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通用10篇)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2-12-05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通用10篇)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1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師:(啟發學生回憶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時期的主張和觀點)

  生:(與教師共同回憶)

  師: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為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站在維護清朝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他們大肆攻擊革命派,阻礙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論戰。

  2.論戰的內容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插圖:《立憲派與革命派之激戰》書影及楷體字,掌握或了解論戰的時間、主要陣地、焦點及具體情況)

  生:(閱讀,在課文上作標記)

  師:(強調)革命派關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適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而康有為、梁啟超在實踐上已經證明改良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之后,仍然頑固維護清朝專制統治,他們已成為阻礙革命發展的保皇派。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雙方論戰的焦點是什么?

  生:(讓一名學生朗讀雙方論戰的三個主要問題)

  師:應該指出,革命派在論戰中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革命派在駁斥保皇派的革命將招致列強干涉的觀點時,天真地認為:中國的革命絕不會引起帝國主義的干涉。他們還奢求帝國主義的支持和贊助。表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關于要不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論戰中,革命派對于保皇派提出的革命將引起內亂以及誣蔑中國人民的反動言論,沒有進行有力的批判。而且,革命派本身也存在著不信任勞動人民的傾向。因而不可能依靠勞動人民把民主革命進行到底。在關于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的論戰中,革命派對于保皇派提出的土地國有為奪富予貧的指責,不但不敢予以有力的回擊,反而進行極力辯解,這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的革命派對于封建地主階級的妥協性。

  3.論戰的作用

  師:這次論戰起了什么作用?(引導學生回憶維新派與頑固派論戰的情況并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生:(回憶、閱讀、回答問題)師:(視學生的回答情況,強調)前邊講過的維新派與頑固的論戰是資產階級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而這次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從歷史的角度看,實質上是資產階級不同派別關于斗爭方式、斗爭手段和政權形式之爭。通過論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師:資產階段革命派以武裝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奮斗目標,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和插圖:《秋瑾》、《徐錫麟》并將幾次起義的情況列成表格。項目包括:起義名稱、領導人、時間、結果等)

  生:(閱讀、按要求列表)

  師:(出示自制《同盟會成立后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主要起義形勢》投影地圖或電腦教學軟件,指圖案簡下列幾次起義的情況)

  1.萍瀏醴起義

  師:萍瀏醴起義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讓學生閱讀課文和插圖:《時報刊登的萍瀏醴起義的消息》)

  生:(閱讀、了解起義情況)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師:萍瀏醴起義后不久,各地反清起義迅速掀起高潮。(讓一名學生參加投影地圖簡介兩次起義的情況)

  生:(簡介起義情況)

  師:(適當補充秋瑾、徐錫麟為革命事業獻身的感人事跡,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3.黃花崗起義

  師:在同盟會成立后的一系列反清起義中,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影響最大。(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和插圖:《廣州黃花崗起義指揮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碑亭》)

  生:(閱讀、歸納起義概況)

  師:廣州黃崗起義是同盟會領導和影響下的諸次起義中準備最為充分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了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前作了認真的準備工作。早在19xx年,他就約集趙聲、黃興等在檳榔嶼(今馬來西亞)開會,制定起義計劃;并親赴歐、美各國在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同盟會還在香港成立了統籌會,作為起義的領導機關;在廣州還設立了30多個秘密據點;在起義前,同盟會還組織了敢死隊,作為起義的中堅力量。如此充分的準備,其結果竟慘遭失敗,其原因何在?

  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師:(歸納學生的發言)黃花崗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他們始終沒有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工作,對各地分散的群眾斗爭沒有作必要的聯系、組織和配合工作。最終導致起義的失敗。然而,這次起義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孫中山先生對其做了高度評價。稱這次起義與武昌起義具有同等的歷史意義。這是為什么?

