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的興起(精選2篇)
大革命的興起 篇1
四、五卅反帝愛國運動高潮
1.五卅運動的背景
師:請大家閱讀課本第210頁第四自然段,說明五卅運動發生的背景。
生:(總結并說明)
2.五卅運動的過程
師:大家在學習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同點:(1)卅運動中,影響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生:(回答)
師:請注意,省港指廣州和香港,而不是廣東省和香港。這次罷工的特點如何?作用怎樣?
生:(回答)
師:五卅運動中最能體現革命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是什么?
生:(閱讀課文,從中找出答案)師:這一反帝統一戰線組織領導了哪些斗爭?
生:(閱讀課文并回答)
師:對待這樣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列強必然采取行動。請注意表現。
生:(歸納)師:(總結)大家在歸納這一內容時,特別注意到了帝國主義采取高壓的政策。這一政策導致怎樣的結果?生:(回答)
師:這一結果恰恰說明了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師:民族資產階級在表現其革命性的同時又再次表現了他們的軟弱性。但廣大工人和各界群眾依然堅持斗爭。列強還采取了怎樣的行動?
生:(作答)
師:這次運動還得到了海外僑胞和外國工人的支持。有何表現?請大家從譚本插圖中尋找答案。
生:(回答)
3.五卅運動的影響
師:這次運動的影響如何?
生:(總結歸納)
師:為什么說五卅運動為北伐戰爭準備了群眾基礎?
生:(思考)
師:(總結)正國為這次運動廣泛發動了群眾,建立了反帝統一戰線組織,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反以,它為革命高潮的到來創造了群眾基礎。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1.革命政府的兩次東征
師:這兩次東征的對象是誰?
生:(作答)
師: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陳炯明的情況。同學們自然會認為這次東征是陳炯明咎由自取。那么,在國共合作實現后,陳炯明又以怎樣的倒行逆施招致了這次對他的討伐?
生:(閱讀教材并回答)
師:東征的主力和支持者是誰?
生:(回答)
師:這兩次東征的結果怎樣?
生:(回答)
師:這兩次東征的影響如何?
生:(回答)
師:為什么說它為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
生:(思考并回答)
師:(總結)正因為有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才使北伐有了穩固的大后方。
2.廣東國民政府的成立
師:廣東國民政府的建立時間、領導人、建軍情況?
生:(閱讀課本并回答)
師: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擁有怎樣的有利條件呢?其一,他有刺清攝政王載灃的光榮歷史,為國民黨元老;其二,他是孫中山先生重用之人,又曾為中山先生代筆起草遺書,在黨內地位顯赫;其三,他左派口與叫得很響,儼然成為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可靠接班人。但其人的真實面目不久就暴露無余。同黃埔軍校一樣,廣東國民政府在組建國民革命軍時,也注重了政治思想教育。
3.國民革命軍的南征
師:請同學們注意南征的結果。
小結:本節內容進述了國共合作實現后,大革命興起的諸方面情況。這既是國共合作的結果,又是大革命高潮到來的基礎。在學習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南北革命形勢的發展及其差別。一則,可以說明南方革命形勢好于北方。二則可以說明北方革命形勢的復雜性,并進一步認識孫中山先生北上及發動國民會議運動的艱巨性。三則可以就此分析南北革命形勢對即將到來的大革命高潮――北伐戰爭創造的各種條件。下節課,我們將進一步貪圖國民大革命所欣起的勢不可擋的浪潮。
大革命的興起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軍閥混戰;馮玉祥北京政變;孫中山北上;國民會議運動;五卅運動;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2.能力方面:
(1)通過五卅運動中反帝統一戰線組織的建立和瓦解的教學,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學生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的認識。
(2)通過對軍閥混戰、馮玉祥北京政變;孫中山北上;國民會議運動;五卅運動;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教學,引導學生從宏觀上分析國共合作實現后,南北革命形勢的差別,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對孫中山扶病北上,展開國民會議運動,并在北京最終逝世等內容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和感受孫中山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先驅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時深切感受國人對孫中山先生的愛戴之情。
4.學法指導方面: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孫中山《北上宣言》、總理遺囑等有關歷史材料,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歷史材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孫中山北上和國民會議運動是重點。通過這些事件,可以說明南北革命形勢的差異,且更進一步說明了北方革命任務的艱巨性和孫中山作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堅忍不拔的人格精神。在這一內容中,教材重點介紹了孫中山北上及國民會議運動的目的,由此進一步說明了國共合作后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把立志反帝作為革命的第一目標。同時,教材還重點介紹了孫中山先生不幸于北京病逝的情況。通過這一內容的講述,學生能更進一步地感受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及其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富強所奉獻出的一切。正因如此,他的逝世才有舉國哀用悼、萬眾悲痛的場面。
