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丹青(通用5篇)
筆墨丹青 篇1
第8課 筆墨丹青【課標解讀】概述繪畫的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發展過程、特點難點:時代變遷對中國繪畫的影響【知識梳理】【自主學習】一.新石器時代1.地位:是我國繪畫藝術的 。2.特點:稚拙的 、簡單的 和圖案,自然、生動、質樸、粗獷、浪漫。二.戰國和兩漢時期:出現用 繪制在絹帛上的作品,體現出浪漫、神秘、古拙。三.魏晉時期: 出現1.背景:士人群體的追求體現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出現了 的文人畫。2.代表人物: ,其 也是中國古代的開創之作,他提出了“ ”的繪畫理論。四.唐代:畫家們創制法度,表現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 是盛唐畫風的代表人物。五.宋代1.文人山水畫(1)背景:進入宋代,文人階層不斷壯大, 的興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2)特點:文人山水畫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種。畫家的追求從注重 ,變為更加注重意境。2.民間繪畫(1)興盛原因:宋代以后,伴隨著商業興盛、 發展和 普及,民間文化日益繁榮,出現許多描繪民間風情的作品。(2)代表作:北宋張擇端的 。六.明清時期1.文人畫:由于 、 等各種原因,出現了一些風格奇特的畫家,藝術風貌不拘成法。2.民間繪畫:出現木刻版畫、年畫、壁畫、 、 等,形象生動,充滿生活氣息。七.中國繪畫的特點1.一方面盛行注重 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 的文人畫。2.中國畫講求 、 、 ,注重個人 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知識拓展】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風格及時代特征
時代
畫種
繪畫風格
時代特征
代表人物及其特點
新石器時代
巖畫
自然、生動、質樸、粗獷,又不失浪漫
戰國、漢代
帛畫
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魏晉
文人畫
凸顯個性
社會危機、士人群體形成
顧愷之 “以形寫神”
唐代
畫種豐富
雍容華貴
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推動文化發展
吳道子 “吳帶當風”
宋、元
文人山水畫
注重意境
文人階層壯大
理學的興起
馬遠、夏圭
“殘山剩水”
風俗畫
描繪市井生活
商業興盛、城市發展、文化普及
張擇端
明、清
文人畫
不拘成法
時代變化、社會動蕩
八大山人
風格奇特
民間繪畫
木刻版畫、年畫、壁畫、布貼畫、剪紙畫中國古代繪畫的獨特風格:寫實與寫意的兩大風格;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課時訓練】1.中國繪畫藝術的源頭是在( ) 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商周時代 d.春秋時代 2.魏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的繪畫理論是 ( ) a.注重人物畫 b.以形寫神 c.注重光線色彩的變化 d.墨線造型3.中國繪畫藝術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大放異彩,從載體形式上看主要有 ( )①彩陶畫 ②巖畫 ③帛畫 ④地畫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4. 張燕幸運地被選中參加cctv的《開心辭典》節目,主持人問她“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于一體的國畫應屬哪種題材?”她被這個問題難住了,如打電話向你求助,你的判斷應該是( )
a.人物畫 b.文人畫 c.花鳥畫 d.山水畫 5. 北宋時期之所以以山水花鳥為主流的文人畫以外,出現大量描繪市井風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b.各民族融合與交流的進一步加強c.商業經濟興盛和城市的發展 d.“重文輕武”是朝廷的基本國策6.我國古代風俗畫的代表作是( )a.《集體舞蹈圖》 b.《女史箴圖》c《山徑春行圖》 d.《清明上河圖》7.兩宋時期的繪畫更加注重了( )a.畫圖結構 b.寫實風格 c.追求意境 d.市井風情8.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備受史學家關注,主要是它反映了( )a.當時繪畫藝術題材的廣泛 b.畫家技巧風格的日趨成熟c.城市手工業、商業發展繁榮 d. 人們對風俗畫的喜愛程度高9.下列繪畫中,生活實用性的特點不突出的是( )a.年畫 b.布貼畫 c.山水畫 d.剪紙畫10.右圖所示xx年廣州亞運會吉祥物,形象時尚、動感可愛的五只羊,分別取名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樂羊羊”,組成“祥和如意樂羊羊”。這幅畫應屬于( )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button="t">a.人物畫 b. 文人畫 c.花鳥畫 d. 山水畫11.明清時期,年畫,壁畫,布貼畫,剪紙畫較流行,這說明a.社會需要小說,劇本讀來更有趣 b.小說成為雅俗共賞的文學讀物c.百姓把自己喜聞樂見的東西用繪畫形式表現,從而繪畫極具生活實用性
