制。(二)探索與爭鳴有人認為戰爭一開始就注定了德國的失敗,也有人認為戰爭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變化導致了德國的最后失敗,你的看法呢?參考答案: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從兩大軍事集團的綜合實力來看,以德國為核心的同盟國實力不如以英國為核心的協約國,所以第一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時戰爭的成功與否并不僅僅取決于雙方的硬實力,有時其他的一些因素也會深刻影響戰爭的發展方向。比如,比利時的頑強抵抗打亂了德國的軍事計劃,凡爾登戰役對德國的巨大消耗,美國的過早參戰,蘇俄退出戰爭等等這一系列的變化都導致了德國的最后失敗,所以,從這一點來說,第二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