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的發展(精選5篇)
世界政治的發展 篇1
世界政治的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新的分化和組合;“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的趨勢;美國的霸權主義;地區沖突;國際裁軍和軍控進程;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使學生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堅定為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念。
2.正確認識中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概括本章內容,形成樹狀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認識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和本質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分析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根源,培養學生運用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社會問題的能力。
4.引導學生分析20世紀國際格局幾次變動的歷史條件和結果,培養學生運用具體與一般、個性與共性關系的觀點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特點和多極化的趨勢。
二、本課難點: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原因。
教學要點
教學設計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歷史原因: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有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的路線和政策;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長期對蘇聯實行的“和平演變”戰略。而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蘇聯在長達79年的統治中,未能推動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東西方實力對比的失衡,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以兩極格局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隨之結束,之后的世界政治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
從兩極格局的形成、發展和解體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經過不斷的消長和重新分化組合,終于從量變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
冷戰結束后,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出現了新的分化組合,新的變化。
一、冷戰后的國際形勢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問題,但它繼續作為一個統一的擁有足以毀滅美國的軍事力量而存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日本則因搶占了高科技制高點,異軍突起,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并要求進一步成為政治大國;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歐洲的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高和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了當今世界暫時形成的國際格局,即“一超多強”的局面并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其實,多極化的趨勢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初見端倪。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平衡,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后,在世界市場上與美國激烈競爭,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見,經濟力量是政治、軍事力量的基礎。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多極化的“極”與兩極格局的“極”在內涵上有何不同?(與兩極格局的“極”相比,多極化趨勢中的“極”的內涵出現兩大變化:①吸引力、影響力、作用力和協調功能取代控制力和支配力成為“極”的主要內涵。兩極中的“極”是同控制力和支配力聯系在一起的。多極化的“極”則主要表現為吸引力、影響力和作用力。也就是說,堪稱一極的主要不是通過政治、軍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國家,而是憑借先進的科技,雄厚的經濟實力,通過投資、貸款、技術出口和轉讓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力。②兩極格局中的“極”的載體是美蘇兩個國家。而構成多極化中的“極”既有國家,也有國家集團,在一定意義上還包括某些影響較大的世界性或地區性國際組織。)
20世紀,國際格局曾有過哪兩次變動?(一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和二次大戰后建立的雅爾塔體系。)當前世界格局的變動與上世紀兩個大的國際格局的變動有何不同?(其一,它是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情況下出現的;其二,這種格局的變動,不是通過將戰勝國的意志強加給戰敗國,導致各國國際地位變化的;其三,新的國際格局的建立,要通過各國之間的斗爭和妥協來實現,這取決于各國、各集團、各組織的綜合國力、實力的強弱。)而實力對比相對穩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期。因而,新舊格局的交替過程,也必然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
所以,“一超多強”的局面還將繼續下去,但從長遠看,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在“一超多強”→多極化的格局中,中國面臨怎樣的挑戰?(機遇:使中國獲得經濟建設的有利外部條件;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挑戰: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改變科技落后的局面,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能否頂住新的強權政治,堅持社會主義。)
在“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中,世界形勢有何新的特點呢?
二、世界形勢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二次大戰后的兩極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蘇兩家的軍事力量來支撐的。在兩極格局下,美蘇的對峙和為爭奪霸權而全力以赴進行的爭斗及軍備競賽,使世界處在新的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的威脅之下;兩霸在第三世界的爭奪,也不斷地加劇著世界的緊張局勢。隨著華約組織宣布解散,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緊張對峙的局面消失,美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轉向對話和緩和。這使得維護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顯增長。但與此同時,由于兩極格局是建立在東西方軍事力量均衡之上的,東西方力量的失衡,勢必會導致國際關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沖突。但比較起來,新的矛盾和沖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
(一)緩和與和平
