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精選2篇)
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篇1
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優化訓練
基礎鞏固
1. 天主教會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響力,主要原因是
a.教權高于王權
b.資本主義處于萌芽狀態
c.德國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d.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
2. “九十五條論綱”發表于
a.1518年 b.1517年
c.1519年 d.1527年
3.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經濟發展:
c.教會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財富
d.馬丁•路德受人文主義的影響
4.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
a.教皇出售贖罪券
b.分裂割據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c.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勢力在德意志比較強大
5.西歐宗教改革運動發端于德意志主要是因為
a.德意志資本主義興起發展迅速
b.德意志與羅馬教廷的矛盾尖銳
c.羅馬教廷最先在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d.馬丁•路德是德意志人
6.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是
a.教會 b.國王 c.教皇 d.貴族
強化提高
7.引起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的因素有
、偎姆治辶训牡乱庵揪置
、谏钍苋宋闹髁x思想的影響
、蹖α_馬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神權統治與經濟搜刮的憎恨
、堋妒ソ洝芬呀涍^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8. 德意志被稱為“羅馬教皇的奶!笔且驗
、俳虝ㄟ^征收“什一稅”出售“贖罪券”,從德意志搜刮大量財富
、谔熘鹘虝䲡r常干預德意志的政治
③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榨取的錢財比德意志皇帝的錢財還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9. 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是
a.分裂局面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b.封建主加重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和壓迫
c.封建經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d.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和經濟豪奪
10. 馬丁•路德有關國家權力的主張,不包括
a.國家權力是神授的
b.國家權力是唯一合法的權力
c.國家權力是人民賦予的
d.國家權力應高于宗教的權力
課外延伸
11. 材料一 基督教認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受蛇引誘,違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這一罪過一直傳給人類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來就有罪,這就是所謂的“原罪”。救世主耶穌以自己的犧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贖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隨耶穌的人才能得救,獲得死后永生。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這句話(神的裁判表現在神本身,正如……所寫的:“義人靠信仰生活”),神終于憐憫我,讓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義人蒙受神思所經歷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話的意思就是:《福音書》表現了神的裁判,被動的裁判,慈悲為懷的神通過它讓信仰使我們成為義人。
一一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請思考:比較材料一、二,你認為馬丁•路德的思想同教會的說教有什么沖突?
12.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當錢投入錢柜叮當響時,增加的只是貪婪愛財的欲望,而不是靈魂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有靠終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選集》
材料二 “教皇須讓我國不再受他們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須交還我們的自由、權利、財產……教皇須讓皇權成為名副其實的皇權!
——《路德選集》
材料三 教皇在德國的特使報告說:“十分之九的德國人高喊: ‘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數高喊:‘羅馬教廷該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偉大農民戰爭時期的德國》
請回答:
(1)材料一的論述針對的是當時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問題?
(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問題?
高考猜想
13. (xx年•廣東文科卷)下列有關16世紀宗教改革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宗教改革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沒有關聯
b.宗教改革運動受到所有世俗貴族的鎮壓
c.宗教改革家與啟蒙思想家都抨擊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認為教徒自己可以通過信仰得救
14. (•山東)下圖為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版《圣經》封面。
請回答:
(1)結合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觀點,分析他翻譯《圣經》的意圖是什么?