d.刻畫坊用木刻版畫作為文學讀物的插圖12.清朝鄭板橋的《墨竹圖》,寫修竹數竿,顧盼有情,疏爽飛動,濃淡相映,虛實相照,傲氣風骨讓人感慨。這種借物抒情,表現自我,追求神韻意趣的繪畫是a.原始巖畫 b.漢代帛畫 c.中國文人畫 d.民間繪畫13.下列不屬于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的是( )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a.《女史箴圖》 b. 五子奪蓮 c.清明上河圖 d.《梅石溪鳧圖》6.下列繪畫作品中,最能體現文人意趣的是( ) a b c d
15.xx年奧運會吉祥物福娃(右下角),據你推測它屬于什么畫種?( )
a.原始巖畫 b.漢代帛畫
c.中國文人畫 d.民間風情畫16.欣賞下列幾幅古代名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這三幅作品分別屬于哪一時期的繪畫名作?說說三幅作品的風格特點。(2)你能說明上面三幅作品所體現的時代特征嗎? (3)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第8課 筆墨丹青參考答案選擇題:1----10 bbcbc dcccb 11—15 ccddd16答: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馬遠的《山徑春行圖》;清朝八大山人的《松鷹圖》。風格特點:《清明上河圖》屬于描繪市井生活的風俗畫;《山徑春行圖》屬于表達文人意趣的山水畫;《竹石圖》屬于表達文人獨特個性的花鳥畫。(2)答:《清明上河圖》:畫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東京繁華情況,反映了北宋時期工商業發展、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的時代特點;《山徑春行圖》以“殘山剩水”的構圖特點反映南宋政權茍安江南、不思進取的政局特點;《松鷹圖》是畫家漠視權貴、孤傲不羈個性的真實寫照,反映了明清時期在封建專制統治空前強化的背景下,一批進步知識分子的反抗精神和對個性解放的追求。(3)一定時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時期政治、經濟。
筆墨丹青 篇2
必修三 第8課
(一)課標要求:
概述繪畫起源、演變過程;了解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
(二)教材分析:
本課講述中國古代的傳統繪畫藝術。本課第一目以巖畫、陶畫、帛畫、壁畫的表現手法和內容為例介紹中國繪畫的起源;第二目“從顧愷之到吳道子”立足成因和特點,介紹中國繪畫藝術的形成和發展,重在吳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間風情”介紹中國繪畫藝術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畫、明清花鳥畫為例,重點講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點。貫穿本課的主要線索是中國的繪畫藝術注重線條,講求神似、意境和氣韻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熟悉中國古代繪畫史上著名的畫家和作品,掌握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發展脈絡,理解傳統繪畫的藝術特色——與書法一樣重視線條,講求神似、意境和氣韻。
二、過程與方法:探究、賞析、歸納與分析、閱讀理解。要圍繞本課主題分層次設計問題,如:“名家、名作連線——在名作中找特點——在特點中找歷史。” 必須立足歷史角度賞析中國古代“筆墨丹青”,從巖畫、陶畫、帛畫、壁畫、名家畫作中獲取歷史信息,而不是單純的從美術學角度欣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學生在繪畫鮮明的感性形象之外,從歷史的整體視野中聯系不同的時代背景和藝術家的個性,真正體會繪畫中所蘊涵和積淀的民族審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學觀念。
(四)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繪畫的發展歷程及成因
二、教學難點:如何欣賞中國畫的意境
(五)知識結構
繪畫藝術
的繁榮:
(六)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播放視頻——截取奧運會開幕式第四章:畫卷.