兩極格局解體后,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原因何在?(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要點如下:
(1)蘇聯解體后,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全球軍事對抗的基礎已不復存在,兩極格局下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大戰隱患隨之消失。
(2)冷戰后,歐美大國在爭奪過程中,表現出既競爭對立,又彼此依存的特點。如,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俄羅斯在很大程度上對美國經濟存有依賴;美國則千方百計地將俄羅斯的雄厚的科技、特別是軍事技術為己所用。
(3)冷戰后,大國的爭奪和角逐,以兩極格局時期的東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和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對抗,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與此相應,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上升,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有所下降。
緩和的表現:
1、國際裁軍的進展
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國際裁軍和軍備控制取得積極的進展。199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該條約的簽署對在全球范圍內促進核裁軍、防止核擴散起到了積極作用,從而把國際裁軍與軍備控制推向一個高潮。但是,近年來的國際裁軍與軍控進程卻陰云籠罩。美國國會不僅不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還執意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并大量增加軍費。1998年春夏之交,南亞地區出現了新一輪的核軍備競賽。印度在短時期連續進行了兩次核裝置爆炸,巴基斯坦立即還以顏色;爾后印度又率先炫耀其火箭導彈技術,巴基斯坦不甘示弱。這種種舉措,令世人矚目,令國際社會不安,給南亞地區乃至世界和平與穩定帶來了嚴重后果。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電臺、電視臺的新聞欄目中報導了一則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坐到了談判桌上,商談停止核競賽,我們翹首期待南亞和平進程的發展。
2.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大陸的東北部,地處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邊緣地帶”。作為亞洲大陸與日本列島之間的“橋梁”,朝鮮半島具有雙向流通的戰略地位。這種東北亞核心戰略地位,使朝鮮半島成為大國勢力競相滲透和爭奪的場所。朝鮮半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和平統一進程一波三折。
請同學們回憶,朝鮮的分裂狀態是何時出現的?(1945年,美蘇軍隊分別進駐朝鮮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線是北緯38度線。1948年,朝鮮南北分別建國,分裂局面形成。)
為什么朝鮮的統一進程會一波三折?其內因有:①南北雙方嚴重軍事對抗的存在;②南北雙方在政治上的分歧,如在統一的步驟、方法以及統一后的國家機構設置等具體問題上;③雙方經濟實力的懸殊;④雙方有成效的溝通的不足;等等。從外因角度講,美、日、中、俄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響和制約著朝鮮半島的穩定、安全與和平統一。
但是,朝鮮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對本民族濃厚的認同感和親和力,加上冷戰后國際形勢緩和趨勢的影響,目前在朝鮮半島出現了走向和解的大好形勢。20世紀80年代起,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開始對話,經濟往來增多。xx年6月,韓、朝兩國領導人在平壤舉行首腦會晤,發表共同宣言,承諾為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和開展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努力。這次首腦會晤進一步推動了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我們堅信,朝鮮的南北統一一定能夠實現。
除了上述事例外,同學們是否還能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走向緩和的事例。(如巴以和平進程等。)
(二)緊張與動蕩
雖然冷戰后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矛盾,局部性的、區域性的、小規模的沖突比起冷戰時期甚至有所增加。原因何在?
1.原因
(l)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固有矛盾
兩極對立的舊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以來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如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隨即爆發。如 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科索沃危機。科索沃是南聯盟的自治省,居民中以阿族為主體,他們要求更大的自治權,從而與塞族當局產生沖突。
(2)美國的霸權主義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力量為顯示它們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往往打著“建立民主”、“保護人權”、“維護和平”的旗號,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力圖影響控制地區局勢,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地區平衡秩序,導致一系列局部戰爭。例如,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機,企圖一舉打掉伊拉克的軍事強國地位,以利于控制海灣這一世界重要戰略區。
又如,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和塞爾維亞族的民族矛盾和民族自治權問題,都屬于南聯盟的內政。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卻赤裸裸地武裝干涉,非要控制這個地區不可。目的何在?第一,南聯盟是北約東擴、南擴的最大障礙。近幾年來,中東歐國家改變政治制度后,在北約的誘惑下爭先恐后欲加入北約,惟有南聯盟沒有提出這個要求。北約就以科索沃危機為借口,企圖消滅南聯盟,拔掉這面堅持“獨立自主路線”的旗幟。第二,南聯盟是俄羅斯在巴爾干地區仍具影響的最后一塊陣地。北約侵犯南聯盟,就是要把俄羅斯擠出歐洲,削弱它的大國地位。第三,北約要把科索沃變成它的新武器、新戰術,特別是“新戰略概念”的試驗場,開創了不需要聯合國授權和歐安組織同意而對北約防區外的國家采取軍事行動的先例。總之,是美國要充當“世界憲兵”和全球霸主。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是,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公然對我國主權進行挑釁。
請同學們說出當今世界政治形勢中比較突出的緊張與動蕩的例子。(阿富汗戰爭)
本課小結
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勢的特點是?(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其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是主流。)總趨勢是?(走向緩和。)
本節課我們通過講述冷戰后的世界政治形勢的發展,分析了兩極格局的解體對世界政治產生的影響。下節課,我們將分析兩極格局解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世界政治的發展 篇2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新的分化和組合;“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的趨勢;美國的霸權主義;地區沖突;國際裁軍和軍控進程;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使學生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堅定為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念。
