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精選7篇)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發布時間:2023-01-07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精選7篇)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1

  【課標點擊】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自學導練】

  知能一  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還是_____、_____并存。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

  (2)措施:漢景帝平定________;漢武帝頒布“_______”, 規定諸侯王死后,_______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3)結果,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________。節度使名為朝廷藩鎮,實際上在政治上享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著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往往發展成為_______。

  (2)結果:唐中期安史之亂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2)措施:軍事上——兵權收歸中央;充實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________負責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結果: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禍根。

  4.元朝:(1)措施:實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設___________,邊遠民族地區設________進行管理。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______的節制。

  (2)影響: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___________,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變革,是中國_____的開端。

  知能二  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1)原因: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2)目的:為了加強皇權

  (3)措施: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人員,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先是_______,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時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響:①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②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2) 影響: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相權得到加強。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知能三 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1)制度:主要實行________。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影響:________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時期:(1)制度: ________。

  (2)影響: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________,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2)影響: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③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解疑精講】

  ⒈ 三省六部制的實質是什么?它的確立對古代政治發展有何積極作用?

  ⑴實質: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維護封建統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相互監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三分相權,保證了君權的獨尊,大大加強了皇權專制。

  ③它是我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

  ⒉ 行省制的目的、內容和影響是什么?

  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無權,人浮于事的教訓,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⑵內容:山東、山西、河北由中書省直轄;其他地方設行省;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進行管理。行省擁有軍、政、財大權,省的最高長官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⑶影響:行省制的確立,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省制的開端。

  ⒊ 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弊端

  ⑴特點:

  ①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獨立的行政體系。

  ②地方服從中央,中央服從皇帝。

  ③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權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監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影響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管理。

  【案例導析】

  1.隋唐時期,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時有七八個宰相議政。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權重控            b:完善中央集權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擴大民主權利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題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其實是把原來宰相的權力分化開來,防止宰相的權力過重,威脅到皇權。其中c項是地方官制調整的目的,b項是三省六部制的一個結果(或作用),d項與題意明顯有偏差,答案為a項。

  [思維點悟]

  1.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對于歷史現象,要通過從階級本質、階級利益等方面來分析其行為政策的本質。皇帝制作為地主階級維護其利益的一種制度,保持其穩定是符合其階級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實行以當時的歷史起了積極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權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舉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史實的理解認識能力。對歷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制度,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一種制度的產生是和當時歷史趨勢有關的,①②③④幾種制度產生時,在當時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思維點悟]

  2. 組合型選擇題的解題方法有多種,就本題來講,審清題意是關鍵。審清題意后,在備選項中用排除法選擇正確的答題。

  3.在地方上,漢代既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推行郡國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郡國制削弱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b:郡國制的實行是歷史的進步

  c:郡國并存有利于國家統一管理

  d:郡國制在漢武帝時被徹底廢除

  答案:這道題考查的是對漢代地方上郡國并行制度的認識問題。漢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國并行為特點。在秦漢時期中國發展的方向是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國家,郡縣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維護統一,而分封侯國制度,是對戰國時期就已經沒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經不適合日漸完善的、成為當時社會發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維點悟]

  3.還原歷史事件的發生時的歷史環境,是解本題的題點。把一種歷史現象放到其發生時具體環境中去評價,才能對這種現象達到正確的認識。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確立、完善和不斷加強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發展的基本軌跡。請結合有關史實回答:(1)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發展歷程中兩對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為例,說明統治者是如何解決上述兩對矛盾的?

  答案: (1)核心:皇權至上和地方服從中央;

  兩對基本矛盾: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

  (2)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別設了參知政事和樞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權和軍權;明朝時,廢除了丞相,其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君主權力空前強化。

  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員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擔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軍政財;地方政權實行州縣兩級制,后又在州縣之上設路,在各路設轉運使。明朝時,在地方設三司,隸屬中央,互不相屬,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思維點悟]

  4.此種論述題型是一種常見基本題型。除了對基本的歷史觀點有正確認識之外,還要注意答案的組織。可以先寫出觀點,再以詳實的史實加以論證;也可以先明確史實,再從史實中總結概括出論點。

  【反饋形成】

  1. 史書上說“漢承秦制”。漢朝對秦制繼承中的哪一項影響最為深遠(    )

  a.宰相制度  b.郡縣制度 c.皇帝制度  d.選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繼承和推廣了秦漢時期的郡縣制 ②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③鞏固和加強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統一 ④成為后世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下圖是秦與隋唐時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圖,比較兩圖最能說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漸增多b.唐代以分權而得以集權

  c.唐代尚書省權力最大d.太尉與御史大夫的權力分別下放到兵部與吏部

  4.宋代對三省六部制多有調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劃分部門職能,提高辦事效率 b.加大各部權限,發揮官員的主動性

  c.充分分割軍隊指揮權,防止將領反叛 d.消解相權,強化皇權

  5.下列關于漢武帝實行的“察舉制”的敘述,正確的事(    )

  ①漢朝選舉人才的選官制   ②規定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

  ③一種由下而上的選官制度 ④一種監察檢舉不法官員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6.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區域劃分的基礎  b.擴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圖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d.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創設的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主要是指這一制度  (       )

  ①推廣了秦漢的郡縣制度   ②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 ③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④成為今天中國省制的開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不屬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特點的是

  a.皇權至上     b.高度中央集權  

  c. 發展穩定,一成不變   d.深受宗法、等級觀念影響

  9.秦漢以來,我國中央和地方關系演變的趨勢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強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權力,防止割據

