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 ,(通用17篇)
義和團運動 ,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性質的重要依據,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缎脸髼l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缎脸髼l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2.義和團的興起:
、僭谏綎|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凇胺銮鍦缪蟆笨谔柕奶岢觯哼@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 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二、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的形勢》示意圖)
、購牧x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幙谔。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的鎮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胺銮濉f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性質的重要依據,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缎脸髼l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2.義和團的興起:
、僭谏綎|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 的失。阂龑W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二、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的形勢》示意圖)
、購牧x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缎脸髼l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幙谔。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的鎮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胺銮濉f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性質的重要依據,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缎脸髼l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2.義和團的興起:
、僭谏綎|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凇胺銮鍦缪蟆笨谔柕奶岢觯哼@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 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二、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的形勢》示意圖)
、購牧x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4
義和團運動 教案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購牧x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幙谔。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的鎮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性質的重要依據,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缎脸髼l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2.義和團的興起:
、僭谏綎|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③ 的失。阂龑W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
二、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缎脸髼l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6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缎脸髼l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读x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蓖瑫r,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薄皻W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義和團運動 , 篇7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購牧x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缎脸髼l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的概況;八國聯軍侵華時間、國家,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
2.能力要求:(1)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2)比較中國近代史上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異同,評述二者之間的關系。
3.情感目標: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是甲午戰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爭的高峰。義和團同帝國主義進行了頑強戰斗,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迷夢。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人民不僅是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強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國主義斗爭的強大力量。由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節重點之一。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2)《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是本節教材的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2.難點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面臨已經發展到北京皇城腳下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連續幾天召開緊急的御前會議,研究對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撫”,爭論很激烈。其實,兩派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罢袚帷钡慕Y果,義和團雖取得了合法活動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識破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及欺騙陰謀,致使日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課堂教學設計
師:19世紀末的中國,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與此同時,另一場以下層人民為主的反帝斗爭開始了。廣大勞動人民采取了武裝斗爭的方式,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而帝國主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板書課題)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原因
師: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列強不僅通過戰爭攫取了大量特權,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上的侵略,而且還憑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生:(閱讀教材第65頁小字,回憶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相關內容)
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外國教會和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越來越猖狂。從6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斷掀起反洋教斗爭,終于在山東釀成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師:義和團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主要成員是哪些人?
生:(根據已知常識回憶作答)
師: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民間秘密反清組織。以貧苦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主要活動地區是魯、直、豫。
生:(看教材第65頁義和團運動形勢示意圖,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情況)
師: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興起?
生:(在教師啟發下,閱讀教材,討論作答)
師:外國教會和傳教士憑借不平等條約欺壓中國百姓;清朝地方官“袒教抑民”造成許多冤案;德國強占膠州灣,山東反洋教斗爭更加猛烈。1898年,趙三多帶領冠縣義和拳攻打當地教堂,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2.興起——冠縣義和拳攻打教堂
師:義和團運動的序幕揭開了,第二年秋,已蔓延到山東、直隸的許多州縣。
生:(閱讀第66頁小字并結合形勢圖,了解在冠縣、平原等地義和團的活動)
3.口號:“扶清滅洋”
師:斗爭中,義和團提出了什么樣的口號?對這個口號,同學們有什么看法,請大家發表意見。
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闡述觀點)
師:對這個口號的評價,要兩點論,要從兩個方面去看。首先,“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能夠廣泛地動員群眾參加反帝斗爭。但是,“扶清滅洋”并不是一個科學的戰斗綱領!胺銮濉比菀资沽x和團放松對清朝統治的警覺;“滅洋”又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這說明義和團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認識,還處于模糊階段。“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師:義和團在斗爭中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斗爭目標是指向帝國主義的。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給清政府帶來什么影響?清政府對義和團采取了什么政策?
生:(思考并作答)
師:山東義和團斗爭發展時,應列強要求,清政府曾派袁世凱瘋狂鎮壓,現在為什么轉而采取安撫政策,默許義和團為合法團體了呢?用意何在呢?
