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⑥解散:二戰期間,國聯名存實亡。聯合國成立后,1946年國聯宣告解散。
⑦活動: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我國東北,國聯進行調查,宣布日本為侵略國,卻要對東北實行國際共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國聯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卻不把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列入禁運范圍。
3.華盛頓會議
(1)背景:一戰后,美、英、日三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相互爭奪。為緩和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而召開這一會議。
(2)時間:1921年到1922年,參加國除美英日以外,還有中法意比荷葡。
(3)內容:
①《四國條約》:美、英、法、日相約: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英日同盟解散。
②《五國海軍條約》:美、英、日、法、意分別規定各自的主力艦和航母的總噸位。
③《九國公約》名義上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實質上又使中國陷入幾個帝國主義
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中日協定:山東主權歸還中國。
(4)影響:
①《四國條約》的簽訂是美國外交的勝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遠東爭霸的一個障礙;對英國來說,既維護了英日友誼,又促進英美關系,使英帝國主義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權益暫時得到保障;對日本來說,日本的擴張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國的制約。
②《五國海軍條約》使英國正式承認美英海軍的對等原則,標志著英國海上優勢的喪失,并使日本的擴軍計劃受到限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美國外交上的勝利。
③《九國公約》的簽訂,是美國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在中國終于成為現實;它打亂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又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為美國進一步對華擴張和爭奪亞太地區的霸權主義提供了條件。
(5)評價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特別是中國地區的利益沖突,構成了“華盛頓體系”,標志著戰勝國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基本上完成了戰后列強關系的調整和對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華體系形成。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示意圖
(二)重點、難點
1.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
經過華盛頓會議,資本主義世界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了戰后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即通常所說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之后,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領土的再一次爭奪。當這場大戰已經嚴重影響到資本主義本身的穩定性時,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進行重新安排,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各大國都是帶著各自的計劃來到談判桌前的,經過激烈的交鋒和妥協讓步,它們又不得不部分放棄自己的計劃,接受兩次會議對世界新秩序的整體安排。從凡爾賽和約到四國公約、九國公約,都是首先具有這種資本主義世界整體性安排的特點;而國際聯盟和限制海軍軍備的規定,又是對世紀世界政治整體化趨勢的一種最初的反映。
這種情況說明,戰爭和相對的聯合,都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們采取哪一種政策,取決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發展的特定形勢。當涉及到不同利益國家或國家集團間的矛盾和沖突變得不可調解時,戰爭就不可避免了。而當戰爭危及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基礎時,不同國家或國家集團間的相對聯合就會取代戰爭。在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穩定國內的經濟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會加強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聯合。在世界現代史上,這種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聯合趨勢,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但在一次大戰后的國際環境下,這種資本主義的聯合還僅僅開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極不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