  ③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漸趨嚴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閱讀中國某時期的一幅歷史地圖。與此圖所反映的歷史現實相符的是   (       )

  a.西漢時期監察區的劃分   b.漢初采取了郡縣制與封國制

  c.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情況    d.唐朝時在邊境設置軍鎮的情況

  11. 西漢初年實行封國制,與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較  (    )

  a.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鎮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    d.都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

  12.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其史學名著《國史新論》中寫道:“漢代的宰相是首長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對此論斷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漢代宰相權傾天下     b.唐代宰相輪流坐莊

  c.宰相權力不斷集中      d.宰相權力走向分散

  13. 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下列關于該制度的評述正確的是(    )

  ①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        ②形成嚴密的封建官僚機構 

  ③有利于減少中央政令的失誤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歷朝沿襲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唐太宗時期,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到眾多機構,按制度規定其運作程序是   (       )

  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

  c.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戶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

  15.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問臣下:“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       )

  a.北宋軍隊龐大,軍費開支過多    b.藩鎮擁兵自重,混戰割據不息

  c.遼、西夏屢屢進攻,戰爭頻仍   d.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

  16. “收鄉長、鎮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番歸于臨司,收監司之權悉歸于朝廷。”有關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

  a.目的是為了提高地方政府辦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權力過小    d.導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 元朝的行省制度,實質是繼承并發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

  18. 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科舉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

  a 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b 擴大了各級官吏的來源

  c 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d把選拔任用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別出現于商周及春秋之時,宰相連稱始于戰國。……當時的所謂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當于丞相。后來,宰相一直沿用于整個封建社會。不過,除遼代設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個習慣用語,用以指輔佐皇帝行使權力、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個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職,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不免各執己見,爭執不下,浪費時間。于是,唐太宗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議軍國大事。參加政事堂會議的,開始只有三省長官,后來又陸續增加了一些官員,以“參知政事”等名義參決朝政,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創立,增強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對地方采取極端限制的措施,“收鄉長、鎮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悉歸于監司,收監司之權悉歸于朝廷”。這種運行機制雖然可以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卻嚴重影響了地方政權的工作效率。

  請回答:

  (1)宰相名稱始于何時?它與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為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什么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1. c解此題要從中國古代整個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時被廢除,郡縣制后來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晉南北朝時選官制實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滅亡才被取消。

  2.d 行省制度是元朝時開創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與郡縣制度不存在因果關系。

  3.b 通過觀察圖片能夠看出,唐朝將秦朝的相權分散了,從而達到集權的目的。

  4.d 北宋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調整的目的就是強化皇權。

  5.b 察舉制是漢代出現的選官制度而不是監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國古代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始自隋代的科舉制度,故②亦排除。

  6.a 注意題干中“最深遠的影響”。“行省”簡稱“省”。我們今天國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稱為“省”。

  7. d 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直接排除①。新課標第一網

  8.c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在不斷變化中發展,c項顯然是錯誤的。

  9.a 結合所學知識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

  10.b此題關鍵是從圖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遺漏,仔細觀察地圖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國,應該選b。

  11. a 我國從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到封建社會,c項是錯誤的。西周分封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但西漢封國制是自上而下解決的,d項是錯誤的。a與b項都正確,但a、b項較,a包含b。

  12. d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這樣就改變了漢代宰相權力相對集中的現象。

  13. d此題考查再認、再現歷史概念的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對三省六部制的評價在歷史上比較多,這個制度開創了中央集權下的中央管理體制。但它沒有減少中央政令的失誤,封建集權下的中央政令主要來源于皇帝。

  14.b 唐朝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之下設六部。

  15.b 抓住“欲息天下之兵”進行解答。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安史之亂后,節度使的勢力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成為后來統治者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16.a 結合引文,回憶所學知識,宋代收權的主觀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提高地方辦事效率。

  17. b  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顯然與a、d兩項職能、性質不符,不可能存在繼承關系,排除a、d兩項;比較b、c兩項,b項的職能與行省制相似,存在繼承關系。

  18 .d 此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進行解答。

  19. (1)戰國。宰相一般只是習慣用語,用以指輔佐皇帝行使權力、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2)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并設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權力;在地方削弱節度使的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將專權。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嚴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但影響了地方政權的工作效率。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2

  一、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知識結構:

  (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三公九卿制

  中朝(內朝):決策機構

  兩漢:漢承秦制    外朝:執行機構

  東漢擴大尚書臺的權力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

  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省:決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    尚書省:執行(吏、戶、禮、兵、刑、工)

  門下省:審議

  二府(中書門下、樞密院):分割軍權

  宋朝    參知政事:分割行政權

  三司制:分割財權

  中書省:行政機構

  元朝    樞密院:軍事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

  (二)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初:分封制與郡縣制并存

  兩漢      漢武帝:設刺史( 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州、郡、縣三級制

  隋朝      州、縣兩級制

  道、州、縣三級制

  唐朝

  中后期藩鎮割據局面

  路、州、縣三級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實力

  元朝: 行省制度下,設路、府、州、縣

  (三) 總結從元到漢的演變趨勢

  1、中央集權不斷的加強,嚴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權與皇權的矛盾,專制主義不斷加強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況,復習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釋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講,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內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體制和運行機制、地方行政體制和運行機制、軍事制度、法律制度、監察制度、財政制度、文教文書符璽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關制度、職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敘述課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君權與相權此消彼長一直是封建社會難以避免的問題,也是封建統治者一直想解決的問題,那么,根據史實說明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今天來學習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