2.正確認識中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概括本章內容,形成樹狀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認識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和本質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分析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根源,培養學生運用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社會問題的能力。
4.引導學生分析20世紀國際格局幾次變動的歷史條件和結果,培養學生運用具體與一般、個性與共性關系的觀點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特點和多極化的趨勢。
二、本課難點: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原因。
教學要點
教學設計
復習提問,導入 新課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歷史原因: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有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的路線和政策;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長期對蘇聯實行的“和平演變”戰略。而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蘇聯在長達79年的統治中,未能推動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東西方實力對比的失衡,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以兩極格局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隨之結束,之后的世界政治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
從兩極格局的形成、發展和解體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經過不斷的消長和重新分化組合,終于從量變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
冷戰結束后,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出現了新的分化組合,新的變化。
一、冷戰后的國際形勢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問題,但它繼續作為一個統一的擁有足以毀滅美國的軍事力量而存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日本則因搶占了高科技制高點,異軍突起,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并要求進一步成為政治大國;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歐洲的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高和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了當今世界暫時形成的國際格局,即“一超多強”的局面并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其實,多極化的趨勢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初見端倪。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平衡,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后,在世界市場上與美國激烈競爭,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見,經濟力量是政治、軍事力量的基礎。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多極化的“極”與兩極格局的“極”在內涵上有何不同?(與兩極格局的“極”相比,多極化趨勢中的“極”的內涵出現兩大變化:①吸引力、影響力、作用力和協調功能取代控制力和支配力成為“極”的主要內涵。兩極中的“極”是同控制力和支配力聯系在一起的。多極化的“極”則主要表現為吸引力、影響力和作用力。也就是說,堪稱一極的主要不是通過政治、軍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國家,而是憑借先進的科技,雄厚的經濟實力,通過投資、貸款、技術出口和轉讓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力。②兩極格局中的“極”的載體是美蘇兩個國家。而構成多極化中的“極”既有國家,也有國家集團,在一定意義上還包括某些影響較大的世界性或地區性國際組織。)
20世紀,國際格局曾有過哪兩次變動?(一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和二次大戰后建立的雅爾塔體系。)當前世界格局的變動與上世紀兩個大的國際格局的變動有何不同?(其一,它是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情況下出現的;其二,這種格局的變動,不是通過將戰勝國的意志強加給戰敗國,導致各國國際地位變化的;其三,新的國際格局的建立,要通過各國之間的斗爭和妥協來實現,這取決于各國、各集團、各組織的綜合國力、實力的強弱。)而實力對比相對穩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期。因而,新舊格局的交替過程,也必然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
所以,“一超多強”的局面還將繼續下去,但從長遠看,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在“一超多強”→多極化的格局中,中國面臨怎樣的挑戰?(機遇:使中國獲得經濟建設的有利外部條件;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挑戰: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改變科技落后的局面,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能否頂住新的強權政治,堅持社會主義。)
在“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中,世界形勢有何新的特點呢?
二、世界形勢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二次大戰后的兩極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蘇兩家的軍事力量來支撐的。在兩極格局下,美蘇的對峙和為爭奪霸權而全力以赴進行的爭斗及軍備競賽,使世界處在新的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的威脅之下;兩霸在第三世界的爭奪,也不斷地加劇著世界的緊張局勢。隨著華約組織宣布解散,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緊張對峙的局面消失,美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轉向對話和緩和。這使得維護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顯增長。但與此同時,由于兩極格局是建立在東西方軍事力量均衡之上的,東西方力量的失衡,勢必會導致國際關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沖突。但比較起來,新的矛盾和沖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
(一)緩和與和平
兩極格局解體后,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原因何在?(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要點如下:
(1)蘇聯解體后,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全球軍事對抗的基礎已不復存在,兩極格局下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大戰隱患隨之消失。
