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二歷史教案 > 華盛頓會議(精選2篇)

華盛頓會議

發布時間:2023-08-03

華盛頓會議(精選2篇)

華盛頓會議 篇1

  歷史選修三:第二單元第三課

  第三課 華盛頓會議

  【教學目標】

  【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

  一、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爭奪

  1.美日矛盾

  2.《四國條約》

  二、海軍軍備的重新安排

  1.《五國條約》的內容

  2.《五國條約》的結果

  三、中國山東問題

  1.中日關于山東問題條約

  2.《九國公約》

  重點:華盛頓體系簽定的條約

  難點: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和不穩定性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進行,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會學習的思維意識。在教材的處理上,應突出重點、難點內容,點撥思路,啟導分析,給學生留下較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導入新課】

  通過凡爾賽會議,確立了英法在歐洲的主導地位,鞏固了日本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優勢,而美國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遭到失敗。而美國當時的經濟實力又使美國十分不甘心,因此在美國的主持下,又召開了一個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奠定秩序的華盛頓體系。由此導入新課。

  【講述內容】

  一、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爭奪

  1.美日矛盾

  關于華盛頓會議召開的背景,可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已經召開了巴黎和會,為什么還要召開華盛頓會議呢?”從而引出華盛頓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尖銳矛盾。然后教師可適時指出,參加會議的九個國家均在東亞地區有利害關系,日、美等列強在這一地區的爭奪尤為激烈。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協調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其中美國又始終居于主導地位。

  2.《四國條約》

  1921年12月13日,簽署了《美英法日關于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簡稱《四國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各國同意相互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一旦這種權利遭受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締約國應進行協商,以便就應采取的最有效措施達成協議。

  條約還規定:在本條約批準生效后,英日同盟終止!端膰鴹l約》是美國外交的一大勝利,它以體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聯合與美國對抗的威脅,為美國壟斷資本家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掃除了一大障礙。輿論界普遍認為這是美國取得的一項重大勝利,因為它以四國條約的形勢葬送了英日同盟。這樣也使四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現狀暫時固定下來。

  二、海軍軍備的重新安排

  1.《五國條約》的內容

  拆散英日同盟以后,美國又首先提出了限制海軍軍備的方案。由于戰后英國經濟實力的削弱,無力與發了戰爭橫財的美國競爭,所以英國首先被迫同意美國的建議。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國代表簽訂了《關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簡稱《五國海軍條約》。條約規定了五國海軍力量的比例,其中主力艦總噸位的限額:美英各為525000噸,日本為315000噸,法、意各為175000噸。這就是常說的5∶5∶3∶1.75∶1.75的比例;禁止建造排水量超過35000噸的主力艦。作為對日本同意確定主力艦噸位比例的補償,條約還判定了禁止在太平洋的一些島嶼建筑新的海軍基地。

  2.《五國條約》的結果

  此條約使英國被迫承認英美兩國主力艦噸位相等的原則,這是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的又一勝利,意味著英國海上優勢開始喪失。雖然條約使日本擴充海軍的計劃受到限制,但使其在太平洋仍占有利地位。誰這個條約宣稱努力維持一般和平并減輕軍備競賽所帶來的重擔,事實上只是暫時解決了海軍實力的分配問題,這更有利于美國。在妥協背后,孕育著新的沖突。

  三、中國山東問題

  1.中日關于山東問題條約

  華盛頓會議的重要議題就是中國問題。中國在遠東的戰略地位很重要,各國在遠東爭奪的主要目標是中國。由于巴黎和會沒有解決中國提出的要求,反而將德國原在山東的權利轉交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強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美日矛盾也因爭奪山東而尖銳起來,美國倡議召開華盛頓會議的目的就是企圖壓制日本在遠東和太平洋問題上作出讓步。

  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是北洋政府派出的;孫中山領導的廣州政府拒絕派代表參加。當時中國不少人士認為華盛頓會議是美國倡議召開的,并邀請中國參加,將是一個有利的機會。他們比較幼稚地認為美國可以幫助他們解除英、日等國強加于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挽救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

