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通用3篇)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 篇1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教案
教學重點: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五卅運動。
教學難點:
對國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對“黨內合作”方式的理解;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以及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是難點。
[導入新課]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經驗教訓是什么?導入新課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經驗表明:僅憑工人階級赤手空拳、孤軍奮斗,無法戰勝全副武裝的敵人。中國共產黨及時吸取這個用烈士鮮血換來的教訓,冷靜、正確地分析了時局,決定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使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講授新課]
一、革命統一戰線政策
1.中國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要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時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只有400多人,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非常強大。所以,在中國,工人階級單槍匹馬鬧革命不行,必須聯合各革命階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第二、那時候,中國的政黨很多,但具有影響的大黨只有國民黨,并且國民黨的領袖孫中山在歷次革命失敗以后,仍然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苦苦求索中國革命的道路。
第三、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熱情幫助孫中山認識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開,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方針(1923年)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張太雷等30人,代表黨員432人。大會的中心議題:討論中國共產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現狀,正確估計了孫中山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制定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政策的具體內容,很重要,在課文大字中都寫得清清楚楚,請同學們作個記號。在這段大字下面,還有一大段小字,內容是介紹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為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陷于苦悶、彷徨之中。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熱情幫助孫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開始偉大轉變的情況。請同學們閱讀這段小學,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等一會,大家要討論這個問題。(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下面,同學們再想想國共合作為什么要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為什么同時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
這兩個問題較難,請同學們注意聽我分析:
關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
首先應該看到,那時候的國民黨不是一個階級的組織。它的前身同盟會曾經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士紳結成的反清革命聯盟。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成份更復雜了。這樣,共產黨加入國民黨以后,就容易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國民黨也就成了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其次應該看以,當時國民黨在群眾中有相當的影響。它在許多地區有合法地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就能夠在自己不能公開活動的地區,打著國民黨的旗號,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參加民主革命,擴大革命影響。
最后還應該看到,共產黨員只有加入國民黨,才能從內部來影響國民黨的政策,真正“改組國民黨成為左翼的政黨”。
關于保持共產黨獨立性的問題。
首先,這是由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政黨同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暫時的革命聯盟,這是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掌握的策略問題;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則是無產階級政黨應該堅持的原則問題。這就是說,國共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的。但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之后,還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還要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繼續奮斗。試問在國共合作期間,如果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和組織上,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豈不是取消了共產黨的元首階級性質,豈不是取消了共產黨?
其次,國共合作,共產黨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保持獨立性,才能保證自己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地位,才能保證民主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
二、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1.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年初)
1924年廣州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到會的代表156人。共產黨李大釗、林祖涵、毛澤東、瞿秋白等,參加了大會的領導工作。大會主席團由5人組成,李大釗在其中,并發揮了主要作用。
2.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出示《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各國代表大會宣言》節錄)“國民黨之主義:……(一)民族主義。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二則中國境內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權主義!魢顸h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舱嬲磳Φ蹏髁x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凡賣國罔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三)民生主義。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位;二曰節制資本!)