(2)冷戰后,歐美大國在爭奪過程中,表現出既競爭對立,又彼此依存的特點。如,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俄羅斯在很大程度上對美國經濟存有依賴;美國則千方百計地將俄羅斯的雄厚的科技、特別是軍事技術為己所用。
(3)冷戰后,大國的爭奪和角逐,以兩極格局時期的東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和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對抗,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與此相應,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上升,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有所下降。
緩和的表現:
1、國際裁軍的進展
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國際裁軍和軍備控制取得積極的進展。199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該條約的簽署對在全球范圍內促進核裁軍、防止核擴散起到了積極作用,從而把國際裁軍與軍備控制推向一個高潮。但是,近年來的國際裁軍與軍控進程卻陰云籠罩。美國國會不僅不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還執意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并大量增加軍費。1998年春夏之交,南亞地區出現了新一輪的核軍備競賽。印度在短時期連續進行了兩次核裝置爆炸,巴基斯坦立即還以顏色;爾后印度又率先炫耀其火箭導彈技術,巴基斯坦不甘示弱。這種種舉措,令世人矚目,令國際社會不安,給南亞地區乃至世界和平與穩定帶來了嚴重后果。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電臺、電視臺的新聞欄目中報導了一則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坐到了談判桌上,商談停止核競賽,我們翹首期待南亞和平進程的發展。
2.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大陸的東北部,地處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邊緣地帶”。作為亞洲大陸與日本列島之間的“橋梁”,朝鮮半島具有雙向流通的戰略地位。這種東北亞核心戰略地位,使朝鮮半島成為大國勢力競相滲透和爭奪的場所。朝鮮半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和平統一進程一波三折。
請同學們回憶,朝鮮的分裂狀態是何時出現的?(1945年,美蘇軍隊分別進駐朝鮮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線是北緯38度線。1948年,朝鮮南北分別建國,分裂局面形成。)
為什么朝鮮的統一進程會一波三折?其內因有:①南北雙方嚴重軍事對抗的存在;②南北雙方在政治上的分歧,如在統一的步驟、方法以及統一后的國家機構設置等具體問題上;③雙方經濟實力的懸殊;④雙方有成效的溝通的不足;等等。從外因角度講,美、日、中、俄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響和制約著朝鮮半島的穩定、安全與和平統一。
但是,朝鮮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對本民族濃厚的認同感和親和力,加上冷戰后國際形勢緩和趨勢的影響,目前在朝鮮半島出現了走向和解的大好形勢。20世紀80年代起,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開始對話,經濟往來增多。2000年6月,韓、朝兩國領導人在平壤舉行首腦會晤,發表共同宣言,承諾為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和開展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努力。這次首腦會晤進一步推動了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我們堅信,朝鮮的南北統一一定能夠實現。
除了上述事例外,同學們是否還能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走向緩和的事例。(如巴以和平進程等。)
(二)緊張與動蕩
雖然冷戰后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矛盾,局部性的、區域性的、小規模的沖突比起冷戰時期甚至有所增加。原因何在?
1.原因
(l)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固有矛盾
兩極對立的舊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以來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如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隨即爆發。如 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科索沃危機。科索沃是南聯盟的自治省,居民中以阿族為主體,他們要求更大的自治權,從而與塞族當局產生沖突。
(2)美國的霸權主義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力量為顯示它們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往往打著“建立民主”、“保護人權”、“維護和平”的旗號,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力圖影響控制地區局勢,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地區平衡秩序,導致一系列局部戰爭。例如,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機,企圖一舉打掉伊拉克的軍事強國地位,以利于控制海灣這一世界重要戰略區。
又如,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和塞爾維亞族的民族矛盾和民族自治權問題,都屬于南聯盟的內政。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卻赤裸裸地武裝干涉,非要控制這個地區不可。目的何在?第一,南聯盟是北約東擴、南擴的最大障礙。近幾年來,中東歐國家改變政治制度后,在北約的誘惑下爭先恐后欲加入北約,惟有南聯盟沒有提出這個要求。北約就以科索沃危機為借口,企圖消滅南聯盟,拔掉這面堅持“獨立自主路線”的旗幟。第二,南聯盟是俄羅斯在巴爾干地區仍具影響的最后一塊陣地。北約侵犯南聯盟,就是要把俄羅斯擠出歐洲,削弱它的大國地位。第三,北約要把科索沃變成它的新武器、新戰術,特別是“新戰略概念”的試驗場,開創了不需要聯合國授權和歐安組織同意而對北約防區外的國家采取軍事行動的先例。總之,是美國要充當“世界憲兵”和全球霸主。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是,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公然對我國主權進行挑釁。
請同學們說出當今世界政治形勢中比較突出的緊張與動蕩的例子。(阿富汗戰爭)
本課小結
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勢的特點是?(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其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是主流。)總趨勢是?(走向緩和。)
本節課我們通過講述冷戰后的世界政治形勢的發展,分析了兩極格局的解體對世界政治產生的影響。下節課,我們將分析兩極格局解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世界政治的發展 篇3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新的分化和組合;“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的趨勢;美國的霸權主義;地區沖突;國際裁軍和軍控進程;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使學生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堅定為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念。
