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倫改革(通用10篇)
梭倫改革 篇1
[課標要求]了解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的必要性;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梭倫改革的背景,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通過分析梭倫改革的必然性,提高學生分析歷史事件,掌握歷史事件前后聯系的能力,通過對梭倫改革的評價,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學會辨證的看待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雅典國家的特點導入新課,分析雅典為什么要進行改革,為什么原有的措施不能挽救社會危機,逐條分析梭倫改革的內容,通過學生分飾貴族與平民的角色,來分析其影響和特點,組織學生討論評價梭倫改革,情景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改革對社會的推動作用,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的推進作用和對西方民主政治的深遠影響
[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梭倫改革的內容
教學難點:梭倫改革的背景以及梭倫改革的評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材分析]
一、背景——雅典往何處去
1、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的對立
(1)早期的貴族國家:雅典國家產生于公元前8世紀初,據說提修斯以不侵犯貴族的私有財產為前提,動員貴族放棄司法審判權,以雅典為中心,建立起中央議事會和各種行政組織,建立起雅典國家的雛形。國家形成的初期,雅典實行王政,它實際是以國王為中心的貴族國家,后來君主退出了權力中心。
(2)貴族共和國的成立
a、時間:公元前7世紀初。
b、權力構成:由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是國家最高權力關,元老院擁有最高司法裁判權,由貴族選舉產生的執政官掌握各項具體權力,這些執政官共有九人,一年一任,卸任后自動成為元老院成員。
2、貴族和平民的矛盾
(1)貴族:在政治上把持了國家政權,包攬官職,制定法律,壓迫平民;在經濟上占有大量財產。
(2)平民:占人口的大多數,但他們在經濟上處貧困的境地,政治雖然享有公民權,實際上卻無法真正參與國有政權。
(3)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關系:貴族肆意剝削平民。剝削方式主要有高利貸、債務奴隸制,兼并土地。(他們乘平民經濟窘困之際發放高利貸,又利用各種手段搶奪平民土地,使眾多平民陷入赤貧。雅典平民大多欠了貴族的債,他們不得不租種貴族的土地,向貴族繳納租稅,或淪為貴族的雇工,接受貴族的剝削,不少貧困的平民為了獲得貸款或租得耕地,被迫以自己的人身作為抵押,一旦償還不起債務或交不起地租,債主就把債務人抓來做奴隸。“六一漢”是當時雅典下層平民的生動寫照。據亞里士多德記載,當時雅典的土地已經被瓜分殆盡,貧窮的人連同妻子兒女都成為富人的依附民,他們不僅失去了政治權利,還失去了人身自由,被稱為“佩拉太”(意為“隨從”、“附庸”),在經濟上,他們必須將土地收入的六分之一交給富人,所以被稱為“六一漢”。
3、貴族和工商業奴隸主之間的矛盾
(1)工商業奴隸主的壯大:公元前7世紀,希臘工商業持續發展,希臘商隊的足跡東到黑海沿岸,西到伊比利亞半島,在這場工商業發展的浪潮中,雅典的工商業也得到發展,工商業奴隸主經濟上發展起來。
(2)矛盾:由于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大多出身于平民階層,因此盡管經濟上富裕,但在社會上受到貴族的歧視,在政治上沒有地位,他們對貴族的統治不滿。
2、解決危機的嘗試的失敗
(1)建立僭主政治的嘗試——基倫暴動
*僭主政治:“僭主”意為“暴君”或“暴政”,在古希臘語中指能過不合法手段上臺和統治的人,就政治形式來說,僭主政治是一人專權,僭主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a、時間:公元前631年
b、基倫其人:出身于貴族家庭,曾經在奧林匹克運動上得過冠軍,后業成為麥加拉僭主的女婿。相傳曾到德爾斐神廟求簽,簽中的意思是要他在“宙斯的大節日”奪取雅典衛城。
c、結果:失敗。基倫原以為雅典公民怨聲載道,自己又得到神助,一定會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功,可是雅典公民聯合起來抵制叛亂。這表明當時的雅典人對徹底改變舊制,建立僭主制度并不認同。
(2)貴族所進行的改革——成文法的制定
a、背景:基倫暴動被鎮壓后,雅典社會矛盾繼續激化,在吸取基倫暴動的教訓之后,人們試圖在原先的體制內進行改革。由于國家權力掌握在貴族手中,因此他們在處理經濟糾紛和其他各種訴訟案件時,處處維護自己的利益,因此,經濟問題必然反映到政治上來,當時雅典還沒有成文法,案件審理主要參照慣例,貴族利用自己把持法庭的機會肆意歪典法律,欺壓平民,于是,實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為社會改革的方向之一。
b、內容:公元前621年,司法執政官德拉古受命編訂法典。《德拉古法典》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嚴刑酷法。
c、意義:
進步: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它對于抑制貴族專政有一定的意義,而且法律成文化,公開化對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民主也有重要意義。
消極:但是法典完全站在貴族的立場上,主用嚴厲的法律來維護貴族的利益,因此他不能保護平民的合法利益,不能平息雅典公民的嚴重不滿,也不能化解雅典社會的重重矛盾。
3、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的立法都未能解決雅典社會的復雜矛盾,公元前6xx年左右,雅典國家內形勢更加緊張,平民開始醞釀暴動,雅典的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4、外部危機:雅典西部的鄰居麥加拉乘機壓取薩拉米島,使其面臨的形勢雪上加霜。由于國內矛盾重重,未能奪回。
5、梭倫的當選: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雅典的首席執政官。
當選原因:
(1)出身:出生于貴族家庭,從事過工商業活動,所以既能得到貴族的支持,又能得到工商業奴隸主的支持。
(2)個人素質: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豐富的知識,對《荷馬史詩》熟悉,是希臘“七賢”之一。政治上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政治主張:同情平民,既不主張對平民無限度的剝削,也不主張徹底剝奪貴族的財產。
(4)個人經歷:曾親率雅典人民奪回了薩拉米島。
二、梭倫改革的內容
1、頒布《解負令》
(1)內容:平民所欠一切債務一律廢除,淪為債務奴隸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被賣到海外去的雅典公民由國家出資贖回,永遠禁止以債務人的人身做為抵押。法令禁止以土地做為債務抵押,拔除作為抵押土地憑證的界碑,規定土地的最高限額,禁止個人收購過多的土地。
(2)作用:
a、限制了土地兼并,觸及了當時的主要生產資料,明顯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b、取消了債務奴隸,保障了平民的基本利益。
c、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d、沒有完全滿足平民要求平分財產的愿望,同時也打擊了貴族的利益。
2、發展工商業
(1)內容:提倡學習手工技藝,規定父母若不幫其子女學會一門手藝,將來就不能要求子女贍養自己;鼓勵外邦手工業者移居雅典,遷入者將被賜予公民權;梭倫還制定措施鼓勵谷物進口,出口葡萄酒,橄欖油等產品,限制谷物出口。
(2)作用:
a、從短期來看,穩定了物價,保障了平民生活。
b、從長期來看,促進了雅典工商業的發展和雅典社會經濟的多元化,工商業從業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工商業奴隸主的力量也得了增強,多元化的政治格局進一步穩固。
c、有利雅典國家實力的增強。
3、按財產劃分等級
(1)內容: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寡分為四個等級,凡年收入超過500麥斗谷物的為第一級,稱為富豪級;年收入在500-300麥斗之間的為第二級,稱騎士級;年收入在300-200麥斗之間的為第三等級,即雙牛級;不足200麥斗的一律歸入第四等級,稱日傭級。財產越多,出任的官職越高,第一、二等級能擔任執政官等高級官職,第三等級能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2)作用:這一措施保護了貴族的利益,但同是按財產多寡來分配政治權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對權利的壟斷,特別是后來非土地收入也可作為財富劃分標準。
4、創立四百人會議
(1)內容:由四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其主要職能是為公民大會預審提案,準備議程。
(2)作用:它使第三等級的公民獲得了參政議政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公民大會的地位,打破了貴族對權力的壟斷,使新興的奴隸主貴族能參加到國家的管理中,但平民和奴隸仍被拒之門外,而且按四個部落選舉,只有四個部落在參與最高權力中心。
5、組建民眾法庭:
(1)內容:與貴族法庭共同構成司法系統,貴族法庭只負責宗教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民眾法庭采取陪審員制度,陪審員不分等級,一律通過抽簽產生,訴論案件先由陪審員審查,然后判決,但法官判決伯,陪審員仍可起訴,審案時采用投票表決的方式,所有公民都有控告和上訴的權利。
(2)作用:打破了貴族對司法權的壟斷,使平民能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三、特點:不溫不火,既滿足了一些平民的要求,又沒有完全滿足其要求平分財產的要求,既對貴族的權利有所削弱,又保護了貴族一些政治特權。
四、評價
1、進步性:
(1)政治:按財產劃分社會等級擴大了享受政治權利的范圍,通過權力的分配,越來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權力,使雅典民主政治朝著多元化格局發展,完善了雅典國家制度,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了制度保證,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設建立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到公元前5世紀,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所有雅典公民都有權參加國家政治,他們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參加國家政治。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頂峰。
(2)經濟:消滅了債務奴隸,穩定了小農經濟,確保了雅典公民經濟上的獨立;促進了雅典工商業的發展,有利于壯大雅典的國家實力。
2、局限:
(1)沒有實現真正的平等。
(2)平民的要求沒有完全滿足,貴族的利益受到削弱,兩面不討好。
[教學設計]
梭倫改革 篇2
第一單元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
第1講 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
大題預測
1.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城郊有個叫克里埃尼圖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貧困,不具備擔任官職的財產資格。后來,克里埃尼圖斯開辦手工作坊,生產葡萄酒并銷往市場。5年后,他的年總收入達到了280麥斗,躋身于第三等級。
(1)按梭倫立法,躋身第三等級的克里埃尼圖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權利?如果生活在秦國,依據商鞅之法,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提高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
(2)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剝奪了貴族特權,在此過程中,兩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答案 (1)擔任低級官職(或除執政官外的各級職官的選舉和任職資格)。立軍功;努力耕織。
(2)梭倫:崇尚中庸(調和),手段溫和。商鞅:不畏權貴,嚴刑峻法。
2.閱讀下列材料:
梭倫制定的四個財產等級及其權利的分配
500麥斗級 擁有年產500麥斗(1麥斗約合52公升多)農產品的地產(這個產量足夠提供15個家庭一年所
需的基本口糧)的公民。享有選舉、充任包括執政官在內的各級國家官職的資格
騎士級 有能力提供馬匹和武器裝備,并擔任騎兵的公民。躋身該等級年收入必須達300~500麥斗。享有除司庫以外的各級官職的選舉和任職資格
牛軛級 擁有兩頭耕牛,其財產可達到自備盔甲、擔任重武器裝備步兵的公民,大約需要年收入200~300麥斗農產品。享有除執政官以外的各級官職的選舉和任職資格
日傭級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們年收入不到200麥斗。不能擔任任何公職,但可參加公民大會和作為陪審員參與司法活動
請回答:
(1)雅典公民被劃分為四個等級的依據是什么?與憑血緣建立的等級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對雅典的哪一個階層最有利?
