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案
【本章概述】
20世紀30年代初期和中期,法西斯國家不斷挑起局部戰爭,到了后期終于釀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德國侵略波蘭,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很快占領北歐、西歐,法國投降。英國退守本土。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日軍進攻美國珍珠港和東南亞,戰爭進一步擴大。蘇美卷入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后,戰局有利于反法西斯國家。中蘇美英也加強了合作,接連召開會議。研究打擊法西斯和戰后合作問題。1943—1945年,意大利、德國和日本先后戰敗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消滅了法西斯國家,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二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來的發展。
【學習建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慕尼黑陰謀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的發生 蘇聯建立“東方戰線” 西線形勢 蘇德戰爭發生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原因、經過和作用
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 中途島海戰 北非戰況 諾曼底登陸 柏林戰役 日本投降 盟國的四次重要會議 二戰的影響
【知識點撥】
1.關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其后果
1938年8月23日,世界大戰發生前9天,蘇德之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內容主要是:雙方保證決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進行任何武力行動;不支持第三國對締約另一方的進攻;不加入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雙方政府保持聯系,交換情報,進行協商;條約有效期十年。
蘇德同時又簽訂了秘密協定,劃定了兩國在歐洲東部的勢力范圍和領土。其內容是: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蘇聯勢力范圍內;蘇德以那累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線為界瓜分波蘭;德國對蘇占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不表示反對。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協定的簽訂及其變成現實;實際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德國法西斯以利誘瓦解了英法與蘇聯的反德同盟的形成。蘇聯為狹隘的民族利益犧牲了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以至于世界人民的利益。蘇聯及其領導人斯大林的這一行動使蘇聯、共產黨、共產國際的形象嚴重受損。
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世界大戰發生。9月17日,蘇聯紅軍自東向西,從背后攻擊正在抵抗德軍的波蘭軍隊。9月18日,德、蘇軍隊在預定邊界線停止了軍事行動,瓜分了波蘭。一年多以后,斯大林又下令殺害了數萬名被扣押的波蘭軍官,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慘案。
2.關于《大西洋憲章》
1941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紐芬蘭(今屬加拿大)海域美國戰艦奧古斯塔號上會晤后發表了宣言,史稱《大西洋憲章》。主要內容是: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努力促使所有國家取得世界貿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進各國間經濟合作,保障國際和平與安全,公海航行自由,放棄使用武力等。《大西洋憲章》的發表實際上使美國公開加入到反法西斯斗爭之中,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并為1945年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