  生:(引導學生閱讀楷體字,并由一名學生朗讀歷史材料:是役也,……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試解釋歷史材料的意思

  師:(視學生的解釋情況,著重強調)這次起義盡管失敗了,但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統治。這次起義以后,兩廣總督張鳴岐除了奏報朝廷外,還三次電告各省督撫,建議他們小心防范。此后,各省官員只要一聽到革命黨起事,就驚恐萬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也更加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這次起義失敗后不到半年,武昌起義便爆發了。可以說,黃花崗起義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和武昌起義的勝利,作了重要的準備。

  小結

  師:請大家依據板書歸納本節內容。

  生:(歸納發言)師:(視學生歸納情況,進行小結)在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紛紛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的基礎上。19xx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這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此后,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保皇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與此同時,革命派組織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這些,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高潮的到來。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通過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同盟會的性質及其初期活動。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3.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命運、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中國社會各階層先后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先后失敗,革命任務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盟會成立以后,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相繼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鼓舞了全國人民,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重點分析

  ①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②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公開提出擺脫民族危機、建立符合本階級要求的國家的設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

  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分析背景: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b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c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d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然后教師分析政綱(參見下文)。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其意義(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從同盟會的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可以看出,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掌握16字政綱,然后教師重點講清其涵義。第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兩層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廢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二是獨立,即推翻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強調:“反滿”是指反對清朝統治者及其特權,非所有滿族人;“反帝”旗幟不鮮明,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于其代理人滿族統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第二,“創立民國”,有三層意思:一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復辟。需強調:這一主張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謬論,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漢人君主政體的觀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強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權”,孫中山想通過“核定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教師需強調:這種通過“核定地價”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來解決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符合歷史要求的。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光復漢族的主權國家。“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制的土地綱領。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

  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教師突出說明: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滿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治者。“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發展,也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其內容明確:①進步性。三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號召力,因而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②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因此也就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務。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節 

  重點:①同盟會的建立;②同盟會的政綱。

  難點: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引入本課主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教師首先介紹背景,然后要求學生從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幾個方面分析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綱”,教師首先提示學生記住這16字政綱,然后由教師分析16字政綱的涵義。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三民主義及其評價”,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最后,明確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詳見“難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關于“論戰的起因”,教師講明背景(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卻站到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攻擊,阻礙了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之后,對康、梁在歷史上曾起過的進步作用略加概述,培養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

  關于“論戰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論戰的三個焦點,明確雙方觀點之差別。

  關于“論戰的作用”,在明確論戰的結果后,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這次論戰中的功過(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論戰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問題上,回避了帝國主義必然干涉、破壞被壓迫民族革命運動的反動本性,不利于人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警惕)。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關于“萍瀏醴起義”,教師重點強調它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

  關于“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關于“黃花崗起義”,教師重點強調:第一,這次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諸次起義中有充分準備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起義前,領導做了三項準備工作:首先他到歐美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其次,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會;另外組織了“敢死隊”作為中堅力量。第二,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始終沒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對各地分散的群眾斗爭,也沒聯系、組織和配合,使起義陷于孤立而失敗。第三,起義的影響,補充說明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成為人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課結束后,讓學生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比較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分析相關問題,補充相關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2.同盟會的政綱

  3.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2.論戰的內容

  3.論戰的作用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1.萍瀏醴起義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3.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三民主義及其評價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及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3. 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議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2)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非曲直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家國主義情感。

  4.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和董事會任務變化的宏觀角度,分析三民主義的內容,訓練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方法。

  (2)引導學生聯系維新派與頑固派爭論的史實,閱讀有關革命派和保皇派論戰的課文及楷體字,訓練學生辨別、分析不同材料和觀點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2)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2.難點分析: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明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課堂教學設計

  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

  生:(回憶、思考、回答問題)

  師: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各地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和反清武裝起義的嘗試,在思想上、組織上和政治上為中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xx年8月,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的成員,組建了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板書第二節課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師:同盟會是在什么形勢下成立的?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什么要創建同盟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同桌討論,找出同盟會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生:(閱讀、討論、回答問題)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簡要說明)同盟會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相繼建立,革命時機日益成熟的形勢下建立的。隨著革命運動的深入發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團體已不能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客觀形勢要求組建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政黨。下面,我們看一看同盟會是怎樣成立的?考察一下同盟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閱讀、思考同盟會建立的有關情況)

  師:(在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簡要說明)19xx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不同于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它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明確的章程和政治綱領;且具有全國的規模(出示《同盟會國內支部和分會分布》投影地圖和電腦教學軟件):有機關刊物《民報》。這些說明了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肩負起了領導全國革命運動的歷史使命。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師: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大會制定了政治綱領: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個政治綱領反映了同盟會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思考、回答問題)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韃虜這里指的是滿族人。(設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僅僅是要趕走滿族人,恢復漢人的統治嗎?

