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精選3篇)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篇1
第一節 科學技術
教案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出現的條件和內容;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特點: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 二、要求學生認識 1.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實踐所證實的真理。 2.第三次的科學革命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刻苦學習,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世界性浪潮中,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引導學生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影響等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概括、歸納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對三次科技革命的對比分析,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重點、難點 一、本節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二、本節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教學設備 投影、幻燈或多媒體。教學要點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1.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 2.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標志 3.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1.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和技術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1.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促進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3.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我們在上個學期學習了17世紀至20世紀初的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今天這節課開始,我們來了解一下20世紀中期之后的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引導學生閱讀本章導言,指導學生把引言部分劃分為四個主要內容:(一)從時間、內容、影響三個方面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二)闡明了學術上各學科之間互相滲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思潮不斷涌現。(三)著重介紹世界性教育改革出現的新背景。(四)從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文學,獨具特色的亞、非、拉美文學,具有眾多思想潮流的西方文學藝術等三個方面,論述了現代文學藝術呈現出的多元化特點。同時指出現代文化呈現出的多元化的特點,教育戰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都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節“科學技術”。講授新課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板書)提問:新科學技術革命興起的時間?(學生看書后回答)1.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同時指出這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并未終止。興起的標志是什么呢?(學生看書后回答。)2.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標志:(板書)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可以要求學生看課本的插圖《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克隆羊“多利”》以及表格《二次大戰期間和戰后出現的部分新科學技術》。這些圖表形象直觀地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這些成果基本上涉及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領域。科技革命的興起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條件,我們已經學過了兩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下列圖表。(屏幕上出現圖表)學生分別回答,教師總結。 3.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板書)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它有哪些顯著的特點呢?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板書) (學生看書后回答,教師再補充指出。)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板書)如過去從發明到大規模地運用,照相用了122年,電話用了56年,而現代的電視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從原子能的發現到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投入使用,用了xx年。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板書)隨著科學實驗手段不斷進步,科研探索領域也不斷開闊。以往的技術革命,科學和技術是相對分離的,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導致生產過程的深刻變化,或者是在技術革新后的相當一段時間才能有科學理論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與技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形成了統一的革命過程。一般來說,二次大戰后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的,而重大的技術革命的成果,又進一步豐富、充實了自然科學的理論,二者相輔相成。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板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對于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前兩次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影響嗎?(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了哪些影響呢?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板書)指導學生閱讀,然后回答,教師總結指出。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板書)提問:鄧小平在1978年科技工作會議上強調過什么論斷?學生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提問: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樣體現這一科學論斷的呢?學生答: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小字部分,通過對西方國家和蘇聯工業生產增長因素的分析,得出“當代科技進步已經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的結論。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板書)提問:同學們能舉例說明這種變化嗎?學生閱讀小字后回答:表格《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清楚地反映出第一、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的狀況。充分說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教師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出現了許多變化。問:同學們能從衣、食、住、用等方面結合現在實際情況談談嗎?(學生討論回答。)正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再加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戰后資本主義國家中得到普遍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的投入。請學生閱讀課本小字部分,了解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高速信息公路計劃”,西歐國家的“尤里卡計劃”和日本政府采納并使用的“科學技術立國”口號。以此充分理解教材中《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武裝起來》中的一段話:現代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板書)問:對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1)是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更加緊密。(2)科技競爭越來越重要,(3)發達國家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亞、非、拉美的絕大多數國家,還處于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奴役之下,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今天,贏得獨立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面對洶涌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抓住這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本課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從時間、特點、影響三個方面了解了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我們看到這次科技革命就其規模、深度和影響來說,遠遠超過前兩次工業革命。在這場科技革命中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我們每一位學生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刻苦學習,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布置作業1.世界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分析它們在社會經濟和國際關系方面產生的影響。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哪些方面體現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篇2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第二節 學術思潮和教育
教案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20世紀新的學術思潮的不斷涌現;西方哲學的發展;歷史科學的重要成就;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西方未來學;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各國教育更迅速發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點。
二、要求學生認識
1.通過對現代新的學術思潮的發展,使學生進一步樹立改革開放,追求社會進步的觀念。
2.通過對現代教育戰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點的講述,使學生認識:重視教育,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是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節重點:當代教育的戰略地位
二、本節難點: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教學設備
利用投影儀、錄音機等電教工具,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學要點
一、學術思潮
1.西方哲學的發展
2.世界史學的發展
3.西方經濟學的巨大進展
4.西方的未來學
二、教育
1.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及其發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哪些作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現代科技對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并使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這節課我們來了解20世紀的世界學術新思潮的出現和教育的發展。
講授新課
一、學術思潮
1.20世紀哲學的發展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列表格,指導學生閱讀學術思潮的哲學部分,完成表格
2.20世紀歷史學的發展
在哲學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歷史學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怎樣看待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突出了階級斗爭在歷史中的作用。這種史學觀對社會主義國家基至對西歐的歷史學影響巨大。但是它存在缺陷,對歷史解釋存在公式化和教條化的傾向。
(2)一戰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西方史學的發展情況又如何呢?
