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⑴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的進步
【學生歸納】“解析與探究”:中國古代生產工具是怎樣逐步得到改進的?這種進步對農業生產有什么意義?
a.材質變化:石骨木(原始)——青銅(商周)——鐵(春秋戰國)
b.動力變革:人力——畜力(牛耕)——自然力(唐朝筒車的發明)
c.耕作工具的進步 耒耜(原始)—— 戰國鐵犁用于牛耕——西漢犁壁——唐朝曲轅犁
d.灌溉工具的進步:翻車、筒車!
【教師引導】:引導學生注意識記各時期主要生產工具的進步;注意觀察插圖,并結合小字部分了解曲轅犁.要注意對比教材中“漢代耕作畫像石”和“曲轅犁”兩幅插圖,注意教材小字部分關于曲轅犁與前代犁相比的三個優點
(2)生產技術的進步
刀耕火種——鐵犁牛耕精耕細作
(3)完善水利設施
【學生歸納】中國古代有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
a.灌溉工程:春秋芍陂——治理淮水
戰國都江堰——治理岷江;鄭國渠——引涇入洛
西漢漕渠、白渠。
b.泄洪工程:大禹治水的傳說;東漢王景治河。
c.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坎爾井
【熱點鏈接】:都江堰今天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建筑物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包括二王廟等景點,然而已有多年歷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損較輕
設問:都江堰是什么時候建造的?二王廟是紀念誰而建的?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歷經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經受住8級地震后仍運轉正常的原因是什么?從中你認識到了什么?
答案:戰國;李冰父子;科學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典型例題】(北京) 中華民族有著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傳統;卮14、15題!
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時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后來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護之”,據此判斷,這項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芍陂
【思維拓展】為什么中國自古以來十分重視興修水利?
從地理上看,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易形成旱澇災害
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興修水利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以農立國”。
當前,大力興修水利工程,是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
(4)生產經驗積累: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圖卷》
3.從勞動者方面看:“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
白居易詩《朱陳村》描寫了唐代農村生活景象:“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h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劍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
【學生探究】:小農經濟有什么特點?并結合所知識說明其產生原因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