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第7課 雅爾塔體制與布雷頓森林體系
國際政治秩序—1、雅爾塔體制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英、蘇等國陸續召開一系列大國會議,圍繞戰爭進程與戰后世界安排問題展開了協商和爭論。
構建過程:1945年2月,美、英、法三國首腦在蘇聯南部城市雅爾塔會晤,(內容)著重討論①歐洲領土變動、②成立聯合國、③遠東事務安排等問題。②會議確定了聯合國的組織章程,①決定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①美、英兩國為爭取蘇聯對日宣戰,要求波蘭領土西移,③并滿足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勢力劃分要求。(注意內容上的呼應關系)
評價:(作用)雅爾塔會議的決定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影響:人們通常把該時期(二戰后期)大國圍繞戰后世界安排問題所達成的一系列協議稱為“雅爾塔體制”。
(特點)雅爾塔體制主張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實行共處與合作, 但是它沿用強權政治的慣例:承認并劃分大國的勢力范圍,為滿足大國的利益而損害了相關國家的權益。
國際政治秩序—2、聯合國
構建過程:①基礎: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②1943年,美、英、蘇、中四國共同宣布,要在戰后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③1944年,四國在敦巴頓會議上決定,把未來的國際組織命名為“聯合國”(united nation),并初步擬定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以及會員國資格等條文。
④1944年2月舉行的雅爾塔會議通過協商,解決了一些有爭議的問題。
⑤ 1945年4月25 日,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制定并通過了《聯合國憲章》。10月24日,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這一天后來被定名為“聯合國日”。
宗旨:聯合國的宗旨一般被概括為“和平、友好、合作、協調”。運作:聯合國的總部設在美國紐約,下設六個主要機構,即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重大的政治問題由大會和安理會討論。
評價: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以及支持發展中國家爭取國際經濟新秩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國際組織。
國際經濟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大國在安排戰后世界的政治秩序時,也關注到世界經濟秩序。
醞釀:為了重建世界經濟體系,1944年,美、英兩國同時公布了各自的設計方案。最終,以美國方案為基礎形成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行機制。
建立:1944年7月,44個國家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根據美國方案,制定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構成:按照該協定,194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宣告成立。美國原本還打算組建“國際貿易組織”,但未能成功。1947年,在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主持下,23個國家締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作為未來的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和關貿總協定,形成了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
特點: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史稱“布雷頓森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