2.正確認識中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概括本章內容,形成樹狀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認識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和本質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分析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根源,培養學生運用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社會問題的能力。
4.引導學生分析20世紀國際格局幾次變動的歷史條件和結果,培養學生運用具體與一般、個性與共性關系的觀點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特點和多極化的趨勢。
二、本課難點: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原因。
教學要點
教學設計
復習提問,導入 新課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歷史原因: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有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的路線和政策;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長期對蘇聯實行的“和平演變”戰略。而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蘇聯在長達79年的統治中,未能推動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東西方實力對比的失衡,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以兩極格局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隨之結束,之后的世界政治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
從兩極格局的形成、發展和解體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經過不斷的消長和重新分化組合,終于從量變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
冷戰結束后,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出現了新的分化組合,新的變化。
一、冷戰后的國際形勢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問題,但它繼續作為一個統一的擁有足以毀滅美國的軍事力量而存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日本則因搶占了高科技制高點,異軍突起,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并要求進一步成為政治大國;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歐洲的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高和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了當今世界暫時形成的國際格局,即“一超多強”的局面并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其實,多極化的趨勢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初見端倪。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平衡,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后,在世界市場上與美國激烈競爭,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見,經濟力量是政治、軍事力量的基礎。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多極化的“極”與兩極格局的“極”在內涵上有何不同?(與兩極格局的“極”相比,多極化趨勢中的“極”的內涵出現兩大變化:①吸引力、影響力、作用力和協調功能取代控制力和支配力成為“極”的主要內涵。兩極中的“極”是同控制力和支配力聯系在一起的。多極化的“極”則主要表現為吸引力、影響力和作用力。也就是說,堪稱一極的主要不是通過政治、軍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國家,而是憑借先進的科技,雄厚的經濟實力,通過投資、貸款、技術出口和轉讓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力。②兩極格局中的“極”的載體是美蘇兩個國家。而構成多極化中的“極”既有國家,也有國家集團,在一定意義上還包括某些影響較大的世界性或地區性國際組織。)
20世紀,國際格局曾有過哪兩次變動?(一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和二次大戰后建立的雅爾塔體系。)當前世界格局的變動與上世紀兩個大的國際格局的變動有何不同?(其一,它是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情況下出現的;其二,這種格局的變動,不是通過將戰勝國的意志強加給戰敗國,導致各國國際地位變化的;其三,新的國際格局的建立,要通過各國之間的斗爭和妥協來實現,這取決于各國、各集團、各組織的綜合國力、實力的強弱。)而實力對比相對穩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期。因而,新舊格局的交替過程,也必然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
所以,“一超多強”的局面還將繼續下去,但從長遠看,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在“一超多強”→多極化的格局中,中國面臨怎樣的挑戰?(機遇:使中國獲得經濟建設的有利外部條件;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挑戰: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改變科技落后的局面,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能否頂住新的強權政治,堅持社會主義。)
在“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中,世界形勢有何新的特點呢?
二、世界形勢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二次大戰后的兩極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蘇兩家的軍事力量來支撐的。在兩極格局下,美蘇的對峙和為爭奪霸權而全力以赴進行的爭斗及軍備競賽,使世界處在新的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的威脅之下;兩霸在第三世界的爭奪,也不斷地加劇著世界的緊張局勢。隨著華約組織宣布解散,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緊張對峙的局面消失,美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轉向對話和緩和。這使得維護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顯增長。但與此同時,由于兩極格局是建立在東西方軍事力量均衡之上的,東西方力量的失衡,勢必會導致國際關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沖突。但比較起來,新的矛盾和沖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
(一)緩和與和平
兩極格局解體后,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原因何在?(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要點如下:
(1)蘇聯解體后,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全球軍事對抗的基礎已不復存在,兩極格局下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大戰隱患隨之消失。
(2)冷戰后,歐美大國在爭奪過程中,表現出既競爭對立,又彼此依存的特點。如,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俄羅斯在很大程度上對美國經濟存有依賴;美國則千方百計地將俄羅斯的雄厚的科技、特別是軍事技術為己所用。
