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精選7篇)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篇1
教學建議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l)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
(2)戰國時的韓非提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臺,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并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后,其他思想學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于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考例題警示
例 司馬光說:“(漢武帝)異于秦始皇無幾矣,”又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指出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與秦始皇類似之處。比較秦皇、漢武帝這些類似之處。說明為什么會導致秦亡漢興的不同結果。(14分)(1995年)
警示:此題為比較題。答題關鍵在于找準對比項。在比較過程中,比相同點宜大處著眼,比不同點須從小處著眼。據此,本題在比較三方面共同點時,舍棄背景、具體內容和結果,而在比較不同點時,應具體從背景、內容、后果去分析,從而得出秦亡漢興的內在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典型例題
例1 漢高祖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社會十分貧困 B.秦朝滅亡的教訓
C.大臣陸賈的建議 D.劉邦的遠見卓識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客觀原因的理解能力CD兩項明顯體現了人的主觀意識的特征,B項間接體現了劉邦的主觀意識因此這三項均與客觀原因不符,而A是完全獨立于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事實。答案:A。
例2 我國古代宦官專權現象產生的根源是( )
A.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B.皇帝幼小和昏庸無能
C.宦官是最腐朽勢力的代表 D.宦官親近皇帝便于掌權
根據以上所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權才有宦官權,用宦官是皇權專制的需要,因此A項是產生宦官專權現象的根本原因,B、C、D三項都由A項中產生。
例3 東漢與西漢的相同之處是:
①定都洛陽 ②割據混戰 ③反擊匈奴 ④都因權臣篡權而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此為比較選擇題,只有對東漢與西漢的相關知識比較了解了才能做選擇,首先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定都洛陽,西漢無割據混戰而是王莽取而代之.都反擊匈奴,都東漢由曹丕取代.答案B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篇2
教學建議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l)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
(2)戰國時的韓非提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臺,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并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后,其他思想學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于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考例題警示
例 司馬光說:“(漢武帝)異于秦始皇無幾矣,”又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指出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與秦始皇類似之處。比較秦皇、漢武帝這些類似之處。說明為什么會導致秦亡漢興的不同結果。(14分)(1995年)
警示:此題為比較題。答題關鍵在于找準對比項。在比較過程中,比相同點宜大處著眼,比不同點須從小處著眼。據此,本題在比較三方面共同點時,舍棄背景、具體內容和結果,而在比較不同點時,應具體從背景、內容、后果去分析,從而得出秦亡漢興的內在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典型例題
例1 漢高祖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社會十分貧困 B.秦朝滅亡的教訓
C.大臣陸賈的建議 D.劉邦的遠見卓識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客觀原因的理解能力CD兩項明顯體現了人的主觀意識的特征,B項間接體現了劉邦的主觀意識因此這三項均與客觀原因不符,而A是完全獨立于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事實。答案:A。
例2 我國古代宦官專權現象產生的根源是( )
A.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B.皇帝幼小和昏庸無能
C.宦官是最腐朽勢力的代表 D.宦官親近皇帝便于掌權
根據以上所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權才有宦官權,用宦官是皇權專制的需要,因此A項是產生宦官專權現象的根本原因,B、C、D三項都由A項中產生。
例3 東漢與西漢的相同之處是:
①定都洛陽 ②割據混戰 ③反擊匈奴 ④都因權臣篡權而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此為比較選擇題,只有對東漢與西漢的相關知識比較了解了才能做選擇,首先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定都洛陽,西漢無割據混戰而是王莽取而代之.都反擊匈奴,都東漢由曹丕取代.答案B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篇3
教學建議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l)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
(2)戰國時的韓非提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臺,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并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后,其他思想學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于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考例題警示
例 司馬光說:“(漢武帝)異于秦始皇無幾矣,”又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指出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與秦始皇類似之處。比較秦皇、漢武帝這些類似之處。說明為什么會導致秦亡漢興的不同結果。(14分)(1995年)