生:(分析教材第67頁材料和小字,弄清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轉變的真正意圖)
師:清政府的安撫政策,為義和團運動的繼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義和團控制京津,勢不可擋。
生:(閱讀教材第65頁示意圖,了解義和團浩大聲勢)
師:帝國主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斗爭,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戰爭的爆發和廊坊、楊村之戰
師:19xx年6月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組成侵略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正式爆發。這是列強為實現它們瓜分中國的侵略計劃,聯合發動的一場空前野蠻、殘酷的暴行。
在廊坊、楊村一帶,侵略軍遭到義和團的猛烈襲擊,狼狽退回天津。6月下旬,清政府被迫宣戰。
生:(結合教材第68頁插圖,觀看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的情景)
2.天津保衛戰
師:侵略軍攻下大沽炮臺以后,大舉向天津進犯。義和團猛烈打擊敵人。守衛天津的清軍將領聶士成陣亡。
生:(閱讀教材第68頁相關小字,了解天津保衛戰是義和團和清軍聯合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
師:在保衛天津的戰斗中,義和團和清軍拼死堅守,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但天津終于陷落。侵略軍在天津成立都統衙門,實行殖民統治。北京的戰況如何呢?
3.義和團在北京的戰斗
師:19xx年6月中旬,在北京城里發生多起外國侵略者槍殺義和團戰士的事件。愛國清軍和義和團戰士向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發動猛烈進攻,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清政府雖然被迫向各國宣戰,但是沒有真正抵抗的決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擊使館。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各國實行分區占領。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紫禁城內設立聯軍司令部,統治北京城。
生:(閱讀教材第68-69頁相關小字、材料和插圖,認清八國聯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四、義和團運動的失敗
師: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光緒帝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頒布“剿匪”上諭,命令清軍對義和團進行殘酷鎮壓。請同學們考慮,義和團運動是怎樣失敗的呢?
生:(思考、議論、作答)
師: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失敗了。
生:(閱讀教材第68頁相關小字,分析說明的問題,討論義和團運動的作用)
師:義和團運動這場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講的是什么重大斗爭?和義和團運動比較,這兩次農民斗爭有什么異同?
生:(回憶思考,討論作答)
師: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斗爭,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也都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的,也都表現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所不同的是太平天國主要斗爭矛頭指向封建統治,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還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而義和團主要斗爭矛頭則指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盲目排外,不懂得把侵略者和一般外國人區別開來,把外國先進科學文化與外國侵略活動區別開來。
義和團運動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也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19xx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
師: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是哪些國家?
生:(回憶作答)
師: 19xx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以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生:(結合教材第70頁插圖,聽教師講述《辛丑條約》的簽訂)
2.《辛丑條約》的內容
師:條約的內容有哪些?請同學們看書。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教材,掌握條約主要內容)
師:這些條約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危害。
3.《辛丑條約》的危害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近代史上有賠款內容的條約有哪幾個?賠款的數額是多少?
生:(回憶作答)
師:《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是多少?給中國帶來什么影響?
生:(思考作答)
師:《辛丑條約》沒有割地的條款,但有劃“使館界”和拆除炮臺、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的規定,你對此規定的嚴重性怎么看?
生:(討論作答)
師: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這意味著什么?
生:(思考作答)
師:正如同學們所分析的,《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缎脸髼l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生:(準確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
小結。(略)
義和團運動 , 篇9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缎脸髼l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读x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薄皻W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義和團運動 , 篇10
【本節重點知識】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標志;2、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及其評價;3、義和團運動發展的標志及其主要原因、影響;4、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主要戰斗;5、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歷史意義;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時間、統帥及主要罪行;7、《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國家(個數)、內容、危害、影響。
【知識結構】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1898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 空前嚴重。
、谥饕颍焊鞯厝嗣竦 斗爭——19世紀末,洋教遍布 ;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 ,教會活動更加猖獗,肆意欺壓百姓;官府“ ”,民冤難伸; 強占 進一步刺激了 民眾。
2、標志: 年 首領 在冠縣攻打教堂,揭開了義和團 運動的序幕。
3、影響: 年義和團 斗爭蔓延到 、 許多州縣; 的名稱被普遍采用。
4、口號:“扶清滅洋”——評價:
、龠M步性:具有 的性質,反映了當時 與 的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 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 ;“扶清”有利于爭取 ;“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 斗爭。
、诰窒扌裕骸胺銮濉比菀鬃屓罕姺潘蓪 的警惕;“滅洋”帶有 的色彩。
5、結果:山東巡撫 血腥鎮壓義和團,山東義和團轉移到 ——直接原因: 要求 盡快撲滅義和團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1899年)
1、原因:① 年春, 、 的義和團勢力發展到 地區
、诖褥髮αx和團的策略由“ ”改為“ ”,默許義和團 ,企圖 。
2、標志:義和團進入 、 。
三、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
1、時間: 年
2、戰役:① 、 阻擊戰——侵略軍遭受重創,逃回 。
、谔旖虮Pl戰:清軍將領 陣亡, 陷落;侵略軍成立 ,對天津實行殖民統治。
、圻M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戰斗:a、原因:外國侵略者在 城里槍殺 戰士;
b、影響: 對外宣戰;義和團運動達到 。
3、結果:義和團 運動失敗了
①失敗原因: 在逃亡途中命令 “鏟除”義和團, 聯合絞殺義和團。
、跉v史意義: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 的狂妄計劃。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時間: 年
