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第11課 冷戰的結束
冷戰結束的原因:1、由于蘇聯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消費資料生產,導致國內經濟停滯,不滿情緒增長。
2、冷戰時期美蘇軍備競賽使蘇聯經濟背上沉重包袱。
3、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推行“新思維外交”方針,大幅度調整對外政策,單方面裁軍,并宣布不干涉東歐各國事務。(放棄領導)
4、兩大陣營的結構性變動削弱了美、蘇兩國的對內控制力。
5、(西方陣營的和平演變)
冷戰結束的過程:
1、東歐劇變與德國統一
勃列日涅夫主義(1968):“當某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轉向復辟資本主義方向的時候,當出現了對這個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威脅、對整個社會主義大家庭安全的威脅的時候,這就已經不僅僅是這個國家的人民的問題了,而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共同的問題和關心的事情”,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推行“新思維外交”方針,大幅度調整對外政策,單方面裁軍,并宣布不干涉東歐各國事務!靶滤季S外交”給東歐各國提供了擺脫蘇聯控制的條件。
①1989年,東歐各國先后發生國內政權更迭,并相繼脫離蘇聯集團。
②在此過程中,德國的統一成為冷戰結束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過)a1989年下半年,民主德國出現了動蕩局勢,大量國民外逃,柏林墻被推倒,執政的統一社會黨無法控制局面。
b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趁勢公布關于實現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c此后,在量的政府商討有關統一的內部問題的基礎上,蘇、美、英、法同兩個德國政府商討了一系列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而蘇聯的不干預態度則推動了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的進程。
d 1990年10月3日,德國最終實現統一。
(評價:)德國的分裂是雅爾塔體制的結果,德國的統一則標志著雅爾塔體制的瓦解。
③社會主義陣營終告解體:隨后,以蘇聯為中心的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相繼于1991年6-7月解散。但北約仍然保持,而且在日后不斷東擴。
2、蘇聯解體
(背景):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沖擊了蘇聯體制中高度集權的弊端,卻沒有及時建立起能夠實現平穩過渡的替代機制,蘇共的領導地位與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不斷受到地方勢力的挑戰,
(過程):1988年以后,一些加盟共和國要求獨立。
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試圖維持原蘇聯國家體制的領導人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宣布接管國家全部權力。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后,蘇聯局勢更加惡化,在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蘇共宣告解散。蘇共解體是蘇聯解體的前奏。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錘子的蘇聯國旗徐徐降落,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聯邦的白紅藍三色國旗。至此,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歷史告終。
后冷戰時代:向新格局過渡的世界
特點1:冷戰結束后,人類社會再次面臨重構世界體系的艱巨使命。盡管地區沖突仍然存在,但總體而言,和平與發展仍為新時代的主題。
特點2:在向新格局的過渡中,美國為保持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強化北約組織,需要時不惜推行“單邊主義” , 所謂單邊主義是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愿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已制訂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并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后果的行為與傾向。單邊主義的本質是無視甚至破壞現有的集體性的規則和制度,單邊主義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動。以打擊現實或潛在的挑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