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第一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巴黎和會召開的背景;美、英、法等國參加和會的目的;對德《凡爾賽和約》;對奧、保、匈、土和約;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的影響和矛盾;國際聯盟;華盛頓會議的背景;《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華盛頓體系;華盛頓體系的影響。
二、要求學生認識
1.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分割世界和反對蘇俄的國際會議,《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宰割德國的掠奪性條約。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在亞太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共同宰割戰敗國、瓜分殖民地和反對各國人民革命的過程中所達成的暫時妥協。隨著各國實力的發展變化,戰勝國之間、戰敗國和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能長久。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通過學習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和實質,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華盛頓會議和《九國公約》。
二、本課難點;正確認識和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
教學設備
自制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教學要點
第一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巴黎和會
背景:一戰改變了帝國主義之間的力量對比,為重新瓜分世界和共同反蘇創造了條件
時間:1919年1月~6月
地點:法國巴黎凡爾賽
操縱國:美國、英國、法國等
內容:對德《凡爾賽和約》;對奧、保、匈、土和約
影響:歐洲和中東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矛盾:戰敗國和戰勝國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工具:國際聯盟
華盛頓會議
背景:美日在亞太地區的爭奪與沖突;美、英、日三國海軍軍備競賽
時間:1921年~1922年
參加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中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九國
內容:《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
影響:暫時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沖突;美英海軍力量并駕齊驅;抑制日本勢力的膨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垮了四大帝國,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后初期,帝國主義戰勝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了它們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學習這一內容之前,我們必須先把握這一時期的主要階段特征:
1.1919—1922年,帝國主義戰勝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它們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相對穩定發展時期。蘇聯在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上,1928年開始了社會主義五年計劃建設,并取得了偉大成就。
3.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暫時緩和了危機帶來的災難。德國和日本則先后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