2、國家:英法俄德意奧美日八國
3、統帥:英國 ——德國
4、罪行:①攻占天津,侵略軍成立 ,對天津實行 統治;
、诠フ急本诒本⿲嵭 ,聯軍統帥 在 內設立司令部,統治 。
5、結果: 年簽訂《辛丑條約》
、賴遥河⒎ǘ淼乱鈯W美日8國以及 、 、 共 國。
、趦热荩篴、清政府賠款白銀 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 兩;
b、劃定北京 為 ,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
c、拆除 至 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 至 鐵路沿線要地;
d、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 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 性質的組織,對 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 , ”;
e、改 為 ,位居 之上;
f、修訂 。
、畚:Γ篴、巨額賠款,是 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 加緊搜括人民,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b、使館界實際上是“ ”,是帝國主義策劃 的 ;
c、外國侵略者控制 地區,使 完全處于 的控制之下,便于列強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 斗爭;
d、清政府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 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 ;
e、改設 的規定,便于清政府能夠按照 的旨意實行 的外交政策。
、苡绊懀篴、重新確立了以 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它們在華的 ;標志著清政府徹底成為 的工具;
b、標志著中國 統治秩序的 確立,中國的 形成了。
【重點難點問題解析】
1、清政府對義和團的剿撫兼施
、倭x和團運動的發展歷程:秘密反清(義和拳時)→武裝起義,把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被清政府默許為合法團體→被中外反動派聯合絞殺。
②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剿、撫并用。義和團運動興起時,山東巡撫毓賢曾允許義和團公開活動,企圖加以控制,后又改派袁世凱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展起來后,慈禧太后又轉為招撫政策,默許其為合法團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后,義和團受到中外反動派的聯合絞殺。
③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實質:剿、撫實質一樣,是為了控制、利用義和團以達到消滅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鞏固清政府的統治。當然,清政府的安撫政策客觀上也為義和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苷J識:清政府之所以采取招撫政策,說明清政府已無力鎮壓人民的反抗,不得不與外國列強共同鎮壓。此外,義和團被清政府所利用,也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舊式農民運動的局限性。
2、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原因:
①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a、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沒有統一的領導核心;b、不能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胺銮鍦缪蟆钡目谔,具有反帝愛國性質,但也具有落后的一面,由對帝國主義的仇恨而仇視洋人的一切,包括科學技術和文化;由于對封建統治者認識不清,致使義和團在戰斗中被欺騙、利用和出賣。c、沒有科學的作戰計劃,更談不上建立政權和根據地。d、宗教迷信思想濃厚。
、谥饕颍褐型夥磩觿萘Φ穆摵辖g殺
、劢 訓:農民不能單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3、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倭x和團運動的性質: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②義和團運動的積極作用: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迫使列強不得不改變侵華方針,采取“以華治華”的策略,客觀上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緩了中國殖民地化的進程。同時,帝國主義的血腥鎮壓、清政府的背信棄義及對義和團的出賣,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清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本質,從而放棄了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幻想,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4、關于對《辛丑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的標志的認識:
、購暮炗啑l約的背景看:它是在帝國主義形成共同宰割中國同盟之后,在清政府的積極配合下,八個國家武裝鎮壓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后簽訂的。
、趶暮炗啑l約的國家由8國增加為11個來看,表明任何一個西方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可以任意欺辱中國。反映了中國主權的完全喪失,地位的低下。
、蹚膬热輥砜矗哼@是繼《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簽訂以來對中國損害最嚴重的一個不平等條約。盡管該條約沒有割地與通商之類的內容,但實際危害大大超過前者。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政治奴役與軍事控制上:如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等,表現出長期奴役掠奪中國的狂妄企圖;拆毀炮臺、駐軍要地、設“使館界”等,使清政府完全控制在帝國主義手中。同時《辛丑條約》實際上是清政府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對帝國主義的一次大拍賣,正式承認了帝國主義共同宰割中國局面的形成。清政府徹底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5、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歷程
①鴉片戰爭后,英國等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愛琿條約》等第二批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③19世紀6、7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同時中國經濟也日益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樣,中國經濟呈現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特征。④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發展到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并走向聯合,利益趨向一致。⑤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社會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11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缎脸髼l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12
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義和團運動》,它選自人教版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第八節,是該節的第一節課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從內容上,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本節課內容是農民階級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舊式農民運動的終結。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機而出現,它的失敗又開啟了下章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從結構上,它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閱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鑒,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于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說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采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并將材料、問題貫穿于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并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于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系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系意識,掌握聯系學習的方法。
