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教案教學重點: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五卅運動。
教學難點:
對國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對“黨內合作”方式的理解;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以及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是難點。
[導入新課]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經驗教訓是什么?導入新課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經驗表明:僅憑工人階級赤手空拳、孤軍奮斗,無法戰勝全副武裝的敵人。中國共產黨及時吸取這個用烈士鮮血換來的教訓,冷靜、正確地分析了時局,決定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使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講授新課]
一、革命統一戰線政策
1.中國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要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時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只有400多人,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非常強大。所以,在中國,工人階級單槍匹馬鬧革命不行,必須聯合各革命階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第二、那時候,中國的政黨很多,但具有影響的大黨只有國民黨,并且國民黨的領袖孫中山在歷次革命失敗以后,仍然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苦苦求索中國革命的道路。
第三、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熱情幫助孫中山認識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開,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方針(1923年)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張太雷等30人,代表黨員432人。大會的中心議題:討論中國共產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現狀,正確估計了孫中山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制定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政策的具體內容,很重要,在課文大字中都寫得清清楚楚,請同學們作個記號。在這段大字下面,還有一大段小字,內容是介紹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為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陷于苦悶、彷徨之中。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熱情幫助孫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開始偉大轉變的情況。請同學們閱讀這段小學,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等一會,大家要討論這個問題。(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下面,同學們再想想國共合作為什么要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為什么同時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
這兩個問題較難,請同學們注意聽我分析:
關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
首先應該看到,那時候的國民黨不是一個階級的組織。它的前身同盟會曾經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士紳結成的反清革命聯盟。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成份更復雜了。這樣,共產黨加入國民黨以后,就容易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國民黨也就成了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其次應該看以,當時國民黨在群眾中有相當的影響。它在許多地區有合法地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就能夠在自己不能公開活動的地區,打著國民黨的旗號,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參加民主革命,擴大革命影響。
最后還應該看到,共產黨員只有加入國民黨,才能從內部來影響國民黨的政策,真正“改組國民黨成為左翼的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