  2、 講述新課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朝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以為一勞永逸,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剛剛建立起的中央集權制度是不是也隨著王朝的滅亡也崩潰了呢?西漢的建立有沒有把這種制度也推翻呢?讓我們來閱讀課本中的資料回放。

  (學生閱讀)

  補充歷史背景,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出材料中心內容,主要是強化皇帝的個人獨尊、皇權的至高無上。對漢朝中央政治制度與秦朝的進行比較。

  1、史稱“漢承秦制”,西漢以布衣為相,借鑒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變化。(教學中注意秦漢制度的繼承和發展關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繼續實行,但又在秦朝基礎上,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皇帝名號、禮儀等制度。中央行政設三公,秦時即有,漢朝亦設。設問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

  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思考: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

  ①任用布衣為相。

  ②漢武帝時期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尚書令的權力日顯重要。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

  ③到東漢時期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雖置三公,事歸臺閣”,這些又是與秦時不同的。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省)

  得出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結合教材【歷史縱橫】“唐太宗設政事堂”和插圖“唐朝政府機構示意圖”:首先應讓學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確分工,在此基礎上明確三省的職權,熟記三省的長官及參知政事都是宰相。至于政事堂創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這一點,學生不難理解。)

  三省六部制意義:

  ①相權一分為三,強化了君權;

  ②三省之間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有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可說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而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后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4、宋朝時的三省六部有名無實。統治者鑒于唐朝藩鎮割據局面,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教學中注意聯系宋初統治者對于唐末與五代之亂歷史教訓的認識。舉例安史之亂)

  ①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②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

  這些官員的設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權力。

  5、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變過程中采取的措施。

  (教學中注意元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和疆域空前遼闊的史實)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設立了中書省和樞密院,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和最高軍事機關。同時又設置了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的機構宣政院。元朝在加強皇權方面又有了新發展。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其發展演變的特點是: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秦朝再地方設立郡縣制,以后的地方政權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州郡縣的設置與變化:(引入漢初的郡國并行制,分析其原因)

  1、 國并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西漢初,郡設太守、王國設丞相,作為郡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后封國名存實亡。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每州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作為監察區設立的州,向行政實體的轉變(可以由秦朝中央設御史大夫、郡設監御史引入西漢、唐對地方或王國高官監督的行政制度和官職)

  2、 東漢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區,州牧為州最高長官,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3、 州縣兩級制。由于官員的繁多,隋文帝時減去郡級區劃,保留州縣兩級制。隋朝與唐朝時,州設刺史,縣設令,唐太宗時依山河形勢劃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逐步成為行政實體,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導致安史之亂。

  4、 宋朝時,長官稱知州、知縣。自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這避免了唐末五代以來武人割據、地方官權力過大的問題。將唐朝的“道”改為“路”

  思考:設立刺史,州牧,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又什么樣的作用?

  5、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及意義。(可以提問學生有關中國古代歷史上秦、西晉、隋和元的四次大一統,從元朝實現大一統后疆域的遼闊及其歷史地位引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設置行省。除晉、冀、魯由中書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

  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思考:周朝的衰微和滅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避免這種情況的?這些做法又能夠說明中央對地方管理呈現什么趨勢?

  (1)漢(郡國、刺史)——隋(州、縣)——唐(先設道作為監察區,后形成道、州、縣)——北宋(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官,路、州、縣)——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縣)

  趨勢:中央進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漢朝形成“中朝”與“外朝”機構——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三省體制——隋唐時期確立了三部體制——宋元時期中書省與樞密院為中央權力機關。

  趨勢:顯示相權與皇權矛盾,宰相權力逐步削弱,皇帝權力逐步加強。

  總結: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表明:中央的權力日漸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權力卻逐漸趨于分散,地方政治機構分工既協調又相互牽制,絕對服從于中央。這樣的政治體制有效地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穩定,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仍將繼續膨脹。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四、質疑與反思: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3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課文自習】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襲與變化

  秦            漢             隋唐          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漢武帝時設立“_______”決策機構,且起用布衣為相;東漢時“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設_________和樞密院、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襲與變化

  秦       漢初     漢中后期    隋         唐       北宋         元    

  郡縣     郡國       州郡縣    州縣      道州縣    路州縣    行省、路府州縣1、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___________。

  2、漢武帝東漢末年,設州為________,長官為刺史;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為__________。

  3、唐太宗設____,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中后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發展成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將道改為路。

  5、元朝在地方實行__________,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______的開端。

  【思維能力提高】

  1、 漢承秦制的含義以及主要表現。

  2、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 宋朝是加強皇權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認識唐朝設立的“道”?

  5、 簡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課堂鞏固訓練】

  1、西漢初的中央集權體制與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別在于:

  a.中央機構      b.皇帝權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丞相權力

  2、漢朝實行的一套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

  a.刺史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察舉制      d.三省制度

  3、宋朝最高的軍政機構是:

  a.二府      b.樞密院      c.三司      d.宣政院

  4、三省六部制確立并完善于:

  a.魏晉南北朝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5、北宋時期,為了分散宰相權力而設立的是:

  a.參知政事      b.中臺      c.樞密使      d.侍中

  6 、行省制度創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7、元代設置的管轄西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是:

  a.宣慰司      b.門下省      c.宣政院      d.樞密院

  8、唐高宗時,大臣長孫無忌等撰定《唐律疏議》三十卷解釋律令條文,通行天下,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較完整的法典。他頒布前審批時需要通過:

  ①尚書省 ②中書省 ③門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完善的含義是:

  a.中央機構設置的增加      b. 使地方權力進一步分散

  c.使皇權進一步加強        d.使中央各部門權力得以相互制約

  10、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1)郡縣制 (2)三省六部制 (3)行省制度 (4)三司制度:

  a.(1)(2)(3)       b.(1)(3)(4)

  c. (1)(2)(4)      d.(2)(3)(4)

  11、我國古代自秦漢以來中央和地方官制演變趨勢有:

  (1)削弱地方、加強中央(2)分散地方官吏權力,防止割據 (3)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4)對邊疆地區的治理見漸趨嚴密

  a.(1)(2)(3)(4)      b.(2)(3)(4)

  c.(1)(3)(4)           d.(1)(2)(3)

  12、宋太祖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士兵編入禁軍主要是為了: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滅割據政權     c.防御遼兵進攻     d.節省軍費開支

  【課堂自我小結】

  1、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什么?