同學們閱讀本課的引言:了解中國古代繪畫的主體特征。
教師講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人類對美的追求的最直觀的形式,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遠比書法和文學的自覺產生與成熟悠久得多。今天,我們就走進中國繪畫歷程,探尋筆墨丹青之趣。
二、講授新課
板書:
一、繪畫藝術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漢代
遠古人民生產力低下,其繪畫材料及繪畫水平都是非常原始的。
課件顯示:
請觀察:下面二幅圖畫(集體舞蹈圖(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和戰國〈人物龍鳳圖〉),說說他們都是一些怎樣的內容,體現了哪個時期的藝術的什么特點?結合課本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回答
課件顯示:
如何去評價這幅帛畫(馬王堆漢墓帛畫)?說說你的看法。
本目小結:原始的古拙、神秘有其特別的時代背景,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畫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色。
板書:
二、繪畫藝術的發展:從顧愷之到吳道子(從魏晉時期到唐)
課件顯示:結合時代背景想一想:魏晉時期文人畫產生的背景有哪些?
魏晉以來的社會風貌(社會背景)
一、社會動蕩引發了人們對兩漢儒學進行反省;同時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創立以及兩教的發展,促使文化上呈現多元的趨向。(三教合一)
二、一些崇尚氣節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又不愿流俗同伍,不愿為五斗米折腰,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為號召的士人群體。這樣一種追求在文學藝術上表現為——凸顯個性的文人畫;并開始形成理論。
材料: 我國古代一位畫家認為:“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珠)中。”
請回答:
(1)這句話是哪位古代畫家說的?他這句話強調了什么問題?
(2)這位畫家的代表作是什么?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課件顯示:
顧愷之(約346—407),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市)人。官僚地主家庭出身。博學有才氣。曾任東晉大司馬桓溫和荊州刺史殷仲堪的參軍。善畫人物、佛像、山水、鳥獸,特別善于以色彩繪畫人物畫、肖像畫、佛像畫等。還善于點睛傳神。他的這些畫藝術水平很高,受到當時人的高度評價。
『繪畫理論』:“以形寫神”注重抓住描繪對象的精神氣質。
顧愷之生活在東晉時代,社會動蕩、政治混亂的分裂時代中,士人更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融入繪畫傳作中,于是凸現個性的文人畫應運而生。
課件顯示:
展示教材p34相關小字對“以形寫神”的例證。
〈女史箴圖〉讓同學們欣賞、感受。
歷史發展到盛唐時期,其恢弘、大氣的時代之風同樣也影響到了唐代的畫風,教材上用了一個詞叫:雍容華貴。
課件顯示:
唐時期
『背景』:唐朝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從而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開放、兼容的文化政策,魏晉南北朝的文化基礎)
『成就』:創制了法度,題材多樣,手法創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
代表人物:吳道子(畫圣),擅長宗教畫和山水畫脫離過去仔細雕琢風格的吳道子。擅長人物畫的張萱、閻立本和周昉,擅長馬牛動物的曹霸、韓滉;還有“畫中有詩”,以水墨畫著稱的王維。
課件顯示:
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畫作。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并參看教材相關小字的說明。
三、繪畫藝術的繁榮:宋代——明清
材料1-2
圖一《清明上河圖》局部 圖二鄭板橋的《蘭竹圖》
材料3:有人說,欣賞《清明上河圖》“恍然如入汴京(東京),置身流水游龍間,但少塵土撲面耳”。
——《石渠寶笈三編》
請回答:(1)上述兩幅作品分別屬于何種繪畫類型?
(2)通過《清明上河圖》,透露了哪些歷史信息?