  生:(思考)

  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其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主張獨立,推翻洋人的朝廷,暗寓反帝的意愿。但是,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他們的反帝旗幟不夠鮮明,只是將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中于清政府的身上,而不敢公開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

  師:(設問)創立民國是要創立什么樣的國家?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創立民國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的共和國。二是批駁保皇君主立憲的謬論,立誓推翻清王明后,決不建立漢人的君主政體國家。

  師:平均地權是什么意思?孫中山為什么要提出這一主張?(讓學生閱讀課文課后閱讀與思考中的材料,并思考)

  生:(閱讀、思考,回答問題)

  師:針對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孫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希望通過核定地價的辦法,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本主義的土地國有制這種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進而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實際上是難以實行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2.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歷史材料并由一位學生朗讀有關三民主義概念、內容及其與同盟會政綱有關的4段課文)

  生:(閱讀、朗讀并找出同盟會政綱與三民主義對應關系的內容)

  師:(著重強調)三主義是孫中山先生對同盟會政綱的展開表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滿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治者。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發展,也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三民主義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綱瓴有其歷史的進步性,同時也存在著嚴懲的局限性。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表現在什么地方呢?(讓學生閱讀有關課文進行思考,并與周圍同學討論后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閱讀、思考,發言中有不同的看法)

  師:(歸納學生的觀點)三民主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要矛盾,并試圖用革命手段予以解決。它從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三個方面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因而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但是,它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通過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同盟會的性質及其初期活動。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3.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命運、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中國社會各階層先后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先后失敗,革命任務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盟會成立以后,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相繼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鼓舞了全國人民,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重點分析

  ①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②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公開提出擺脫民族危機、建立符合本階級要求的國家的設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

  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分析背景: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b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c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d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然后教師分析政綱(參見下文)。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其意義(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從同盟會的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可以看出,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掌握16字政綱,然后教師重點講清其涵義。第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兩層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廢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二是獨立,即推翻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強調:“反滿”是指反對清朝統治者及其特權,非所有滿族人;“反帝”旗幟不鮮明,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于其代理人滿族統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第二,“創立民國”,有三層意思:一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復辟。需強調:這一主張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謬論,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漢人君主政體的觀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強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權”,孫中山想通過“核定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教師需強調:這種通過“核定地價”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來解決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符合歷史要求的。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光復漢族的主權國家。“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制的土地綱領。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

  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教師突出說明: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滿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治者。“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發展,也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其內容明確:①進步性。三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號召力,因而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②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因此也就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務。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節 

  重點:①同盟會的建立;②同盟會的政綱。

  難點: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引入本課主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教師首先介紹背景,然后要求學生從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幾個方面分析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綱”,教師首先提示學生記住這16字政綱,然后由教師分析16字政綱的涵義。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三民主義及其評價”,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最后,明確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詳見“難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關于“論戰的起因”,教師講明背景(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卻站到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攻擊,阻礙了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之后,對康、梁在歷史上曾起過的進步作用略加概述,培養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

  關于“論戰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論戰的三個焦點,明確雙方觀點之差別。

  關于“論戰的作用”,在明確論戰的結果后,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這次論戰中的功過(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論戰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問題上,回避了帝國主義必然干涉、破壞被壓迫民族革命運動的反動本性,不利于人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警惕)。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關于“萍瀏醴起義”,教師重點強調它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

  關于“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關于“黃花崗起義”,教師重點強調:第一,這次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諸次起義中有充分準備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起義前,領導做了三項準備工作:首先他到歐美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其次,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會;另外組織了“敢死隊”作為中堅力量。第二,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始終沒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對各地分散的群眾斗爭,也沒聯系、組織和配合,使起義陷于孤立而失敗。第三,起義的影響,補充說明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成為人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課結束后,讓學生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比較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分析相關問題,補充相關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2.同盟會的政綱