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將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孫中山什么時候提出了舊三民主義?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回憶不起來的同學可以翻翻課文。然后,大家比較一下,新舊三民主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我找同學來回答。學生回答以后,教師總結:舊三民主義沒有從正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而新三民主義從正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問題。新三民主義是跟“三大政策”相結合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革命靈魂和革命方法。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基本一致。所以。它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3.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
1924年,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培養軍事干部。孫中山親自擔任黃埔軍校的總理,國民黨左派廖仲愷任軍校黨代表,蔣介石任校長。黃埔軍校開辦之初,死氣沉沉。后來,應廖仲愷等人邀請,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任軍校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經周恩來整頓,面貌煥然一新,為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政治的、軍事的骨干力量。
三、五卅運動和農民運動的開展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后,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工農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人運動迅速復興,農民運動蓬勃興起,出現了以“五卅”運動為標志的工農革命高潮。
1.“五卅”運動
①導火線:顧正紅事件
1925年5月,上海日商紗廠的中國工人顧正紅,為抗議日本資本家無理開除工人而舉行罷工。日商竟以關廠、關發工資來威脅工人。工人們進廠交涉,日本資本家蠻橫地向工人開槍。共產黨員、工人顧正紅身受重傷致死。日本資本家的暴行,激起群眾憤怒。
、谖遑K案,1925年5月30日,隨后形成遍及全國的反帝愛國運動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5月30日,上海學生多人,到公共租界抗議帝國主義暴行。英國巡捕開槍打死打傷幾十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拔遑K案”發生以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海實現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20萬市民集會,向帝國主義提出撤退駐滬英、日海駐軍、取消領事裁判權、懲辦兇手等條件,斗爭持續三個月。
③省港大罷工,鄧中夏、蘇兆征,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由上海掀起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支持。共產黨員鄧中夏、蘇兆征領導廣東省港大罷工,堅持斗爭16個月。這次罷工采取“單獨對英”的策略,即“凡不是英國貨、英國船及經過香港者,可準其直來廣州”。這樣,既拆散了帝國主義之間的聯合,又解除了廣東經濟的困難,從而保證罷工能長期堅持。英帝國主義經濟損失空前嚴重,香港變成了“死港”“臭港”;香港總督也被撤職。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遭到沉重打擊。
2.農民運動
、購V東,彭湃,1926年,海豐、陸豐成立,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與工人運動相呼應,南方各省的農民運動,蓬勃興起。1925年5月,共產黨員彭湃領導廣東農民,在22個縣建立了農會。到1926年初,廣東農民協會有會員60多萬人,農民自衛軍3萬人。五卅慘案發生以后,廣東50萬農民示威游行,聲援上海人民反帝斗爭。廣東農民自衛軍還協助省港罷工工人封鎖海面;開展減租抗捐斗爭;維持地方治安。
、谂砼、毛澤東和廣州主持農民講習所
廣東農民運動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典范。為了適應全國農民運動發展的需要,彭湃、毛澤東先后在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干部。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名義上是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主辦,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從1924年7月創辦至1926年9月結束,共舉辦六屆,培養了772名畢業生和25名旁聽生。這就是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舊址——番禺學宮。它在今天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毛澤東同學曾在這里主持工作。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1.孫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內部日趨分化。宋慶齡、廖仲愷等左派人士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國民黨右派排斥、打擊共產黨,分裂統一戰線。
2.廣東革命政府的兩次東征
①背景:陳炯明趁孫中山在北京患病之機,進攻廣州、陰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
1925年2月革命形勢的發展,引起反動派的仇視。1925年初,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支持盤踞在廣東東江一帶的軍閥陳炯明進攻廣州,陰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
②第一次東征,1925年初
主力: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干的黃埔學生軍。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改為國民政府,汪精衛任主席。
2月,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第一次東征,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士的黃埔軍校學生作主力軍。在海擊豐農民的支援下,不到兩個月,東征軍打垮陳炯明的主力部隊,粉碎了敵人的進攻。7月,廣東革命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
、鄣诙螙|征,1925年秋
徹底打跨陳炯明主力,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北伐奠定了鞏固的后方。1925年10月,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支持下,重新占領東江,準備進攻廣州。10月,廣東國民政府組織第二次東征。東征軍長驅直入,僅一個月時間,全殲陳炯明的主力,取得徹底勝利。兩次東征,實現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統一。課堂小結同學們想一想,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是怎樣實現的?它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回答以后,
教師總結:國共兩黨合作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a.中國共產黨鑒于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失敗的教訓,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b.孫中山接受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積極改組國民黨。
c.國民黨“一大”,同學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以個人分加入國民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從而實現了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共兩黨的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
小結: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統一戰線政策,1924年1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北伐的勝利進軍提供了核心領導略力量,工農運動的發展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為北伐勝利進軍打下了實的基礎。