(一)文人意趣
材料展示:閱讀本目的小字。
這段文字里有“馬一角”、“夏半邊”的稱呼,這反映了宋代的畫風,即文人山水畫從注重寫實變為更加注重意境。
課件顯示:
宋馬遠的《山徑春行圖》和宋夏圭的《山水十二景》讓同學們欣賞、感受。
明清時期的畫風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請同學閱讀教材。
在這一自然段中提到了“時代變化、社會動蕩”,你能具體指出來是什么意思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
課件顯示:
“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蕩”實際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明清變革帶來的沖擊,以及異族統治下的思想文化專制。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眾多風格獨特、不拘成法的畫家和畫派。代表畫家就是八大山人。
課件顯示:
《清八大山人〈松鷹圖〉》,并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相關小字。
本目小結:
繪畫除了表現文人追求外,民間風情也是繪畫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內容,下面我們來學習本課的第四目。
(二)、民間風情
提到民間風情畫的代表,不能不提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課件顯示:
《清明上河圖》讓同學們欣賞、感受。
在這一目中還提到了哪些畫的種類呢?木刻版畫、年畫、布貼畫、剪紙畫
說明:隨著明清小說在社會上的廣泛流行,以木刻版畫制作的小說插圖更成為雅俗共賞的繪畫形式,在社會上發揮了日益重要的影響。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人們熟悉的名著小說插圖,廣為百姓喜愛。
課件顯示:
《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人們熟悉的名著小說插圖以及年畫
說明:隨著社會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百姓更親自動手將自己愛好的題材、審美情趣、思想感情等描繪出來,創造了年畫、剪紙畫、布貼畫等各種直接服務于生活的場景、更具有下層民眾生活情趣的繪畫形式。
天津楊柳青年畫是全國著名的三大傳統年畫品種之一(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江蘇桃花塢),教材的《五子奪蓮》形象豐滿生動,色彩濃艷明快,對比強烈,體現了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深化探究】
想一想,結合中國古代繪畫的有關史實,概括中國古代繪畫的特點?中國古代繪畫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什么影響?
四、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特點和作用
1、風格特點:寫實與寫意的兩大風格,早期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后來逐漸出現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
2、作用:國畫表現手法靈活、自由,在啟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獨立自主、不畏強暴等方面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課堂小結
中國古代繪畫的起源和發展脈絡:
(1)原始社會到秦漢時期是中國繪畫起源和初步發展的階段;
(2)魏晉隋唐時期凸現個性的文人畫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出現了一批名家和名作;
(3)宋元明清時期山水畫興起并發展,繪畫更加注重意境;自宋以后,描繪民間題材的畫作和民間繪畫發展起來。
(4)明清時期出現與正統畫風不同的、風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畫家畫派,更加體現文人畫的個性特點。
文字是民族的記憶,繪畫也是民族的記憶,中國畫的筆墨丹青積淀了我們太多的民族感情,寄托了我們太多的民族情懷,請記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七)鞏固練習
1、(xx年山東)明清時期的山水畫和19世紀中期的英國風景畫,通常都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繪內容。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中西文化交流使兩國的繪畫風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會環境使兩國繪畫主題趨于一致
c.明清山水畫是商品經濟發展在藝術上的反映
d.英國風景畫的出現是工業革命影響的結果
2、明清時期,像年畫、剪紙畫等大量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東西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實用性,這主要是因為( )
a.白話文開始興起 b.理學興盛 c.市民階層逐漸壯大 d.思想控制空前嚴密
3、鄭板橋贊美黃慎的繪畫說“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這一評價反映黃慎的繪畫屬于( )
a.山水畫 b.寫意畫 c.宗教畫 d.風俗畫
4、《清明上河圖》以寫實的手法記錄了古代開封的繁榮景象。下列場景中不可能在畫中出現的是( )
a.王家錦帛鋪當街而設 b.劉三叔精裝字畫鋪出售唐代名家字畫
c.馱運絲綢、瓷器的駱駝正在出城 d.娛樂場所瓦子表演雜劇《西廂記》
5、在欣賞宋朝的《清明上河圖》時,參觀者發表了以下見解,其中不符合歷史史實的是( )
a.它是北宋張擇端的代表作
b.它是北宋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的產物
c.它反映了兩宋時期宮廷畫的活躍
d.它以表現社會風俗為主題
6.某校舉行了盛大的書畫展覽,并展示了古代的書畫名作。下面是高二級的一位同學對以下作品的介紹。你認為正確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①是唐代歐陽詢楷書,體現盛唐的社會景象,書法注重規范法度
②是一幅仿古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③最早出現于明清時期,是民間風俗畫的一種
④是明清時期的作品,藝術風格不拘成法與正統畫風形成鮮明的對比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1、d 2、c 3、b 4、d 5、c 6、b
筆墨丹青 篇3
第8課 筆墨丹青教案
[課標要求]該書繪畫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
[知識梳理]
一、繪畫藝術的起源——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
1.新石器時代
①代表:集體舞蹈圖、人面紋巖畫
②內容:人物、動物和簡單的色彩和圖案
③特點:雖線條稚拙、色彩和圖案簡單,卻生動、質樸、粗獷,又不失浪漫
2.戰國秦漢的帛畫(用毛筆繪制在絹帛上)
①代表:《人物龍鳳圖》和《馬王堆漢墓帛畫》
②特點:充滿珍奇異獸、神仙怪魔,色彩鮮艷,氣勢宏大,形態飛揚,體現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③歷史原因:a、繪畫材料、工具的改進;b、人們對吉祥動物的膜拜;c、跟戰國秦漢時期新興地主階級開拓進取、開疆擴土和充滿民族信心的時代精神分不開。
二、繪畫藝術的發展繁榮階段——從魏晉到隋唐
1.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凸現個性的文人畫
[問題探究1]魏晉時期,為什么會出現凸現個性的文人畫?
