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第一節(jié)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學案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巴黎和會召開的背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對德《凡爾賽和約》;對奧、保、匈、土和約;凡爾賽體系的內(nèi)容、影響和隱含的矛盾;國際聯(lián)盟;華盛頓會議召開的背景;《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華盛頓體系的內(nèi)容及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的學習認識到: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戰(zhàn)勝國重新分割世界和反蘇的國際會議;《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礎上宰割德國的掠奪性條約;《九國公約》名義上尊重中國主權,實質(zhì)上重新瓜分中國,進而提高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
2.通過學習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和實質(zhì),培養(yǎng)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知識點撥】
(一)知識引導
1.巴黎和會的召開——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時間:1919年1月~1919年6月28日 地點:法國巴黎凡爾賽宮
參加國:27個戰(zhàn)勝國
(2)操縱者:英國勞合·喬治、美國威爾遜、法國克里孟梭
(3)大國意圖:
美國: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計劃”,企圖攫取戰(zhàn)后世界領導權;
英國:實行“勢力均衡”政策,維護龐大的殖民帝國;
法國:最大限度削弱德國,重建歐洲大陸霸權,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意大利:擴大領土。
日本:企圖使它戰(zhàn)時從德國手里奪取的權益合法化。
(4)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①巴黎和會上協(xié)約國先后同德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所謂的“凡爾賽體系”。
②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nèi)容:
第一,重新劃分德國的疆界。
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qū)由國聯(lián)代管xx年,然后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德國領土由協(xié)約國軍隊占領xx年,東岸50千米以內(nèi)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承認波蘭獨立。
第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zhàn)勝國瓜分。
其中,非洲和中東部分歸英法等國,太平洋島嶼被日本占有。
第三,軍備上嚴格限制德國。
德國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只保留部分海軍;不準擁有空軍。
第四,德國要對協(xié)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5)凡爾賽體系的影響
①對戰(zhàn)敗國德國進行了嚴懲和限制,建立起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體系。
②歐洲和中東的政治格局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分立,建立新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南部領土被割讓給意大利;巴爾干部分地區(qū)并入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歸還波蘭。
其次,奧斯曼帝國解體,在歐洲僅保有伊斯坦布爾及其附近地區(qū)。
(6)評價:
構成“凡爾賽體系”的一系列條約,標志著戰(zhàn)后列強在歐洲近東和非洲建立了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但也隱含著許多矛盾,這一體系不可能持久。
2.國際聯(lián)盟
①成立:威爾遜在“十四點和平計劃”里提出了建立國際聯(lián)盟的建議。巴黎和會上起草了國聯(lián)盟約,1920年初,國聯(lián)正式成立。
②主要機構: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國聯(lián)行政院;秘書處。
③宗旨:盟約宣稱它的宗旨在于: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
④性質(zhì):英法控制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⑤操作國:英法(美國因巴黎和會的結果對其不利,拒絕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