  1922年2月4日,中日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約》。規定:日本應將膠州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陡郊s》中規定了對日本人和外國僑民的許多特殊權利,從而使日本在山東仍保留不少權益。盡管如此,中國收回山東主權和膠濟鐵路利權,是是中國人民堅持斗爭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美、英的壓力也是日本被迫讓步的一個因素。但是對中國的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日本最初予以拒絕。在中國代表的堅決要求和各方壓力下,日本才被迫聲明放棄“二十一條”中的部分次要條款。

  2.《九國公約》

  隨著山東問題的解決。1922年2月6日,出席會議的九國代表簽訂《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即《九國公約》。它在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但并沒有任何實際保證。當日本代表質問“行政之完整”的涵義時,美國代表回答:這只適用于“中國本部”18省,它不影響過去已經許給各國“合法”的利益和特權。這就是說,日本在滿、蒙的利益,英國在西藏的地位仍繼續保持。公約的核心是肯定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為美國排擠日本與英國在華勢力、加緊在中國進行擴張和奪取霸權提供了條件。華盛頓會議是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占相對優勢的基礎上,削弱了英國在遠東的勢力,遏制了日本的擴張勢頭,實際上“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三個主要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在美國居主導地位,宰割中國,抑制日本的基礎上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華盛頓體系隱含著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矛盾加。挥⑷辗制鐢U大;中國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尖銳。這些矛盾的發展必將導致華盛頓體系的崩潰。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會議簽訂的條約,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了“華盛頓體系”。至此形成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構成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

  【課后研討】

  有人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個“建立在火山口上的體系”,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思路:凡爾賽體系是建立在對戰敗國的掠奪基礎之上的,這就必然導致戰敗國與戰勝國的矛盾加劇。其次,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也是削弱凡爾賽體系的重要因素。由于凡爾賽體系的帝國主義性質,它遭到殖民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對,所以一定是一個不穩定的體系。正如巴黎和會沒有消除帝國主義的矛盾一樣,華盛頓會議也未能解決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矛盾,日本的不滿預示著美、日矛盾必然激化和英、日分歧的擴大。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也決定了華盛頓體系的脆弱性。

  【本課小結】

  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是美國為遏制日本在遠東的侵略勢頭,緩和海軍軍備競賽而倡議召開的國際會議,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形成了美國主導下的華盛頓體系。由此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國家建立在重新瓜分世界基礎上的暫時妥協,從而維護了二十年的世界和平,為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畢竟建立在大國瓜分世界的基礎上,帶有強權色彩,如未能將民族自決權原則廣泛應用到歐洲以外的地區,任意宰割戰敗國等,為新的世界動蕩埋下了隱患。

華盛頓會議 篇2

  ★課標要求

  掌握華盛頓會議的基本史實,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過程。

  ★教學目標:

 。ㄒ唬┲R與目標:

  1、識記:華盛頓會議召開的各種原因;《四國條約》及其影響;《五國條約》對各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總噸位的不同安排;該協定在國際裁軍的地位、主要作用與影響;山東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及其評價;《九國公約》的名義內容和實質內容及其影響。

  2、理解:《四國條約》和《五國條約》分別對美、英、日等國的影響以及背后所隱含的各自用心和說明的問題。

  3、了解:華盛頓體系的含義、實質與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概念與評價。

  (二)過程與方法:

  1、比較歸納:用對比分析的方法評價《四國條約》和《五國條約》對美、英、日三國的不同影響及《五國條約》中各國在條約規定比例背后的得與失。

  2、問題探究:透過華盛頓體系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地位的個性表現,歸納它們的共性,揭示它們的實質與局限。

  3、本質揭示:從客觀結果與主觀目的辯證關系,揭示《五國條約》的歷史局限性;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關系方法,揭示《九國公約》的實質。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充分認識召開華盛頓會議的主要的原因,重點認識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2、認識到《五國條約》僅僅限制了海軍方面的競爭,但隨著其他領域爭奪的加劇,它已毫無意義。

  3、中國人民的抗爭對山東問題的解決,產生了重要作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只能緩和帝國主義矛盾,但不能長期維持世界和平。

  4、通過對華盛頓會議條約的講解,認識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關于海軍軍備的安排;中國山東問題的解決。