  3.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2.論戰的內容

  3.論戰的作用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1.萍瀏醴起義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3.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通過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同盟會的性質及其初期活動。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3.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命運、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中國社會各階層先后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先后失敗,革命任務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盟會成立以后,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相繼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鼓舞了全國人民,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重點分析

  ①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②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公開提出擺脫民族危機、建立符合本階級要求的國家的設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

  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分析背景: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b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c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d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然后教師分析政綱(參見下文)。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其意義(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從同盟會的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可以看出,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掌握16字政綱,然后教師重點講清其涵義。第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兩層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廢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二是獨立,即推翻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強調:“反滿”是指反對清朝統治者及其特權,非所有滿族人;“反帝”旗幟不鮮明,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于其代理人滿族統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第二,“創立民國”,有三層意思:一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復辟。需強調:這一主張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謬論,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漢人君主政體的觀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強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權”,孫中山想通過“核定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教師需強調:這種通過“核定地價”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來解決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符合歷史要求的。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光復漢族的主權國家。“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制的土地綱領。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

  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教師突出說明: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滿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治者。“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發展,也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其內容明確:①進步性。三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號召力,因而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②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因此也就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務。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節 

  重點:①同盟會的建立;②同盟會的政綱。

  難點: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引入本課主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教師首先介紹背景,然后要求學生從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幾個方面分析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綱”,教師首先提示學生記住這16字政綱,然后由教師分析16字政綱的涵義。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三民主義及其評價”,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最后,明確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詳見“難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關于“論戰的起因”,教師講明背景(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卻站到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攻擊,阻礙了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之后,對康、梁在歷史上曾起過的進步作用略加概述,培養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

  關于“論戰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論戰的三個焦點,明確雙方觀點之差別。

  關于“論戰的作用”,在明確論戰的結果后,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這次論戰中的功過(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論戰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問題上,回避了帝國主義必然干涉、破壞被壓迫民族革命運動的反動本性,不利于人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警惕)。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關于“萍瀏醴起義”,教師重點強調它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

  關于“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關于“黃花崗起義”,教師重點強調:第一,這次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諸次起義中有充分準備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起義前,領導做了三項準備工作:首先他到歐美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其次,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會;另外組織了“敢死隊”作為中堅力量。第二,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始終沒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對各地分散的群眾斗爭,也沒聯系、組織和配合,使起義陷于孤立而失敗。第三,起義的影響,補充說明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成為人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課結束后,讓學生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比較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分析相關問題,補充相關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2.同盟會的政綱

  3.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2.論戰的內容

  3.論戰的作用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1.萍瀏醴起義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3.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通過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同盟會的性質及其初期活動。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3.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命運、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中國社會各階層先后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先后失敗,革命任務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盟會成立以后,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相繼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鼓舞了全國人民,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重點分析

  ①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②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公開提出擺脫民族危機、建立符合本階級要求的國家的設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

  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分析背景: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b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c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d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然后教師分析政綱(參見下文)。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其意義(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從同盟會的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可以看出,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掌握16字政綱,然后教師重點講清其涵義。第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兩層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廢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二是獨立,即推翻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強調:“反滿”是指反對清朝統治者及其特權,非所有滿族人;“反帝”旗幟不鮮明,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于其代理人滿族統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第二,“創立民國”,有三層意思:一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復辟。需強調:這一主張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謬論,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漢人君主政體的觀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強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權”,孫中山想通過“核定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教師需強調:這種通過“核定地價”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來解決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符合歷史要求的。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光復漢族的主權國家。“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制的土地綱領。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

  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教師突出說明: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滿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治者。“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發展,也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其內容明確:①進步性。三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號召力,因而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②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因此也就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務。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節 

  重點:①同盟會的建立;②同盟會的政綱。

  難點: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引入本課主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教師首先介紹背景,然后要求學生從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幾個方面分析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綱”,教師首先提示學生記住這16字政綱,然后由教師分析16字政綱的涵義。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三民主義及其評價”,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最后,明確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詳見“難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關于“論戰的起因”,教師講明背景(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卻站到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攻擊,阻礙了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之后,對康、梁在歷史上曾起過的進步作用略加概述,培養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