板書設計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一、革命統一戰線政策
1.中國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共“三大”召開,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方針(1923年)
二、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1.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年初)
2.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
三、五卅運動和農民運動的開展
1.“五卅”運動
2.農民運動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1.孫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2.廣東革命政府的兩次東征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 篇2
教學重點: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五卅運動。
教學難點 :
對國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對“黨內合作”方式的理解;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以及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是難點。
[導入 新課]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經驗教訓是什么?導入 新課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經驗表明:僅憑工人階級赤手空拳、孤軍奮斗,無法戰勝全副武裝的敵人。中國共產黨及時吸取這個用烈士鮮血換來的教訓,冷靜、正確地分析了時局,決定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使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講授新課]
一、革命統一戰線政策
1.中國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要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時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只有400多人,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非常強大。所以,在中國,工人階級單槍匹馬鬧革命不行,必須聯合各革命階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第二、那時候,中國的政黨很多,但具有影響的大黨只有國民黨,并且國民黨的領袖孫中山在歷次革命失敗以后,仍然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苦苦求索中國革命的道路。
第三、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熱情幫助孫中山認識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開,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方針(1923年)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張太雷等30人,代表黨員432人。大會的中心議題:討論中國共產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現狀,正確估計了孫中山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制定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政策的具體內容,很重要,在課文大字中都寫得清清楚楚,請同學們作個記號。在這段大字下面,還有一大段小字,內容是介紹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為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陷于苦悶、彷徨之中。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熱情幫助孫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開始偉大轉變的情況。請同學們閱讀這段小學,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等一會,大家要討論這個問題。(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下面,同學們再想想國共合作為什么要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為什么同時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
這兩個問題較難,請同學們注意聽我分析:
關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
首先應該看到,那時候的國民黨不是一個階級的組織。它的前身同盟會曾經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士紳結成的反清革命聯盟。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成份更復雜了。這樣,共產黨加入國民黨以后,就容易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國民黨也就成了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其次應該看以,當時國民黨在群眾中有相當的影響。它在許多地區有合法地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就能夠在自己不能公開活動的地區,打著國民黨的旗號,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參加民主革命,擴大革命影響。
最后還應該看到,共產黨員只有加入國民黨,才能從內部來影響國民黨的政策,真正“改組國民黨成為左翼的政黨”。
關于保持共產黨獨立性的問題。
首先,這是由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政黨同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暫時的革命聯盟,這是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掌握的策略問題;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則是無產階級政黨應該堅持的原則問題。這就是說,國共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的。但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之后,還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還要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繼續奮斗。試問在國共合作期間,如果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和組織上,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豈不是取消了共產黨的元首階級性質,豈不是取消了共產黨?
其次,國共合作,共產黨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保持獨立性,才能保證自己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地位,才能保證民主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
二、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1.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年初)
1924年廣州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到會的代表156人。共產黨李大釗、林祖涵、毛澤東、瞿秋白等,參加了大會的領導工作。大會主席團由5人組成,李大釗在其中,并發揮了主要作用。
2.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出示《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各國代表大會宣言》節錄)“國民黨之主義:……(一)民族主義。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二則中國境內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權主義。……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舱嬲磳Φ蹏髁x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凡賣國罔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三)民生主義。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位;二曰節制資本!)