(2)財產等級制度能給雅典公民帶來真正的平等嗎?為什么?
答案 (1)財產的多少。打破了貴族靠血緣門第的世襲特權壟斷政權的局面,為非貴族出身的工商業奴隸主開辟了參政議政的道路,也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展。對工商業奴隸主階層最有利。
(2)不能。因為按財產多少劃分公民的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有的權利越多,這是一種有條件的平等,
而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強調“輕罪重罰”,主張“以刑去刑”,對此韓非子評論道:“公孫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亂不生也。” ——《韓非子》
材料二 “連坐”也稱相坐、隨坐、緣坐,是一種存在已久的株連政策。商鞅變法使該政策更加確定化,并將其與什伍制度相結合,以后代代相傳。秦始皇時,百姓不堪統治的殘暴,在隕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將在隕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誅殺,這也是一種“連坐”。
請回答:
(1)韓非子對商鞅“輕罪重罰”持何種態度?
(2)材料二說明商鞅實行“連坐”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3)如何正確認識商鞅變法的“嚴刑酷法”?
答案 (1)贊揚態度。
(2)強化對基層民眾的管理與統治。
(3)利用嚴刑酷法打擊了守舊勢力,樹立了變法的權威但又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造成階級矛盾激化,也給守舊勢力以反對變法的借口。
4.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是古代西方和東方比較典型的改革。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財產的數量來劃分公民的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則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會選舉或罷免一切公職人員,決定宣戰、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國家大事。獎勵外國技工遷居雅典,對攜眷移民給予公民權;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會一門手藝,否則兒子可拒絕贍養其父;鼓勵橄欖油出口。
材料二 設立20個等級的軍功爵制度……沒有軍功的國君親屬不再擁有世襲的爵位。立有軍功的平民,按其功勞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國劃為31縣,所有的縣級官吏通由國君任免,領取國家的俸祿,可以隨時任免調職。
……凡從事“本業”而使糧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雖從事“本業”而因懶惰破產者,全家沒入官府為奴。
請回答:
(1)依據材料,概括兩次改革內容所涉及的共同之處。分別說明實行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兩次改革分別對本國經濟和政治體制造成什么影響?
答案 (1)共同之處:等級的劃分;官吏的任免;對工商業的態度等。目的:梭倫改革,緩和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挽救貴族政治面臨的嚴重危機;商鞅變法,順應社會大變革形勢,實現富國強兵。
(2)梭倫改革: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基礎;商鞅變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第2講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變法
大題預測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
材料二 孝文慨慕華風,力變夷俗,始遷洛邑,根本既虛,隨而崩潰,……。 ——《魏書》
材料三 孝文帝此舉為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有利于中原地區經濟的恢復和政治統治秩序的穩定,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權進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請回答:
(1)材料一體現了孝文帝在政治上將要進行哪一重大舉措?他為何要這樣做?
(2)材料二、三反映了人們對孝文帝上述重大舉措的不同態度或觀點。你對孝文帝這一舉措持什么態度或觀點?請說明理由。
答案 (1)舉措:遷都洛陽。原因:平城是鮮卑貴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勢力強大;經濟落后,糧食供給經常發生困難;軍事上,時常受柔然族騷擾,很不安全;地理位置上,平城偏北,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區。洛陽是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利于改革的深入進行,有利于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2)答案一:同意材料二的觀點或對孝文帝遷都洛陽持否定態度。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全面否定了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使鮮卑族走向衰亡。
答案二:同意材料三的觀點或對孝文帝遷都洛陽持肯定態度。孝文帝遷都洛陽,贏得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擁護和支持,改革取得了成功,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答案三:以上兩種觀點都有片面性或對孝文帝遷都洛陽持辯證態度。第一種觀點否定了孝文帝遷都的歷史作用;第二種觀點忽視了遷都對鮮卑族在保留民族特色方面的消極作用。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書記載,自北魏建國至魏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這些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北魏統治。據記載,北魏統治者對外戰爭時,把擄掠來的無數人口和財物分賞給參戰的人員,把大量的“生口”變成了奴隸,進一步擴大了奴隸制。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詩》《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才藻高瞻,好文為章。詩、賦、銘、頌,有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書•高祖記》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飾、飲食情景
請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有關孝文帝改革的狀況。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有關孝文帝改革的信息。(不得直譯或摘抄原文)
答案 (1)孝文帝改革前,社會矛盾尖銳,奴隸制盛行;孝文帝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大,對儒家文化的學習有很深的造詣;孝文帝改革后,少數民族和漢人的服飾和飲食情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2)對漢文化的熱愛,使孝文帝在改革中推行漢化政策,由此加快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促進了胡漢民族的融合。
3.(•北京文綜,37)某班學生舉辦“學習歷史•話說改革•展望未來”的主題演講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主題發言一:王安石變法與民生
發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據家貲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役……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變法的法令是 、 。
(2)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這些措施的目的。
答案 (1)募役法 方田均稅法
(2)實行募役法是為了減輕農民勞役負擔,不誤農時。實行方田均稅法是為了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臨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學識淵博,儒家經書、佛經、諸子百家、醫書、小說無所不讀。早年隨父輾轉南北,到過很多地方,了解了社會現狀,很早就立下了“矯世變俗”的雄心壯志。
他擔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來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當地農業生產情況,并著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調到中央任職以后,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兩次被罷免相位,但從未動搖過變法的決心,人稱“拗相公”。
材料二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類別 目的 措施
理財 富國 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市易法
整軍 強兵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
取士 選才 改革科舉制、改革官制、整頓太學
材料三 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進遂,致忠直疏遠,讒佞輻輳,敗壞法度,以至于此。
——司馬光《司馬溫公集》
請回答:
(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王安石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
(2)王安石變法的許多措施既有成功之處,又埋伏著失敗的禍患。從材料二中選擇兩項符合上述結論的措施,并說明理由。
(3)如果通過歷史隧道與王安石對話,請你結合對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議,助其變法成功。
答案 (1)北宋中期社會問題日益嚴重,時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奮好學,立有大志;注重調查,了解下情;為人剛正、意志堅強。具備了改革家的素質。
(2)青苗法:限制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收入。免役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農民負擔仍很沉重,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3)平衡各階層的利益,減小變法的阻力。加大宣傳力度,統一統治階級內部的認識,解決內部紛爭。
梭倫改革 篇3
第2課 除舊布新的梭倫改革一、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
1.簡述梭倫改革在頒布“解負令”、確立財產等級制度和推行國家權力機構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指出梭倫改革呈現的“革命性”與“中庸式”的基本特點。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解負令的內容,確立財產等級制度的方法、標準、權利與義務,以及梭倫改革在發展工商業方面的措施;(2)理解梭倫改革應對貴族反對的策略及現實性,財產等級制度改革不能帶來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權利提高的進步意義和局限性;
(3)分析解負令頒布對雅典社會結構帶來的影響,探究梭倫改革對雅典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外的內容,從多角度認識、解釋歷史人物,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歷史資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過分析表格觀察圖片,運用比較的方法正確評價財產等級制度;(3)用歸納法概括“解負令”的基本內容;結合背景分析其意義和影響;(4)通過學生表演課本劇,再現梭倫改革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加深學生的改革的理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順應潮流,實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2)從經濟與政治的關系理解鼓勵發展農工商業的意義;(3)通過對改革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進行一場社會變革來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從而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發展,聯系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同樣如此。
【教學重難點】
重點:梭倫改革的內容。
難點:梭倫改革的評價。
二、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復習導入法:根據前一節課學習,請學生回憶梭倫改革的歷史背景,然后直接進入改革具體措施的學習。
★講授新課
梭倫改革的內容
(一)頒布“解負令”等法令:
1、措施:
(1)頒布“解負令”:
含義:“負”指的就是債務,“解負令”就是廢除債務的法令。雅典債的來源:分兩種,即因契約而產生的債和因損害而產生的債,亞里士多德在《尼柯馬赫倫理學》中稱前者為自由之債,后者為不自由之債。梭倫改革前,雅典農民的境況極其艱苦,借了財主的債若還不起,財主就在借債者的土地上豎起債務碑石,借債者就會淪為“六一漢”,他們為財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給財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如果收成不夠繳納利息,財主便有權在一年后把欠債的農民及其妻、子變賣為奴。
措施:廢除所有債務;釋放和贖回債務奴隸;廢除“六一漢”制度;
(2)頒布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法:
目的:防止產生新的債務奴隸;
內容:規定個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
(3)制定“遺囑法”:
目的:杜絕貴族任意侵占平民財產;
內容:規定無子女者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愿,將遺產交給指定的繼承人。
(4)安撫貴族:
目的:減輕貴族的強烈反抗,穩定社會秩序;
措施:允許貴族保留祖傳的地產,使貴族得以繼續保持優越的經濟地位。
特點:調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體現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靈活性。
2結果和意義:
(1)有效地防止了貴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債務奴隸制對平民的威脅;
(2)促使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擴大了公民的基礎:原來的債務奴隸、平民、貴族都成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權利的雅典公民;
(3)但并未廢除奴隸制,并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隸的道路。
(二)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1、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2、原則:財產的多少;
3、方法:公民每年的總收入折合成農產品計算財產,按財產的多少劃分四個等級。
等級名稱
財產標準
享受的權利
應盡的義務
第一等級
年收入500斗以上
擔任一切官職
提供騎兵
(自備軍械、軍裝、馬匹)
第二等級
年收入300-500麥斗
任除司庫外的高級官職
第三等級
年收入200-300麥斗