  2、 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如何演變?

  【課后鞏固拓展】

  材料一:漢哀帝曾經說:“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廟宇,統理海內,輔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漢書•孔光傳》

  材料二:唐太宗曾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

  ──《貞觀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說“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黃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說:“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亂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時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國家治亂專倚宰相,則為之君者,不幾如木偶旒綴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誰為乎?使為人君者,深居高處,以天下之治亂,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目無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東華錄》

  請回答:

  (1)上述材料中各朝統治者對宰相的態度是怎樣的?有無本質的區別?(并說明有無本質區別的原因)

  (2)統治者對宰相態度的變化,對中國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4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漢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削弱相權、三省六部制、宋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元朝中書省),認識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為削弱。

  2.識記漢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郡國并行與王國問題解決,唐節度使與藩鎮割據,宋收地方軍事、行政、司法和財政權,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認識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識記漢至元朝的選官制度的演變(如漢代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舉制),認識封建君主通過控制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重點難點

  1.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2.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自己制作的本課課件

  教學方法

  “自主感悟,互動創新”教學模式、圖表法等。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問題:秦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導: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雖然時間短暫、二世而亡,但它又在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極具開創性,尤其是秦始皇創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是為后來歷代統治者所沿襲。那么,在秦朝之后,作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其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一起來探討的問題——“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自主學習】

  1.中國從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想解決這兩對矛盾。那么,你能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史實說明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對矛盾的?收到了怎樣的成效?

  2.你能透過“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發現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哪些重要規律?

  【知識梳理】

  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朝郡國并行,封國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等,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中央在地方設置節度使,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把軍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并設通判監督地方

  4.元朝創立行省制度,宣政院與宣慰司分西藏和邊遠少數民族區,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君主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和行政權,漢武帝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三省體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

  3.宋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權,由皇帝總攬

  4.元設中書省取代三省為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權,后可左右皇帝繼承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中央不斷加強對選官與用官的控制

  1.漢行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中央與地方各行其權

  2.魏晉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選官與用官為世家大族壟斷

  3.隋唐至明清行科舉制,選官與用官為中央政府控制

  【探索攻關】

  探索攻關一: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答案提示]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探索攻關二: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為相;②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③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④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探索攻關三:閱讀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省)②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政府最高統治機構。③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④隋唐——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終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義:①相權一分為三,強化了君權;②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③后來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探索攻關四:宋初加強皇權的背景、措施、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

  措施:①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結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結論: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參”“二府”“三司”)

  探索攻關五:結合教材,元朝加強皇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統領六部,行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③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得出結論: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關六: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何影響?

  ①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和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②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以來,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本課小結】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創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后來歷代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誕生之時就存在著相權與君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從自己統治的實際需要,對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其特點是相權不斷削弱,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更多地收歸中央,而最終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權得到了不斷的強化。但是,在這段時期內,丞相的權力雖然不斷受到削弱,地位不斷下降,但畢竟還是存在的,對皇權而言仍是一個影響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皇帝們會如何對待影響自己大權獨攬的一些因素?這便是第4課學習的內容“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智能訓練】

  1.學過本課,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2.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劃?

  提示:①教師應提供元朝疆域圖,引導學生從掌握元朝的行省劃分入手,宏觀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進而以自己家鄉為軸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細節,加深對這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變革的認識,從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深遠影響。②鼓勵學生運用電腦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匯集、展示、交流,互相觀摩學習。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5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感悟與思考

  在歷史教科書里,漢、唐無疑是我們的歷史學家所推崇的強大帝國, 然而,對于世界來說:漢、唐帝國的光環在羅馬與阿拉伯帝國的映襯下顯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遠遠勝過足以引起我們自豪的漢、唐。這個由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遼闊的統一政權,不僅將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傳入各地,也吸取了外來的先進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羅馬帝國的行政體制,首次在中國設立行省,對秦以來的郡縣制作了一個大大地發展,對中國行政管理制度進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響一直持續到今。

  思考與判斷: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樣演變的?

  歸納與運用

  【知識歸納】

  一、  中央政治制度

  1.漢朝:漢承秦制,有所變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書臺)

  2.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書省,繼而中書省、門下省

  3.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

  4.唐朝: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重大創造歷朝沿襲

  5.宋朝:二府、參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綜合漢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漢朝:漢初郡國并行;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十三州,設刺史;東漢州郡縣三級制,州牧為州最高長官

  2.隋朝: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國為十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設觀察使;唐中后期設節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道”改為“路”

  5.元朝:行中書省;行省以下設路、府、州、縣,邊遠地區設宣慰司。中國省制開端,影響深遠

  【知識運用】

  1.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什么?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央集權制度內存在著哪些主要矛盾?