(3)冷戰后,大國的爭奪和角逐,以兩極格局時期的東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和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對抗,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與此相應,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上升,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有所下降。
緩和的表現:
1、國際裁軍的進展
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國際裁軍和軍備控制取得積極的進展。199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該條約的簽署對在全球范圍內促進核裁軍、防止核擴散起到了積極作用,從而把國際裁軍與軍備控制推向一個高潮。但是,近年來的國際裁軍與軍控進程卻陰云籠罩。美國國會不僅不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還執意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并大量增加軍費。1998年春夏之交,南亞地區出現了新一輪的核軍備競賽。印度在短時期連續進行了兩次核裝置爆炸,巴基斯坦立即還以顏色;爾后印度又率先炫耀其火箭導彈技術,巴基斯坦不甘示弱。這種種舉措,令世人矚目,令國際社會不安,給南亞地區乃至世界和平與穩定帶來了嚴重后果。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電臺、電視臺的新聞欄目中報導了一則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坐到了談判桌上,商談停止核競賽,我們翹首期待南亞和平進程的發展。
2.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大陸的東北部,地處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邊緣地帶”。作為亞洲大陸與日本列島之間的“橋梁”,朝鮮半島具有雙向流通的戰略地位。這種東北亞核心戰略地位,使朝鮮半島成為大國勢力競相滲透和爭奪的場所。朝鮮半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和平統一進程一波三折。
請同學們回憶,朝鮮的分裂狀態是何時出現的?(1945年,美蘇軍隊分別進駐朝鮮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線是北緯38度線。1948年,朝鮮南北分別建國,分裂局面形成。)
為什么朝鮮的統一進程會一波三折?其內因有:①南北雙方嚴重軍事對抗的存在;②南北雙方在政治上的分歧,如在統一的步驟、方法以及統一后的國家機構設置等具體問題上;③雙方經濟實力的懸殊;④雙方有成效的溝通的不足;等等。從外因角度講,美、日、中、俄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響和制約著朝鮮半島的穩定、安全與和平統一。
但是,朝鮮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對本民族濃厚的認同感和親和力,加上冷戰后國際形勢緩和趨勢的影響,目前在朝鮮半島出現了走向和解的大好形勢。20世紀80年代起,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開始對話,經濟往來增多。2000年6月,韓、朝兩國領導人在平壤舉行首腦會晤,發表共同宣言,承諾為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和開展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努力。這次首腦會晤進一步推動了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我們堅信,朝鮮的南北統一一定能夠實現。
除了上述事例外,同學們是否還能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走向緩和的事例。(如巴以和平進程等。)
(二)緊張與動蕩
雖然冷戰后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矛盾,局部性的、區域性的、小規模的沖突比起冷戰時期甚至有所增加。原因何在?
1.原因
(l)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固有矛盾
兩極對立的舊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以來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如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隨即爆發。如 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科索沃危機。科索沃是南聯盟的自治省,居民中以阿族為主體,他們要求更大的自治權,從而與塞族當局產生沖突。
(2)美國的霸權主義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力量為顯示它們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往往打著“建立民主”、“保護人權”、“維護和平”的旗號,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力圖影響控制地區局勢,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地區平衡秩序,導致一系列局部戰爭。例如,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機,企圖一舉打掉伊拉克的軍事強國地位,以利于控制海灣這一世界重要戰略區。
又如,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和塞爾維亞族的民族矛盾和民族自治權問題,都屬于南聯盟的內政。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卻赤裸裸地武裝干涉,非要控制這個地區不可。目的何在?第一,南聯盟是北約東擴、南擴的最大障礙。近幾年來,中東歐國家改變政治制度后,在北約的誘惑下爭先恐后欲加入北約,惟有南聯盟沒有提出這個要求。北約就以科索沃危機為借口,企圖消滅南聯盟,拔掉這面堅持“獨立自主路線”的旗幟。第二,南聯盟是俄羅斯在巴爾干地區仍具影響的最后一塊陣地。北約侵犯南聯盟,就是要把俄羅斯擠出歐洲,削弱它的大國地位。第三,北約要把科索沃變成它的新武器、新戰術,特別是“新戰略概念”的試驗場,開創了不需要聯合國授權和歐安組織同意而對北約防區外的國家采取軍事行動的先例。總之,是美國要充當“世界憲兵”和全球霸主。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是,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公然對我國主權進行挑釁。
請同學們說出當今世界政治形勢中比較突出的緊張與動蕩的例子。(阿富汗戰爭)
本課小結
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勢的特點是?(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其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是主流。)總趨勢是?(走向緩和。)
本節課我們通過講述冷戰后的世界政治形勢的發展,分析了兩極格局的解體對世界政治產生的影響。下節課,我們將分析兩極格局解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世界政治的發展 篇4
一、冷戰后的國際形勢
(1)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
①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
②總趨勢是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2)各種力量的分化組合:
①俄羅斯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問題。
②美國到處施威,企圖獨霸世界,遭到大多數國家的反對。
③日本提出日美歐三方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并積極建立政治大國。
④歐洲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高和增強,在國際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⑤中國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⑥以上諸因素將促進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3)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①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幾個主要的力量中心,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這種局面還將繼續下去。
