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 ,(通用14篇)
義和團運動 , 篇1
義和團運動 教案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性質的重要依據,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2.義和團的興起:
①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③ 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二、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性質的重要依據,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2.義和團的興起:
①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③ 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二、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性質的重要依據,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2.義和團的興起:
①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③ 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二、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性質的重要依據,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2.義和團的興起:
①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③ 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二、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6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知識
①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②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和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
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幾侵略暴行
④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
⑤掌握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
⑥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能力
①通過分析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深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對《辛丑條約》內容的具體分析,準確評價它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學會運用具體歷史史實形成歷史概念的能力。
③通過相關歷史材料的教學,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有效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 過程
本節內容作為講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一課,要向學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論問題及概念。關于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具體事實不要細講,重點講清“扶清滅洋”的口號;對于義和團運動的發展,要使學生注重宏觀知識的把握,不要拘泥與細節問題;對于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注意把握線索,交待清楚學生容易忽略的細節;對于《辛丑條約》及其影響,一定要結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進行講解。
2. 方法
①提問法:在介紹事件的相關歷史背景時,可采用提問法,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②講解法:教師應將教材中的重難點部分給學生通過講解,加深理解。本節適用于講解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③比較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將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作比較,從而加深認識。
④討論法:在評價義和團紜紜的時,可由學生客觀把握義和團運動是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爆發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義和團預備的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依次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通過史實的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2.通過認真總結義和團運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農民階級不可能完成反帝斗爭任務。
3.《辛丑條約》是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不平等條約,它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教學重點
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2.《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2.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教具準備
電腦(教師主機,學生一人一臺分機)
課時安排
七十分鐘
教學過程
[導入語]
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的嚴重危機。為救亡圖存。以康梁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然事實證明資產階級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行不通。與次同時,以農民為主題的廣大人民群眾掀起了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這就是席卷了中國北方,震撼世界的義和團運動。
[講授新課]
[板書]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爆發19世紀末,是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壓迫的又一次偉大的農民運動。作為一歷史事件,有它的興起、發展和結束。
[板書]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教師講述]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最早興起與山東,是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結社,以農民為主,其斗爭方式是反洋教。
[板書]1、興起于山東的原因
[教師分析]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外國傳教士借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他們實際上成為深入民間的帝國主義勢力的代表,與中國地方封建勢力相結合,共同欺壓百姓,由此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了人們的反洋教斗爭。而山東又是帝國主義侵略較早的地區。1897年德國強占膠洲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人民,并最早在山東冠縣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形勢下爆發的,它的斗爭鋒芒主要指向帝國主義,義和團運動在斗爭中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板書]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教師引導]分析這個口號,大家要從口號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意義出發,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
[學生回答]積極性:具有愛國的性質;局限性:使群眾放松了對清政府的警惕,同時帶有籠統的排外色彩。
