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1919年俄國革命與蘇聯的現代化道路
第14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從13世紀起,俄羅斯各公國處于蒙古金帳汗國統治下。
15世紀末,俄羅斯擺脫金帳汗國控制,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形成中央集權國家。在對周邊地區的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中,農民逐漸被固定在貴族的軍事采邑上,淪為農奴。
16世紀中葉,在農奴制不斷強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沙皇專制制度。
17世紀的沙皇俄國同英、法等國相比,經濟和社會處于落后狀態。自17世紀下半葉,俄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新現象。1689年,年輕的彼得一世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到19世紀,沒落腐朽的農奴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俄國社會的發展。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19xx年革命”:
背景:20世紀的俄國正處于現代化進程的十字路口:
1、一方面,農奴制改革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斷發展;另一方面,沙皇專制制度卻日益強化,
2、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傳統農業發展失衡,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結構性矛盾不斷激化。
3、俄國人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與民主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4、俄國在19xx年日俄戰爭中的失敗,激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
革命爆發:從而引發“19xx年革命”。
二月革命與沙俄帝國覆滅:
背景:1、戰爭是革命的加速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軍的失利充分暴露了沙皇政府的昏庸無能。
2、戰爭困境更使國內危機空前加劇。1917年初,俄國經濟已陷入全面崩潰的境地。
3、“和平、面包和土地”成為俄國民眾的共同呼聲。
導火線:1917年2月,首都彼得格勒的面包供應短缺,食品價格猛漲,工人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又被資方拒絕,于是工人們舉行罷工抗議。
革命爆發:1、3月8日(俄歷 2月23日),罷工人數激增,首都主要大街擠滿了示威群眾。軍隊也轉而支持群眾,宣布起義。工人和士兵建立了革命領導組織——工兵代表蘇維埃。
2、孤立無援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壽終正寢。
3、在彼德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支持下,由資產階級政黨組成的臨時政府接管政權。
十月革命與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背景:1、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雖然實行了一些資產階級民主改革,但對民眾最關心的和平與土地等根本問題置若罔聞。前線繼續在流血,后方依然面臨饑荒。
2、在這種情況下,新的革命形勢又出現了。這一次,站在革命潮頭的是列寧及其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理論)①一戰爆發后,列寧就預見到戰爭可為革命創造前提。他指出,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變現時的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是唯一正確的無產階級口號”,并從理論上闡述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前景。②二月革命后,列寧回國,根據俄國形勢,進一步提出了由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
(實踐)政治力量與人心向背的轉化為革命的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布爾什維克黨加緊了起義的準備。
革命爆發:11月6日(俄歷10月24日),臨時政府下令逮捕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立即啟動革命計劃。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晚,停泊在彼德格勒涅瓦河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發出進攻信號,工人武裝攻擊并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
革命成果:攻打冬宮的行動尚在進行之時,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彼得格勒召開。11月8日(俄歷10月26日),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①宣布推翻臨時政府,全國政權轉歸蘇維埃。②大會還通過了《和平法令》與《土地法令》:a決定俄國立即退出戰爭,b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產工具分給勞動者使用。c大會選舉列寧為人民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