擔任低級官職提供重裝步兵(自備軍械、軍裝,是軍隊主要成分)
第四等級
年收入200麥斗以下不能擔任任何官職,只有選舉權,無被選舉權
輕裝步兵和水手(只帶棍棒)
4、評價:
局限性:未實現公民間真正的平等。
由于確定財產等級的標準是財產的多少,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力就越大,因此,這一制度并未實現公民之間的真正平等,像第四等級的農民、手工業者在沒有薪金補貼的情況下不可能經常參與政權。
進步性:打破了貴族依據世襲特權壟斷官職的局面,為非貴族出身的奴隸主開辟了參與政治權利的途徑,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三)改革權力機構,建立“四百人會議”
1、目的:進一步打破貴族的專權
2、措施:
(1)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大會是古希臘城邦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主要職權有有權決定戰爭、媾和等國家大事,并有權利選舉國家公職人員。梭倫改革的最大進步之處就在于將參加公民大會的成員擴大到了包含第四等級在內的所有公民,這就打破了公民大會做為貴族政治的附屬品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削弱了貴族長老會議的權力,是雅典政治民主的一大進步。
(2)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四百人會議”的設置,即是雅典政治的進步表現,又是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集中體現。首先,參加“四百人會議”的成員只有雅典最初的四個部落;其次,第四等級公民和其他人如奴隸、外來人無權參加“四百人會議”;再次,“四百人會議”實際執掌最高統治權。所以,“四百人會議”的設置,在雅典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只是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到政治管理中來。
(3)設立公民陪審法庭作為最高司法機關:梭倫改革首創陪審法庭制度,這是司法民主化的重要措施,是公民“參與審判”權利的表現,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陪審法庭有審查任何訴訟案件、起訴已判決案件的權利。陪審員從各個等級的公民中抽簽產生。這就打破了貴族對司法審判權的長期壟斷。梭倫還廢除了許多嚴刑峻法,制訂了一些新的法律。在梭倫改革前,雅典行使的德拉古法以嚴酷著稱,對偷竊水果、懶惰等過失都要判處死刑。人民指責它不是用墨水所寫,而是用血寫的。梭倫改革了這一酷刑,規定除殺人罪外其他罪犯都不得處以死刑。任何公民皆有權提出控告。這是古代雅典尊重人權的一個表現。
3、影響:(1)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國家政權,中下層平民也取得一些民主權利; (2)有限的津貼使農民手工業者無法經常參政,實質是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民主。
(四)鼓勵發展工商業:
1、目的: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擴大平民就業機會,壯大雅典城邦實力; 2、措施: (1)農業:禁止糧食出口,抑制糧價;改進水渠灌溉系統,提倡種植經濟作物;鼓勵自給有余的橄欖油等經濟作物出口。 (2)手工業:規定凡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一門手藝,吸引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遷居雅典。 (3)商業及其他:改革幣制和度量衡;確定私有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倡導節儉,抑制奢侈浪費;懲罰游手好閑之徒。3、影響:推動了雅典社會的發展。
【課后小結】
通過梭倫改革具體內容的分析,可得知梭倫改革的一些基本特點:基本特點:革命式、中庸式;打擊對象:奴隸主貴族;改革獲益: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改革性質:奴隸主階級的改革;改革影響: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礎。梭倫推崇“中庸”,充當了“調停者”的角色,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走的是中間路線。他站在工商業奴隸主利益的立場上,為維護雅典的長久穩定和發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貴族勢力,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不使其受到不當損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階層,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但又不使過分強大。他形容自己“拿著一只大盾,保護兩方”,結果將會如何呢?成功?失敗?——下節課分析!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這種財產等級制度與憑血緣建立的等級相比有什么不同?請對此做出評價。答案提示:打破了貴族依據血緣門第的世襲特權壟斷政權的局面,為非貴族出身的工商業奴隸主開辟了參政的途徑,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財產等級制度沒有帶來真正的平等,廣大第四等級的農民、手工業者不僅無權擔任官職,而受經濟條件的制約也不可能經常參政。
⊙本課測評
1、梭倫改革中債務奴隸制的廢除和財產等級制度的確立有什么意義?
答案提示:因欠債為奴的平民重新獲得了土地與人身自由,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有利于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重新調整了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使自身從事勞動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得以保證。2、梭倫采取了哪些發展經濟的措施?答案提示:(1)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禁止糧食出口,抑制糧價;改進水渠灌溉系統,提倡種植經濟作物;鼓勵自給有余的橄欖油等經濟作物出口。(2)發展手工業的措施:規定凡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一門手藝;吸引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遷居雅典。(3)發展商業的措施及其他:改革幣制和度量衡;確定私有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倡導節儉,抑制奢侈浪費;懲罰游手好閑之徒。
⊙學習延伸
1.探究活動寫一篇歷史隨想,想一想,如果你是生活在梭倫改革時代雅典的平民或貴族,梭倫的改革對你有些什么影響?答案提示:如果是平民,是改革的受益者;如果是貴族(非工商業奴隸主)是改革的受害者。2.閱讀與思考請你分析上述材料,談談梭倫改革有哪些法制特征。答案提示:法律的普遍性,法律寫在牌子上,立在柱廊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要發誓遵守,執政官宣誓;法律的穩定性,百年不變。
梭倫改革 篇4
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雅典早期政治體制★
一、公元前8世紀初形成雅典王政國家。
二、公元前7世紀初形成雅典貴族共和國,元老院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政治上:①平民雖享有 ,但因 而無法參與國家政權。
②貴族把持 ,包攬官職, ,壓迫平民。
⑵經濟上:①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剝削平民。
②平民因 而淪為雇工、債務奴隸或賣到海外抵債。
2、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元前7世紀,隨著雅典工商業發展,部分人發財致富,成為工商業奴隸主。
⑵工商業奴隸主地位:經濟上富裕,但 上沒有地位,不滿 的統治,逐漸與 站在一起。
3、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
⑴主要矛盾: 與 的矛盾, 與 的矛盾是雅典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 更加尖銳。
⑵影響:公元前7世紀,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局動蕩不安,雅典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㈡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1、徹底推翻原有體制的嘗試——基倫暴動。
2、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的嘗試——《德拉古法典》。
3、兩次事件的影響:沒能解決雅典的社會矛盾,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㈢改革的導火線:薩拉米危機
⑴原因:①雅典嚴重社會危機之時,麥加拉奪取薩拉米島,對雅典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②雅典貴族擔心平民力量乘機壯大,禁止討論奪取薩拉米之事。
⑵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經濟,社會危機空前嚴重。
㈣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詩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三、改革內容:
㈠經濟方面:
1、頒布《解負令》
⑴內容:廢除 和 ;禁止以 和 做抵押;限制 。(土地和債務)
⑵影響:取消債務奴隸,保護了平民的基本權益。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
2、發展工商業
⑴內容:①手工業:父母必須幫助子女學會一門手藝;鼓勵 移居雅典并賦予公民權。
②商業:鼓勵谷物 和限制谷物 ,鼓勵出口葡萄酒、橄欖油。
⑵影響:①從短期看:穩定物價,保障平民生活。
②從長期看:經濟上:促進雅典工商業發展和社會經濟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業者隊伍壯大,工商業奴隸主力量增強,多元化政治格局進一步穩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個等級,并確定了相應的政治權利
⑴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⑵內容:四個等級: 、 、 和 。
政治權利:第一、二等級擔任 官職,第三等級擔任 官職,第四等級 擔任官職。
⑶意義: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維護了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為雅典政治民主化開辟道路。
2、創立四百人會議
⑴組成:四個 各選100人組成,但第四等級 當選資格。
⑵職能:為公民大會預審提案,準備議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級公民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提高公民大會的地位;打破貴族對國家權力壟斷。
3、組建民眾法庭,實行陪審員(不分等級,抽簽產生)制度
作用:民眾法庭的設立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陪審法庭使平民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四、改革評價(梭倫的遺產)
1、積極意義:
⑴打擊 勢力,奠定 民主政治乃至 民主政治基礎;
⑵完善了雅典的國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權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決定改革的不徹底性。
知識鏈接
必修ⅰ專題六: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演變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任執政官)
內容、評價見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執政官)
內容:⑴以10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4個血緣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會議”取代原來“四百人會議”。
⑶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黃金時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內容:⑴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機構:“公民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
⑶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質而言,僅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③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方式,意味著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④歷史事實證明,雅典的衰落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
⑵進步性(得):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教師講解參考用)課時1-3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雅典早期政治體制
一、公元前8世紀初形成雅典王政國家。
二、公元前7世紀初形成雅典貴族共和國,元老院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雅典:梭倫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政治上:①平民雖享有公民權,但因經濟貧困而無法參與國家政權。
②貴族把持國家政權,包攬官職,制定法律,壓迫平民。
⑵經濟上:①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剝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債而淪為雇工、債務奴隸或賣到海外抵債。
2、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元前7世紀,隨著雅典工商業發展,部分人發財致富,成為工商業奴隸主。
⑵工商業奴隸主地位:經濟上富裕,但政治上沒有地位,不滿貴族的統治,逐漸與平民站在一起。
3、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
⑴主要矛盾:貴族與平民的矛盾,貴族與工商業奴隸主的矛盾是雅典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銳。
⑵影響:公元前7世紀,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局動蕩不安,雅典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㈡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1、徹底推翻原有體制的嘗試——基倫暴動。
2、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的嘗試——《德拉古法典》。
3、兩次事件的影響:沒能解決雅典的社會矛盾,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㈢改革的導火線:薩拉米危機
⑴原因:①雅典嚴重社會危機之時,麥加拉奪取薩拉米島,對雅典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②雅典貴族擔心平民力量乘機壯大,禁止討論奪取薩拉米之事。
⑵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經濟,社會危機空前嚴重。
㈣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詩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三、改革內容:
㈠經濟方面:
1、頒布《解負令》
⑴內容:廢除平民所欠一切債務和債務奴隸制;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限制土地兼并。(土地和債務)
