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第10課 大國關系的重組
一、資本主義陣營·結構性調整:美、歐、日關系的變化
美國:(二戰后—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多年中,美國一直主導著資本主義世界。
但隨著西歐各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蘇和發展,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發生了結構性調整。美國的經濟實力相對下降,連續發生的美元危機迫使美國政府于20世紀70年代初兩次宣布美元貶值。
70年代末,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的“黃金—美元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
歐洲:實現了經濟復興的西歐不斷增強獨立意識:
法國總統戴高樂宣布退出北約軍事體系,推行獨立外交政策。
聯邦德國提出“新東方政策”,改善同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
1967年,西歐六國成立歐共體,跨出了歐洲聯合的堅實步伐。
英國也宣布結束英、美特殊關系,于1973年加入歐共體。
日本:6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至1968年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隨著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和日本經濟的起飛,日美貿易摩擦加劇。
70年代,日本政府一再強調發揮與經濟大國相稱得政治所用,力主推行“多邊自主外交”政策。
(小結):美、歐、日相互關系的調整使資本主義陣營由美國一家獨大逐步朝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態勢發展。美國的對歐、對日外交不得不更強調伙伴原則。
二、社會主義陣營·嚴重分裂——中蘇關系的破裂
起因:斯大林去世后,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在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方面的論爭逐漸增多。
導火線:1956年,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①提出“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的外交政策,②并在“秘密報告”中嚴厲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等錯誤。
此舉引起了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極大震動,并拉開了國際共運大論戰的序幕。
分歧:圍繞著對斯大林的評價和對國際形勢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路線的看法,中蘇兩黨展開了激烈辯論。
破裂:不久后,這場爭論發展為國家利益之間的斗爭,兩國關系隨之惡化,蘇聯撤走援華專家,甚至挑起中蘇邊界沖突。60年代中后期,中蘇兩國關系降到冰點。
影響:①中蘇關系的破裂導致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②中國轉而開拓更廣闊的外交空間,成為多極化趨勢中的重要力量。
三、兩極格局·此消彼長中解體——美蘇爭霸
世界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的演變過程中,美蘇關系始終處于國際舞臺的中心。
20世紀初50年代到60年代(美攻蘇守):美國憑借優勢力量推行對蘇遏制政策,打壓蘇聯,使蘇聯的“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設想無法實現。 ‖ 第二次柏林危機與古巴導彈危機均以蘇聯的退讓而告終。
70年代(蘇攻美守):軍事實力上升的蘇聯向美國霸權發起全面挑戰,蘇聯的勢力范圍擴張到西亞、非洲和拉丁美洲。‖ 美國則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戰略收縮。
80年代(美攻蘇守):美國里根政府為改變在美蘇爭霸中的被動局面,提出“星球大戰計劃”,進一步強化軍備競賽。‖同時,蘇聯因經濟發展停滯,軍費開始沉重,轉而全面收縮。
影響:兩大陣營的結構性變動既削弱了美、蘇兩國的對內控制力,也直接影響到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霸進程,并促使國際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的轉型。持續了40年之久的冷戰終于走向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