  從漢至元,歷朝的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外乎兩點:中央盡量分散相權,限制相權,以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地方盡量削弱其權力,加強對其控制和管理,以達到加強中央權力,解除地方威脅之目的。這兩方面的措施恰好說明了,在中央集權制度下,有兩對矛盾是無法解決的。那就是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因為這兩對矛盾的存在,使得作為地主階級最高統治者的皇帝面臨著兩難的選擇:相權過大或地方權力過大都會影響到其統治的安定,而相權過小或地方權力過小別影響從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這樣也難以對國家實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漢時丞相一職由一人擔當,到隋唐時期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職就更多了。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

  c.丞相權力的不斷分散                d.中央對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嚴密

  [解析]在中央集權制度下,丞相權力過大,就會威脅到皇權,所以歷代皇帝都要想辦法削弱相權,而分權就是其中較好的一種方法。題目中的c項是其直接目的,a項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a

  2.元朝和歷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較相似?其相似之處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和秦、隋兩個朝代比較相似。其相似之處主要有:結束分裂割據局面,重新實現統一;都開創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了行省制度。這一制度,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特別是中國臺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行政區。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響是各族人民友好相處和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例2]元朝時,不屬于行中書省管轄的地區是(   )

  a.陜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元朝時,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設行中書省。

  [答案]c

  3.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較

  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后世各朝都產生重大影響。

  不同點:①時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縣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行省制度確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制則是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③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的殘余勢力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郡縣制和行省制度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例3]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是由于(   )

  a.郡國并行制的實行                     b.刺史權力的擴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書臺權力的加強

  [解析]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刺史改稱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從此,地方行政區劃由兩級變為三級。

  [答案]b

  拓廣與探究

  [例1]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

  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二……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書•楊尚希傳》

  材料二:臣伏見,景德、祥符中,文武官總計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數內,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雖設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縣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縣所任之職,素有定額,大率用吏不過五六員。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歲一開貢舉,每放近千人,復有臺寺之小吏,府監之雜工,萌序之官,進納之輩,總而計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報》

  材料三: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西漢時期,全國人口5959萬,官員7500人,官民之比為1:7945;而唐高宗時,全國人口5238萬,官員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為l:3927;元成宗時,全國人口與西漢相差無幾,5881萬,官員已增至2.25萬人,官民之比為1:2613;清康熙時(注:指康熙初年)全國人口2459萬,官員2.7萬人,官民之比已高達1:911。                 ——《江淮論壇》1982年第2期

  請回答:

  (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會歷史現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產生上述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歷史現象的危害及其歷史教訓。

  [解析]此題反映了從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權的措施,結果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弊端。這是封建中央集權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現象。

  [答案](1)濫設郡縣等官僚機構,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編,官員數量越來越多;官民之比畸形發展,官多民少的現象日益嚴重。

  (2)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和強化的必然產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增加國家的財政支出,影響收支平衡;官場人浮于事,不僅影響辦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敗現象。教訓:必須精簡機構,裁撤冗員。

  [例2]閱讀下面這段材料:

  朱熹在總結北宋敗亡的教訓時說:“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子語類》

  請你想一想:(1)北宋是怎樣吸取五代藩鎮的教訓,盡奪藩鎮之權的?

  (2)朱熹關于北宋敗亡原因的觀點你同意嗎?查一查有關資料,說說你的觀點。

  [解析]第(1)問考查的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第(2)問屬開放式問題。不管什么觀點,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答案](1)①在中央,增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與中書門下合稱“二府”;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②在地方,削減節度使的權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據局面的重現。  

  (2)同意說:宋初的各種措施雖然達到了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這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的后患。這些都是宋敗亡的原因。

  不同意說: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敗以及嚴重的社會危機。

  鞏固與測評

  【基礎練習】

  1.“君主近臣,代起執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這種情形以漢武帝為例的話,下列哪一項的敘述是正確的?(   )

  a.尚書被中書取代            b. 重用近臣,攘奪相權,朝廷始分內外朝,丞相屬外朝

  c.以三公決策,輔政武帝         d.將相權一分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權

  2.有清代學者指出:“光武中興,賢主也。其不任三公,政歸臺閣,欲使權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歸臺閣”是指哪一項舉措的出現?(   )

  a.起用布衣為相          b.擴大尚書臺的權力        c.設內閣         d.以丞相領政。

  3.唐代負責政務的六個重要行政單位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稱“六部”,請問它們屬于哪個機關?(   )

  a.中書省        b.門下省         c.尚書省        d.御史臺

  4.貞觀年間,唐中央政府三省的運轉機制是(   )

  a.尚書→中書→門下      b.中書→門下→尚書

  c.尚書→門下→中書      d.門下→中書→尚書

  5.元朝設宣政院,管轄的地區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東       c.西藏        d.嶺北

  6.下列哪一項不是隋唐三省制的優點?(   )

  a.  三省職權劃分明確,分工合作 

  b.  不容易出現大權獨攬的宰相

  c.  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d.  較秦漢丞相更能發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權功能。

  7.為了改變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權力,以便于皇帝總攬大權,北宋設(   )①參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樞密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三省六部制的特點不包括 …………………………………………………(  )

  a.分工明確       b.相互配合      c.防止獨裁      d.相互牽制

  9.兩漢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中,具有監察職能的是( )

  a.刺史制度        b.郡國并行制    c.察舉制        d.三公九卿制

  10. 從7—9世紀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這些人的唐朝政府機構應當是(   )

  a.吏部      b.戶部         c.禮部        d.工部

  11.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

  ①郡縣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行省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   c. ①②    d.②③