  關于“論戰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論戰的三個焦點,明確雙方觀點之差別。

  關于“論戰的作用”,在明確論戰的結果后,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這次論戰中的功過(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論戰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問題上,回避了帝國主義必然干涉、破壞被壓迫民族革命運動的反動本性,不利于人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警惕)。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關于“萍瀏醴起義”,教師重點強調它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

  關于“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關于“黃花崗起義”,教師重點強調:第一,這次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諸次起義中有充分準備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起義前,領導做了三項準備工作:首先他到歐美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其次,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會;另外組織了“敢死隊”作為中堅力量。第二,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始終沒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對各地分散的群眾斗爭,也沒聯系、組織和配合,使起義陷于孤立而失敗。第三,起義的影響,補充說明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成為人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課結束后,讓學生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比較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分析相關問題,補充相關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2.同盟會的政綱

  3.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2.論戰的內容

  3.論戰的作用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1.萍瀏醴起義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3.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通過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同盟會的性質及其初期活動。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3.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命運、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中國社會各階層先后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先后失敗,革命任務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盟會成立以后,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相繼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鼓舞了全國人民,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重點分析

  ①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②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公開提出擺脫民族危機、建立符合本階級要求的國家的設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

  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分析背景: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b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c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d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然后教師分析政綱(參見下文)。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其意義(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從同盟會的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可以看出,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掌握16字政綱,然后教師重點講清其涵義。第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兩層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廢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二是獨立,即推翻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強調:“反滿”是指反對清朝統治者及其特權,非所有滿族人;“反帝”旗幟不鮮明,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于其代理人滿族統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第二,“創立民國”,有三層意思:一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復辟。需強調:這一主張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謬論,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漢人君主政體的觀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強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權”,孫中山想通過“核定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教師需強調:這種通過“核定地價”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來解決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符合歷史要求的。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光復漢族的主權國家。“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制的土地綱領。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

  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教師突出說明: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滿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治者。“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發展,也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其內容明確:①進步性。三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號召力,因而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②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因此也就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務。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節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重點:①同盟會的建立;②同盟會的政綱。

  難點: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引入本課主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教師首先介紹背景,然后要求學生從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幾個方面分析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綱”,教師首先提示學生記住這16字政綱,然后由教師分析16字政綱的涵義。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三民主義及其評價”,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最后,明確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詳見“難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關于“論戰的起因”,教師講明背景(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卻站到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攻擊,阻礙了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之后,對康、梁在歷史上曾起過的進步作用略加概述,培養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

  關于“論戰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論戰的三個焦點,明確雙方觀點之差別。

  關于“論戰的作用”,在明確論戰的結果后,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這次論戰中的功過(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論戰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問題上,回避了帝國主義必然干涉、破壞被壓迫民族革命運動的反動本性,不利于人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警惕)。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關于“萍瀏醴起義”,教師重點強調它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

  關于“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關于“黃花崗起義”,教師重點強調:第一,這次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諸次起義中有充分準備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起義前,領導做了三項準備工作:首先他到歐美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其次,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會;另外組織了“敢死隊”作為中堅力量。第二,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始終沒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對各地分散的群眾斗爭,也沒聯系、組織和配合,使起義陷于孤立而失敗。第三,起義的影響,補充說明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成為人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課結束后,讓學生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比較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分析相關問題,補充相關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2.同盟會的政綱

  3.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2.論戰的內容

  3.論戰的作用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1.萍瀏醴起義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3.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通過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同盟會的性質及其初期活動。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3.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命運、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中國社會各階層先后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先后失敗,革命任務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盟會成立以后,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相繼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鼓舞了全國人民,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重點分析

  ①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②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公開提出擺脫民族危機、建立符合本階級要求的國家的設想,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

  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分析背景: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b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c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d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然后教師分析政綱(參見下文)。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其意義(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從同盟會的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可以看出,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掌握16字政綱,然后教師重點講清其涵義。第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兩層意思:一是*清朝的統治,廢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二是獨立,即*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強調:“反滿”是指反對清朝統治者及其特權,非所有滿族人;“反帝”旗幟不鮮明,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于其代理人滿族統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第二,“創立民國”,有三層意思:一是進行政治革命,*帝制;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復辟。需強調:這一主張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謬論,也打破了*清王朝后,重建漢人君主政體的觀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強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權”,孫中山想通過“核定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教師需強調:這種通過“核定地價”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來解決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符合歷史要求的。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難點突破方案”)。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通過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同盟會的性質及其初期活動。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3.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命運、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中國社會各階層先后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先后失敗,革命任務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盟會成立以后,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相繼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鼓舞了全國人民,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重點分析

