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二、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過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歷2月2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工人和士兵占領了冬宮,俄羅斯帝國的雙頭鷹國徽被摘了下來,革命的紅旗也代替了沙俄的白、藍、紅三色旗在首都上空飄揚,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頃刻間被推翻。這次革命在歷史上被稱為“二月革命”。那么,這場自發的武裝起義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革命?
學生答: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為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它是主要政權,掌握著各級權力機構;另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它得到武裝工農的支持,擁有實權,但它自愿把政權讓給資產階級,甘居次要地位,成為輔助性政權。但是,臨時政府沒有滿足民眾的要求,拒絕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俄國社會發展,繼續進行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是采取暴力手段建立一個蘇維埃領導的政權,還是繼續支持臨時政府,兩個政權長期并存,友好相處?革命后的俄國到底向何處去呢?
2.《四月提綱》的發表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流亡國外的列寧在1917年4月16日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列寧在布爾什維克黨的會議上發表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提出了什么新方針?
學生答:提出了無產階級要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實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戰爭的方針。
列寧為什么在《四月提綱》中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革命?(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并進行比較分析)
學生答:列寧提出的“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主張,主要指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及利用政權解決當時俄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指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些迫切的問題,一是經濟問題(土地和面包),一是和平問題(退出戰爭)。列寧認為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性和組織性不夠,二月革命后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現在應當設法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階層手中,并利用無產階級政權進行土地改革和退出戰爭。可以說,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解決了二月革命后俄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指明了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四月提綱》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逐步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
革命和平發展的可以及其喪失:鑒于二月革命后俄國革命的特殊形勢,列寧還提出了“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權。列寧認為,在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下,“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沒有外力壓制人民”,這兩個條件保證了革命有和平發展的可能。但是,臨時政府用武力對付示威群眾,并下令通緝列寧,使革命失去了和平發展的條件。面對新的形勢,布爾什維克黨及時調整政策,在1917年7月底召開會議,作出了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的重要決議。
3.彼得格勒起義
1917年8月底,原沙皇將軍科爾尼洛夫發動叛亂,一周后被平息,到9月15日,科爾尼洛夫被逮捕。在粉碎科爾尼洛夫叛亂的過程中,布爾什維克黨的威信大增,越來越多的地方蘇維埃政權的領導權轉到布爾什維克黨手中,其中包括彼得格勒,莫斯科等重要城市蘇維埃的領導權,這一切表明:武裝起義的時機已逐漸成熟了。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了解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的時間及簡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