  【綜合運用】

  12.對“漢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漢沿襲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發展           b.漢實行更嚴密的監察制度,發展為刺史制度

  c.漢繼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構成較完整的體系     d.漢初否定了秦的郡縣制,推行封國制

  13.隋唐時期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元朝時在中央也建立了中書省。他們之間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設六部管理全國政務;后者專管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

  b.前者是立法機構;后者是行政機構

  c.前者為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而設;后者則為加強對各民族的控制而設

  d.前者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標志著專制主義達到頂峰

  14.唐太宗在談到中央某機構的職權時說:“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這個機構應是(   )

  a.中書省和門下省     b.尚書省和中書省    c.尚書省和門下省    d.禮部和吏部

  15‘有位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政治中,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磨擦,不斷調整的歷史。”下列有關歷代宰相制度演變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漢武帝為削弱丞相的職權,任用親信朝臣,在內廷處理國政形成所謂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財權

  d.元朝廢除了尚書省和門下省,而將尚書省的六部移至中書省,并掌理一切政務

  【開放創新】

  16.“三司之職,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財政官制?(   )

  a.漢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7.下面四幅中國歷史上關于皇權與相權勢力的消長圖,哪一幅是正確的?

  a               b               c            d

  第3課參考答案

  思考與判斷: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漢朝時“中朝”與“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權;元朝加強皇權方面的新發展,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國并行制;州縣兩級制;州、道等觀察區的設立;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作用

  鞏固與測評:

  1.b    2.b    3.c    4.b    5.c    6.d    7.b    8.c    9.a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c     17。b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6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了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三、學情分析

  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

  2.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幫助思考。

  3.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境,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五、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材料:

  好了歌

  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專權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權在握享樂好,若無智慧命也了

  說一說皇帝愁什么?該詩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學生:思考并回答

  老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中的矛盾:中央集權存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君主專制

  存在君權和相權的矛盾

  新課講授

  一、中央集權發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一)漢朝:

  向學生展示西漢前期形式地圖

  學生:1、漢初實行  郡國并行 制;王國日   強  ,中央集權削弱。

  老師: 漢代地方政權組織。漢初,郡和王國同為地方高級行政區劃,郡直隸中央,王國由分封的諸王統治,實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國并行制。漢初建立了許多諸侯王國,本來的目的是拱衛中央,加強中央集權,但后來的發展卻適得其反。諸侯王依恃其政治、經濟、軍事勢力與中央對抗,并進而覬覦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對中央的嚴重威脅。吳楚七國之亂以后,漢中央為了削弱諸侯王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諸侯王不復治國,而由中央置國相以治民,職如太守;后又令諸侯王僅衣食封國的租稅,王國實際上和郡無異。隋以后,廢國存郡,雖封王帶有郡縣名號,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師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經濟待遇。

  向學生展示漢景帝圖片及七國之亂地圖

  學生:2、景帝削藩導致七國之亂,最后漢景帝平了叛亂

  師:公元前154年,漢景帝采納晁錯建議,著手削奪王國的封地。削奪王國封地,引起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劉濞借口“清君側”,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叛,三個月后,平定了叛亂。

  向學生展示材料及圖片

  材料 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統轄。

  師:“七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封國激烈矛盾斗爭的突出表現,西漢中央政府平定了這場叛亂,使中央的權威得到極大的增強,西漢政府利用這一時機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二)唐中期:

  展示材料及安史之亂地圖:

  唐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寶以后,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借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創造了機會。   

  學生:由材料得出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鎮割據導致中央的權力削弱。

  老師:唐朝中葉,邊疆軍鎮節度使勢力惡性膨脹,導致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叛亂平定后,安史舊部還保留著相當大的勢力。唐代宗為求暫時的安定,將河北地區分授給安史降將,封其為節度使,帶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為節度使。節度使所轄地區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權力不斷膨脹,職位往往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或由部下擁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認。他們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割據自立,形成藩鎮林立的局面。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勢力進一步發展。唐朝滅亡后,中原一帶先后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同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

  (三)北宋:

  材料1 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語類》

  學生結合課本和材料得出:

  ①措施:軍事上:集兵權于         , 抽精兵充實          禁軍

  行政上:派          任地方官,設           負責監督

  財政上:地方賦稅的大部分由          掌控

  ②特點: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重文輕武

  ③影響:改變了                 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為北宋埋下了                 的禍根

  老師: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核心是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權、司法權。特點是“分化事權”“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內外相制”。主要表現在軍事上“三衙”的互不統屬和“三衙”與樞密院的相互壓牽制;中央機構中設樞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政權,后來又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地方上知州與通判相互牽制等。一方面,達到了“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卻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的后患。

  ; (四)元朝:

  向學生展示元朝地圖及材料

  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里,為全國行政中樞。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元史•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學生看后歸納得出:

  ①元朝的行政區劃:      河北    、   山西       、  山東       由中央直轄

  邊遠民族地區設 宣慰司  進行管理

  其余地區設:省、路、府、州、縣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老師: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皇帝個人專制獨斷,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帶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讓學生閱讀教材,老師幻燈片提供相關的示意圖歸納從秦到元時期,君主專制的演進過程。通過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的條理性,形成相對系統的知識體系。

  (1)西漢漢武帝時期,重用身邊的人擔任尚書令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又稱內外朝制度)。

  (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強化了皇權。

  (3)宋初,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為了制約宰相,后又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宰相的財權,削弱相權,強化了皇權。

  (4)元朝設立中書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讓學生看課本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標準 方式

  漢朝     

  魏晉南北朝     

  隋唐     

  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究,教師引導學生辯證客觀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舉制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提高官員素質,加強中央集權的積極作用,還要這是統治者為了加強專制統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嚴重的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體現出來的是消極作用。