  ①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②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公開提出擺脫民族危機、建立符合本階級要求的國家的設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

  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分析背景: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b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c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d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然后教師分析政綱(參見下文)。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其意義(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從同盟會的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可以看出,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掌握16字政綱,然后教師重點講清其涵義。第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兩層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廢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二是獨立,即推翻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強調:“反滿”是指反對清朝統治者及其特權,非所有滿族人;“反帝”旗幟不鮮明,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于其代理人滿族統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第二,“創立民國”,有三層意思:一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復辟。需強調:這一主張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謬論,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漢人君主政體的觀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強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權”,孫中山想通過“核定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教師需強調:這種通過“核定地價”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來解決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符合歷史要求的。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光復漢族的主權國家。“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制的土地綱領。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

  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教師突出說明: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滿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治者。“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發展,也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其內容明確:①進步性。三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號召力,因而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②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因此也就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務。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節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重點:①同盟會的建立;②同盟會的政綱。

  難點: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引入本課主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教師首先介紹背景,然后要求學生從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幾個方面分析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綱”,教師首先提示學生記住這16字政綱,然后由教師分析16字政綱的涵義。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三民主義及其評價”,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最后,明確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詳見“難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關于“論戰的起因”,教師講明背景(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卻站到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攻擊,阻礙了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之后,對康、梁在歷史上曾起過的進步作用略加概述,培養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

  關于“論戰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論戰的三個焦點,明確雙方觀點之差別。

  關于“論戰的作用”,在明確論戰的結果后,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這次論戰中的功過(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論戰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問題上,回避了帝國主義必然干涉、破壞被壓迫民族革命運動的反動本性,不利于人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警惕)。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關于“萍瀏醴起義”,教師重點強調它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

  關于“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關于“黃花崗起義”,教師重點強調:第一,這次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諸次起義中有充分準備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起義前,領導做了三項準備工作:首先他到歐美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其次,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會;另外組織了“敢死隊”作為中堅力量。第二,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始終沒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對各地分散的群眾斗爭,也沒聯系、組織和配合,使起義陷于孤立而失敗。第三,起義的影響,補充說明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成為人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課結束后,讓學生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比較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分析相關問題,補充相關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2.同盟會的政綱

  3.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2.論戰的內容

  3.論戰的作用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1.萍瀏醴起義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3.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篇10

  第二節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重點:①同盟會的建立;②同盟會的政綱。

  難點: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引入本課主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教師首先介紹背景,然后要求學生從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幾個方面分析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綱”,教師首先提示學生記住這16字政綱,然后由教師分析16字政綱的涵義。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三民主義及其評價”,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系。最后,明確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詳見“難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關于“論戰的起因”,教師講明背景(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卻站到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攻擊,阻礙了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之后,對康、梁在歷曾起過的進步作用略加概述,培養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

  關于“論戰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論戰的三個焦點,明確雙方觀點之差別。

  關于“論戰的作用”,在明確論戰的結果后,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這次論戰中的功過(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論戰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問題上,回避了帝國主義必然干涉、破壞被壓迫民族革命運動的反動本性,不利于人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警惕)。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關于“萍瀏醴起義”,教師重點強調它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

  關于“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關于“黃花崗起義”,教師重點強調:第一,這次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諸次起義中有充分準備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起義前,領導做了三項準備工作:首先他到歐美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其次,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會;另外組織了“敢死隊”作為中堅力量。第二,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始終沒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對各地分散的群眾斗爭,也沒聯系、組織和配合,使起義陷于孤立而失敗。第三,起義的影響,補充說明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清朝專制統治成為人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課結束后,讓學生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比較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分析相關問題,補充相關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2.同盟會的政綱

  3.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2.論戰的內容

  3.論戰的作用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1.萍瀏醴起義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3.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通用10篇) 相關內容:
  •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案(精選2篇)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課程標準》: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了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二月革命和兩個政權并立局面的出現,十...