(學生回答)一是西方史學家開始探討文明發展的規律。著名的代表作有《西方的沒落》和《歷史研究》。二是從法國開始,史學的研究突破傳統的政治史研究,出現了跨學科的研究。三是60年代西歐出現了新馬克思主義史學。
除了蘇聯、西歐史學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外,美國的歷史研究更是流派紛呈。有進步主義學派的史學,代表人物彼爾德;有新保守主義史學;有新左派史學以及新社會史學。不同的史學觀都和當時的社會存在有著密切的聯系。
3.20世紀經濟學的發展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簡單了解什么是“凱恩斯學說”,即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通過一系列經濟政策的措施,鼓勵和刺激消費,以保證“有效需求”的充足。
4.20世紀的西方未來學
要求學生看書,回答什么是未來學?學生回答:未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歷史發展趨勢的綜合性學科,特別注重探討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進而預測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
20世紀,特別是二戰結束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展開,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發生了變化。
二、教育
1.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及其發展
提問:為什么現代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可用如下示意圖表示:當今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激烈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這實際上是科技力量的競爭,歸根結底又是培養科技人才的競爭,因此,教育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和平與發展→國際競爭→綜合國力競爭→科技力量競爭
正是由于許多國家把發展教育看作是決定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許多國家競相增加教育投資,超前規劃教育的發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歸納,教師補充。
(1)重視普及教育,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這是改革的重點,因為基礎教育質量決定民族素質,民族素質是決定綜合國力的根本因素,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國際競爭。
(2)重視教育要求的綜合性,為適應現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要做到: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通才;課程設置綜合化。
(3)建立繼續教育的體制,即加強學前和成人教育,因為幼兒教育對個人智力發展至關重要,成人必須進行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調整。
(4)教育形式多樣化,保障各年齡段的社會成員都能適時接受恰當的教育。
(5)重視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提高效率,使教育迅速普及。
本課小結
現代學術思潮和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面向未來,努力使自己成為具備優秀素質的勞動者,為實現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布置作業
1.利用課余時間了解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以及本校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改革情況。
2.如何認識教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篇3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第三節 文學藝術
教案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學和蘇聯藝術的顯著成就;西方的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通俗音樂;電影;亞非拉美文學的崛起。
二、要求學生認識
1.認識十月革命以后,蘇聯的許多優秀作品,展示了社會主義文學的風采,享譽世界。
2.認識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現代文學藝術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藝術的發展更加反映出時代特征,又影響和作用于社會。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對“解凍文學”、現代主義文學、通俗音樂等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形成現代文學藝術的正確概念。
3.通過分析蘇聯文藝、西方文藝、亞非拉美文學相關內容的聯系與區別,提高學生全面分析、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重點、難點
本節的重點: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西方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和亞非拉美文學。
本節的難點:50~80年代的蘇聯文學和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解與評價。
教學設備
利用投影儀等電教工具,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要點
一、蘇聯的文學藝術
1.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
2.“解凍文學”
3.60—80年代的文學
4.蘇聯藝術的顯著成就
二、西方的文學藝術
1.現代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及代表作品
2.現代主義文學、藝術
3.通俗音樂
4.電影
三、亞非拉美的文學
1.亞洲和非洲的民族主義文學