義和團運動 , 篇1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幙谔。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胺銮濉f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缎脸髼l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缎脸髼l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①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 義和團運動的失。阂龑W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購牧x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義和團運動 , 篇14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胺銮濉钡暮x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读x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蓖瑫r,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薄胺磳Ω鱾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卑藝撥姷慕y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義和團運動 ,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反洋教斗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扶清滅洋和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運動的失;《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2. 能力方面:
。1)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辛丑條約》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具體史實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義和團運動歷史經驗教訓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農民階級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任務。
4. 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將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進行比較,找出共同點,區別不同點,學會類比方法。
。2)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關于清政府對義和團改變策略的歷史材料,分析清政府的真正意圖,幫助學生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方法。
(3)引導學生分析《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幫助學生完整掌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
(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節重點之一。首先要注意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是本節教材的另一重點內容!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備地要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2.難點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面臨已經發展到北京皇城腳下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連續幾天召開緊急的御前會議,研究對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撫,爭論很激烈。其實,兩派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消滅主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撫的結果,義和團雖取得了合法活動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識破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及欺騙陰謀,致使日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課堂教學設計
師:19世紀末的中國,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與此同時,農民階級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而帝國主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一、 反洋教斗爭的發展
師:請同學們回憶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生:(回憶、思考、作答)
師: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列強不僅通過戰爭攫取了大量特權,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上的侵略,而且還憑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生:(閱讀教材第97頁小字,思考作答其說明的問題)
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外國教會和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越來越猖狂。從6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斷掀起反洋教斗爭。德國強占膠州灣以后,山東各地人民反洋教斗爭洶涌澎湃,終于釀成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板書二)
二、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義和拳——民間秘密反清組織
師:義和團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主要成員是哪些人?
生:(根據已知常識回憶作答)
師: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民間秘密反清組織。以貧苦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主要活動地區是魯、直、豫。從義和拳到義和團,它是怎樣形成一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斗爭最先在什么地方爆發?
生:(看教材第97頁義和團運動形勢示意圖,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情況)
師: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興起?
生:(在教師啟發下,回憶、思考、討論作答)
師:甲午戰爭中,山東受害最深;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首先從山東開始,德國強占、強租膠州灣;外國教會勢力在山東非常猖獗;而義和拳的活動在這一帶比較活躍;1898年,趙三多帶領冠縣義和拳攻打當地教堂,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2. 義和團運動序幕——冠縣義和拳攻打教堂
師:義和團運動的序幕揭開了。什么時候義和拳改稱義和團了呢?后來,又有了哪些發展呢?
生:(結合形勢圖,了解在冠縣、平原、京津等地義和團的活動,掌握其興起與發展的脈絡)
師:1899年平原大捷之后,義和拳改稱義和團,聲勢大振。19xx年,義和團進入京、津,斗爭達到高潮。
3. 平原大捷——義和拳改稱義和團,聲勢大振
4. 義和團運動高潮——義和團進入京、津
師:(輔導同學閱讀教材第98頁小字,了解義和團浩大聲勢)
生:(分析教材第98頁材料,通過討論,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性質)
師:義和團最恨和約,誤國殃民,表明了義和團運動的反帝愛國性質,斗爭目標是指向帝國主義的。斗爭中,義和團提出了什么樣的口號?清政府對義和團采取的什么策略呢?(板書三)
三、扶清滅洋和安撫政策
師:為了把斗爭鋒芒指向帝國主義,義和團在斗爭中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這個口號,同學們有什么看法,請大家發表意見。
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闡述觀點)
師:對這個口號的評價,要兩點論,要從兩個方面去看。首先,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的尖銳,能夠廣泛地動員群眾參加反帝斗爭。但是,扶清滅洋并不是一個科學的戰斗綱領。扶清容易使義和團放松對清朝統治的警覺;滅洋又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這說明義和團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認識,還處于模糊階段。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給清政府帶來什么影響?清政府對義和團采取了什么政策?