警示:此題為比較題。答題關鍵在于找準對比項。在比較過程中,比相同點宜大處著眼,比不同點須從小處著眼。據此,本題在比較三方面共同點時,舍棄背景、具體內容和結果,而在比較不同點時,應具體從背景、內容、后果去分析,從而得出秦亡漢興的內在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典型例題
例1 漢高祖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社會十分貧困 B.秦朝滅亡的教訓
C.大臣陸賈的建議 D.劉邦的遠見卓識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客觀原因的理解能力CD兩項明顯體現了人的主觀意識的特征,B項間接體現了劉邦的主觀意識因此這三項均與客觀原因不符,而A是完全獨立于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事實。答案:A。
例2 我國古代宦官專權現象產生的根源是( )
A.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B.皇帝幼小和昏庸無能
C.宦官是最腐朽勢力的代表 D.宦官親近皇帝便于掌權
根據以上所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權才有宦官權,用宦官是皇權專制的需要,因此A項是產生宦官專權現象的根本原因,B、C、D三項都由A項中產生。
例3 東漢與西漢的相同之處是:
①定都洛陽 ②割據混戰 ③反擊匈奴 ④都因權臣篡權而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此為比較選擇題,只有對東漢與西漢的相關知識比較了解了才能做選擇,首先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定都洛陽,西漢無割據混戰而是王莽取而代之.都反擊匈奴,都東漢由曹丕取代.答案B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篇4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刺史制度;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察舉制度;編戶齊民。
二、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認識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人們應根據現實需要不斷改革。培養學生進一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漢初統治者基本上承襲秦制,目的是鞏固和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維護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經濟,推動歷史的進步,到漢武帝時期,國家統一才真正鞏固下來。
2.兩漢的統治者制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主觀上是希望達到長治久安,但由于時代和階級局限,其制度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階級矛盾。
3.兩漢時期出現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他們治國理財的方針、制度和經驗,值得研究和總結。兩漢的政治經濟制度,是寶貴的歷史遺產。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刺史制度;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察舉制度;編戶齊民。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的理解“漢承秦制”的含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首先指出:兩漢是指西漢和東漢。
然后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
①兩漢政治經濟制度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是封建時代的必然產物。
②“漢承秦制”,不是照抄照搬,一成不變。而是在秦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③兩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對維護國家統一、安定社會、發展經濟具有進步意義,使西漢達到鼎盛的局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講授新課:
一、刺史制度
1.西漢的刺史制度
①刺史制就是監察制。
②秦朝時,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③漢武帝為加強監察地方的諸侯王和地方高官,在各州均設置刺史,即監察官。
④西漢時,刺史低于郡守,但代表中央,權力大,便于皇帝直接控制地方。
2.東漢的刺史制度
①東漢初年,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刺史定期巡行所屬郡國,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②東漢時,刺史有了固定治所,變成具有統郡職能的長官,開始掌握軍隊,刺史舉
劾官吏,不再需要三公案驗,即可黜免。
3.評價:監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在執行中.刺史逐漸演變為地方長官,權力不斷膨脹,
失去了監察官的作用。
二、郡縣制和封國制的并存
1.西漢的郡國制:
①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權組織。
②西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封國分王國和侯國兩級,王國實際上
與割據無異。侯國直屬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轄。
③西漢王朝解決封國問題,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兩種方式。如:
a.景帝平定七國之亂。 b.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制定“附益法”。
2.東漢的郡國制
①漢光武帝對諸侯王控制也很嚴。
②漢光武帝繼續推行漢武帝時的“附益之法”,不許封王養士,限制封國勢力的發展。
③52年,光武帝命郡縣收捕諸王賓客,牽連而死者以千數。
討論與思考:兩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和封國制,兩者相比的其利弊在哪里?
三、察舉制制度
1.西漢的選官制: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西漢的統治基礎,漢武帝頒行了新的選
官制度,注意選拔人才,充實官僚機構。選拔人才渠道主要有
①察舉(選舉)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武帝即位后,令郡國
歲舉孝、廉各1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仕進的主要途徑。
②征辟制: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宮吏的制度。漢武帝連續大規模征召才能之士,令
官吏陪同入京,到京后,親自召見,被看中的,授予官職。
引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了解西漢人才選拔制度形成的過程及積極作用。
2.東漢的選官制
①東漢繼續推行西漢的察舉和征辟制度。察舉制注重孝廉一科。
②東漢時不少士大夫為了博取高官厚祿,采取賄賂請托,營私舞弊,特權橫行,這
些世家大族,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發展成為門閥士族。
③那些所謂舉主、府主和門生、故吏互相勾結,形成一個個官僚集團。這些官僚集
團在鎮壓黃巾起義中,乘機擴大武裝力量,形成割據一方的軍閥。
四、編戶齊民
1.何謂“編戶齊民”?