[教師分析]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危機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運動提出了這個口號。這個口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把“滅洋”放在 第一位,突出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出中國廣大勞動群眾從切身利益的深重危難中對帝國主義者發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從而吸引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奮不顧身地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同時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個口號沒有麻痹清朝統治者,相反的卻欺騙了廣大群眾,束縛了群眾的行動和思想,便利了清朝統治者的利用和叛變。“滅洋”又帶有籠統排外色彩。所以義和團運動的最終失敗與他們的“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有關。
[教師過渡]在“扶清滅洋”口號的號召下,第二年秋,這場反帝愛國斗爭發展到山東、直隸的許多州縣,威勢大振。隨后,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并有單純的反洋教斗爭發展為反帝斗爭。
[板書]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教師過渡]面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列強要求清政府盡快撲滅義和團。
[板書]1、袁世凱鎮壓山東義和團
[教師講解]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凱為山東巡撫,血腥鎮壓山東義和團。山東 義和團被迫轉移到直隸。19xx年春,山東、直隸的義和團揮旗北上,勢力發展到京津地區。
[板書]2、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的蓬勃發展,使清政府意識到非鎮壓手段所能達到目的的,于是改變了對義和團的態度,采取了“安撫”政策。
[板書]3、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0頁兩段引文材料]
材料1 清政府致各省督撫電文:此次義和團民之起,數月之間,京城蔓延已遍,其眾不下數十萬,自兵民以至與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以洋教為仇,勢不兩立。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
材料2 清政府令駐外使節向各國政府解釋:“朝廷非不欲將此種亂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間,操只太蹙,深恐各使促使不及,激成大禍。亦恐直東兩省同時舉事,將兩省教士教民使無遺類。所以不能不躊躇顧者以次。”
[教師分析]從材料1、2可以反映出當時清政府看到了義和團勢力的強大,使他們意識到用剿滅手段無法達到目的,于是他們改用招撫,其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和利用義和團,正是招撫二字麻痹了義和團民眾,雖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未能識破封建統治者利用及欺騙陰謀,致使最后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
義和團被默許為合法民團后,紛紛涌進了北京、天津。
義和團勢力的發展壯大,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利益,為鎮壓中國人民,八個國家的侵略者采取了共同的侵略行為,這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板書]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9xx年6月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奧匈)組成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板書]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
[教師過渡]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遭到了義和團和清軍中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擊。
[板書]2、義和團和愛國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教師提問]這次戰爭中有幾場重要戰役,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廊坊、揚村一戰:侵略軍遭受重創,狼狽逃回天津租借地。
天津保衛戰:義和團同守衛天津的清軍進行英勇抗擊,清軍將領聶士成陣亡。天津陷落。侵略軍成立督統衙門,對天津實行殖民統治。
北京一戰:北京陷落,八國聯軍在北京實行分區占領。
[教師總結]義和團和部分愛國清軍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和原始的武器抗擊使用先進槍炮的八國聯軍,重創了敵人,顯示出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
[教師過渡]腐朽的清政府與落后的義和團最終沒有阻止八國聯軍進犯天津、北京,他們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其罪行罄竹難書。
[板書]3、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
[教師過渡]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前,慈禧太后倉皇出逃,這時她看到義和團再沒有利用的價值了,于是在逃跑中,她下令斬殺義和團,并無恥地要求八國聯軍“助剿”,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
[板書]4、義和團運動的失敗
[教師引導]關于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大家在分析時可與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對比。
[教師總結]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主觀方面: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其次分析“扶清滅洋”口號,“扶清”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也是義和團失敗的主觀原因。
義和團運動是一次農民群眾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由于農民解決無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最后失敗,但它的歷史作用是否定不了的,它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這一點就是侵略軍自己都是承認的。
[教師過渡]就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時,清政府不但不給予抵抗,卻反過頭來下令清軍“鏟除”義和團,充分說明了清政府的腐敗。最后與列強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板書]四、《辛丑條約》的簽定及其影響
[教師講解]19xx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奧匈)以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六個字概括“賠、劃、拆、懲、改、修”
[教師過渡] 下面我們重點來學習《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法分析]在學習這一問題上同學們可參照咱們前面所講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
[教師分析]①巨額賠款,這是字鴉片戰爭以來最多的一次賠款。賠款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從此,清政府的重要稅收,幾乎全被帝國主義所控制。清政府的稅收機構實際上成了替帝國主義收款的代辦機關。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從此,“使館界”成了“國中之國”,成了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各國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③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防安全,侵略者可以隨時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直接鎮壓京津的反帝斗爭。④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假如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永不敘用”。這是帝國主義要清政府更加唯命是從,使清政府成為他們的幫兇,進一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帝國主義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硬要提高外務部的地位,以便操縱中國的對外機構。