生:(思考并作答)
師:山東義和團斗爭發展時,清政府曾派袁世凱瘋狂鎮壓,現在為什么轉而采取安撫政策,默許義和團為合法團體了呢?用意何在呢?
生:(分析教材第99頁材料,弄清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轉變的真正意圖)
師:清政府的安撫政策,為義和團運動的繼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義和團控制京津,勢不可擋。帝國主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斗爭,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板書四)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 戰爭的爆發和廊坊、楊村之戰
師:19xx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組成侵略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正式爆發。在廊坊、楊村一帶,侵略軍遭到義和團和猛烈襲擊,狼狽退回天津。6月下旬,清政府被迫宣戰。
生:(結合教材第99頁插圖和小字,了解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和進攻大沽炮臺的情景)
2. 天津保衛戰
師:侵略軍攻下大沽炮臺以后,大舉向天津進犯。義和團猛烈打擊敵人。守衛天津的清軍將領聶士成陣亡。
生:(閱讀教材)第99頁小字,了解天津保衛戰是義和團和清軍聯合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
師:在保衛天津的戰斗中,義和團和清軍拼死堅守,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但天津終于陷落。侵略軍在天津成立都統衙門,實行殖民統治。北京的戰況如何呢?
3. 義和團在北京的戰斗
師:德國公使克林德槍殺義和團民。憤怒的義和團民向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發動猛烈進攻。知道克林德被打死后的事情和中山公園里的保衛和平坊嗎?
生:(回憶聯想,根據常識作答)
師:圍攻使館和攻打西什庫教堂的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
生:(結合教材第99頁插圖,了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
師:清政府雖然被迫向各國宣戰,但是沒有真正抵抗的決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擊使館。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各國實行分區占領。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紫禁城內設立聯軍司令部,統治北京城。生:(閱讀教材第101頁小字和第100頁材料,結合插圖,認清八國聯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五、義和團運動的失敗
師: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光緒帝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頒布剿匪上諭,命令清軍對義和團進行殘酷鎮壓。請同學們考慮,義和團運動是怎樣失敗的呢?
生:(思考、議論、作答)
師: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失敗了。
生:(閱讀教材第101頁小字,分析說明的問題,討論義和團運動的作用)
師:義和團運動這場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講的是什么重大斗爭?和義和團運動比較,這兩次農民斗爭有什么相同點?
生:(回憶思考,討論作答)
師: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協團運動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斗爭,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也都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的,義和才運動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也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19xx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板書六)
六、《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
師: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是哪些國家?
生:(回憶作答)師:19xx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以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生:(結合教材第102頁插圖,聽教師講述《辛丑條約》的簽訂)
2.《辛丑條約》的內容師:條約的內容有哪些?請同學們看書。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教材第102頁,掌握條約主要內容)師:這些條約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危害。
3.《辛丑條約》的危害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近代史上有賠款內容的條約有哪幾個?賠款的數額是多少?
生:(回憶作答)
師:《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是多少?給中國帶來什么影響?
生:(思考作答)
師:《辛丑條約》沒有割地的條款,但有劃使館界和拆除炮臺、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的規定,你對此規定的嚴重性怎么看?
生:(討論作答)
師: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這意味著什么?
生:(結合教材第103頁小字,思考作答)
師:正如同學們所分析的,《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缎脸髼l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生:(做教材第103頁練習題一,準確掌握義和團興起過程。)
小結。(略)
【簡評】歷史課堂教學中,注意聯系前后的知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比較、歸納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本節教案在重點難點問題的教學上使用了這一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辛丑條約和其他條約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點:一、提出的問題適應全體同學學習能力的提高;二、在閱讀課文、補充材料,思考和討論中進行師生雙邊多種形式的活動;三、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義和團的歷史作用和辛丑條約的影響。這樣,本節課在能力、價值觀等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給人與潤物細無聲之
義和團運動 , 篇1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幙谔枴Ax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胺銮濉f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缎脸髼l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 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倭x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 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 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 義和團運動的失。阂龑W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 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 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 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缎脸髼l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 篇17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缎脸髼l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