  難點:《四國條約》;《九國公約》。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主要介紹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1)主要介紹了召開華盛頓會議的背景以及會議的發起者、東亞問題的關鍵問題等基礎知識。還介紹了帝國主義大國在會議上的第一輪較量,廢除英日同盟,簽訂《四國條約》;

 。2)介紹了帝國主義海軍大國之間在裁減海軍軍備問題上的爭斗與妥協及其結果《五國條約》;

 。3)介紹了中國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與結果;介紹了華盛頓體系的構成并對其進行了評價;最后介紹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概念并作了簡要評價。

  本課引文部分首先介紹了巴黎和會留下的遺缺,然后介紹了戰后亞太地區國際格局的新變化以及這種新格局帶來的新的矛盾。引文在總體上說明了召開華盛頓會議的直接原因。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采用談話導入法:

  1919年的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關系,并就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問題作出了一些決定,但還有許多重大問題尚未解決。一戰后,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前,這里曾是英、俄、法、德、美、日等國爭奪的焦點;戰后,德國戰敗,退出了這一地區的角逐;法國暫時對亞太地區無力顧及。于是,美、英、日三國成為這一地區的競爭主角,再加上美國在巴黎和會上沒有撈到便益,便想在亞太地區爭得應有的地位。

  那么怎樣協調好帝國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呢?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爭奪:

  1、華盛頓會議召開的原因:

 。1)一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的獨占,激化了美日矛盾,這是華盛頓會議召開的最主要原因;

  日本借一戰之機獨占了中國若干年,勢力擴張不少,這極大地損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戰爭已經結束,對戰敗國處置已經基本完成的情況下,英美必然要改變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因此,帝國主義國家戰后在亞太地區的矛盾尖銳,成為這次會議召開的根本原因。

  通過日俄戰爭,日本取代了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支配地位。一次大戰期間,日本趁歐美帝國主義列強忙于歐戰,進一步侵略中國,奪占了德國在山東的殖民權益。1915年日本政府誘迫袁世凱接受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6年袁世凱死后,日本先后扶持皖系軍閥段祺瑞和奉系軍閥張作霖,作為它統治中國的代理人。日本的勢力迅速擴大。1920~1923年間,日本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占日本出口總數的47%。1920年下半年,日本海 外投資的90%都在中國;中國的外國投資總額當中,日本約占一半,其中東北地區的外國投資總額,日本即占了70%以上。日本不僅竭力想把英、美資本從東北地區排擠出去,還想擴大在華北、華南地區和長江流域的投資,有獨霸中國之勢。一次大戰后,日美、日英之間爭奪中國的斗爭日益尖銳。

  (2)美國在巴黎和會上的碰壁使它把外交注意力轉到了與它息息相關的亞太地區,而阻止日本的進一步擴張,成為美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從發起者美國的主觀目的上看:由于英法的阻撓,美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野心未能實現,實際上近乎一無所獲。美國開始變得實際起來,決定在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亞太地區,謀求點實實在在的利益。那就是要全力阻止日本的進一步擴張,擴大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勢力。但美國又不想通過戰爭對抗的方式來完成這一目標,設想了勾結英國通過國際會議來加以實現的計劃。

  (3)緩解英、美、日三國戰爭結束后展開的海軍軍備競賽;

  大力擴建海軍,是帝國主義列強維持殖民統治、爭奪海上霸權的重要手段。英國歷來十分重視加強自己的海軍力量。它一貫堅持所謂“兩強標準”,一次大戰結束時,英國仍然保持了海軍的優勢。1919年,英國有各類艦只737艘,總噸數2 309 000噸;美國有各類艦只595艘,總噸數1 468 000噸;日本有各類艦只192艘,總噸數820 000噸。

  美國首先向英國提出了挑戰。美國政府提出了幾個造艦計劃。191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個三年造艦計劃,規定要建造137艘軍艦,其中包括10艘主力艦、6艘巡洋艦、50艘驅逐艦;計劃完成后,美國海軍就可以達到和英國同樣的水平。后來,由于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上述計劃未能全部完成。大戰結束后,美國海軍部于1918年又向國會提出第二個三年造艦計劃,目的是要超過英國海軍。英國對這個計劃十分不滿。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英美兩國為此在會外舉行了所謂“巴黎的海戰”的談判,英國方面要求美國放棄新的造艦計劃,承認英國的“特殊地位”,否則英國就不支持美國在德國問題和國際問題上的立場。美國為了換取英國的支持,聯合英國共同對付日本,表示承認英國的“特殊地位”,并放棄新的海軍計劃。但這種利用的關系結束后,于1921年,美國又制定了一個新的三年造艦計劃,打算增造3艘主力艦;海軍軍費也從1914年的13 600萬美元增至1921年的43 300萬美元。