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將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孫中山什么時候提出了舊三民主義?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回憶不起來的同學可以翻翻課文。然后,大家比較一下,新舊三民主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我找同學來回答。學生回答以后,教師總結:舊三民主義沒有從正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而新三民主義從正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問題。新三民主義是跟“三大政策”相結合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革命靈魂和革命方法。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基本一致。所以。它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3.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
1924年,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培養軍事干部。孫中山親自擔任黃埔軍校的總理,國民黨左派廖仲愷任軍校黨代表,蔣介石任校長。黃埔軍校開辦之初,死氣沉沉。后來,應廖仲愷等人邀請,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任軍校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經周恩來整頓,面貌煥然一新,為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政治的、軍事的骨干力量。
三、五卅運動和農民運動的開展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后,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工農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人運動迅速復興,農民運動蓬勃興起,出現了以“五卅”運動為標志的工農革命高潮。
1.“五卅”運動
、賹Щ鹁:顧正紅事件
1925年5月,上海日商紗廠的中國工人顧正紅,為抗議日本資本家無理開除工人而舉行罷工。日商竟以關廠、關發工資來威脅工人。工人們進廠交涉,日本資本家蠻橫地向工人開槍。共產黨員、工人顧正紅身受重傷致死。日本資本家的暴行,激起群眾憤怒。
②五卅慘案,1925年5月30日,隨后形成遍及全國的反帝愛國運動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5月30日,上海學生2000多人,到公共租界抗議帝國主義暴行。英國巡捕開槍打死打傷幾十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拔遑K案”發生以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海實現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20萬市民集會,向帝國主義提出撤退駐滬英、日海駐軍、取消領事裁判權、懲辦兇手等條件,斗爭持續三個月。
、凼「鄞罅T工,鄧中夏、蘇兆征,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由上海掀起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支持。共產黨員鄧中夏、蘇兆征領導廣東省港大罷工,堅持斗爭16個月。這次罷工采取“單獨對英”的策略,即“凡不是英國貨、英國船及經過香港者,可準其直來廣州”。這樣,既拆散了帝國主義之間的聯合,又解除了廣東經濟的困難,從而保證罷工能長期堅持。英帝國主義經濟損失空前嚴重,香港變成了“死港”“臭港”;香港總督也被撤職。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遭到沉重打擊。
2.農民運動
、購V東,彭湃,1926年,海豐、陸豐成立,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與工人運動相呼應,南方各省的農民運動,蓬勃興起。1925年5月,共產黨員彭湃領導廣東農民,在22個縣建立了農會。到1926年初,廣東農民協會有會員60多萬人,農民自衛軍3萬人。五卅慘案發生以后,廣東50萬農民示威游行,聲援上海人民反帝斗爭。廣東農民自衛軍還協助省港罷工工人封鎖海面;開展減租抗捐斗爭;維持地方治安。
②彭湃、毛澤東和廣州主持農民講習所
廣東農民運動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典范。為了適應全國農民運動發展的需要,彭湃、毛澤東先后在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干部。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名義上是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主辦,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從1924年7月創辦至1926年9月結束,共舉辦六屆,培養了772名畢業生和25名旁聽生。這就是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舊址——番禺學宮。它在今天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毛澤東同學曾在這里主持工作。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1.孫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內部日趨分化。宋慶齡、廖仲愷等左派人士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國民黨右派排斥、打擊共產黨,分裂統一戰線。
2.廣東革命政府的兩次東征
、俦尘埃宏惥济鞒脤O中山在北京患病之機,進攻廣州、陰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
1925年2月革命形勢的發展,引起反動派的仇視。1925年初,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支持盤踞在廣東東江一帶的軍閥陳炯明進攻廣州,陰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
、诘谝淮螙|征,1925年初
主力: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干的黃埔學生軍。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改為國民政府,汪精衛任主席。
2月,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第一次東征,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士的黃埔軍校學生作主力軍。在海擊豐農民的支援下,不到兩個月,東征軍打垮陳炯明的主力部隊,粉碎了敵人的進攻。7月,廣東革命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
③第二次東征,1925年秋
徹底打跨陳炯明主力,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北伐奠定了鞏固的后方。1925年10月,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支持下,重新占領東江,準備進攻廣州。10月,廣東國民政府組織第二次東征。東征軍長驅直入,僅一個月時間,全殲陳炯明的主力,取得徹底勝利。兩次東征,實現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統一。課堂小結同學們想一想,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是怎樣實現的?它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回答以后,
教師總結:國共兩黨合作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A.中國共產黨鑒于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失敗的教訓,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B.孫中山接受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積極改組國民黨。
C.國民黨“一大”,同學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以個人分加入國民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從而實現了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共兩黨的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
小結: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統一戰線政策,1924年1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北伐的勝利進軍提供了核心領導略力量,工農運動的發展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為北伐勝利進軍打下了實的基礎。
