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古代四大發明;《九章算術》、十進位制記數法;《石氏星表》、渾儀;四大農書;《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認識古代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2)對比中國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發揮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從中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在16世紀后逐漸滯后的原因。
(4)聯系數學、生物、地理等相關學科知識,認識我國古代科技的輝煌成就以及處于世界先進行列的地位。
2、過程與方法:
列表對比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探究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歐發展的不同命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和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科學的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主要從五個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學生介紹了古代中國幾千年的科技成就:一、四大發明;二、《九章算術》和珠算;三、《石氏星表》和渾儀;四、《授時歷》和四大農書;五、《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這些成就一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以及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即造成中國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和當代中國應如何迅速發展科技振興民族。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古代中國的偉大科技成就。
難點:古代中國偉大科技發明發現的方法與精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輝煌燦爛,曾經長期領先于世界。外國學者曾經感慨的說道:“近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國,然而卻鮮為人知。”不僅如此,西歐更有一名諺耐人尋味,那就是------“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西人的手!笨梢哉f中國人利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一、四大發明:
1、概念:四大發明是指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等,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
2、發明與外傳:
(1)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是在兩漢時期,魏晉南 北朝和唐宋時期,紙的質量和產量不斷得到提高,唐代時傳入阿拉伯帝國,后來,隨著阿拉伯帝國對北非和歐洲的戰爭,造紙術傳入北非和歐洲。
●發明:①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
造紙術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制成的,牛羊皮紙乃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不便于普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1986年甘肅天水市放馬灘西漢墓中出土繪有地圖的麻紙,年代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時。但這些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這種紙張還夾帶著較多未松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不適宜于書寫,一般只用于包裝。
②1xx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植物纖維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