⑵影響:取消債務奴隸,保護了平民的基本權益。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
2、發展工商業
⑴內容:①手工業:父母必須幫助子女學會一門手藝;鼓勵外邦手工業者移居雅典并賦予公民權。
②商業:鼓勵谷物進口和限制谷物出口,鼓勵出口葡萄酒、橄欖油。
⑵影響:①從短期看:穩定物價,保障平民生活。
②從長期看:經濟上:促進雅典工商業發展和社會經濟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業者隊伍壯大,工商業奴隸主力量增強,多元化政治格局進一步穩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個等級,并確定了相應的政治權利
⑴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⑵內容:四個等級:富豪級、騎士級、雙牛級和日傭級。
政治權利:第一、二等級擔任高級官職,第三等級擔任低級官職,
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⑶意義: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維護了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為雅典政治民主化開辟道路。
2、創立四百人會議
⑴組成:四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但第四等級沒有當選資格。
⑵職能:為公民大會預審提案,準備議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級公民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提高公民大會的地位;打破貴族對國家權力壟斷。
3、組建民眾法庭,實行陪審員(不分等級,抽簽產生)制度
作用:民眾法庭的設立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陪審法庭使平民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四、改革評價(梭倫的遺產)
1、積極意義:
⑴打擊氏族貴族勢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礎;
⑵完善了雅典的國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權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決定改革的不徹底性。
知識鏈接
必修ⅰ專題六: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演變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任執政官)
內容、評價見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執政官)
內容:⑴以10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4個血緣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會議”取代原來“四百人會議”。
⑶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黃金時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內容:⑴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機構:“公民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
⑶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質而言,僅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③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方式,意味著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④歷史事實證明,雅典的衰落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
⑵進步性(得):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第二單元:商鞅變法(學生預習課文用)課時4--6
課程標準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春秋戰國時代特點: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
一、大動蕩: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
二、大變革:
1、社會經濟變化:隨著 使用和 推廣, 被破壞。
2、階級關系變化:⑴隨著土地私有化, 實力增強,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進行社會變革。
⑵各國先后進行變法。
3、思想意識形態變化:⑴表現: 、 、 、 等各家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⑵意義:形成中國思想史上第 次思想解放高潮。
三、大發展: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
第二單元:商鞅變法 課時4--6
一、歷史背景:
1、客觀背景:大動蕩大變革
⑴諸侯爭霸的推動:各國面臨政治、經濟制度的重建。
⑵變法風潮席卷各國:首先 國 變法。
⑶百家爭鳴的推動。
2、主觀條件:
⑴秦國統治者銳意變革
___:發布“求賢令”,吸引有識之士。
⑵商鞅來秦并得到賞識是變法的重要條件
①游說:商鞅以變法強國之術游說秦孝公。
②辯論:與反對派辯論,宣傳變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他的主張得到秦孝公賞識。
③立信:南門徙木,取信于民。
二、變法的中心、目的
1、人物:秦孝公,商鞅。
2、中心: 和 。
3、目的:實現 。
三、變法的內容:強國之術
第一階段:公元前356年;第二階段:公元前350年。
措施 內容
政治方面 實行什伍、連坐制度 __: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
__:一家犯法余家告發,否則同罪。
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①制定 級軍功爵制;
② 沒有軍功不再授爵位。
廢分封,行縣制 ① 為地方行政單位。
②縣設令、丞、尉,由 任免。
經濟方面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①收糧多、織布帛多者, ;
②凡從事工商業或懶惰的,罰作官奴;
③以優惠政策吸引韓、趙、魏百姓來秦墾荒。
廢井田,開阡陌 廢除井田制度,實行 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統一度量衡 頒布標準度量衡器
社會風俗方面 “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
四、變法結果:“商鞅雖死,秦法未滅”,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五、變法的評價
歷史作用:
⑴政治上:世卿世祿制向賜爵制度的轉變,使統治集團內部構成發生重大變化, 成為秦統治支柱,逐步建立起 政治體制。
⑵軍事上:從“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國”,提高了秦軍戰斗力,為_____奠定基礎。
⑶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了 制,激發了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⑷總之,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 的一次變法。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變法前后的秦國
變法前 變法后
經濟上 井田制為基礎 封建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祿制,奴隸主貴族占統治地位 縣制,軍功爵制,軍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權制
軍事上 秦兵不敢東向 全國皆軍、惟軍為榮,虎狼之國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參加中原盟會 傲視群雄,六國合縱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學說 以法為教,法家思想統治地位
生活上 陳規陋習 移風易俗
性質 落后的奴隸社會 新興的封建社會
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課時7-9
知識與能力:識記孝文帝改革的具體內容,認識改革措施的相互關系。
過程與方法: 問題討論與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孝文帝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
重點:孝文帝改革中創建新制和移風易俗。
難點:理解遷都洛陽在整個改革中的地位。
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統一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趨勢,實質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趨勢②社會危機(民族歧視、民族壓迫導致各族人民起義,導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敗和經濟上的土地兼并現象嚴重,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發生。宗主督護制威脅中央集權,導致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措施 內容 作用
前期
馮太后主持
重點
建新制 推行均田制,租調制 頒布均田令,把國家掌握的荒地分給農民,由農民承擔一定的租稅、徭役和兵役 ①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③恢復和發展了北方經濟
設立三長制 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 加強了對地方政權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
整頓吏治 制定了俸祿制度,官吏的俸祿由國家征收和發放;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點漢化 遷都洛陽 ①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
移風易俗 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便于接受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促進了鮮卑貴族的封建化,并鞏固北魏統治。
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和封建化趨勢。②措施得當,從整頓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個良好的前提環境。③不僅進行經濟改革,而且重視文化習俗上的改革。④成功的關鍵原因在于改革能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并且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持。⑤孝文帝個人的膽略和卓識使得改革可以順利推進。
特點:①改革深入到文化習俗等上層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較全面。②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
影響:①促進了北方經濟的復蘇繁榮。②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③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梭倫改革 篇5
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導學案
【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梭倫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
2、能力目標:理解梭倫改革應對貴族反對的策略及現實性,財產等級制度改革不能帶來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權利提高的進步意義和局限性;為什么說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情感目標:通過對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順應潮流,實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過對改革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進行一場社會變革來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從而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發展。
【學習重點】梭倫改革的背景、內容和評價。
【知識鏈接】必修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知識導學】
一、梭倫改革的背景:
(一)雅典的自然條件(梭倫改革的背景1)
(1)環境優越:位于 ,有小塊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資源豐富:盛產 、 、優質陶土和 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 良港 港。所有這些對農業、工商業發展十分有利。
(二)貴族政治與社會動蕩(梭倫改革的政治背景2)
1、城邦國家的雛形:
(1)在“ 時代”,部落或氏族間,長期紛爭不休。大約在公元前9~前8世紀,這些部落逐漸統一,設立以 為中心的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出現了 的雛形。
(2)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的矛盾:
①政治上, 占據了首席執政官等重要職位,還把持了作為最高決策機關、監察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公民大會(代表平民)沒有實際權力。
②經濟上, 掌握了大部分財富,他們盤剝平民。許多平民無力還債,不得不為債主耕種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為地租交給債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稱為“ ”。 如果還不起債務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屬就會淪為債務奴隸。
平民的反抗:貴族的專橫和壓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 發生主要由平民參加的武裝暴動,這次暴動雖然最后被鎮壓,但給貴族統治敲響了警鐘,雅典統治者后來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
(三)工商業發展(改革的經濟背景)
公元前8世紀以后,雅典工商業得到發展。隨著經濟實力的日益壯大, 對舊貴族的政治專權越來越不滿,展開了要求 的斗爭。社會各階級出現分化: 因為占有平原地區的大片沃土,被稱為“平原派”,主張維護貴族 寡頭政治,以鞏固自身的既得權益。 深受債務奴役之苦,他們大都住在山區,被稱為“山地派”,主張實行激進的民主政治,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
一般住在沿海地區,被稱為“海岸派”,他們在經濟上主要關注 ,掠奪外邦奴隸與財產;政治上要求打破“ ”的政治專權,分享權利,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 派”和“ 派”共同的目標是反對貴族專權,改革呼聲日益強烈。[來源:第一范文網]
【三派結構圖示:】
(四)梭倫改革的 主觀條件(梭倫任首席執政官)
公元前594年,雅典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內戰一觸即發。在這危急關頭,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并被授予“ ”和“ ”的權力,全權負責修訂法律,進行改革。
【合作探究】梭倫登上政治舞臺的主觀和客觀條件有哪些?從梭倫的成功中你能夠得到哪些啟示?
