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十月革命爆發的背景、原因和條件,了解《四月提綱》和武裝起義,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理解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討社會主義在俄國勝利的原因,使學生學會認識歷史必然性;引導學生結合世界大事分析十月革命的影響,培養學生關心時政,認識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進程的講述,使學生認識:無產階級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與否,是革命成敗的關鍵。
通過對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歷史意義的講述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教學重點: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和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蘇聯是怎樣誕生的嗎?毛澤東曾經說過:“革命總是從那些勢力比較薄弱的地方首先開始,首先發展,首先勝利。”列寧在分析沙皇俄國的時候說:“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也就是說,俄國首先爆發無產階級革命不是偶然的。請同學們看課文的相關內容,分析歸納了俄國具備了哪些革命的條件?
講授新課: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國——背景
在1861年俄國發生了農奴制改革,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它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政治上沙皇專制,貴族特權依然沒有廢除,經濟上貴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獲得自由的農民依然一貧如洗,所以俄國國內市場依然十分狹窄,這些成為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正是俄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處于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環節的原因。
材料一:
19xx年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石油產量只及美國的27.1%;俄國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國的1/7,英國的1/5。俄國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存在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農村保留有封建剝削形式。
19xx年,西歐資本家向俄國工業和銀行投資,控制了俄國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
學生答:工業的發展水平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里是相對落后的
材料二:課本兩幅圖,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發生的什么條件?
學生答:貧富懸殊,社會矛盾尖銳。
材料三:
19xx年的東普魯士之戰,俄軍傷亡25萬人之多;19xx年的春夏大戰中,俄軍更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傷亡和被俘的人員超過了170萬。19xx年底,前線俄國裝備困難,有20多萬士兵連步槍都沒有。1917年,全國男性勞動力中已有1500萬人(近一半)被強迫入伍,使得農田荒蕪、交通不暢,造成糧食供應緊張,饑餓席卷全國,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糧只夠維持一個月。
材料三說明了十月革命發生的哪一條件?
學生答:一戰激發了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發。
材料四:課本p78小方框里的“布爾什維克”。
前面三項條件都是十月革命發生的客觀條件,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發生的主觀條件是什么?
學生答:擁有成熟的政黨布爾什維克黨(俄國無產階級深受壓迫,又相對集中,有很強的革命性和戰斗力。19xx年革命后,俄國工人運動已處在國際工人運動前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成熟。
過渡:十月革命的發生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又是如何迎來勝利曙光的呢?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