  日本也不甘落后。1920年,日本國會審核 批準了一項造艦計劃:到1927年,帝國將擁有一支包括25艘主力艦的海軍艦隊。1921年,日本正在建造和計劃建造的軍艦共145艘,海軍軍費也從1917年的8 500萬美元增加到24 500萬美元,占到整個國家預算的1/3。

  而無限制的軍備競賽使它們精疲力竭。財政狀況十分困乏的英國,首先意識到了這一點。勞合•喬治認為,使海軍力量與其他國家達成形式上的均等,比長期進行軍備競賽要好一些;1920年3月,海軍大臣隆格 在下院聲明,英國將放棄兩強標準的政策。1921年,日本的眾議員尾崎行雄也有過限制軍備的動議。財力雄厚的美國,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也有緩和軍備競賽的要求。雖然美國軍艦的噸位將接近英日兩國軍艦噸位的總和,但是,美國還來不及訓練足夠數量的海軍指揮人員,也缺少完善的海軍基地,此外,噸位過大的艦只通不過巴拿馬運河,這對美國的海軍建設也是一個限制。

  (4)平息巴黎和會后形成的中國人民的反帝怒潮,維護列強在華的侵略利益 。

  巴黎和會極大地激怒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反帝怒潮始終激蕩,這使帝國主義國家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平息中國人民的反帝怒火,來維護他們在華的侵略利益。這既需要帝國主義一起來協商新的侵略策略、制定新的規則,也需要把中國拉進來對中國進行安撫和欺騙。所以召開一次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會議是完全必要的。

  2、華盛頓會議的召開:

 。1)時間:1921年11月;

 。2)參會國: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國。

  3、《四國條約》的簽訂:

 。1)目的:拆散英日同盟

  1902年英國和日本為對抗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而結成的軍事同盟。20世紀初,英國為了加強在遠東的地位,力圖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而日本為侵占朝鮮和中國東北急于尋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駐英大使林董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主要內容是:締約國雙方相互承認有權保護自己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如英國在中國的、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國威脅,或因中朝內部發生“*”而受到侵害,兩國有權進行干預;締約國一方為保護上述利益而與第三國作戰時,另一方應嚴守中立;如締約國一方遭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 進攻時,另一方應予以軍事援助,共同作戰。條約有效期為 5年。在秘密條款中還規定: 兩國海軍應配合行動,在遠東海域保持優勢。英、日同盟是針對俄國的軍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工具。同盟訂立后,日本加緊擴軍備戰,發動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1905年兩國簽訂了第2個同盟條約,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保護權”,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國進攻時,應提供軍事援助。1911年簽訂第3個同盟條約,續約為10年。美國要想在亞太地區與日本爭霸,就必要拆散英日同盟。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2)簽訂:1921年11月,美、英、日、法四國簽訂《關于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簡稱《四國條約》。

 。3)內容:

 、倬喖s國相互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

  ②上述權利受到威脅時,締約國應進行協商,以便聯合或單獨地采取應對措施;

 、蹢l約生效后,英日同盟應予終止。

 。4)影響:

  ①對美國:成功地拆散英日同盟,消除了亞太地區爭霸的障礙;

 、趯τ罕WC了它的既得利益,也平衡了英國與日、美的關系,但是同盟解散后,使英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將會受到日、美的雙重壓力。

 、蹖θ毡荆航窈蟮那致孕袆訉艿揭欢ㄓ绊懀ㄊ谷毡镜谝淮翁幵诹伺c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它所獲得的絕大多數既得利益得到了歐美列強的承認。

  二、海軍軍備的重新安排——簽訂《五國條約》

  1、時間:1922年2月

  2、名稱:《關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簡稱《五國條約》;