梭倫改革的目的: 。
二、梭倫改革的內容
1、頒布著名的“解負令”。這一法令規定:
2、規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防止 。梭倫還制定了“遺囑法”,規定
。
3、為了減輕貴族的強烈反抗,穩定社會秩序,梭倫在堅持改革的同時也作了一些讓步。例如,允許貴族保留 ,使貴族得以繼續保持優越的經濟地位。[來源:學*科*網]
4、改革以后,貴族 。改革解除了 對平民的 威脅,不少因欠債為奴的平民重新獲得土地和人身自由,擴大了 的基礎。為了獲得更多的 ,雅典積極向外掠奪奴隸,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隸的道路。
5、確立財產等級制度:梭倫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 為依據、劃分等級的改革。把雅典所有公民按財產多少劃分為四個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利越多,應盡的義務也越多。 財產等級制度 的改革雖然沒有帶來真正的平等,但是,它打破了 的局面,為非貴族出身的工商業奴隸主開辟了參政議政的途徑,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不久,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計算財產資格時還將非土地財富也包括在內,新興工商業奴隸主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6、改革國家權力機構和建立“四百人會議”: 為了 的專權,梭倫推行了國家權力機構改革。恢復 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包括第四等級在內的所有公民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 的積極性,削弱了 的權力,贏得了廣泛支持。
梭倫還從雅典最初的四個部落中各選100人,組成一個“ ”,前三個等級的公民都可以當選。 “ ”是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主要職責是為公民大會擬訂議程,預審提案,準備決議,實際上執掌最高統 治權。
7、在司法制度方面,設立 作為最高司法機關。陪審員從各個等級的公民中抽簽產生。這樣, 被打破。
8、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梭倫還頒布丁一系列法令,鼓勵發展農業和工商業,擴大 機會,壯大雅典城邦的實力。
9、【合作探究2】
措 施 作 用
鼓勵發展工商業
頒布“解負令”
確立財產等級制
重組國家權力機構
三、梭倫改革的影響
(一)梭倫出走與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倫出走的原因:梭倫改革沒有消 除 的根本矛盾。貴族利益受損失,對改革十分不滿:下層平民 的愿望未能充分實現,也有很多抱怨。平民和貴族矛盾又趨尖銳,梭倫成為矛盾的焦點。
2、有些人勸梭倫利用自己的權威,在雅典建立 政治,但遭到了梭倫的拒絕。后來,梭倫不得不放棄權力,離開雅典。
3、梭倫出走后,雅典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引起三派紛爭:“ ”企圖恢復舊秩序;“ ” 不滿足梭倫的改革措施,要求進一步推行改革;“ ”繼續擁護梭倫的新政策,但希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消除紛爭。
4、公元前560年, 憑借武力奪取政權,建立了個人獨裁的僭主政治。不過, 并沒有廢除梭倫改革成果,而是采取了進一步改革措施,打擊貴族勢力,提高平民的經濟地位,發展工商業 。
【合作探究3:】閱讀庇西特拉圖的改革措施,思考:僭主政治的建立是否意味著貴族寡頭政治的復辟?是否意味著梭倫改革的失敗?
【合作探究4:】什么是僭主政治?僭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梭倫改革的歷史意義)
1、經濟意義:它為 開辟了道路,大大促進了 的發展。雅典生產的 、 等大量出口,雅典商船出沒于 海沿岸各地甚至地中海許多港口,獲得了豐厚的商業利潤。
2、政治意義:梭倫改革動搖了 統治,奠定了 的基礎。“ ”將廣大平民從債務奴隸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成為享有自由權利的 ,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 。以 來確定公民的政治權利,打破了貴族政治專權的局面,使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也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恢復 的權力、設立 和
等國家權力機構的改革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
3、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發展和完善(參考必修一同) :確立:公元前6世紀末, 通過反對僭主政治執政,他沿著梭倫開辟的道路進行更加深刻的政治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發展和完善: 公元前5世紀, 推行改革,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榮。
【合作探究5】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進程:
(三)梭倫改革的歷史局限
以財產資格確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權利, 等級在國家政權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沒有 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權利。
② 制度殘余仍 得以存續。貴族憑借血緣門第,照樣擁有世襲占有土地的特權。
總之,貴族對權勢的削弱不滿,下層平民需要進一步改革的愿望也沒有得到實現, 的矛盾沒有根本解決。
【合作探究6】為什么說梭倫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閱讀與思考】
我所給予人民的適可而止,
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加多;
即使是那些有勢有財之人,
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
我拿著一只大盾,保護兩方,
不讓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據優勢。
對于那些想重新劃分土地的人:
他們為劫奪而來,欲望無有止境,
每一個都向往獲得無窮的財富,
而我,言語溫存,暗里卻心腸堅硬。
他們的幻想狂妄而終于落空;于是對我激起怒火,
瞪著眼睛看我,視我如仇——
錯了:我應允之事,得天之助,都已完成,
至于其余,不能作無謂冒進;
用僭主力量希冀成功,我所不樂,
亦不愿讓君子與小人在我們祖國竟然享有同等的一分沃土。
——摘自量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倫詩句
閱讀上述材料,聯系課文內容,簡要分析梭倫改革的特點。
梭倫改革 篇6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一 梭倫改革
第一節 雅典往何處去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雅典貴族政治的主要表現;雅典工商業的發展概況;首席執政官梭倫。:
過程與方法 探究梭倫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臺并建功立業的主觀、客觀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政治家沖破阻力、振興城邦的襟懷和理想。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梭倫改革的社會歷史背景、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 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設:雅典國家的形成---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形勢
一、貴族與平民、工商業奴隸主的對立
(一)雅典國家的形成
1、王政時代:提修斯改革
1)確立: 改革,建立 。
2)內容: ⑴以 為前提,動員貴族放棄 權。
⑵以 為中心,建立起 和各種行政組織。
3)影響:奠定了希臘國家的雛形。
2、貴族共和國:公元前7世紀初
1)確立:公元前 。
2)機構: ⑴元老院——是國家 機關,擁有 權(元老院由 組成)。 ⑵執政官——有 名(從 中選出,任期 年)。
(二)貴族與平民、工商業奴隸主的矛盾
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矛盾的激化
1、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⑴政治上:①平民雖享有 ,但因 而無法參與國家政權。
②貴族把持 ,包攬官職, 壓迫平民。
⑵經濟上:①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剝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債而淪為 、 或買到海外抵債,“ ”是典型代表。
2、雅典城邦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⑴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元前 ,隨著雅典工商業發展,部分人發家致富,成為 。
⑵工商業奴隸主地位:經濟上富裕,但 沒有地位,仍受到貴族歧視,他們逐漸與 站在一起。
3、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
⑴主要矛盾: 與平民矛盾, 與 矛盾是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銳。
⑵影 響:公元前 ,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局動蕩不安,雅典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思考:1、梭倫改革前各階層處境如何?
2、何為“六一漢”?