②從長遠看,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二、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
冷戰后,國際形勢中存在的問題與沖突:
a.美國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借助北約進行干涉,嚴重干擾了和平與發展;
b.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以來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隨即爆發,沖突增加,在一些地區引發廠局部戰爭,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和南斯拉夫解體后出現的地區性戰爭。
三、國際裁軍的進展和地區緩和
(1)裁軍:
①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國際裁軍和軍備控制取得廠進展,199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把裁軍和軍控推向一個高潮。
②近年來,裁軍與軍控進程卻呈現停滯甚至倒退趨向,特別是美國執意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增加軍費。并拒絕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2)緩和:20世紀80年代起,朝鮮半島南北對話、經濟往來增多,xx年6月,朝韓首腦會晤,推動廠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世界政治的發展 篇5
《世界政治的發展》活動課教學設計及感悟
當前我國高中教育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改革的重中之重。下面以《世界政治的發展》活動課為例,談談對教學改革的點滴嘗試。
一、指導思想
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指導下,以競賽式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和競爭體驗,全面完成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能力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求。
二、教學設計
1、活動目標
知識 兩極格局結束后的世界格局;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中國的處境。
思想 ⑴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堅定為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念。
⑵正確認識中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能力 ⑴引導學生認識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和本質的能力。
⑵引導學生分析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根源,培養學生運用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社會問題的能力。
2、活動形式
設立兩位主持人(一男一女),將班上的同學分成兩組,進行知識競賽。
3、活動準備
學生針對本節知識去查閱相關資料;教師圍繞這節課設計相關問題,并制作好課件。
4、活動過程
播放一段關于渴望和平的flash動畫,調動學生的競賽積極性。
主持人:(男女)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男)我是,(女)我是,今天我們來嘗試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競賽式學習。(男)首先讓我們來介紹參賽雙方,坐在這邊的是來至高××班的甲方代表隊,(男女)歡迎你們!(女)坐在這邊的是來至高××班的乙方代表隊,(男女)歡迎你們!下面由我(女)來介紹競賽規則:我們共設計了22道題目,其中有12道主觀題,10道客觀題,主觀題采取的是甲乙雙方輪流回答的方式,思考時間是半分鐘,客觀題采取的是自由搶答的方式。每答對一題加上一百分,答錯一題扣50分。下面競賽開始。
男主持人:競賽之前,我們來重溫一下我們上節課學習的知識(播放《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錄像)
女主持人:剛才我們看到的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實況,請問甲方: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展示問題)
甲方代表:一是蘇聯模式的弊端;二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三是西方大國的“和平演變”戰略。
男主持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后,世界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世界形勢又呈現出什么特征?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新的內容:第二節 世界政治的發展(展示課題)
男主持人:還是回到我們剛才所說的問題,請問乙方: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對世界格局的重大影響是什么?(展示問題)
乙方代表:兩極格局終結,從近期來看,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從長遠來看,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女主持人:……乙方代表剛才談到了,從近期來看,兩極格局結束以后世界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那么請問甲方:美國為什么不能建立以他為首的單極世界?請先看看有關資料。(播放《世界各國及其人民對伊拉克戰爭的態度》錄像)
甲方代表:因為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世界人民包括美國人民在內是強烈譴責的,而且包括西方大國的大多數國家是強烈反對的。
男主持人:……剛才我們談到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請問乙方:推動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展示問題)
乙方代表:俄羅斯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美國企圖獨霸世界,遭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反對。日本提出建立日美歐三方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并積極建立政治大國地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歐洲的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高和增強,在國際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國際格局的建立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總之,這些因素將促進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女主持人:……請問甲方: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取決于什么?(展示問題)
甲方代表:取決于世界經濟結構的多極化。(現在形成了日、美、歐三極競爭局面)
男主持人:……剛才我們學習了世
界格局的變化,乙方請聽題:在這種世界格局的變化之下,世界形勢又呈現出何種特征?(展示問題)
乙方代表: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女主持人:……甲方請聽題,剛才乙方說了世界形勢的總趨勢走向緩和,請問:世界形勢的總趨勢為什么會走向緩和?(展示問題)
甲方代表:一是蘇聯解體,兩極對立的世界格局結束;二是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三是世界人民強烈要求和平。
男主持人:……剛才乙方談到了世界形勢總趨勢走向緩和,甲方具體解釋了走向緩和的原因,請問乙方:和平與緩和的表現有哪些?