  3、內容:規定了五國主力艦總噸位以及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的限額。但沒有對其他艦種進行限制。

  《五國條約》規定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總噸位的限額(單位:萬噸)

  美 英 日 法 意

  主力艦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艦 13.5 13.5 8.1 6 6

  所占比例 5:5:3:1.75:1.75

  【名詞解釋】

  主力艦:舊時指海上作戰的主力戰艦,包括戰列艦和巡洋艦。戰列艦(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斗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要訴求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過去曾一度被稱為主力艦,但由于近代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艦隊中的主力,因此這樣的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復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是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過去又曾經一度被稱為主力艦,但由于近代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艦隊中的主力,因此這樣的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復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是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巡洋艦(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于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 力。現代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0.8萬噸~3萬噸,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艦可攜帶直升機。動力裝置多采用蒸汽輪機,少數采用核動力裝置。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艦的地位日漸衰落。在現代戰爭中巡洋艦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它們的作用完全被驅逐艦代替。世界最的現代巡洋艦有三級: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前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以及蘇聯光榮級導彈巡洋艦。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簡稱“航母”、“空母”,是一種可以提供軍用飛機起飛和降落的軍艦。航 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它船只為它提供保護和供給。一般航母艦隊會配備1~2艘潛艇,護衛艦,驅逐艦以及補給艦。驅逐艦或航母上搭載反潛直升機、預警機、電子偵察機等。依靠航空母艦艦隊,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航空母艦按其所擔負的任務分,有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按其艦載機性能又分為固定翼飛機航空母艦和直升機航空 母艦,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傳統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在內的各種飛機,而后者則只能起降直升機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飛機。某些國家的海軍還有一種外觀類似的艦船,稱作“兩棲攻擊艦”,也能搭乘和起降軍用直升機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機。按噸位分,有超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9萬噸以上,只有梅友軍有此類航母,美軍核動力航母均為超級航母)、大型航空母艦(6—9萬噸)、中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6萬噸)和小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萬噸以下);按動力分,有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21世紀初,世界上一共有11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阿根廷、法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英國和美國以及日本、韓國。世界各國海軍一共有數十艘在使用。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的航空母艦,其它國家的航空母艦比美國的都小得多。

  4、對主要國家的影響:

 。1)對美國:這是美國外交的勝利,取得了同英國相等的制海權,也限制了日本的海軍擴張;

 。2)對英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英國海上霸主地位開始動搖,標志英國海上優勢從此結束。

  受一戰的影響,英國這個擁有全球性海軍霸權的國家,其經濟遭到慘重打擊,根本無力繼續維持其特有的“兩強戰略”(即其海軍實力要達到世界上排名第二和第三海軍強國的實力的總和),面對美、日等新興的海軍強國,甚至連世界第一都難以維持。為此,英國不得不希望進行全球性的海軍軍備談判,妄圖通過談判來達到其繼續維持世界第一海軍的目的。畢竟,戰后的英國不可能去試圖尋求又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因為這是無法取勝的。而美國也希望能夠限制英國的海洋霸權,這從前一段時間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原則上就可以看出。當時英國干脆地拒絕了其中的第二條:各國領海以外的海洋上應有絕對的航海自由,在和平時期及戰時均然。使美國認為英國是一個比德國軍國主義更可惡的海洋霸權,是“全球專政”的國家。結果簽訂《五國條約》,損失最重的就是英國,而美國則名正言順地獲得了與英國同等的海上實力和權利。

  (3)對日本:有得有失。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因為這使它比較強的海軍擴張能力受到抑制,難以自由地發揮,甚至于還要被迫進行適當的約束。但它在海軍基地建設方面基本沒有受到束縛,使它在新加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占有優勢、限制了美英向西太平洋擴張,保證一旦發生戰爭,日本海軍能夠在太平洋上取得主動。