知識遷移: 閱讀下列材料 許多被出賣的人們, 我已使他們回到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無辜被除數售,有的因故賣身, 有的為可怕的貧窮所迫,逃亡異地,不復說家鄉的亞狄加語言,遠方漂泊, 也有的慘遭奴隸的卑賤境遇, 即使就有家鄉,也在主人的怒氣之下發抖, 我都使他們獲得解放! ——梭倫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樣的經濟狀況?對雅典階級關系的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 (2)材料二反映了雅典哪一階層的什么狀況? (3)綜合公元前8世紀后雅典階級關系變化的狀況,分析其對雅典政局的影響。 二、解決危機的嘗試
改革的內因:基倫暴動和德拉古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1、徹底推翻原有體制的嘗試——基倫暴動
⑴背景:①動蕩的政治形勢;②基倫的經歷和準備。
⑵結果:基倫暴動失敗。 ⑶敗因:雅典是貴族共和國,雅典公民形成了反專制觀念,平民和貴族聯合抵制叛亂。
⑷教訓:基倫暴動失敗表明當時雅典人徹底改變舊制,建立 政治并不認同。
2、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的嘗試——《德拉古法典》
⑴背景:①基倫暴動被鎮壓后,雅典社會矛盾繼續激化,人們試圖在原先的體制內實行改革。
②由于貴族掌握國家權力,肆意歪曲法律,實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為改革的方向之一。 ⑵特點:①雅典第一部 ; ② :把不能還債的人及家屬罰沒為奴或賣為奴。對盜竊蔬菜的人和犯懶惰罪的處死.(內容) ③維護 的利益。 ⑶評價:①法典對抑制 和雅典政治 有重要意義。 ②法典站在貴族立場上,用嚴厲的法律維護貴族利益,不能平息公民的不滿,也不能化解雅典社會矛盾。 ⑷敗因:①法典回避雅典社會尖銳的社會矛盾,并沒有改善平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不利地位。 ②法典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采取 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的社會矛盾。 ③由于審判權完全掌握在貴族手中,法典變成了平民受壓迫地位的象征,所以它必然失敗。 3、兩次事件的影響:沒能解決雅典的社會矛盾, 年平民開始醞釀暴動,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思考:1、基倫暴動失敗原因和教訓是什么? 2、德拉古法典代表什么人的利益?為什么?如何評價?失敗根源是什么? 改革外因和導火線:薩拉米危機(解決危機嘗試的影響)
⑴原因:①雅典嚴重社會危機之時,麥加拉奪取 ,對雅典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②雅典貴族擔心奪取港口使平民力量乘機壯大,禁止討論奪取 之事。 ⑵影響: 暴露雅典社會內部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雅典處在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 ⑶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 , 空前嚴重。
小結:梭倫改革的歷史背景:
1、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矛盾的對立;
2、改革的內因:基倫暴動和德拉古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3、改革外因和導火線:薩拉米危機(解決危機嘗試的影響) 【重難點突破】 試簡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貴族與平民的矛盾。 政治上,貴族占據首席執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最高決策機關、檢查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做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經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甚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蕩不安。 【課堂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 (公元前621年,司法執政官德拉古受命編訂成文法。) 公民權授予所有有財力準備武裝、從軍打仗的人。 執政官從擁有不少于10明那自有財產的人中選出。其他低級官員從有能力從軍的人員中選出。高級軍隊官職從擁有不少于100明那的財產,締結了合法婚姻,子女超過10歲的人中選出。 公民大會由401人組成,從全體年滿30歲的公民中通過抽簽產生。在所有的人輪過之后重新開始第二輪抽簽,在此之前,任何人不得連任兩次。如果有人拒絕任職,富人罰款3德拉克瑪,中等階層罰款2德拉克瑪,下層罰款1德拉克瑪。 最高法庭議事會由貴族組成,監督司法活動和各類官員。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人可以向其提出申訴。 請回答: (1)材料援引自哪一部文獻?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摘引材料加以說明。 (2)這部文獻有哪些進步的政治意義? 【課后反思】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一 梭倫改革
第二節 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
過程與方法 探究“解負令”對雅典社會結構帶來的影響;正確評價財產等級制度;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探究;梭倫改革對雅典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梭倫應對貴族反對的策略的現實性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梭倫改革的社會歷史背景、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 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設:梭倫改革頒布“解負令”的場景。
一、詩人政治家
改革原因: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詩人政治家)
1、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年,全權負責立法,改革運動政治制度的積弊。 2、原因:①雅典 與 矛盾再度激化, 一觸即發。(這是客觀原因,以下為主觀原因) ②從事過 活動,受過良好教育,知識豐富,是希臘“ ”之一。 ③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收復 ,聲望大增。 ④中庸政策獲得 和 的支持。(中庸政策:對貴族……,對平民……)。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三、改革內容:
1、頒布解負令 ⑴內容:廢除一切 和 ;禁止以 和 做抵押;限制 兼并.(土地和債務) ⑵影響:取消 ,保護平民的基本權益。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
2、發展工商業 ⑴內容:①手工業:父母必須幫助子女學會一門手藝;鼓勵 移居雅典并賦予公民權。 ②農 業:鼓勵谷物 和限制谷物 ,鼓勵出口 、橄欖油。 ⑵影響:①從短期看:穩定 ,保障 。 ②從長期看:經濟上:促進雅典工商業發展和社會 ; 政治上:工商業者隊伍壯大,工商業奴隸主力量增強, 格局進一步穩固。
3、提高平民地位 ⑴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個等級,并確定了相應的政治權利。
①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②內容:四個等級: 級、 級、 級和 級。 政治權利:第一、二等級擔任 官職,第三等級擔任 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保護貴族特別是 的利益。
③實質:富豪政治代替 政治。 ④意義:打破貴族的 ,維護了 利益,為雅典 開辟道路。
⑤評價:局限性:沒帶來真正的平等。
進步性:擴大了民主權利的基礎。 ⑵創立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常設機構 ①組成:四個部落各選 人組成,但第 等級沒有資格。 ②職能:為 預審提案,準備日程。 ③作用:使第 等級公民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提高 地位;打破貴族對 壟斷。 ⑶組建民眾法庭和創立陪審法庭,分割貴族法庭權力 ①措施:將貴族法庭大多數職權轉歸 ,貴族法庭負責 和 審理。 實行 (不分等級,抽簽產生)制度,陪審員負責案件 、 和 。 ②作用: 法庭的設立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陪審法庭使平民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課堂思考: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xx年雅典奧運會的吉祥物以古希臘陶土雕塑玩偶“達伊達拉”為原型,是兩個被命名為雅典娜和費沃斯的娃娃。他們長著大腳丫,有長長的脖子和小小的腦袋,一個穿著深黃色衣服,一個穿著深藍色衣服,頭和腳為金黃色,十分可愛。 根據希臘神話故事記載,雅典娜和費沃斯是兄妹倆。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希臘首都雅典的名字由此而來。費沃斯則是光明與音樂之神。 “達伊達拉”制作于公元前7世紀,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鐘狀陶制玩具娃娃,腿與身軀之間有繩索相連,使腿可以擺動。在古希臘鼎盛時期制作的這種玩具娃娃的原作現保存在希臘考古博物館中。 材料二 梭倫推崇“中庸”,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他形容自己“拿著一只大盾,保護兩方”。 請回答: (1)讀材料一,你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2)讀材料二,梭倫改革中,為“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采取了什么措施?為“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四、改革評價(梭倫的遺產) 1、積極意義: ⑴打擊 勢力,完善雅典 ,促進 形成,最大意義是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 政治基礎 ⑵消滅 制,穩定 ,確保雅典公民經濟上的獨立,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物質基礎 ⑶按 劃分社會等級,擴大享有 的范圍,使越來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權力權力范圍 ⑷促進 崛起,鞏固 , , 三足鼎立多元格局,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會基礎 ⑸完善了雅典的 ,為 參與國家政治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2、局限性: ⑴中庸政策決定改革的不徹底性:改善平民的 ,但又沒有很好滿足人民的要求; 保護 特權,但貴族利益受損而心生怨恨。致使梭倫兩面不討好。
⑵按財產劃分等級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
⑶不能完全滿足平民階級的政治經濟需求。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五、性質: 性質的改革。 六、特點: 1、從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2、從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帶有“折中”色彩; 3、從立場上看,對貴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策.但自身卻站在工商業奴隸主的立場上; 4、從結果上看,既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又帶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 小結:1、如何認識解負令?財產制度能否帶來真正的平等? 2、梭倫是如何改革國家機構的? 3、梭倫改革有什么特點?其最大影響是什么? 【重點難點】如果你是雅典最高統治者,你將采取什么方法來克服雅典所面臨的社會危機? 【課堂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當梭倫成為政事的領導者的時候,他就禁止以人身為擔保的借貸,一舉而永遠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債務,其法案曾以“解負令”聞名,意即人民卸下他們的重擔。有些人想用這些事情來毀謗梭倫,事實是這樣的,當梭倫要制定解負令時,他曾預先告訴一些貴族,后來,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說的那樣,他被他的朋友以謀勝算了,但打算毀謗他的人就說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為這些人借了錢,買來許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實行取消債務時,他們都成了富翁;據說后來以祖傳財富聞名的那些家庭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計是較為可靠的……所以我們必須認為攻訐梭倫之說是錯誤的。 ——亞里士多德關于梭倫改革的論述 材料二:你們這些財物山積、豐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應當抑制你們貪婪的心情,壓制它,使它平靜。 ——梭倫的詩歌 請回答: (1)概括梭倫改革“解負令”的主要內容。 (2)材料一中毀謗梭倫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3)結合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駁斥誹謗梭倫改革的觀點。 【課后反思】
梭倫改革 篇7
第2課 除舊布新的梭倫改革
優化訓練
基礎鞏固
1.(江蘇蘇州)梭倫頒布“解負令”的目的在于
a.廢除債務奴隸制
b.促進雅典城邦發展
c.打破貴族世襲特權
d.實現公民真正平等
2.下列有關“遺囑法”的表述
①其目的是為了杜絕貴族侵占平民的財產
②其內容之一是規定無子女者有權照自己的意愿,將遺產交給指定的繼承人
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②都正確
c.①不正確,②正確 d.①②都不正確
3.財產等級制度確立的影響不包括
a.為新興工商業奴隸主參政開辟了道路
b.廢除了貴族政治的社會基礎
c.為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開辟了道路
d.重新分配了國家的政治權利
4.梭倫改革后,有權參選進人“四百人會議”的是
①第一等級 ②第二等級 ③第三等級 ①第四等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梭倫注重在制度上和社會風氣上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主要表現在
①改革幣制與度量衡制 ②確立私有制,承認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
③倡導節儉,抑制奢侈浪費 ④懲罰游手好閑之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梭倫改革中有利于限制貴族特權的措施有
①頒布“解負令” ②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③重新確立公民大會的最高權力機關的地位 ④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強化提高
7.“解負令”及其相關法令頒布的結果與影響不包括
a.貴族對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約,繼續保持優越的經濟地位
b.解除了債務奴隸對平民的威脅
c.平民與貴族一樣成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權的公民
d.非債務奴隸越來越成為被奴役的對象
8.梭倫頒布“解負令”,規定土地最高限額和制定“遺囑法”的后果是
①貴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約
②使貴族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③使雅典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隸的道路
④使希臘各邦相繼廢除了債務奴隸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梭倫關于社會等級制度的改革
①實現了社會成員之間的真正平等 ②為工商業奴隸主開辟了參政議政的途徑 ③動搖了貴族政治的社會基礎 ④為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牢固階級基礎的是
a.頒布“解負令”
b.鼓勵發展工商業,提倡節儉,反對奢侈
c.按照財產多寡將全體雅典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
d.創立了四百人會議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梭倫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財產多寡劃分公民等級。根據每年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為四個等級,并擔任相應的官職:
第一等級:500麥斗以上,稱為“五百麥斗級”,可任執政官、司庫。
第二等級:300麥斗以上,稱為“騎士級”,可任執政官。
第三等級:200麥斗以上.稱為“牛軛級”,只能任低官。
第四等級:200麥斗以下統稱為“日傭級”,與一切官職無緣。
回答:梭倫為什么要推行以財產劃分等級的制度?這項重要措施的主要意義是什么?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所給予人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勢有財之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我拿著一只大盾,/保護兩方,/不讓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據優勢。
——梭倫
材料二 our constitution does not copy the laws of neighbouring states;we are rather a pattern to others than imitators ourselves.its administration favours the many instead of the few;this is the why it is called a democracy.