  最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特征。

  四、從漢至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特征

  (1)皇權與相權: 皇權不斷加強,相權日益削弱。

  (2)中央與地方: 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選 官 制度: 歷代王朝都重視選官制度的建設,加強對官吏的控制,逐漸將選官權收歸中央。

  六、課堂小結:新課標第一網

  從漢到元,中央的權力日漸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權力卻逐漸趨于分散,地方政治機構分工既協調又相互牽制,絕對服從于中央。這樣的政治體制有效地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穩定,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仍將繼續膨脹。

  七、課堂練習:

  1、以西漢統治者總結秦朝歷史,從“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的認識出發,采取的措施是(       )

  a.實行郡、國并行制度        b.頒布“推恩令”

  c.實行編戶齊民制度         d.頒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的影響有(   )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后患④改變了藩鎮割據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權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廢除了丞相 

  b.改變、分散了地方機構和權力

  c.廢除原全國行政區劃 

  d.文化專制

  4. 北宋政府設置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c.確保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d.籌集用于議和的“歲幣”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7

  [學情調查]

  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學過本課的部分內容,有一定的基礎。但對于政治制度演變的總體把握還比較欠缺。

  [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生、發展和膨脹。漢到元,正是這一制度不斷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央的權力日漸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權力卻逐漸趨于分散,地方政治機構分工既協調又相互牽制,都是為了中央更方便控制地方,其實也是為了將權力集中于皇帝手中。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君主專制的本質。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發展過程,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與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認識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

  3.結合歷史材料分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理解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方式]

  1.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幫助思考。

  2.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境,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詳見[教學構思])

  [教學構思]

  教學內容 教師的教 學生的學 預期效果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的權力矛盾 情境創設:講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趙普為宰相發詔敕難以完成法定手續的故事。

  問題設計:從這個故事來看,宋代皇帝的權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權力受到牽制,那是受誰的牽制?

  說明:從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皇權與相權是中國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的一對矛盾。 思考問題,討論發言。 明確學習主題。

  2.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資料引入:①漢朝形成“中朝”與“外朝”機構;②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三省體制;③隋唐時期確立了三省六部體制;④宋元時期中書省與樞密院為中央權力機關。

  問題設計: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變化是一種什么樣的趨勢?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誰的權力在不斷擴大?說明什么問題? 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①從漢到元,相權在不斷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權在不斷加強;③這正是君主專制的本質。 了解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掌握“中朝與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歸納法學習歷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資料引入:①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漢末形成州、郡、縣三級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④元代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設問: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是一種什么樣的趨勢?你認為這樣的變化趨勢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什么樣的影響? 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了解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掌握“藩鎮割據”“行省制”等概念。

  4.小結 從漢到元,中央的權力日漸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權力卻逐漸趨于分散,地方政治機構分工既協調又相互牽制,絕對服從于中央。這樣的政治體制有效地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穩定,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仍將繼續膨脹。 思考、討論、理解。 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主要趨勢;懂得運用歸納和比較的方法學習知識。

  [背景資料]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節選

  ……直到宋朝,太祖趙匡胤開國為帝時,建德二年,恰逢三個宰相相繼去職,太祖欲派趙普為宰相,但皇帝詔敕一定要經宰相副署,此刻舊宰相既已全體去職,一時找不到副署人,該項敕旨,即無法行下。宋太祖乃召集群臣會商辦法,當時有人獻議說:“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經宰相副署,此在甘露事變時,當時前宰相已死,皇帝臨時封派宰相,即由尚書仆射參知政事者蓋印,今可仿此方式辦理。”同時即有人反對,謂“唐代甘露事變,雖曾用此方式,但為亂時變通權宜辦法。今大宋升平,不應采此方式。”如是再四商討,是決定由當時開封府尹副署蓋印行下。當時宋都開封,開封府尹即等于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時之南京市長,恰巧當時開封府尹是趙匡義,由喜宋太祖的嫡親胞弟,后來即為宋太宗;這才算完備了這一詔敕的法定手續。……

  ……政府中最重要者為“相權”,因于相權的變動,一切制度也自隨之變動。唐代政府和漢代之不同,若以現在話來說,漢宰相是采用領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則采用委員制。換言之,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漢朝只有一個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會議,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會議。唐代則把相權劃分成幾個機關,這幾個機關便須常川會議,來決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漢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們也可說,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權,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監察權。唐代宰相共有三個衙門,當時稱為三省:一中書省,二門下省,三尚書省。此三省職權會合,才等于一個漢朝的宰相,而監察權還并不在內。

  中書省首長為中書令,門下省主管長官為侍中,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唐分官階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處元老,不負實際行政責任。三品以下,始為實際責任官吏。中書令門下侍中及尚書令皆為三品官。……