板書設計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一、革命統一戰線政策
1.中國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共“三大”召開,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方針(1923年)
二、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1.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年初)
2.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
三、五卅運動和農民運動的開展
1.“五卅”運動
2.農民運動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1.孫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2.廣東革命政府的兩次東征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 篇3
教學重點: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五卅運動。
教學難點 :
對國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對“黨內合作”方式的理解;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以及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是難點。
[導入 新課]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經驗教訓是什么?導入 新課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經驗表明:僅憑工人階級赤手空拳、孤軍奮斗,無法戰勝全副武裝的敵人。中國共產黨及時吸取這個用烈士鮮血換來的教訓,冷靜、正確地分析了時局,決定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使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講授新課]
一、革命統一戰線政策
1.中國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要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時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只有400多人,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非常強大。所以,在中國,工人階級單槍匹馬鬧革命不行,必須聯合各革命階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第二、那時候,中國的政黨很多,但具有影響的大黨只有國民黨,并且國民黨的領袖孫中山在歷次革命失敗以后,仍然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苦苦求索中國革命的道路。
第三、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熱情幫助孫中山認識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開,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方針(1923年)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張太雷等30人,代表黨員432人。大會的中心議題:討論中國共產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現狀,正確估計了孫中山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制定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政策的具體內容,很重要,在課文大字中都寫得清清楚楚,請同學們作個記號。在這段大字下面,還有一大段小字,內容是介紹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為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陷于苦悶、彷徨之中。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熱情幫助孫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開始偉大轉變的情況。請同學們閱讀這段小學,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等一會,大家要討論這個問題。(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下面,同學們再想想國共合作為什么要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為什么同時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
這兩個問題較難,請同學們注意聽我分析:
關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
首先應該看到,那時候的國民黨不是一個階級的組織。它的前身同盟會曾經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士紳結成的反清革命聯盟。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成份更復雜了。這樣,共產黨加入國民黨以后,就容易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國民黨也就成了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其次應該看以,當時國民黨在群眾中有相當的影響。它在許多地區有合法地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就能夠在自己不能公開活動的地區,打著國民黨的旗號,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參加民主革命,擴大革命影響。
最后還應該看到,共產黨員只有加入國民黨,才能從內部來影響國民黨的政策,真正“改組國民黨成為左翼的政黨”。
關于保持共產黨獨立性的問題。
首先,這是由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政黨同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暫時的革命聯盟,這是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掌握的策略問題;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則是無產階級政黨應該堅持的原則問題。這就是說,國共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的。但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之后,還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還要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繼續奮斗。試問在國共合作期間,如果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和組織上,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豈不是取消了共產黨的元首階級性質,豈不是取消了共產黨?
其次,國共合作,共產黨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保持獨立性,才能保證自己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地位,才能保證民主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
二、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1.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年初)
1924年廣州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到會的代表156人。共產黨李大釗、林祖涵、毛澤東、瞿秋白等,參加了大會的領導工作。大會主席團由5人組成,李大釗在其中,并發揮了主要作用。
2.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出示《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各國代表大會宣言》節錄)“國民黨之主義:……(一)民族主義。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二則中國境內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權主義。……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舱嬲磳Φ蹏髁x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凡賣國罔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三)民生主義。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位;二曰節制資本!)