(2)馬丁•路德此舉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c 解析:德國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羅馬天主教廷對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奪。
2.b 解析:歷史是研究時間的科學。該題考查對知識的再認和再現能力,考生應知“九十五條論綱”發表于1517年。
3.a 解析:該題考查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注意題干關鍵詞“直接原因”。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是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引起各階層人民憤怒的條件下發表的。
4.a 解析:題干要求的是導火線,應是a項“教皇出售贖罪券
5.b 解析:a項不符合史實,作為一場反天主教會的運動,是由于矛盾的尖銳引起的,之說以最先從德意志開始是因為這種矛盾特別尖銳,而c項是矛盾的一個因素
6.a 解析:例如在德意志,教會不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還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所以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應該是教會。
強化提高
7.c 解析:《圣經》并未過時,①不是影響路德的因素,②③正確。
8.d 解析: 本題針對的是經濟掠奪,②是政治方面。
9.d 解析: 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羅馬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神權影響力較其他已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國家更為突出。羅馬教會對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奪,不僅加劇了德意志封建統治者與教皇的矛盾,而且進一步加劇了下層人民特別是農民階級的苦難,在16世紀的德意志,羅馬教皇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
10.c 解析:“國家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屬于啟蒙思想家的主張。
課外延伸
11.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內容,然后聯系課本中講述的教會的說教進行比較并歸納總結即可。
答案: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他認為人的靈魂得救,要靠個人對上帝虔誠的信仰而得救,《圣經》為人們信仰的惟一權威和依據,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有靠終生信仰上帝,與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這同天主教的傳統說法,即主張只有通過教會和教皇才能贖罪,必須靠繁縟的宗教儀式才能使靈魂進天堂是根本相反的,這種論點對教皇和天主教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2. 【解析】 第(1)問回答事件“贖罪券”,第(2)問回答反映的“問題”,第(3)問要說明道理。
答案:(1)羅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2)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與掠奪,建立適應其發展需要的新教會。
(3)德意志各階層同羅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銳,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得到了各階層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 【答案】 d
【解析】 宗教改革受到了文藝復興的影響,并得到了世俗貴族的支持,宗教改革家抨擊宗教的愚昧。所以只有d項正確。
14. 【解析】回答第(1)題時要注意先答出“因信稱義”,然后再回答馬丁•路德翻譯《圣經》的目的;回答第(2)題時要注意承接上一題。
答案:(1)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的基本觀點,認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圣經》是人們唯一信仰的神圣權威。每個信徒都應當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與理解。人人都能與上帝直接溝通,能自主地閱讀理解《圣經》,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會和教士作為中介。為方便德意志人閱讀《圣經》,馬丁•路德將《圣經》翻譯成德文。
(2)既有利于宗教改革拓展,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篇2
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19xx年,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1524年德國爆發了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教隨國定”的原則通過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過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會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沖擊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影響巨大;
2、過程與方法:
。1)問題探究:指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規律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2)歷史比較:輔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比較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會說教的不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2)通過對馬丁•路德大無畏、勇為天下者先的戰斗精神和品質的學習,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難點: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是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一場政治運動,他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
師: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駕于王權之上。
師:早期宗教改革發生在哪些國家?
生1:英國,如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
生2:捷克,如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于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政治統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師:宗教改革開始于哪個國家呢?為什么?
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ㄒ唬R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部門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
。2)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敝Q。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局面。
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而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3)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觀原因):
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父母是農民,父親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別且不易認識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鄉之中,被人藐視、厭棄。所以,有人傳說謂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馬丁路德工作成功時,許多人仍以此話來攻擊他。
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圣經,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圣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有一段對路德的最著名的評論,海涅寫道,路德“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僅是最偉大的,也是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國人的所有優點和弱點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八沁@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一個冷靜的有學問的詞語制造者和一個有靈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嘔心瀝血地工作、來研究他的費勁的教義上的特點,而在晚上他則拿起長笛,凝視天空的星星,把樂曲和對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風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顯著的。
2、開始的標志: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教皇出售贖罪券
正當路德熱心宣傳他的新見解時,教皇利奧十世以修繕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教廷大員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贖罪券聚斂資財。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
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
(2)內容: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其內容有:
、佼斿X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欲念就會增加;
②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
(3)影響: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始。
路德提出論綱的時候,并沒有公開反對教皇,也沒有想到要發動大規模的改革運動,但實際上論綱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所以,論綱尤如“放出閃電”傳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廣泛討論,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接著在西歐引起強烈的反響。
部分諸侯也支持路德,羅馬教廷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贊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國會議上他據理力爭,毫不讓步。他聲稱“我堅持己見,決無反悔!”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達了當時德意志人民要求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梢哉f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
【合作探究】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的原因
1)經濟因素: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國家統一,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一。