2.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現代世界上存在哪三種類型的文化?”學生回答:有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和民族主義文化三種類型。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蘇聯的文學藝術
1.蘇聯文學
蘇聯文學泛指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成熟階段相聯系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的無產階級文學和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時代的文學。狹指蘇聯時代的文學,或稱“蘇維埃文學”。請同學閱讀課文后,按照時間段,整理蘇聯文學的概況。教師可用如下圖表講解。
20世紀上半期 赫魯曉夫時期 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時期
蘇聯文學生機勃勃。高爾基的《母親》等作品,奠定了社會主義文學的基礎。十月革命后,出現了大批反映蘇聯社會巨大變革的優秀作品,享有世界聲譽。 文學界提出了“寫真實的生活”等口號。文壇局面既活躍,又相當混亂。作家愛倫堡的小說《解凍》反響很大,被西方稱為“解凍文學”。 勃列日涅夫時期文藝思潮日趨平穩和消沉。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文藝作品的審查制度被打破,一些過去被禁止的文學作品大量發表,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
2.蘇聯藝術的顯著成就
可以簡單介紹一些蘇聯的一些著名的影片、音樂、舞蹈。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
了解了蘇聯的文學之后,我們再來看看西方的文學藝術。
二、西方的文學藝術
1.現代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及其作品
請學生閱讀課文后把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列表。
國別 作家姓名 代表作品 特點
英國 蕭伯納 《蘋果車》
法國 羅曼•羅蘭 《約翰•克里斯多夫》
美國 德萊塞 海明威 《美國的悲劇》
《老人與海》 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結合
提問:什么是現代主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現代主義是思想和藝術方面與傳統文化迥然不同的許多思想流派的總稱。興起于19世紀晚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繁盛,30年代后又有新發展,影響遍及世界。它的產生必然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提問:現代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社會根源:畸形發達的政治影響。壟斷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物質生產是以犧牲一定精神道德為前提的。物質、精神發展的脫節加上經濟危機給人造成的乍冷乍暖的經濟氣候,使人們的思想產生矛盾、創傷。
(2)思想根源: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促使人們的認識水平也迅速提高,人們的觀念急劇變化,人們開始從更高層次上思考人類的前途、社會問題、道德觀念等,用抽象思維取代具體感受的哲學和社會思潮。
(3)政治根源:國際政治上的世界大戰,后來的冷戰、特別是核恐怖無疑像定時炸彈一樣懸在人們心頭,使人們心里危機重重,甚至發生變態。現代主義就反映了這種心態。
請學生看書后舉出現代主義文學及藝術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學生歸納。
現代主義文學 { 后期象征主義:代表作品有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新的現代主義:代表作品有法國薩特的《惡心》、
《自由的道路》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派文學:代表作品有美國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現代主義美術 { 立體派:代表人物畢加索(用線條、塊面和體積表達畫家的
主觀感受)
表現主義派:著重表現畫家對經驗的情感反映
波普藝術:比較貼近公眾生活
3.通俗音樂
可以收集一些各種通俗音樂(爵士音樂、搖滾樂、鄉村與西部音樂、迪斯科),邊放給同學聽,邊簡單地介紹它們的特點。最后指出通俗音樂的結構比較短小簡練,常與舞蹈結合在一起,并強調即興性。它的節奏強烈、清晰。
4.電影
電影是20世紀的藝術。可以先讓學生談談他們看過的著名影片及感受。然后教師簡單介紹電影的發展史。電影的誕生日是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在巴黎首次放映。先是無聲的;20年代末進入有聲片時期;30年代出現彩色電影。二戰后,各國各民族電影興起,電影藝術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50年代以后,寬銀幕和立體聲電影出現。
三、亞、非、拉美的文學
現代時期,亞、非、拉美人民的民族運動空前高漲,亞、非、拉美的文學也隨之崛起。出現了許多頗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如印度的泰戈爾、普列姆昌德都是這一時期現代文學的光輝代表。朝鮮文學、非洲文學也都有長足的進步。
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現了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流派。它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流派,成為拉美文學的主流。這個時期最著名作家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百年孤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本課小結
我國自新文學運動以來,已從世界現代文學藝術成果中汲取了必要的營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仍應“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
布置作業
1.簡述蘇聯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成就。
2.簡述20世紀通俗音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