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通用2篇)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 篇1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列舉漢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書省等政治制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⑵列舉漢代郡國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⑶從中央和地方制度兩個層面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情感價值:
⑴理解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影響。
⑵體會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政治智慧。
【重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教學方式】
1.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幫助思考。
2.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境,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詳見[教學構思])
【復習導入】
創設新情景導入新課:
參考答案:(點撥:此題實際上是要你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秦始皇的辯詞:我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我頒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進占百越,開拓了疆域;我修筑長城,修建馳道;我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和車軌,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訴狀:你修長城,建阿房宮、驪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誅連家族和鄰里,刑法殘酷;你要我們將收獲物的2∕3交給你,賦稅沉重;你焚書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你是一個暴君。
【教學構思】
教學內容 教師的教 學生的學 預期效果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的權力矛盾 情境創設:講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趙普為宰相發詔敕難以完成法定手續的故事。
問題設計:從這個故事來看,宋代皇帝的權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權力受到牽制,那是受誰的牽制?
說明:從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皇權與相權是中國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的一對矛盾。 思考問題,討論發言。 明確學習主題。
2.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資料引入:①漢朝形成“中朝”與“外朝”機構;②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三省體制;③隋唐時期確立了三省六部體制;④宋元時期中書省與樞密院為中央權力機關。
問題設計: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變化是一種什么樣的趨勢?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誰的權力在不斷擴大?說明什么問題? 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①從漢到元,相權在不斷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權在不斷加強;③這正是君主專制的本質。 了解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掌握“中朝與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歸納法學習歷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資料引入:①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漢末形成州、郡、縣三級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④元代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設問: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是一種什么樣的趨勢?你認為這樣的變化趨勢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什么樣的影響? 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了解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掌握“藩鎮割據”“行省制”等概念。
4.小結 從漢到元,中央的權力日漸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權力卻逐漸趨于分散,地方政治機構分工既協調又相互牽制,絕對服從于中央。這樣的政治體制有效地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穩定,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仍將繼續膨脹。 思考、討論、理解。 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主要趨勢;懂得運用歸納和比較的方法學習知識。
在整體設計本課教學過程中,下面的三個問題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視:
1.在探究“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如下表所示: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2.關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問題,可選取某一特定歷史劇的場景圖示或影像片段請同學們辨析,歷史劇中皇帝和大臣議事的場景與歷史史實是否相符?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創設秦朝、唐朝、宋朝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與“三公”坐著在議事,當意見相左時,大臣與皇帝據理力爭;唐太宗先分別召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會議,各圍繞一個緊迫問題展開討論,爭論不休爭執不下,后設立政事堂,再召開三省會議;宋太祖坐著與站著的大臣們議事。總之,緊緊抓住皇權的加強這一中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權與相權間矛盾的演變趨勢。
3.引導學生探究自己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對現今中國的影響:元朝的統一,進一步加強了各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為現今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初步基礎。元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它的許多措施對我國后世的影響是很大的。從而引導學生辯證地把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影響。
【鞏固總結】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較
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后世各朝都產生重大影響。
不同點:①時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縣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行省制度確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制則是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③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的殘余勢力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郡縣制和行省制度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例題]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是由于
a.郡國并行制的實行 b.刺史權力的擴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書臺權力的加強
[解析]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刺史改稱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從此,地方行政區劃由兩級變為三級。
[答案]b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 篇2
△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地方權力不斷,中央集權不斷
1、西漢:中央集權削弱→中央集權加強
漢初實行制→王國日,中央集權→景帝削藩→“七國之亂”→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諸侯王死后,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統轄。)
2、唐中期:設節度使→——中央集權
△節度使:集地方行政、財政、軍事大權于一身,發展成為勢力,安史之亂后,形成一百多年的局面,嚴重削弱了。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強了
軍事上:集兵權于,抽精兵充實禁軍
①措施行政上:派任地方官,設負責監督
財政上:地方賦稅的大部分由掌控
②特點: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重文輕武
③影響:改變了的局面,加強了;為北宋埋下了的禍根
4、元朝:實行制度,加強了
、由中央直轄
①元朝的行政區劃邊遠民族地區設進行管理
其余地區設→路→府→州→縣
△行省:全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②行省制度的影響:
便利了中央對的管理,加強了,鞏固了,是制的開端。
△從漢到元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一”之后)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相權不斷,皇權不斷
1、西漢:漢武帝削弱權,加強權
①原因:丞相
②措施: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等,參與。
2、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實行制
①結構和職責:
三省分權,又相互牽制,削弱了權,加強了權
分工明確,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辦事。
4、北宋:分割了權,加強了權
①宋初:設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為
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權
②后來: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權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權
5、元朝:設中書省,替代三省——相權,皇權。
△從漢至元,君主專制演進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二”之后)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選官制度逐漸
1、漢朝:實行制,成為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采取制,高者可入仕途
3、隋朝以后:實行制,成為做官的主要依據
△科舉制經歷了怎樣的興衰過程?
①形成于隋:
a隋文帝開始采用方式選拔官員
b隋煬帝時,始設科,科舉制形成
②完善于唐宋元
a唐貞觀時,增加考試科目,其中以、兩科為主
b武則天時,增加取士人數,還首創了和。
③僵化沒落于明清:實行八股取士,禁錮了士人思想,阻礙了科技和
△為什么說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①它把、與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壟斷、擴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員素質
②它把選拔和任命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強了
△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變化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三”之后)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長期存在著中央與、君權與權兩大矛盾,這兩大矛盾斗爭的總趨勢是:地方權力不斷,中央權力(集權)不斷;相權不斷,君權不斷。
△隨堂練習——《全品》第3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3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