(2)五卅運動是重點。五卅運動作為大革命時期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有著重析地位。在運動中,省港大罷工影響最大,而且成為當時世界上罷工時間最長的事件;在運動中,成立了反帝統一戰線組織——上海工商學聯合會。這一組織充分體現了革命統一戰線性質。它是國共合作的產物。但是,由于帝國主義的高壓政策,民族資產階級退出統一戰線。這再一次證明了民族資產階級具有革命性和軟弱性、妥協性的兩重性特殊性征。通過五卅運動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同時,也能認識到五卅運動對大革命高潮的到來所起的作用。
2.難點分析:大革命興起時期南北革命形勢的差別及其對大革命高潮——北伐戰爭的到來產生的影響是難點。在馮玉祥北京政變后,北方革命形勢雖有很大發展,但畢竟情況復雜,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皖紗軍閥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權后,更加劇了孫中山北上后革命活動的艱巨性。同時也進一步說明,北方局勢仍為封建軍閥所控制,他們將成為未來北伐戰爭的對象。而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卻為北伐戰爭準備了群眾基礎和堅實的后方基礎。對這一問題,學生們在學習中恐難宏觀把握,需要教師予以引導。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在本章第一節中,我們學習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請大家回憶。
生:(回答)
師:國共合作實現后,大革命迅速開展起來。(板書第二節課題)中國大地上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展形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但從革命形勢的發展來看,北方形勢更加復雜。
一、軍閥混戰和馮玉祥北京政變
1.軍閥混戰
師:中國近代史上,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生:(回憶并回答)師:在帝國主義的操縱下,各派軍閥為爭奪地盤而戰。請大家閱讀第209頁第一段課文,找到軍閥混戰的主要表現及共影響。
生:(閱讀,并歸納分析)
師:軍閥混戰給人億帶來學生災難。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民眾的迫切要求。
2.馮玉祥北京政變
師:馮玉祥出身極為貧寒,為生計所迫進入封建軍隊。后成為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部下。他雖在封建軍閥的部隊中效力,但在國運飄搖之時,受到了南方革命思想的影響,加之吳佩孚克扣其軍餉,同吳佩孚的矛盾不斷加深。故尋找時機,從第二次直奉大戰的前線秘密回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迫使曹錕下令免去吳佩孚的職務。請大家看課本,北京政變發生后,馮玉祥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動?
生:(總結并回答)
師: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北上,說明了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師:表現馮玉祥向往革命的同時,他為何又邀衣另兩派軍閥到京?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思考并回答)
師:(總結并分析)馮玉祥自身無力控制北京局勢,只有請出與直系對立的段祺瑞、張作霖。這恰恰說明了北方革命形勢不穩,同時,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最終馮玉祥被排擠出北京。這也為孫中山北上和國民會議運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二、孫中山北上和國民會議運動
1.孫中山北上
師:在馮玉祥的電邀下,孫中山先生決定北上。1924年冬,孫中山先生發表北上宣言。(展示計算機軟件
1.北上宣言節選)中國當今禍亂的根本,乃在軍閥與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者,我這次北上,有兩個目的:一為召集國民會議,這是為了對付軍閥;一為廢除不平等條約,這是為了對付帝國主義者。唯表打倒這兩個禍害,中國才能和平統一,才能長治久安。從這段宣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生北上的目的是什么?
生:(學生作答)
師:孫中山先生明確強調了反帝反封的要求。這進一步說明國共合作后的國民黨,其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
2.孫中山先生的逝世
師:1924年11月,孫中山先生經上海取道日本北上,最終于1924年12月31日抵達北京。當時,孫中山先生已因肝癌病發,病體難支。當隨行人員告之先生北京前門火車站已有廣大群眾迎候,但考慮到先生的身體狀況,請提前在永定門火車站下車時,先生予以婉拒,并說他是為民眾而來。就這樣,中山先生在冽冽寒風中,徐步走過歡迎行列,含笑答禮。這之后的日子,中山先生是在與病魔的抗爭和與段祺瑞的斗爭中艱難度過的。他力主召開國民會議,反對段祺瑞的賣國政策。但最終,由于肝癌醫治無效,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他給后人留下了什么呢?畢生的奮斗,為了主義死而無憾的豪情,還有那字字擲地有聲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我們還可以從他的總理遺囑中更加深切地體會出他作為民主革命先行者和偉大的愛國者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展示計算機軟件2.)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在這份遺囑中,中山先生再次說明了什么政策?而這一政策,正是國共合作的推動結果。
生:(思考并回答)
師:請大家再加顧一下孫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活動,從中,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愈挫愈奮的精神。
生:(回憶并作答)
師:在中山先生逝世后,舉國悲痛。各界人士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一代偉人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展示計算機軟件3:北京中央公園的公祭、中山先生靈柩移往北京香山碧去寺的情景、江蘇南京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逝世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他的革命精神對國民有著巨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