  ……中書主發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書省發出。此種最高命令,名義上是皇帝的詔書,在唐代叫做“敕”。凡屬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實際上皇帝自己卻并不擬“敕”,而系中書省擬定,此所謂“定旨出命”。在中書省中除中書令為正長官外,設有副長官“中書侍郎”。中書侍郎之下又有“中書舍人”,員額有七八人之多。中書舍人官位并不高,而他們卻有擬撰詔之權。遇中書發布命令,多由他們擬撰。……即如唐制,中書舍人擬稿,亦由諸舍人各自擬撰,是謂“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就此許多初稿中選定一稿,或加補充修潤,成為正式詔書,后再呈送皇帝畫一敕字。經畫敕后,即成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達門下省。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權,是操于中書省。皇帝只同意畫敕而止。待門下省主管長官侍中及副長官侍郎接獲此項詔書后,即加予復核,這是對此項命令之再審查。在門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設有若干第三級官,謂之“給事中”。給事中官位并不高,但對皇帝詔書亦得參加意見。若門下省反對此項詔書,即將原詔書批注送還,稱為“涂歸”。意即將原詔書涂改后送還中書省重擬之意。涂歸亦稱“封駁”“封還”“駁還”等,其意義略相同。此項涂歸封駁之權則屬諸門下省。若以今日慣語說之,門下省所掌是一種副署權。每一命令,必須門下省副署,始得發生正式效能。如門下省不同意副署,中書命令便不得行下。詔敕自中書定旨門下復審手續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行。尚書省則僅有執行命令之權,而于決定命令則無權過問。……

  課改沙龍

  本教學設計圍繞著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多樣的歷史材料,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來,著重探究了“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結。在學生了解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的同時,培養了學生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學習知識的能力,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總體把握的能力。

  在整體設計本課教學過程中,下面的三個問題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視:

  1.在探究“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如下表所示: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2.關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問題,可選取某一特定歷史劇的場景圖示或影像片段請同學們辨析,歷史劇中皇帝和大臣議事的場景與歷史史實是否相符?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創設秦朝、唐朝、宋朝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與“三公”坐著在議事,當意見相左時,大臣與皇帝據理力爭;唐太宗先分別召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會議,各圍繞一個緊迫問題展開討論,爭論不休爭執不下,后設立政事堂,再召開三省會議;宋太祖坐著與站著的大臣們議事。總之,緊緊抓住皇權的加強這一中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權與相權間矛盾的演變趨勢。

  3.引導學生探究自己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對現今中國的影響:元朝的統一,進一步加強了各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為現今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初步基礎。元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它的許多措施對我國后世的影響是很大的。從而引導學生辯證地把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影響。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精選7篇) 相關內容:
  •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精選3篇)

    [學情調查]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學過本課的部分內容,有一定的基礎。但對于政治制度演變的總體把握還比較欠缺。[教學目標]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生、發展和膨脹。漢到元,正是這一制度不斷發展的重要階段。...

  • 政治主觀題教學:以變應變(精選2篇)

    政治主觀題教學:以變應變無錫市八士中學 祁德昆縱覽近些年高考政冶主觀題,我們不難看出命題具有新情境、小切口的特點,命題設問體現出開放性、應用性、有效性,命題立意從知識立意轉為能力立意。...

  •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精選2篇)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單元知識網絡】【專題歸納整合】1.二戰后美國與西歐、日本關系的演變美國同西歐國家關系的演變:(1)戰后初期,經濟上美國通過推行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恢復經濟,得以控制西歐。...

  •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通用13篇)

    第3課 △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一、中央集權的發展——地方權力不斷 削弱 , 中央集權不斷 加強 1、西漢:中央集權削弱 → 中央集權加強漢初實行 郡國并行 制 → 王國日 強 ,中央集權 削...

  •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精選3篇)

    【課標要求】列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一、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列舉從漢至元幾個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知識,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的知識,不斷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識,學生提高對封建...

  • 政治教學與“學會生存”教育研究方案(精選2篇)

    一、 課題的提出: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知識經濟社會,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入,教育體制也在進行著重大的改革和調整,其中最重要的變革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

  •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通用2篇)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考點一】了解1688年的“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治英國,這次不流血的政變,史稱“光榮革命”。...

  • 政治教案-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精選2篇)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教學過程:播放VCD片段: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京召開提問:1.黨的十三大提出的重要理論是什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大會所闡述的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說明了什么?(這是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問:...

  • 政治教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精選2篇)

    第五課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二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重要性的認識。...

  • 世界政治的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2篇)

    教學目的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新的分化和組合;“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的趨勢;美國的霸權主義;地區沖突;國際裁軍和軍控進程;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 政治教師應該是一本活生生的政治教科書——新時期政治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精選2篇)

    政治教師應該是一本活生生的政治教科書——新時期政治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還是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思想,你有一個思想,我們互相交換,就是兩個思想。...

  •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選2篇)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學案)【課程標準】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課標解讀】注意把握中央決策機構的變化與地方行政機構的變化兩條線索。...

  •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通用2篇)

    【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⑴列舉漢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書省等政治制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⑵列舉漢代郡國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 《世界政治的發展》教學設計(通用2篇)

    《世界政治的發展》活動課教學設計及感悟當前我國高中教育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 第三單元 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通用3篇)

    第10課 大國關系的重組教案一、資本主義陣營·結構性調整:美、歐、日關系的變化美國:(二戰后—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多年中,美國一直主導著資本主義世界。...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夜夜躁狠狠躁麻豆免费 | 天天草天天射 | 色婷国产精品 | 蜜臀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色版 |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乱码 | 欧美日本性视频 | www.亚洲人 | 特黄特黄aaaa级毛片免费看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乞丐 | 搜索一级毛片 | 久久中文字幕av | 九九热有精品 | 四虎WWW成人影院观看 | 91美剧网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成人无码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7 | 国外av在线| 狼人影院在线观看 | 性bbwbbw日| 最近免费日本视频在线 |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AV | 91av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精品 | 自拍偷拍视频网址 | 国产精品午夜理论片福利不卡 | 国模小黎大尺度精品(02)[82p] | 九热精品 | 成人A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1 |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 99蜜桃臀久久久欧美精品网站 |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av黄色一级片 |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国产 |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网站不再 | 4kmoms丰满hdfilm | 中文字幕观看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