(1)背景:①社會動蕩、政治混亂,士人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融入繪畫之中;②佛道發展,文化多元
(2)代表人物——“畫祖”顧愷之:顧愷之是東晉人,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有作品可考的著名畫家,其傳世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他也開創了我國古代的繪畫理論——“以形寫神”,注重抓住繪畫對象的精神氣質。
2.唐朝時期——淋漓盡致描繪和再現雍容華貴盛唐氣象
①背景:唐代國家的統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文化全面輝煌、博大精深,這一時期的繪畫淋漓盡致描繪和再現雍容華貴盛唐氣象的特征。
②代表人物——“畫圣”吳道子(被譽為“吳帶當風”)
三、宋元明清時期——文人畫
1.兩宋時期
(1)文人畫興起的原因:①北宋王朝推行“重文輕武”、優待文人的國策,文人階層不斷擴大。②理學的興起使士人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
(2)特點:注重意境
①北宋構圖氣勢恢弘,畫風陽剛豪放, 體現了國家統一后的開闊心態;
②南宋構圖不講究對稱,墨色恬淡,“殘山剩水”,體現因“靖康之變”的民族恥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產生的憤恨的社會心態,在畫家身上不自覺地流露。
③代表:馬遠(馬一角)《山徑春行圖》 夏圭(夏半邊)《山水十二景》
2.明清時期
(1)背景: 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蕩
①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②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③異族統治下的思想文化專制。
②特點:風格獨特、不拘成法
③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松鷹圖》
四、民間風情畫
1.背景:宋代以來,伴隨著商業興盛,城市發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間文化繁榮
2.題材和繪畫代表
(1)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2)木刻版畫
①原因:隨著明清小說在社會上的廣泛流行,以木刻版畫制作的小說插圖更成為雅俗共賞的繪畫形式,在社會上發揮了日益重要的影響。
②《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人們熟悉的名著小說插圖
(3)年畫、布貼畫、剪紙畫——是反映下層民眾生活情趣的繪畫形式, 楊柳青年畫《五子奪蓮》
五、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特點和作用
1、風格特點:寫實與寫意的兩大風格,早期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后來逐漸出現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
2、作用:國畫表現手法靈活、自由,在啟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獨立自主、不畏強暴等方面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結]中國古代繪畫的起源和發展脈絡:
(1)原始社會到秦漢時期是中國繪畫起源和初步發展的階段;
(2)魏晉隋唐時期凸現個性的文人畫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出現了一批名家和名作;
(3)宋元明清時期山水畫興起并發展,繪畫更加注重意境;自宋以后,描繪民間題材的畫作和民間繪畫發展起來。
(4)明清時期出現與正統畫風不同的、風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畫家畫派,更加體現文人畫的個性特點。
筆墨丹青 篇4
第8課
課標要求:概述中國古代繪畫藝術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熟悉中國古代繪畫史上著名的畫家和作品,掌握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發展脈絡,理解傳統繪畫的藝術特色——與書法一樣重視線條,講求神似、意境和氣韻。
過程與方法:對話,探究,討論,師生合作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學生在繪畫鮮明的感性形象之外,從歷史的整體視野中聯系不同的時代背景和藝術家的個性,真正體會繪畫中所蘊涵和積淀的民族審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學觀念。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繪畫的發展歷程及成因。
教學難點:如何欣賞中國畫的意境。
教學課時:一節課.