  在海軍軍備談判期間,日本代表則堅持要求英美日之間的比例應為10∶10∶7。日本認為,進攻艦隊對迎擊艦隊必須保持50%以上的優勢兵力,而防守艦隊則必須對敵國的艦隊保持相當于該艦隊70%以上的兵力。美國堅決反對日本的要求,并對它施加壓力,宣稱要是日本繼續堅持下去,那末日本每造一艘軍艦,美國就造四艘。日本只好就范,表示同意接受美國提出的比例,但又提出了兩個交換條件:一是承認日本原來在中國的利益,二是美國不得在太平洋上建筑海軍基地。美國基本上滿足了日本所提出的條件。其實日本對這個協定從來就沒有真正執行過,一直在海 軍擴軍方面我行我素。

  總之,有人戲稱,《五國條約》簽訂后,各主要大國的心態是歡欣鼓舞的美國、郁悶失落的英國、態度勉強的日本、不太在乎的法國和意大利。

  5、整體評價:

  (1)《五國條約》是世界現代大國之間簽訂的第一個裁軍協議,具有暫時緩和主要大國之間海軍軍備競賽的作用。

 。2)條約不能真正消除列強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不能發揮阻止戰爭的作用。

  除了主力艦和航空母艦,對其他艦種沒有任何限制。而其中的巡洋艦和潛水艇都是具有強大攻擊性的海軍武器。再加上在海軍基地方面又給了日本極大的讓步;特別是沒有相應的制約機制,以至于日本根本就沒有遵守條約的限制,一直在埋頭擴大航空母艦的規模,也沒有受到有效的制裁。因此,不能遏制侵略行為的發生。

  三、中國山東問題:

  1、中國山東問題的由來及解決:

  (1)由來:

  ①1897年德國派艦隊強占膠州灣。清政府被迫同意將膠州灣租給德國,并允許德國在山東修筑鐵路、開采礦山等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

 、诘谝淮问澜绱髴鸨l后,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山東,強占膠濟鐵路和青島。由于袁世凱幾乎全部承認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使得日本在山東的權利合法化。

 、1919年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決定把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攫取的一切權利交給日本。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引發了“五四運動”。在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下,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2)談判——華盛頓會議:

  中國代表提出在會議上討論中國收回山東主權和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日本反對,要求中日雙方在會外“直接談判”。

  巴黎和會沒有解決山東問題,而這次會議上,為什么中國還要把解決山東問題當作主要爭取實現的目標。這是由于中國意識到,這次會議的國際背景與巴黎和會有很大不同,出于遏制日本的長遠考慮,英美有可能在不損害它們利益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圍內支持中國的要求,至少能阻止日本的過分要求。所以,仍把解決山東問題作為會議爭取實現的目標。

  日本要求在會外進行“直接談判”,主要是害怕英美在會上干涉和壓制日本,而英美對日本的主張加以妥協,這僅是一個形式上的讓步。英美堅持要有它們的觀察員列席會議,這實際上保證了它們有機會對會議進行干預,確保了會議的走向基本上可以按照它們的意圖發展。

 。3)解決:中日簽訂《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約》(1922年2月)

  根據條約,日本將山東主權和一部分權利歸還中國,同時它仍在山東保留一些特權。

 。4)評價 :

 、賹Α斗矤栙惡图s》中有關中國山東問題的不公正條款的修正;

 、谑侵袊嗣窠詠砣〉玫纳儆械闹卮笸饨怀晒

  【合作探究】為什么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的山東問題得以解決?

  提示:①中國人民堅持斗爭的結果;

 、诿烙⑴c日本矛盾。

  教師也要指出:這是在帝國主義國家產生尖銳矛盾的特定條件下才得以實現的,并不是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發生根本改變情況下的產物。中國的國際地位并沒有發生根本轉變。中國在國際外交舞臺上,仍然處于“弱國無外交”的地位。

  2、《九國公約》的簽訂:

 。1)時間:1922年2月

 。2)名稱:《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簡稱《九國公約》。

 。3)內容:聲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但“門戶開放”“機會均等”才是列強奉行的對華政策的基本原則。

 。4)實質:公約宣稱的“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是虛偽的,實際上是使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這一陰險的侵華政策,以九國公約的方式得到確認。

  (5)影響:

  對美國:又一個外交勝利,它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在中國成為現實,還由此打破了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

  對日本:又一個外交失敗,它在中國的擴張不得不受到這個公約的極大限制。

  對中國:又使中國回到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學思之窗”中的材料,回答:結合上述材料思考,這些條款是否能夠維護中國的主權與獨立、領土與行政完整?其中的哪些條款實際上是為列強共同侵略中國而安排的?