  • 無產階級革命家(精選2篇)

    專題五 [內容標準]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和主要理論貢獻,體會其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學說而不懈奮斗的探索精神。簡述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基本史實,認識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的貢獻。...

  • 國民革命的洪流(精選2篇)

    第14課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國民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的創建和北伐戰爭兩個歷史事件,通過豐富的聯想,再現歷史事件的時代背景和基本過程,感知大革命的時代特征。...

  • 《亞洲革命風暴》教案(精選2篇)

    亞洲革命風暴【本節重點知識】1、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五次重大起義和把亞洲風暴推到頂點的三次起義;2、侵略伊朗的兩個國家和伊朗巴布教徒起義的概況;3、印度民族起義的主要原因、主力、領導、導火線、時間、中心、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

  •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通用3篇)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教案教學重點: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五卅運動。教學難點:對國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對“黨內合作”方式的理解;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以及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是難點。...

  •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通用2篇)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課程標準】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課標解讀】應掌握十月革命發生的背景(即二月革命前后的俄國狀況)、過程、綱領、結果、革命措施、意義。...

  • 國命大革命(通用2篇)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 解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和失敗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掌 握北伐戰爭的對象、共產黨在北伐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能力訓練過程方法讀圖析圖再現情景從課文和插圖或影象資料中想象北伐戰...

  • 大革命的興起(精選2篇)

    四、五卅反帝愛國運動高潮1.五卅運動的背景師:請大家閱讀課本第210頁第四自然段,說明五卅運動發生的背景。生:(總結并說明)2.五卅運動的過程師:大家在學習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同點:(1)卅運動中,影響最大的事件是什么?生:(...

  • 避免革命的改革(通用2篇)

    教材內容伴隨著英、法、美等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實行農奴制的俄國在競爭中敗北,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為避免革命,沙皇被迫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改革保留了很多封建殘余,...

  • 第二單元 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通用2篇)

    第7課 美國獨立戰爭一、教學目的(一)知識與技能1、知識:知道北美獨立戰爭的主要歷史進程:波士頓傾茶事件、第二屆大陸會議、華盛頓和大陸軍、頒布《獨立宣言》、薩拉托加大捷、英軍約克鎮投降、美英簽署《巴黎和約》。...

  • 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通用2篇)

    教學目標 了解維也納會議的主要內容,評價維也納體系;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維也納體系下的矛盾;1848年歐洲革命的原因、進程和影響。通過對維也納體系建立、破壞、瓦解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維也納體系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任意踐踏弱小...

  • 能源革命(精選8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常識性了解能量轉化技術為人類帶來的便利。初步了解能量轉移和能量轉化的方向性。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認識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欲望.(二)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教師...

  • 歐洲革命(通用13篇)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首先從總體上敘述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發生地區和性質。這次革命遍及歐洲大陸,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接著教材具體地敘述了各國革命的情況,重點是法國革命,強調法國無產階級在革命中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革命結果建...

  •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精選11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知道列寧主義的誕生歷程和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條件;2、歸納和掌握十月革命的基本過程和勝利的史實;3、分析認識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 第二章 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東西方世界(精選6篇)

    第二章 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東西方世界第一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教案教學目標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經濟狀況;都鐸王朝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議會中反對派的形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克倫威爾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復...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1区 | 久久66 | 7788理伦影院 |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中国洋人 | 一直高潮h1v1|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 | 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 日韩一区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AⅤ无码精品色情午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不久 | www.三级.com | 亚洲国产精品一二三 | 国产成人精选在线不卡 | caoni视频| 久久久久综合 | 日韩精品综合一本久道在线视频 | 在线国产精品自拍 |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观看视频网站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精品 | 啪视频免费 | 老司机免费视频 | 2023国产无人区卡一卡二卡三 | av网站观看| 日韩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小说 | 99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毛片资源 | 国产精品永久入口久久久 | 精品中文在线 | 亚洲地区一二三色 | 永久中文字幕 | 亚洲成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软件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 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亚洲乱熟 |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