板書設計:
一、繪畫藝術的起源
1.新石器時代:
2.戰國→漢代:帛畫
二、從顧愷之到吳道子
1.顧愷之:文人畫、“以形寫神”
2.盛唐:雍容華貴、吳道子
三、文人意趣
1.宋代:寫實→意境
2.明清:不拘成法
四、民間風情
1.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2.木刻版畫、年畫、布貼畫、剪紙畫
3.中國畫的風格特點及作用
課前準備:兩張椅子,告訴學生這節課將采用師生臺上坐著對話形式進行,讓同學們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截取奧運會開幕式第四章:畫卷的部分視頻.)播放視頻.
文字版:
周濤:隨著一個短片的開始,我們將看到一幅跨越時空、意境優美的中國畫卷。它講述著博大厚重、意韻悠遠的中國故事。全世界的朋友都會領略優雅的東方情韻,了解悠久的中國文化,感受中國的現代魅力。
孫正平:畫面中呈現的是散發著中國古典韻味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在清雅的古琴聲中,我們看到了一幅畫作產生的完整過程——紙張制作、落墨著色、裝裱成軸。今晚的故事就將從這飄逸娥娜、變化萬千的中國畫卷開始。......
孫正平:中國水墨畫講求以形寫神,不拘泥形式而更講究神韻。舞蹈演員獨特的肢體語言,正體現出中國水墨畫這種特有的意趣和韻味。
周濤:此刻,畫作完成,原本鋪陳在地上的畫紙,被凌空提起。一幅山巒交錯、起伏延綿的水墨畫呈現在眼前。
今天我們這節課就從中國繪畫的起源講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人類對美的追求的最直觀的形式,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遠比書法和文學的自覺產生與成熟悠久得多。中國繪畫源頭可以追到新石器時代.現在誰愿意走上講臺和我一起來探討下教材這一目的內容?(講臺上已經準備好兩把椅子)。在學生注視的目光下,學生陳建幫走上了講臺.臺下掌聲響起.
師:請坐!
陳:謝謝!
師:人們可以從新石器時代找到繪畫藝術的源頭.而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在當時人們如何做畫呢?
陳:(思考了片刻).在當時,由于生產力非常落后,當時還沒有出現后來的絹帛、紙張等先進材料。所以在那時人們主要通過一些樹枝、打磨的石器將一些人物、動物形象或者一些抽象的幾何圖案刻畫在地面上、巖壁上、陶器上,形成所謂的地畫、壁畫、陶畫。(掌聲)
師:到了戰國,中國的繪畫又發生哪些新的變化呢?
陳:變化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表現在繪畫工具的改進和材料的變化。這個時期已經出現用毛筆繪制在絹帛上的作品。(掌聲)
師:用毛筆在絹帛上繪制作品,以墨筆勾勒,并加以平涂和敷色渲染,這一基本繪畫的形式和技巧,兩漢以后一直被沿用下來。因此,可以說戰國時代已經奠定了我國傳統繪畫的基本特征。
師:那你能不能再和大家說說這個時期的繪畫有什么特點呢?
生:可以!這個時期的繪畫總的方面可以說是浪漫而又不失古拙。如漢代的帛畫中充滿了珍禽異獸、神仙魔怪,色彩鮮艷,形態飛揚。
師:好,對于繪畫藝術的起源我們就探討到這。非常感謝陳建幫同學。師生握手。掌聲鼓勵。
陳建幫的表現得到了大家的贊許。在他的帶動下,很多同學都想上臺試試。
師:中國傳統繪畫的真正形成期可以說是在魏晉時期。不僅因為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畫家,而且開始出現凸顯個性的文人畫。在講這一目之前,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
有一年,建康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廟,主持和尚因找不到資金而沒了辦法。這時候來了個貧苦的年青人,說要捐一百萬錢。主持以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墻上畫一幅維摩詰(傳說中一個佛教徒)像,可以向前來觀看他作畫的人征集捐款。就這樣,一連三天,觀眾人山人海,把寺廟擠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這個年青人為維摩詰點上眼珠的時候,畫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樣,觀眾的贊嘆聲、掌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這時募集的錢早超過了一百萬。
這個年青的畫家就是?
生:顧愷之。
師:正確。那現在誰愿意上來扮演一下顧愷之這個人物呢?
20秒后一位女生走向講臺。(光曉利同學)臺下掌聲。
師:大牌就是大牌,喜歡在大家的等待下出場。(臺下笑聲)請坐。
生:謝謝。
師:請問閣下怎么稱呼?