  參考答案:這些條款不能維護中國的主權與獨立,也不能維護中國的領土與行政的完整。因為帝國主義國家侵害中國主權的行為比比皆是。嚴重侵害中國領土主權的國之中國──租界依然存在,外國在中國領土上的駐軍一個也沒有減少,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等損害中國主權的不平等特權一項也沒有廢除。所以,“尊重”也好,“給予中國機會”也好,都是虛偽的說教。而真正的目的在于第3、4兩款。帝國主義想在前兩款對中國欺騙的基礎上,誘使中國接受帝國主義共同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3、華盛頓體系的構成:

  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四國條約》、《五國條約》、《解決山東問 題懸案條約》和《九國公約》所構成的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新格局,稱之為華盛頓體系。

  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及其評價:

  (1)凡——華體系的構成: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華盛頓體系則是凡爾賽體系的補充與完善。它與凡爾賽體系一起構建了一戰后整個世界的國際關系新格局。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評價:它是建立在帝國主義戰勝國剝奪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暫時平衡的基礎上,只能暫時地緩和帝國主義的矛盾,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不能長期維持世界的穩定與和平。

  雖然日本被迫歸還了中國的山東,但并不等于日本放棄了滅亡中國的計劃,相反,由于中國在這次會議上極大地利用了英美與日本之間的矛盾,獲取了不少外交 成果,更激起了日本對中國的仇視和報復之心。此后日本抓住種種機會,不斷制造事端,尋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日矛盾越來越激化。

  加之,日本在這次會議上受盡了美國的氣,從此懷恨在心。此后埋頭擴軍,到30年代,利用歐洲注意力集中在德國身上、美國集中精力醫治經濟危機的創傷、中國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的機會,一再突破華盛頓體系,直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將華盛頓體系徹底打破。而這一行動突破了美國妥協的底線,招致美國的全面制裁,這種制裁逼得日本無路可退,被迫貿然發動對美國的襲擊,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資料回放】名人對凡——華體系的評價

  列寧曾評論道:“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 。

  日本出席會議的代表抱怨道:“這哪里是什么談判,這簡直就是對日本的審判!

  ★教學小結:

  華盛頓會議是以美國居主導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國的基礎上形成的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學習中,要把握三個主題,即英日同盟、海軍軍備和中國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是的贏家:①拆散英日同盟;②美國海軍力 量與英國并駕齊驅;③遏制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④在中國實現了“門戶開放”政策。

  日本、英國和中國在這次會議上利益受到極大損害:日本:①英日同盟被拆散;②海軍力量受遏制;③獨占中國局面被打破;

  英國:喪失了海軍強國地位;

  中國:雖爭回了部分權利如山東主權,但是的受害國,《九國公約》的簽訂使中國回復到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使帝國主義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問題解答:

  ⊙本課測評:

  1、華盛頓會議召開的背景是什么?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案提示:巴黎和會僅緩和了帝國主義在歐洲等地區的矛盾,而在亞太地區的矛盾,特別是美日爭奪中國的矛盾,隨著歐洲等地區矛盾的緩和顯得日益尖銳起來。此外,帝國主義戰勝國在一戰后開始的海軍軍備競賽也日益激烈,這些都使帝國主義國家覺得有必要再召開一次國際會議加以協調和解決。而美國由于在巴黎和會上一無所獲,決心在亞太地區尋求外交突破,所以,倡導召開了這次會議。

  由于美國主導了這次會議,所以美國收獲頗多。比如在《四國條約》方面,美國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的重大障礙。又如在《五國條約》方面,美國一方面取得了與英國海軍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制約了自己的最危險的競爭對手日本海軍,可謂是一箭雙雕。再如在中國問題方面,成功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的侵略利益,而使自己多年追求的“門戶開放”政策得以實現,從這一政策中,使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大經濟優勢,爭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可以說華盛頓會議是美國外交在亞太地區的全面勝利。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是什么?它為什么不能維持長久的世界和平?