2)政治因素:德國各階層對教會普遍不滿,為實現統一也需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
3)現實因素:德國每年要向羅馬教廷交納大量苛捐雜稅,德國成為“教皇的奶!。
4)思想因素:人文主義的熏陶。
5)導火線:“贖罪券”的兜售
(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1、依據:1520年馬丁•路德連續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一系列文章,系統的闡發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
2、內容:
、佟耙蛐欧Q義”(理論基礎):
中世紀教會力圖壟斷拯救靈魂的權力。它提出上帝不與有罪之人交往,人要獲救必須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掌管著拯救靈魂的大權,教會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閱讀《圣經》,惟有教皇才有解釋《圣經》的權力。
馬丁•路德神學思想強調“因信稱義”: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要想稱“義”,即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一個人應該通過虔誠的信仰來獲得免罪,達到“靈魂得救”,而虔誠的信仰來自崇敬上帝和對于《圣經》的心領神會;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須通過教會和教士的媒介;否認需要履行種種“圣禮”,即教會規定的一套繁縟的禮拜儀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會輸贈等“善行”,來實現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張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七項圣禮中只剩洗禮、圣餐兩項。這樣,曾經是人類救贖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會、教律,面對信仰的權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這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張。他的主張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原始積累的需要。
、凇妒ソ洝肥侨藗冃叛鑫┮坏纳袷嗤
既然“信仰耶穌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這種信仰呢?馬丁•路德認為信仰的惟一依據是《圣經》,每個教徒都應該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的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和理解,這是一種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中介。這種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將《圣經》由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譯成德文。德文《圣經》的出版發行,不僅使人們何以直接領悟上帝的語言,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規定了一種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語言,為德國語言和文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海涅認為馬丁•路德對《圣經》的翻譯是“創造了德語”。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圣經》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
教師在講解這一內容時,可結合必修ⅲ提及的我國活字印刷術點明:由于圣經一直以來都被羅馬教會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閱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馬丁路德開始著手將圣經翻譯成德文。這個時候,剛剛實現的古騰堡活字印刷技術給德文版圣經的發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幫助,使得圣經的大量印刷和發行成為可能。
、凼浪捉y治者的權力應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
1520年8月,他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在信中痛斥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主張君權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企圖以民族的世俗權威取代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神權。他認為基督教貴族“應該發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他另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這些內容的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
小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1)“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羅馬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
3)信徒皆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儉教會,否定了教會的奢侈腐化,符合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會,否定了教權高于王權,有利于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國家統一、強化王權的政治要求。
。ㄈR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1、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如閔采爾起義。
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戰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唯一從農民戰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并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更加加劇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生了多次戰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
3、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治;浇淌澜绯霈F了分裂,出現了更加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后創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結構如下圖所示:
【合作探究】新教與天主教(舊教)的差異
宗教改革運動后,從天主教中產生出新教,它在諸多方面與天主教(舊教)有所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在經典方面,新教認為,《圣經》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權威,而天主教則認為《圣經》只有通過羅馬教廷的解釋才能成為教徒的最高權威。
。2)在教義方面,新教不承認沒有《圣經》根據的天主教傳統教義——瑪利亞、煉獄說,而天主教則主張瑪利亞為天主教之母和煉獄之說;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信徒靠信仰與上帝直接交通,無須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張要破除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永無謬誤,開展革新,而天主教則要維護教皇絕對的傳統權威和領導地位,保持原有的舊東西。
(3)在教規方面,新教無嚴格的教規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靈活、開放,與各方面接觸和對話;而天主教則有嚴格的教規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保守。
。4)在儀式方面:①舉行儀式時,新教教士在衣著裝扮上不強調一律,比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帶,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裝(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裝)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則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②祈禱時,新教使用地方語言,而天主教則在長期內只能使用拉丁語言,現在偶爾也使用地方語言;③新教主張簡化繁縟的宗教禮儀——7件圣事。洗禮時,新教采用點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則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張主教、牧師都可以結婚,反對獨身;而天主教則規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結婚,必須“守貞潔”,終身不娶。
。5)在節日方面,新教只過圣誕節和復活節;而天主教則要過4大瞻禮——耶穌圣誕瞻禮、耶穌復活瞻禮、圣神降臨瞻禮、圣母升天瞻禮。
。6)在教階制方面,新教一般無教階制,但少數派別如圣公會等保留有某些簡化的教階制;而天主教則有教階,主要分三個等級: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組織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沒有統一的教會中心,教會組織是分散的,各自為教;而天主教則有統一的教會中心和統一的領導。
。8)在教堂式樣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樣很一般化,內部裝飾極為簡單,臺上只掛一個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羅馬式或哥特式),內部布置得格外華麗和莊嚴,臺上懸掛有圣母像,墻的兩側掛有耶穌受難像。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當時,歐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都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出現,請思考一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
參考答案提示: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權高于王權;教會的統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從生到死,深受教會的束縛;處于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資產階級本身的力量比較弱小,無力通過大規模的革命手段實現自己的愿望。
★本課測評:
1、簡述中世紀天主教對西歐的統治。
參考答案提示: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經濟上,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思想文化上,壟斷了文化、教育、藝術等意識形態;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2、簡述“異端”思想的歷史作用。
參考答案提示: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習延伸:
閱讀上述材料,分析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紀的天主教是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羅馬天主教會是維護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給封建制度繞上了神圣的靈光;教階制度具體體現了封建的等級制度;教會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進社會的進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會又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