乙方代表:國際裁軍的進展;朝鮮半島的和平進程等等。
女主持人:剛才我們說到了世界形勢和平與緩和的表現,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動蕩和緊張的表現。甲方請聽題:世界形勢緊張和動蕩的表現有哪些?(展示問題)
甲方代表:1991年的海灣戰爭;南斯拉夫解體后的地區沖突;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等等。
男主持人:剛才談了這么多緊張的例子,請問乙方:為何會出現這種動蕩和緊張的局面?
乙方代表: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兩極格局下隱藏的矛盾逐漸的暴露和升級。
男主持人:……我們知道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開聯合國,以“人道主義干涉”為幌子,公然對一個主權國家南聯盟進行轟炸,最不能容忍的是5月8日悍然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使館,公然對我國主權進行挑釁。xx年,美國又用同樣的伎倆,對伊拉克動武,請大家先看看相關錄像(播放《美英等隊伊拉克戰爭》錄像)
女主持人:剛才我們看了錄像,請問甲方:美國到處干涉,究竟是想干什么?(投影問題)先不慌回答,先讓我們來看一段動畫(播放反映美國野心的flash動畫)
甲方代表:把美國的意志強加給別國人民,推行美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從而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單極世界,實現其稱霸全球的野心。
男主持人:……剛才我們學習了世界格局的變化和世界形勢的基本特征,請問乙方: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處境如何?請舉例說明。先不慌回答,先看看有關錄像(播放有關中國人權的錄像),
乙方代表:機遇和挑戰并存。從機遇來說,世界的和平趨勢有利于中國發展經濟;從挑戰來說,少數國家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權”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想迫使中國放棄社會主義。
女主持人:……美國經常用人權來干涉中國內政,那么美國自身的人權狀況又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美國人權的錄像》)
主持人(女):好!我們主觀題的競賽就到此。請甲乙雙方做好準備,下面開始自由搶答。請聽題:(依次投影題目)
甲乙雙方搶答:……
主持人(女):好!我們的競賽到此結束。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甲乙雙方的最后得分。甲方最后的得分是,乙方最后的得分是 ,本次競賽勝出的隊伍是我們的代表隊,我們的代表隊屈居第二,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在以后的競賽中趕超。
主持人男:下面再請老師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做一個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嘗試了一中新的學習方式──競賽式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的熱情都很高,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展示了你們應有的風采,兩位主持人也表現得很不錯。今天的學習內容是世界政治的發展,首先我們應該了解的是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格局的變化及其趨勢,同時我們還要理解世界形勢的基本特征。了解了這兩個方面,我們算是掌握了本節教材的核心。(投影本節知識結構)
男主持人:謝謝××老師的精彩評述。也謝謝各位同學的積極參與,下面讓我們共同為世界和平而祈禱!(播放錄像)
男女主持人(齊朗誦):這一刻,他們遠離家鄉;這一刻,他們走上街頭;這一刻,他們舉起刀槍;這一刻,戰爭開始了。停止吧!放下手中刀槍;停止吧!還它和平景象;停止吧!回到自己家鄉;停止吧!回到親人身旁。停止戰爭!no war!
5、課外作業
歷史小論文(關于本節內容自己選題)
要求:觀點鮮明、論據充分、結構嚴謹、行文流暢。
三、課后感悟
1、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次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導演,學生是活動的主角。從課外的準備、活動的主持到過程的參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增強了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在這次活動,充滿競爭和合作。學生分成兩組,輪流回答和搶答,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個人的回答都影響到本組的最后成績。處處存在的競爭把活動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合作又使得同學之間配合得極為默契。競爭和合作意識是未來社會必備的素質之一。
3、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活動課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活動前的準備,鍛煉了學生閱讀、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活動當中的競爭,鍛煉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活動的小論文,鍛煉了學生深入分析歷史現象或當今現實問題的能力。
4、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整個活動中,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給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便于學生自由發揮。教師由授人于“魚”者,變成了授人于“漁”者;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著,變成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指導者;由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師,變成了現代創新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教會學生學習)能手。
總之,歷史活動課的教學實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改變了學生學習的傳統方式,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當然教學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需要我們全體同仁共同努力,需要我們做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