  提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以后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暫時平衡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它無法長久地維持世界和平,主要是由于它僅僅暫時地緩和了舊有的各種矛盾,實現了暫時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之間的斗爭并沒有停止,只不過是在新的情況下重新開始。隨著新的斗爭逐漸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漸被打破,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的國際秩序將會被*,和平將不復存在。

  ⊙學習延伸:

  1、(材料略)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對我國山東的意圖如何?

  參考答案:通過材料一,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企圖將從德國手中奪取的中國山東據為己有,為了達到此目的,日本正在尋求英國的外交支持。

  2、后來巴黎和會是怎樣處理這一問題的?這一問題的前后結局如何?

  參考答案:在巴黎和會上,由于英法等國為了避免日本在解決歐洲問題上制造麻煩,決定用當時與自己利害關系還不大的亞太地區的利益暫時來安撫一下日本,所以當日本在巴黎和會上提出了對山東的要求之后,英法給予明確的支持,而當時美國的注意力,放在了謀求對戰后國際關系的主導權,不愿因一個具體的外交問題引起與英法日等國的糾紛,基本上默認了日本的要求。它們共同拒絕了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結果,使日本占有山東的目標得以實現。

  3、以上材料表明,當時英國與日本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這種關系維持了多久?

  參考答案:以上材料表明,當時英日兩國屬于同盟關系,即英日同盟。

  但是,隨著戰后亞太地區國際格局的重大改變,逐漸成為亞太地區主宰的美國,極力反對這個同盟,英國也不愿意再讓日本借這個同盟謀取私利,而自己卻獲利不多,甚至于有犧牲自己利益的危險。所以在華盛頓會議上,這個維持了近20年之久的同盟,被迫解散。

華盛頓會議(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義和團運動 ,(通用14篇)

    義和團運動 教案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教學思想: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

  • 第10課 梨園春秋(精選2篇)

    第10課 梨園春秋課標要求: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a 、指導學生課前閱讀教材,列出本課的知識框架,了解中國傳統戲曲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脈絡,熟悉京劇的形成與特點。...

  • 高二歷史《啟蒙運動》期末知識點整理(精選2篇)

    【基礎解讀】 一、 理性時代的到來 1,原因: (1)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2)自然科學取得重大進展。 (3)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

  •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精選3篇)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第四節宗教改革教案教材分析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16世紀始于德意志的西歐宗教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想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精選2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一、知識梳理新中國經濟發展線索及特征發展線索:(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進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

  • 冷戰的開始(精選2篇)

    歷史選修三:第四單元第2課 第2課 冷戰的開始【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一、盟友關系的破裂1.破裂的原因2.冷戰的序幕二、冷戰之門的開啟1.杜魯門主義2.馬歇爾計劃3.北大西洋公約三、蘇聯的對抗措施1.經互會2.華約組織四、第一次柏林危機1.柏...

  • 第三單元 工業社會的來臨(精選3篇)

    第三單元 工業社會的來臨第9課 英國工業革命教案一、背景——工業革命的孕育1、定義: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

  • 改革迫在眉睫(通用3篇)

    第三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課 改革迫在眉睫一、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北魏的崛起與北魏重新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學習漢族封建政權的統治方式;宗主督護制;賦稅制度缺陷;馮太后培...

  •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精選2篇)

    【課標要求】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窘虒W目標】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德川幕府的統治幕府統治的建立,封建等級制度,鎖國政策與封建統治的動搖幕府統治的實質及鎖國政策的影響探究幕府統治危機與明...

  • 高二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 色偷偷AV老熟女色欲涩爱 | 青青青国产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 红色av社区 | 国产视频一二三 | 女优在线播放 | 女人被强╳到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看片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国语刺激对白在线观看 | 91影院高清 | 免费国产成人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密芽三级 | 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国产偷国产精品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码 | 免费av一级 | 亚洲黑人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久久 | 999久久久久 | 久久98| 欧美日本高清视频 | 国内午夜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 少妇口述偷人好爽的一次 | 密芽av|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 色欲av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 视频免费观看高清 | 国产九色 | 中文字幕本久久精品一区 | 国产a网站| 嫩草影院久久 | 无码三级香港经典三级在线视频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25p | 久久精品日产第一区二区三区在哪里 | 欧美精品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日本 | 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