——perices
材料三 梭倫揭開了一系列所謂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來揭開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實現改革的方式,我們在這里可以不談。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為了保護一種所有制以反對另一種所有制的革命。它們如果不侵犯另一種所有制,便不能保護這一種所有制。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是犧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在梭倫所進行的革命中,應當是損害債權人的財產以保護債務人的財產。債務簡單地被宣布無效了。詳情我們雖然不大清楚,但是梭倫在也的詩中自夸說,他清除了負債土地上的抵押柱,使那些因債務而被出賣和逃亡到海外的人都重返家園。這只有通過公開侵犯財產所有權才能做到。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請回答:
(1)從材料一的詩文中可以看出,梭倫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pattern”一詞在英文里有“模范,式樣,模式”的意思,請分析文中“pattern”一詞具體指什么?
(3)材料三中恩格斯認為梭倫改革解除債務的政策是對債權人的一種“侵犯”,為什么改革還得到人民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東莞模擬)閱讀關于梭倫改革的材料,結合所學知
識回答問題:
梭倫說:我給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夠的權力,也不使他們失掉尊嚴,也不給他們太多;而那些有錢有勢的豪富的人們,我也設法不使他托受到損害;我手執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的面前,不許他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著優勢。
梭倫改革后雅典公民的四個等級
500斗級 年收入500麥斗的公民,享有選舉、充任包括執政官在內的各級國家職官的資格。
騎士級 有能力提供馬匹和武器裝備擔任騎兵的公民,年收入300~500麥斗,享有除司庫以外的各級職官的選舉和任職資格。
雙牛級 有兩頭耕牛,可自備盔甲、擔任重武器裝備步兵的公民,年收入200~300麥斗,享有除執政官以外的各級職官的選舉和任職資格。
雇工級 年收入不到200麥斗,不能擔任任何公職,但可參加公民大會和作為陪審員參與司法活動。
梭倫調節社會矛盾的指導思想是什么?采取了怎樣的改革措施?就梭倫按財產劃分公民等級并賦予不同權利的做法作簡要評價。
14.閱讀下列材料
結合材料回答,梭倫對其廢除債務奴隸制的措施有何評價?你從中能得出什么認識?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b c項是梭倫確立財產等級制度的目的,d項的內容與梭倫的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都不相符,c、d項首先可以排除。a項是解負今的內容,但只是手段,目的是緩和雅典社會尖銳的矛盾,消除社會動蕩局面,促進雅典城邦的振興發展。
2. b 依據教材可知:①②都正確。該題考查考生邏輯辨析能力。
3.b 本題考查理解分能力。b項中的“廢除”不準確,應為“動搖”。
4.c 本題考查再認再現能力。第四等級有選舉權而沒有被選舉權。
5.a 該題考查考生合并同類項的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主題干之意。
6.a 注意限定語是“限制貴族特權”。
強化提高
7.a 解題關鍵是要準確理解和把握“規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防止貴族任意兼并土地”的內容。
8.d ①②③④都符合主題干之意,該題考查考生多項歸類選擇能力。
9.b 既然存在等級,那么不僅雅典社會成員之間不平等,即使是雅典公民之間也是不平等的。將帶①的選項排除,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10.b 鼓勵工商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奴隸主工商業階層的力量,相應地使阻礙社會發展的保守力量——氏族貴族力量削弱,從而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階級基礎。
課外延伸
11.【解析】回答梭倫推行財產等級制度的原因,要結合梭倫改革的背景進行思考。隨著雅典社會的發展,希臘民族制度開始瓦解,新興工商業奴隸主的勢力不斷發展,他們要求打破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權,分享政治權利。回答第二問,要把梭倫改革與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結合起來。
答案:原因:在稚典城邦發展的過程中,貴族把持著政權,實行專權。隨著雅典城邦的發展,雅典工商業奴隸主的經濟力不斷發展,工商業奴隸主對舊貴族的政治專權越來越不滿,展開了分享政治權利的斗爭。
意義:財產等級制度的推行,打破了貴族依據血緣門第的世襲特權壟斷政權的局面,為非貴族出身的工商業奴隸主開辟了參政議政的途徑,它進一步打擊了氏族制度的殘余,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12.【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和對梭倫改革內容、結果及特點的認識。第(1)題可從材料一及所學知識中歸納出來;第(2)題要能讀懂材料二的英文意思,可知“pattern”的含義為完善的雅典民主政治規范;第(3)題掌握梭倫改革的特點及作用。
答案:
(1)指導思想是社會公正與階級調和。
(2)pattern具體指雅典民主政治的規范,包括公民大會、四百人會議、公民陪審法庭等民主機構的運作方式。
(3)盡管梭倫改革解除債務的政策是對債權人的一種“侵犯”,但是這種“侵犯”是執行社會公正的結果,是公正地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措施,所以得到民眾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關鍵信息“我手執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的面前,不允許他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著 優勢。”說明梭倫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相對公平的社會秩序;由材料表格分析,梭倫改革通過財產的多少將全體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答案:指導思想:建立相對公平的社會秩序。措施:按財產的多少將全體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不同等級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評價:按財產相對于按出身來享有權利和參與管理,是社會的一大進步,為雅典的民主政治開辟了道路。
14.【解析】 解答本題的第一問,要注意材料中的“在時間的裁判席面前”“那奧林匹斯諸神的偉大母親一——黑色的土地,將是最好的證人”,這充分說明,梭倫對其改革充滿了自信,認為他廢除債務奴役制改革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將對雅典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回答第二問,要把梭倫的自信與雅典的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并上升到一個改革者必須具備的素質等角度進行思考。
答案:梭倫認為他廢除債務奴隸制的改革,適應了雅典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認識:作為一個改革者。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一定要同社會發展需要相聯系,并對自己的改革和社會的進步充滿自信,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梭倫改革 篇8
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
課標內容要求: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知識要點:
一、梭倫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2、經濟發展
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3、階級變化:
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二、梭倫改革:
1、內容:“頒布解負令”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恢復公民大會權力
建立“四百人會議”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2、特點:奠定民主政治基礎、促進工商業發展
三、梭倫改革的評價
1、歷史意義: 改革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進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終確立
2、歷史局限: 貴族在國家政權中占據絕對優勢,下層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權利
氏族制度殘余及貴族擁有世襲占有土地的特權
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政局動蕩不安
梭倫改革 篇9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雅典早期政治體制★
一、公元前8世紀初形成雅典王政國家。
二、公元前7世紀初形成雅典貴族共和國,元老院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雅典:梭倫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政治上:①平民雖享有公民權,但因經濟貧困而無法參與國家政權。
②貴族把持國家政權,包攬官職,制定法律,壓迫平民。
⑵經濟上:①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剝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債而淪為雇工、債務奴隸或賣到海外抵債。
2、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元前7世紀,隨著雅典工商業發展,部分人發財致富,成為工商業奴隸主。
⑵工商業奴隸主地位:經濟上富裕,但政治上沒有地位,不滿貴族的統治,逐漸與平民站在一起。
3、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
⑴主要矛盾:貴族與平民的矛盾,貴族與工商業奴隸主的矛盾是雅典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銳。
⑵影響:公元前7世紀,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局動蕩不安,雅典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㈡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1、徹底推翻原有體制的嘗試——基倫暴動。
2、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的嘗試——《德拉古法典》。
3、兩次事件的影響:沒能解決雅典的社會矛盾,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㈢改革的導火線:薩拉米危機
⑴原因:①雅典嚴重社會危機之時,麥加拉奪取薩拉米島,對雅典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②雅典貴族擔心平民力量乘機壯大,禁止討論奪取薩拉米之事。
⑵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經濟,社會危機空前嚴重。
㈣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詩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三、改革內容:
㈠經濟方面:
1、頒布《解負令》
⑴內容:廢除平民所欠一切債務和債務奴隸制;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限制土地兼并。(土地和債務)
⑵影響:取消債務奴隸,保護了平民的基本權益。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
2、發展工商業
⑴內容:①手工業:父母必須幫助子女學會一門手藝;鼓勵外邦手工業者移居雅典并賦予公民權。
②商業:鼓勵谷物進口和限制谷物出口,鼓勵出口葡萄酒、橄欖油。
⑵影響:①從短期看:穩定物價,保障平民生活。
②從長期看:經濟上:促進雅典工商業發展和社會經濟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業者隊伍壯大,工商業奴隸主力量增強,多元化政治格局進一步穩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個等級,并確定了相應的政治權利
⑴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⑵內容:四個等級:富豪級、騎士級、雙牛級和日傭級。
政治權利:第一、二等級擔任高級官職,第三等級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⑶意義: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維護了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為雅典政治民主化開辟道路。
2、創立四百人會議
⑴組成:四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但第四等級沒有當選資格。
⑵職能:為公民大會預審提案,準備議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級公民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提高公民大會的地位;打破貴族對國家權力壟斷。
3、組建民眾法庭,實行陪審員(不分等級,抽簽產生)制度
作用:民眾法庭的設立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陪審法庭使平民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四、改革評價(梭倫的遺產)
1、積極意義:
⑴打擊氏族貴族勢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礎;
⑵完善了雅典的國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權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決定改革的不徹底性。
知識鏈接
★必修ⅰ專題六: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演變★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任執政官)
內容、評價見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執政官)
內容:⑴以10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4個血緣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會議”取代原來“四百人會議”。