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將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孫中山什么時候提出了舊三民主義?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回憶不起來的同學可以翻翻課文。然后,大家比較一下,新舊三民主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我找同學來回答。學生回答以后,教師總結:舊三民主義沒有從正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而新三民主義從正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問題。新三民主義是跟“三大政策”相結合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革命靈魂和革命方法。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基本一致。所以。它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3.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
1924年,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培養軍事干部。孫中山親自擔任黃埔軍校的總理,國民黨左派廖仲愷任軍校黨代表,蔣介石任校長。黃埔軍校開辦之初,死氣沉沉。后來,應廖仲愷等人邀請,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任軍校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經周恩來整頓,面貌煥然一新,為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政治的、軍事的骨干力量。
三、五卅運動和農民運動的開展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后,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工農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人運動迅速復興,農民運動蓬勃興起,出現了以“五卅”運動為標志的工農革命高潮。
1.“五卅”運動
、賹Щ鹁:顧正紅事件
1925年5月,上海日商紗廠的中國工人顧正紅,為抗議日本資本家無理開除工人而舉行罷工。日商竟以關廠、關發工資來威脅工人。工人們進廠交涉,日本資本家蠻橫地向工人開槍。共產黨員、工人顧正紅身受重傷致死。日本資本家的暴行,激起群眾憤怒。
、谖遑K案,1925年5月30日,隨后形成遍及全國的反帝愛國運動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5月30日,上海學生2000多人,到公共租界抗議帝國主義暴行。英國巡捕開槍打死打傷幾十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生以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海實現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20萬市民集會,向帝國主義提出撤退駐滬英、日海駐軍、取消領事裁判權、懲辦兇手等條件,斗爭持續三個月。
、凼「鄞罅T工,鄧中夏、蘇兆征,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由上海掀起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支持。共產黨員鄧中夏、蘇兆征領導廣東省港大罷工,堅持斗爭16個月。這次罷工采取“單獨對英”的策略,即“凡不是英國貨、英國船及經過香港者,可準其直來廣州”。這樣,既拆散了帝國主義之間的聯合,又解除了廣東經濟的困難,從而保證罷工能長期堅持。英帝國主義經濟損失空前嚴重,香港變成了“死港”“臭港”;香港總督也被撤職。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遭到沉重打擊。
2.農民運動
、購V東,彭湃,1926年,海豐、陸豐成立,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與工人運動相呼應,南方各省的農民運動,蓬勃興起。1925年5月,共產黨員彭湃領導廣東農民,在22個縣建立了農會。到1926年初,廣東農民協會有會員60多萬人,農民自衛軍3萬人。五卅慘案發生以后,廣東50萬農民示威游行,聲援上海人民反帝斗爭。廣東農民自衛軍還協助省港罷工工人封鎖海面;開展減租抗捐斗爭;維持地方治安。
②彭湃、毛澤東和廣州主持農民講習所
廣東農民運動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典范。為了適應全國農民運動發展的需要,彭湃、毛澤東先后在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干部。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名義上是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主辦,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從1924年7月創辦至1926年9月結束,共舉辦六屆,培養了772名畢業生和25名旁聽生。這就是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舊址——番禺學宮。它在今天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毛澤東同學曾在這里主持工作。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1.孫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內部日趨分化。宋慶齡、廖仲愷等左派人士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國民黨右派排斥、打擊共產黨,分裂統一戰線。
2.廣東革命政府的兩次東征
、俦尘埃宏惥济鞒脤O中山在北京患病之機,進攻廣州、陰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
1925年2月革命形勢的發展,引起反動派的仇視。1925年初,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支持盤踞在廣東東江一帶的軍閥陳炯明進攻廣州,陰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
、诘谝淮螙|征,1925年初
主力: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干的黃埔學生軍。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改為國民政府,汪精衛任主席。
2月,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第一次東征,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士的黃埔軍校學生作主力軍。在海擊豐農民的支援下,不到兩個月,東征軍打垮陳炯明的主力部隊,粉碎了敵人的進攻。7月,廣東革命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
③第二次東征,1925年秋
徹底打跨陳炯明主力,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北伐奠定了鞏固的后方。1925年10月,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支持下,重新占領東江,準備進攻廣州。10月,廣東國民政府組織第二次東征。東征軍長驅直入,僅一個月時間,全殲陳炯明的主力,取得徹底勝利。兩次東征,實現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統一。課堂小結同學們想一想,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是怎樣實現的?它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回答以后,
教師總結:國共兩黨合作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A.中國共產黨鑒于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失敗的教訓,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B.孫中山接受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積極改組國民黨。
C.國民黨“一大”,同學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以個人分加入國民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從而實現了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共兩黨的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
小結: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統一戰線政策,1924年1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北伐的勝利進軍提供了核心領導略力量,工農運動的發展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為北伐勝利進軍打下了實的基礎。
板書設計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一、革命統一戰線政策
1.中國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共“三大”召開,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方針(1923年)
二、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1.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年初)
2.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
三、五卅運動和農民運動的開展
1.“五卅”運動
2.農民運動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1.孫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2.廣東革命政府的兩次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