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③國際聯盟。沒有,美國試圖通過控制國聯來實現統治全世界的目的因英法的反對而未能達到,故沒有參加國聯。
④“十四點原則”是美國對長期以來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格局,以及英國世界霸權地位的挑戰,是美國奪取世界領導權的綱領。在爭霸斗爭中,由于美國的軍事實力尚不能與英法抗衡,因而受挫。
問題聚焦
華盛頓會議英美日三國利益的爭奪
材料一:英國于19xx年與日本結成英日同盟,并在19xx年和19xx年兩度續訂,由于持續了近20年的英日同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好處,它自然希望維持該同盟,使其繼續作為日本對外擴張的國際支柱。美國力圖拆散英日同盟,向英國施加壓力。華盛頓會議開幕前,在美英日三國代表的秘密會議上,英國曾提出美英日三國締結一個涉及亞太地區的、包括防御性軍事條款的協定代替英日同盟的方案,美國堅決予以反對。
材料二:1921年12月,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各國同意相互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上述權利遭受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締約各國彼此之間應全面地和坦白地進行協商,以應該采取的最有效措施達成協議:本條約生效后,英日同盟協定應予終止。
材料三:1922年2月簽訂的英美法意日《五國海軍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的限額分別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5∶5∶3∶1.75∶1.75的比率);另規定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13.5萬噸,日本8.1萬噸,法、意各6萬噸。條約還規定:美、英、日三國在太平洋島嶼及領地和要塞維持現狀;美國不得在菲律賓、關島、薩摩亞和阿留申群島,英國不得在香港及太平洋東經110度以東的島嶼修建海軍基地和新的要塞。
——上述材料均摘引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
《世界史·現代史篇》
回答:
①“持續了近20年的英日同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的含義是什么?請列舉有關史實予以印證。
②《四國條約》對美英日三國的影響如何?
③《五國海軍條約》引起了美英日三國力量的哪些變化?
分析:①含義:英日同盟有利于日本在東亞的侵略擴張。史實:在英日同盟支持下,日本發動日俄戰爭,把我國東北的南部變成日本的勢力范圍;吞并朝鮮;出兵占領膠濟線和青島;強迫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
②美國不僅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遠東爭霸的一個障礙,而且成功地使條約只有外交協商的性質而非軍事同盟。英國保住了在東亞的既得利益。日本喪失了支持它擴張的國際支柱,但也保住了它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