通過《辛丑條約》,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了在華權益,又維持了清朝統治。慈禧太后則保證今后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從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學生網上學習
(為優化課堂,課前我制作了一個網頁,供學生課上學習)
[指導學生上網]寫入網址: 進入網頁的主頁面。
[主頁面的構成]
課題: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級子目錄:本課專題內容、在線視頻資料、在線圖片資料、在線留言論壇、本課綜合練習、民族中學首頁、本站幫助信息
二級子目錄:
一、 本課專題內容包含有:1義和團名稱及人物2義和團運動的興起3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4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態度5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6評價義和團7外國人眼中的義和團8義和團運動紀念館9八國聯軍在今后機的暴行10《辛丑條約》的簽定及其影響
二、 在線視頻資料包含有: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發展和失敗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斗爭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4《辛丑條約》的簽定及其影響5其他
三、 在線圖片資料包含有:1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戰斗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4其他
四、 在線留言論壇包含有: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2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3義和團對清政府態度的變化4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5評價義和團運動6為什么說《辛丑條約》的簽定表明了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五、本課綜合練習包含有:
1.義和團的主要活動地區是( )
a.廣東沿海 b.山東、河南、直隸c.河南、河北 d.山東、江蘇、浙江
2.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3.19xx年6月,八國聯軍的統帥是( )
a.戈登 b.西摩爾 c.克林德 d.瓦德西
4.義和團的口號是( )
a.“均田免糧” b.“自強求富” c.“扶清滅洋” d.“師夷長技以制夷”
5.下列關于義和團運動的敘述,其中錯誤的是( )
a. 主要成員是貧苦農民 b.是一次反帝愛國運動
c.清政府承認過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d.義和團運動席卷了全國
6.天津義和團的著名首領是( )
①趙三多②曹福田③張德成④朱紅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
7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國求和。八國聯軍不予理睬,繼續向北京進犯。8 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光緒帝倉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軍斬殺義和團,并無恥地請求八國聯軍“助剿”。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義和團失敗的原因。從客觀上看,義和困失敗的原因是_____和_______聯合剿殺。
②八國聯軍中的八國指哪些國家?它們何時開始侵略中國?
③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帶來了什么后果?
8.《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嚴重影響
9.對比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異同。
(通過廣播演示網上學習流程)
學生自主網上學習
在這個階段,學生一邊瀏覽閱讀學習,一邊互相交流學習體會,并完成目標學習。在留言論壇上我把本節課需要進一步討論學習的內容設計成6個問題(如上所述),放在流言板上,供學生討論學習交流。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例:簡要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策略變化。
思路分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從課本內容可知,清政府的策略總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因此,可根據形勢的變化來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策略變化。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① 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策略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
② 義和團運動初期,清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對義和團采取了剿滅的政策。
③ 義和團運動發展起來后,清政府感到一時難于控制,同時又想以此來對抗外國侵略者,所以承認義和團合法,企圖加以控制利用。
④ 隨著八國聯軍的大舉入侵并逼近北京后,清政府感到義和團再沒有利用價值,于是,采取剿殺義和團策略,試圖用鎮壓人民的反抗運動來換取帝國主義國家的諒解。由此可見,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策略的變化始終是以維護其切身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
[課堂總結]
運用整體認知的方法,逐步掌握本課的學習內容
學習本課內容時,必須掌握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帝國主義擴大侵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導致的,這是一個知識難點。突破了這個難點,就不難理解義和團提出的口號——“扶清滅洋”的歷史背景。通過這個口號,我們還能認識到義和團運動失敗原因和反帝愛國的性質。因為義和團運動堅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同時在客觀上還打擊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由于清政府后來同八國聯軍相互勾結,使義和團處在內外夾擊的不利形勢下,所以,義和團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壓迫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八國聯軍侵華時,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辛丑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此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最終形成。學習本課內容時,如果我們簡要地將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大事件作一小結,從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我們應牢記這段歷史,勤奮學習,為了祖國的富強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布置作業]
結合課前參觀天津義和團運動遺址,寫一篇800字的學習體會,要求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認識義和團運動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義和團運動 , 篇7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義和團運動 , 篇8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義和團運動 , 篇9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義和團運動 , 篇10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義和團運動 , 篇11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義和團運動 , 篇1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①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③ 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義和團運動 , 篇13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義和團運動 , 篇14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