生:在下姓顧名愷之,您叫我小顧就可以了。(臺下笑聲)
師:小顧啊!(臺下笑聲).你能和大家說說文人畫為何在魏晉時期出現嗎?
生:好的.我想文人畫在魏晉出現,不是偶然的.其一:在這時,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家文化受到沖擊,產生危機.文化多元,為畫家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其二:這個時期,一個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為號召的士人群體逐漸形成.這些具有崇高氣節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又不愿流俗同伍,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所以寄情于書畫.在這種環境下,文人畫便應運而生.
師:那我想你也肯定是個道德情操高尚的文人了.
生:那是!(臺下大笑)
師:那什么是文人畫呢?
生:怎么說呢?(思考).可以這樣說吧,文人畫就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這種繪畫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
師:通過你這么一講,我們就明白了.小顧,據說你不僅長于丹青,你的繪畫理論也很叫絕是嗎?
生:叫絕不敢當.不過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開創之作.
師:那你的繪畫理論是什么呢?能不能簡單和我們說說.
生:好的.我的繪畫理論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以神寫形.”
(也許是有點緊張,提示學生不用緊張.學生很快意識到了,自己說反了.)
生:哦,對不起,有點緊張.應是"以形寫神”.(掌聲鼓勵).我這個假顧愷之尾巴露出來了.(臺下笑聲)."以形寫神”,即注重描繪對象的精神氣質.
師:謝謝光曉利同學.雖然有點緊張,但她的表現已經非常優秀.(臺下掌聲)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唐代的繪畫情況.教材中舉了個代表人物:吳道子.那我想有請一位同學上來扮演一下的他的角色.
學生楊榮榮走上講臺.(掌聲)
師:請坐.
生:謝謝.
師:吳大師,你好.你知道后人怎么稱呼你嗎?
生:知道.稱我"吳大師”.(臺下笑聲)呵呵,開個玩笑.應該稱我為"畫圣”吧。
師:看來你有特異功能,未卜先知啊。那我想你也肯定知道后人怎么形容你的作品了?
生:是的。他們形容我的作品為:“吳帶當風”。
師:是啊,您的繪畫作品看上去無頗有動感.產生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
師:后人經常把您的作品和曹仲達的作品拿來一起比較.一個是“吳帶當風”,一個是“曹衣出水”,你如何看待你們倆的作品呢。
生:可以說我們倆代表著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吧。曹仲達的繪畫技巧有很多是值得學習的。
師:那您當初在繪畫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去模仿他呢?
生:不會。因為我覺得繪畫要想發展必須要有所創新,而且要保持自己的個性。所以我創制了“吳帶當風”這種風格。
(掌聲不斷)
師:謝謝楊榮榮的精彩回答。掌聲鼓勵。
前面的幾位同學發言非常棒,希望后面有更精彩的言論。
師:同學們,宋代出過很多畫家,在這些畫家當中,你們最欣賞誰呢?
很多學生答到“張擇端”。
師:那么我們班的“張擇端”在哪呢?
很多同學都想上臺,李龍超同學捷足先登了。
師:請坐。
生:謝謝。
師:張大師您好!在您創作的作品當中,您最滿意的作品是?
生:我對自己的作品有很多滿意的,要說最滿意當屬《清明上河圖》了。當時作畫的時候猶如神助。
師:那您是在什么情形下創作出來的呢?
生:有一天,皇帝派我去江南巡游.我來到東京,看到東京城內商業興盛,集市上人來人往,還有許多民間藝人在盡情的表演,郊外風光迷人。看到此情此景,忽生靈感,回去后便將所見所聞用畫記錄下來。
師:從你所說,我們可以看出您的這副作品不同于之前的文人畫,您的這副作品畫的是你的所見所聞,有一種寫實風格,是嗎?
生:正如你所說,我的這副畫是不同于文人畫的,它屬于民間風情畫的一種。這種繪畫重在寫實。
師:那您能不能和我們說說這個時期的文人畫呢?文人畫在這個時期有沒有什么新的變化呢?