①被西漢政府正式編入戶藉的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稱為編戶齊民。
②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
2.編戶齊民對封建國家的義務(農民的主要負擔):
①田租:十五稅一;
②人頭稅:a.算賦:120錢;b.口賦:20錢;
③徭役:每年一個月,不去則交更賦代役;
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3.評價:漢初的賦稅制度,對農民的剝削較輕,但隨著漢王朝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統治階級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國家、地主和官吏對農民的剝削也日益加重,漢末,終于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封建制度的本質就是剝削壓迫農民的制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篇5
教學建議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l)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
(2)戰國時的韓非提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臺,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并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后,其他思想學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于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考例題警示
例 司馬光說:“(漢武帝)異于秦始皇無幾矣,”又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指出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與秦始皇類似之處。比較秦皇、漢武帝這些類似之處。說明為什么會導致秦亡漢興的不同結果。(14分)(1995年)
警示:此題為比較題。答題關鍵在于找準對比項。在比較過程中,比相同點宜大處著眼,比不同點須從小處著眼。據此,本題在比較三方面共同點時,舍棄背景、具體內容和結果,而在比較不同點時,應具體從背景、內容、后果去分析,從而得出秦亡漢興的內在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典型例題
例1 漢高祖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社會十分貧困 B.秦朝滅亡的教訓
C.大臣陸賈的建議 D.劉邦的遠見卓識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客觀原因的理解能力CD兩項明顯體現了人的主觀意識的特征,B項間接體現了劉邦的主觀意識因此這三項均與客觀原因不符,而A是完全獨立于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事實。答案:A。
例2 我國古代宦官專權現象產生的根源是( )
A.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B.皇帝幼小和昏庸無能
C.宦官是最腐朽勢力的代表 D.宦官親近皇帝便于掌權
根據以上所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權才有宦官權,用宦官是皇權專制的需要,因此A項是產生宦官專權現象的根本原因,B、C、D三項都由A項中產生。
例3 東漢與西漢的相同之處是:
①定都洛陽 ②割據混戰 ③反擊匈奴 ④都因權臣篡權而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此為比較選擇題,只有對東漢與西漢的相關知識比較了解了才能做選擇,首先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定都洛陽,西漢無割據混戰而是王莽取而代之.都反擊匈奴,都東漢由曹丕取代.答案B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篇6
教學建議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l)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
(2)戰國時的韓非提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臺,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并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后,其他思想學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于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考例題警示
例 司馬光說:“(漢武帝)異于秦始皇無幾矣,”又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指出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與秦始皇類似之處。比較秦皇、漢武帝這些類似之處。說明為什么會導致秦亡漢興的不同結果。(14分)(1995年)
警示:此題為比較題。答題關鍵在于找準對比項。在比較過程中,比相同點宜大處著眼,比不同點須從小處著眼。據此,本題在比較三方面共同點時,舍棄背景、具體內容和結果,而在比較不同點時,應具體從背景、內容、后果去分析,從而得出秦亡漢興的內在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典型例題
例1 漢高祖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社會十分貧困 B.秦朝滅亡的教訓
C.大臣陸賈的建議 D.劉邦的遠見卓識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客觀原因的理解能力CD兩項明顯體現了人的主觀意識的特征,B項間接體現了劉邦的主觀意識因此這三項均與客觀原因不符,而A是完全獨立于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事實。答案:A。
例2 我國古代宦官專權現象產生的根源是( )
A.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B.皇帝幼小和昏庸無能
C.宦官是最腐朽勢力的代表 D.宦官親近皇帝便于掌權
根據以上所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權才有宦官權,用宦官是皇權專制的需要,因此A項是產生宦官專權現象的根本原因,B、C、D三項都由A項中產生。
例3 東漢與西漢的相同之處是:
①定都洛陽 ②割據混戰 ③反擊匈奴 ④都因權臣篡權而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此為比較選擇題,只有對東漢與西漢的相關知識比較了解了才能做選擇,首先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定都洛陽,西漢無割據混戰而是王莽取而代之.都反擊匈奴,都東漢由曹丕取代.答案B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篇7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刺史制度;郡縣制和封國制;推恩令;察舉;編戶齊民。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講述“漢承秦制”的內容,對比秦漢政治經濟制度的異同點,培養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從而獲得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的講述,使學生認識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人們應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改革。培養學生進一步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學會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綜合歸納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秦亡漢立,漢初統治者基本上承襲秦制,目的是鞏固和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兩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其主流是維護國家統一,安定社會,恢復和發展經濟,推動歷史的進步。應當看到,秦雖第一個實現國家統一,但并不鞏固,直到漢武帝時期,國家統一才真正鞏固下來。
