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的形成教學案
第一節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的形成教學案
教學目的:
1. 基礎知識 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電訊事業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及其帝國主義特征。
2. 思想認識
①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新成果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② 壟斷的出現,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
3. 能力培養 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結合歷史史實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第一課時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形成
教學重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壟斷組織的形成。
教學難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教學方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9世紀70年代以后
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矛盾斗爭導致“一戰”的爆發。
而促使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根本動力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
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
1. 什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的后,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即“第二次工業革命”。
2. 表現:①電力的廣泛應用。
②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③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3. 概況
(一)電力: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德國:西門子 發電機
比利時:格拉姆 電動機 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迅速發展,人類跨入電器時代。
(二)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① 七、八十年代,發明煤氣、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成本高)
② 90年代,發明柴油機。(成本低)
推動使用內燃機的交通工具發明。
① 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制出第一輛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
推動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三)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有線電報――電話――無線電報
加強了世界各地經濟、政治、文化間的聯系。
4.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的特點(學生看書歸納小結)
① ② ③
課堂練習: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
異:課本特點①②③
同:
① 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② 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變化。
第一次:導致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直接對立階級的出現。
第二次:促使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
(可問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是什么?①生產力發展,生產集中。②資本財富集中。)
二、 壟斷組織的形成
1. 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產生重大變化
① 科技成果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程度越來越高。(生產集中)
②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資本的集中)
2. 形式 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 (控制生產、價格、市場)德、美尤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