生:好的。進入宋代,文人階層不斷壯大,理學的興起使文人更注重內心的修養,文人畫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文人山水畫興起。山水畫此時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畫家的追求也從注重寫實變為更加注重意境。如南宋的馬遠和夏圭的作品就很注重意境的表達。
師:什么?您說南宋?看來您也能未卜先知啊!(笑聲)
師:最后再向您請教一個問題:北宋宮廷畫院曾出過一道考題:“野水無人渡,孤舟盡自橫。”您覺得什么樣的作品才能拿到第一名呢?
生:這個考題出得非常巧妙。其突破點應是題中的字眼“無”字。若從“無人”為突破口,那畫出來的畫只能算是及格。“無”是“非無舟人,只無行人”,命題者是想作畫之人將那種閑散、寧靜、安逸的意境給表達出來。我想只有表達出這種意境的作品才能拿到第一。
臺下掌聲熱烈。
師:非常感謝李龍超的精彩發言。掌聲鼓勵。
師:從李龍超同學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的出這樣的一個認識:文人山水畫重意境,而民間風情畫則重寫實。代表了中國古代繪畫的兩種不同風格。不過有一個小地方需要糾正一下。李龍超同學在回答我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說:皇帝派他去江南巡游。而《清明上河圖》畫的卻是東京的沿途風貌,不是江南。
下面教學環節則為老師與全體學生共同完成。
師:到了明清時期,文人畫或繼承宋代宮廷畫風,或沿襲元人山水意趣。那明清時期的文人畫有何特點呢?
生:出現了一些風格奇特的畫家,藝術風貌不拘成法,個性鮮明,與正統畫風形成強烈對比。
師:非常好。我們再來看看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朱耷的作品。
師:在朱耷的筆下,魚、鴨、鳥等多是“瞪眼魚”、“傷心鳥”,表情冷冷逼人,“白眼看青天”。神情桀驁不馴。從中我們發現,他筆下的魚鳥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魚鳥”,而是被賦予了一種人格意志在里面,那么他想要表達出一種怎樣的人格意志呢?
生:僨世嫉俗、不滿現實。
師:很對。那明清時期還有其他畫種嗎?如果有,舉例說說。
生:有。除了文人畫,還有民間風情畫。如木刻版畫、年畫、剪紙畫等。
師:正確。最后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中國古代繪畫的風格和作用。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繪畫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一方面盛行注重斜視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
中國畫不求形似,注重個人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在啟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獨立自主、不畏強暴等方面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這節課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教學反思:
整節課效果良好。復習課不是以往的簡單重復,這節課如果還按以前的教學模式來講,學生聽課的興趣將大大折扣。所以才用學生上臺和老師面對面坐著對話的方式,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臺下學生也很好奇,也很想知道臺上學生表現的如何,所以聽課注意力很集中。而且學生的發言還有很多精彩之處,課堂氛圍很融洽。
筆墨丹青 篇5
第8課 筆墨丹青
課標要求
概述繪畫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
落實課標
一、繪畫藝術的起源
1、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源頭;形式有有彩陶畫、巖畫、壁畫等;風格自然、生動、質樸、粗獷、浪漫。
2、戰國:形式有帛畫與壁畫;風格浪漫、古拙,線條流暢,色彩艷麗;是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
二、繪畫的成熟
1、魏晉----文人畫出現:
①條件:佛道發展,文化多元;逐漸形成士人群體;成就:文人畫出現;繪畫理論出現;顧愷之“以形寫神”,代表作《洛神賦圖》、《女士箴圖》。
2、唐代:①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高峰;吸取印度與波斯外來美術風格;體現盛唐氣象;④題材多樣;⑤吳道子、閻立本等。
三、文人畫的發展繁榮
1、魏晉:士人群體形成,文人畫開端
2、北宋:成就:山水畫獨立;從寫實到寫意;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條件:重文風氣;文人階層壯大;理學內斂;
3、明清特點: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個性鮮明,流派眾多,出現“揚州八怪”等風格奇特的畫家;
4、文人畫的主要特點:
①寫意手法,不重色彩,講求神似;追求意境和氣韻,寄托情懷;非功利目的,自娛性質;形式上詩書畫印一體,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自然觀和人生觀。
四、民間風情畫的發展繁榮
1、宋代:商業興盛,城市發展,民間文化繁榮,風俗畫成為當時畫壇上最大亮點,代表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2、明清:小說插圖、年畫、壁畫、布貼畫、剪紙等形式喜聞樂見,生活實用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