2.兩漢時期出現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他們關于治國理財的方針、制度和經驗,值得研究和總結。兩漢的政治經濟制度,是珍貴的歷史遺產。
3.要求認識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的兩面性,客觀上有進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其本質是封建剝削的制度。編戶制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教學要點
一、刺史制度
1.西漢的刺史制度
2.東漢的刺史制度
二、郡縣制與封國制的并存
1.西漢的郡縣制與封國制
2.推恩令
三、察舉制
1.西漢的選官制
2.東漢的選官制
四、編戶制度
1.兩漢的編戶齊民
2.農民生活的貧困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本課涉及的知識點,在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很多沒有提到,學生比較生疏,學習有一定的難度。重點是抓住中央集權制度和編戶制度進行講述,從而加深認識封建社會的本質。
本節課的難點:如何正確理解“漢承秦制”的含義。
課時和教具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述本課具體內容之前,教師先說明兩漢是指西漢(前漢)和東漢(后漢)。然后回憶一下歷史背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兩漢的制度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問題,是封建時代的必然產物。
從秦末到西漢建立前,歷經8年戰亂,社會經濟殘破不堪,一片荒涼景象,即使統治階級也無法搜刮更多的財富。司馬遷說:“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恢復封建統治秩序,如何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這是關系到西漢政權存亡的首要問題。劉邦認識到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的道理,定都在渭河之濱,名為“長安”,其意是注意長治久安。這說明統治者在認真思考如何治國的問題。
漢初的幾代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制定統治制度,因為只有明確的制度為依據,才能鞏固政權和發展經濟。兩漢的統治制度,基本上是符合當時國情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希望和平、統一、安居、溫飽的愿望。
漢初,基本上是承襲秦制。所謂“漢承秦制”,不能理解為照抄照搬,一成不變,而是在秦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兩漢的制度,范圍廣,課文只講幾個主要方面。這些制度,對維護國家統一、安定社會、發展經濟具有進步意義,使西漢達到鼎盛的局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二、“刺史制度”一目,需要講明兩個問題:
1.秦朝時,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漢武帝時,為了加強監察地方的諸侯王和郡守縣令,在各州均設置刺史,即監察官。西漢時,刺史官階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權力很大。這樣,就形成一套監察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東漢時,劉秀把西漢監察地方政情的刺史,變為州一級的地方長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成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又把刺史改稱州牧,讓其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這些州牧后來又逐漸形成割據勢力,后患無窮。
監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漸演變為地方長官,權力不斷膨脹,就失去監察官的作用。
三、“郡縣制和封國制的并存”一目,需講明三個問題:
1.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權組織。西漢承襲這種制度。由于歷史的原因,劉邦建立西漢前后,又實行封國制。被封的異姓王有7個,還封了一百四十多個列侯。這就是王國和侯國的由來。后來,劉邦剪除異姓王,又分封9個劉姓子弟為王,即“同姓王”。此后王國數量不斷增加。這種國中之國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隱患,對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不利。
2.西漢王朝前期在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兩種方式。直到漢武帝時,他軟硬兼施,實行“推恩令”,使王國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諸侯王的活動。從此,王、侯不得過問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終解決了封國問題。封國名義上雖然還存在,但已名存實亡。
郡國并存,不利于國家統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險,這是歷史教訓。
四、“察舉制”一目,需講明:
1.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西漢的統治基礎,漢武帝頒行了新的選官制度,注意選拔人才,充實官僚機構。選拔人才有幾種渠道,最主要的是察舉(選舉)制。漢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備的開拓型的人才,不論出身,只要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他就破格任為“將相”或“使絕國者”(出使外國)。因此,在他統治時期人才濟濟,比如破格錄用了出身貧寒的主父偃和朱買臣,從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從商賈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隸群中發現了大將衛青,在降虜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孫弘、韓安國、鄭當時、董仲舒、蘇武、張騫、司馬相如、司馬遷、霍去病、霍光等,形成了“漢之得人,于茲為盛”的局面(《漢書•公孫弘傳》)。正因為有這樣一批文才武將,才使漢武帝時期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個輝煌時代。
2.東漢時期,繼續推行西漢的察舉制。那時,雖然名義上,被察舉的人,必須有“高才重名”,為鄉黨輿論所推崇。但不少士大夫為了博取高官厚祿,采取賄賂請托,營私舞弊,特權橫行,“以族(門第)舉德,以位(權位)命賢”(王符《潛夫論•論榮篇》)。這些世家大族,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發展成為門閥士族。同時,那些所謂舉主、府主和門生、故吏互相勾結,又形成一個個官僚集團。這些官僚集團在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起義中,乘機擴大了武裝力量,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
五、“編戶齊民”一目,需要講明三個問題:
1.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秦始皇統一后,對賦稅制度進行了統一和改革。公元前2xx年,命全國各地自報占有田畝數目,即文獻記載的“令黔首(百姓)自實田”。這是我國歷史上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土地登記制度的開始。秦朝還規定田租十稅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義務。
漢代,承襲和發展了秦朝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賦稅制度正式形成。教師要給學生講明什么叫做編戶齊民制度,然后指出西漢政府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控制人口,剝削農民。編入戶籍的民戶,主要是廣大農民,但也包括無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數最多的是自耕農。
2.編戶齊民制度有利于國家對農民征收賦稅。那時,農民的主要負擔有四項,即田租、人口稅、兵役、徭役(或納更賦以代役)。
3.教師應指出,漢初的賦稅制度,對農民的剝削較輕,但隨著漢王朝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統治階級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國家、地主和官吏對農民的剝削也日益加重,漢末,終于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