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第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從根本上來講并沒有改變世界的基本格局,它仍然是資本主義列強剝削和壓迫廣大落后國家和地區的體系。因此,資本主義大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斗爭更加成熟,在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已經開始沖擊這種資本主義的新秩序。而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下的蘇聯,卻能打破外來干涉和顛覆,也說明了社會主義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不穩定性。
第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最大問題是,它不但沒有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特別是激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取得統治和對外擴張。在戰勝國中,對勢力范圍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國間的深刻矛盾。這使得資本主義的新秩序從一開始就引起了種種的不滿,20年代這個新秩序逐漸瓦解,到30年代又為新的國際危機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預言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2.一戰后的世界主要矛盾
一戰后的世界主要矛盾有下列四對矛盾:(1)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表現為協約國對蘇俄的武裝干涉。(2)帝國主義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3)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4)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
關于凡—華體系的矛盾及結合點可圖示如下:
【能力提高】
例 巴黎和會上,英國與法、美矛盾的根源是( )
a.法國與美國聯合反擊英國
b.在處置戰敗國問題上英國有自己的主張
c.英國在歐洲大陸推行的“均勢”政策與法美外交政策矛盾
d.英國極力維護其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霸權地位
分析:a項和課本講述不符,課本中涉及更多的是英法如何聯手抗擊美國的擴張。b項不僅英國如此,其它各國都懷有各自的野心,在和會上明爭暗斗,所以不是根源。c項中英美應是共同反對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的,故錯誤。d項點出了各國(包括英國)在巴黎和會上爭斗的根源,即帝國主義自身的利益決定其外交政策的內容,故選d?疾橥高^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點擊思維】
例 美國提出成立“國際聯盟”,但最終又沒有參加,其主要原因是( )
a.它的外交重點在拉丁美洲
b.沒有達到爭霸世界的目的
c.它不愿負擔重建歐洲的資金
d.它對巴黎和會的結果不滿
分析:美國提出成立“國際聯盟”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控制“國際聯盟”進而控制世界,但在巴黎和會上遭到英法的聯手阻擊,目的未能達到,最終沒有參加國聯,由此可知選b。此題重在理清相關史實的因果關系,防止似是而非,張冠李戴。
【學科滲透】
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版圖,變化最大的是( )
a.德國的疆界
b.奧匈帝國地區
c.愛琴海沿岸
d.波羅的海三國獨立
分析:此題不僅考查再認再現能力,更考查到史地學科的滲透。需要對歐洲的地理方位、一戰后歐洲領土變化的插圖相當的了解才能選出正確答案,變化最大的應在原奧匈帝國境內:波蘭復國,奧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南部巴爾干的一部分并入南斯拉夫,還有一部分割給意大利。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