⑶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黃金時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內容:⑴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機構:“公民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
⑶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質而言,僅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③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方式,意味著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④歷史事實證明,雅典的衰落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
⑵進步性(得):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專題二 商鞅變法(學生預習課文用)
課程標準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春秋戰國時代特點: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
一、大動蕩: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
二、大變革:
1、社會經濟變化:隨著 使用和 推廣, 被破壞。
2、階級關系變化:⑴隨著土地私有化, 實力增強,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進行社會變革。
⑵各國先后進行變法。
3、思想意識形態變化:⑴表現: 、 、 、 等各家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⑵意義:形成中國思想史上第 次思想解放高潮。
三、大發展: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一、歷史背景:
1、客觀背景:大動蕩大變革
⑴諸侯爭霸的推動:各國面臨政治、經濟制度的重建。
⑵變法風潮席卷各國:首先 國 變法。
⑶百家爭鳴的推動。
2、主觀條件:
⑴秦國統治者銳意變革
___:發布“求賢令”,吸引有識之士。
⑵商鞅來秦并得到賞識是變法的重要條件
①游說:商鞅以變法強國之術游說秦孝公。
②辯論:與反對派辯論,宣傳變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他的主張得到秦孝公賞識。
③立信:南門徙木,取信于民。
二、變法的中心、目的
1、人物:秦孝公,商鞅。
2、中心: 和 。
3、目的:實現 。
三、變法的內容:強國之術
第一階段:公元前356年;第二階段:公元前350年。
措施 內容
政治方面 實行什伍、連坐制度 __: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
__:一家犯法余家告發,否則同罪。
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①制定 級軍功爵制;
② 沒有軍功不再授爵位。
廢分封,行縣制 ① 為地方行政單位。
②縣設令、丞、尉,由 任免。
經濟方面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①收糧多、織布帛多者, ;
②凡從事工商業或懶惰的,罰作官奴;
③以優惠政策吸引韓、趙、魏百姓來秦墾荒。
廢井田,開阡陌 廢除井田制度,實行 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統一度量衡 頒布標準度量衡器
社會風俗方面 “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
四、變法結果:“商鞅雖死,秦法未滅”,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五、變法的評價
歷史作用:
⑴政治上:世卿世祿制向賜爵制度的轉變,使統治集團內部構成發生重大變化, 成為秦統治支柱,逐步建立起 政治體制。
⑵軍事上:從“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國”,提高了秦軍戰斗力,為_____奠定基礎。
⑶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了 制,激發了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⑷總之,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 的一次變法。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變法前后的秦國★
變法前 變法后
經濟上 井田制為基礎 封建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祿制,奴隸主貴族占統治地位 縣制,軍功爵制,軍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權制
軍事上 秦兵不敢東向 全國皆軍、惟軍為榮,虎狼之國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參加中原盟會 傲視群雄,六國合縱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學說 以法為教,法家思想統治地位
生活上 陳規陋習 移風易俗
性質 落后的奴隸社會 新興的封建社會
梭倫改革 篇10
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
第1課 雅典城邦的興起
優化訓練
基礎鞏固
1.古希臘城邦興起于
a.公元前8世紀前后 b.公元前6世紀前后
c.公元前5世紀前后 d.公元前2世紀前后
2.下列對希臘城邦的認識和理解,不正確的是
a.指希臘的一種民族意識
b.指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
c.指希臘的一種國家組織
d.小國寡民是其突出特征
3.公元前8~前6世紀,雅典貴族把持的權力機關有
①首席執政官 ②長老會議 ③公民大會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⑧
4.梭倫改革前最尖銳的社會矛盾是
a.國王與貴族 b.貴族與平民
c.貴族與奴隸 d.國王與貴族
5.公元前8世紀以后,隨著雅典社會經濟的發展,雅典的商業貿易日趨繁榮。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①雅典人主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經商
②有些貴族也加入了經營工商業的行列
③雅典人從商業貿易中賺取了豐厚的利潤
④雅典的工商業者在經營活動中為求吉利絕不使用奴隸勞動
a.①② b②③ c.③① d.①④
6.雅典城邦對梅加蠟城邦宣戰并取勝的原因不包括
a.廣大平民的強烈要求
b.工商業奴隸主的呼聲
c.梭倫的個人努力
d.雅典統治者的推動
強化提高
7.公元前8~前6世紀,雅典出現了許多“六一漢”。這種現象是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發展的結果
b.貴族對平民實行盤剝的結果
c.城邦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d.是雅典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
8.關于公元前632年雅典武裝暴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的結果
b.暴動的參加者主要是平民
c.起義曾一度占領了雅典衛城
d.暴動成功地推翻了貴族政治
9.雅典的“山地派”
①都是債務奴隸 ②大都居住在山區 ③不能享受公民權 ④主張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雅典公民推舉梭倫為首席執政官的主要目的是
a.維護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 b.鞏固貴族的既得利益
c.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城邦統一 d.征服其他城邦的需要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請回答:
(1) 材料二眾多古希臘城邦的形成與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環境有何關系?
(2)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環境能否促進古希臘海外貿易的發展?請說明依據。
(3)有些史學家認為: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和城邦國家的體制有利于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請說明依據。
12.閱讀下列材料:
大雪和冰雹的威力來自陰云,
雷鳴產生于耀眼的閃電,
城邦毀于豪強,
而人民
受專制奴役則因愚昧。
出海太遠就不容易靠岸,
這一切應好生想想看。
——《梭倫詩選》
(1)詩中“豪強”、“人民”分別指的是當時雅典社會的哪一階層?
(2)當時人民受專制奴役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3)該詩反映了梭倫怎樣的思想?
高考猜想
13.閱讀下列材料:
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的自治權利或多或少屬于各邦公民。根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可將城邦政體劃分為若干類型,其中貴族制和民主制在古希臘城邦中最為流行。所謂城邦公民,并非指全體成年國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男性或旯。他們一般祖籍本邦,擁有數量不等的財產,能夠自備武裝服兵役。
請回答:
(1)結合材料概括古代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征。
(2)結合所學知識具體介紹雅典公民在梭倫改革前的狀況。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倫詩句:我手持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面前,不許它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著優勢。
材料二 下圖是改革前夕,雅典貴族開展激烈辯論的情景。
請回答:(1)梭倫所說的“兩個階級”各指什么?其中一個階級是怎樣不公平地占著優勢的?
(2)材料二中參與辯論的可能有哪些派別?他們各自提出的主張是什么?
(3)你認為辯論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a 古希臘城邦興起于公元前8世紀前后。
2.a 本題考查對城邦概念的理解。“城邦”意味著同一血緣人群的共同體,共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共同體,這種特征導致了它的狹隘性,也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一種民族意識。
3.b 本題考查學生對雅典貴族政治特點的掌握理解能力。其中③公民大會沒有實際權力,形同虛設。而貴族把持的都是要職。
4.b 君主制被推翻后,實行了貴族政治。但由于缺乏民主監督和有效的制約,雅典貴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財產,激化了社會矛盾。
5.b 雅典人的經營活動主要局限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雅典時代是奴隸制時代,雅典工商業者的經營活動絕不可能離開奴隸的勞動。
強化提高
6.d 實際上雅典統治者反對宣戰。
7.b 六一漢”的含義是:許多平民無力還債,不得不為債主耕種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為地租交給債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這種現象的出現是貴族對平民盤剝的結果。
8.d 該題意在考查考生的否定選擇能力。經辨析可知:a、b、c三項表述正確, 符合題干表述“不正確”之意的是d項。因為暴動沒有成功推翻貴族政治。
9.c “山地派”是雅典的下層平民,他們深受債務奴役之苦,但不都是奴隸,他們是雅典公民的一種。
10.c 明確題干“公民”應包括貴族、工商業奴隸主和平民,即梭倫是被雅典社會各階層推選上臺的,因此可判斷出a、b、d三項錯誤。
課外延伸
11.【解析】關于自然地理環境與世界各地區文明特色的形成的關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不少精彩的論斷。一般認為自然環境雖不能對國家體制和文明特點起決定性作用,但其影響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答案:(1)古希臘地區連綿不絕的山嶺溝壑把陸地隔成小塊,希臘公民在彼此隔絕的小塊土地上安居下來,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組成了城邦。
(2)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其耕地缺乏、土地貧瘠的局限,為了生計,希臘人不得不發展海外貿易,而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也有利于古希臘人進行海外貿易。
(3)古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有利于希臘人進行廣泛的海外貿易,便于其與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為古希臘人提供了寬松自由的求生環境,并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同時,古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小國寡民,這使公民有較多機會直接參與城邦的公共事務。
12.【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概括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與雅典社會現狀有機結合在一起。其中第(2)題要了解當時雅典社會的特點——貴族與平民的矛盾。
答案:(1)貴族、平民。
(2)政治上無權,經濟上遭到貴族盤剝,時常有淪為“六一漢”或債務奴隸的危險。
(3)認識到社會危機,主張進行社會改革。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綜合考查學生理解、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將材料與所學知識結合在一起。第(1)題要注意總體特征和政治體制,第(2)題注意雅典公民的發展變化、工商業奴隸主的興起以及雅典公民的分化。
答案:(1)主要特征: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自治權歸屬于城邦公民;城邦政體中貴族制和民主制最為流行。(2)雅典公民包括貴族與平民兩部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發展起來。梭倫改革前雅典公民分化為三部分:代表貴族的“平原派”,主張維護貴族寡頭政治.以鞏固自身的統治;代表工商業奴隸主的“海岸派”,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分享政治權利;代表平民的“山地派”,主張實行激進的民主政治,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14.【解析】 本插圖名為“改革前的辯論”,但沒有寫明參與辯論的派別,因此,解答第(2)問時不能武斷地認為是哪一個派別,而應該將三個派別都考慮在內。
答案:(1)貴族階級、平民階級。貴族在政治上占據了首席執政官等要職,把持了作為最高決策機關、監察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經濟上,掌握了大部分的財富。
(2)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平原派主張維護貴族寡頭政治,以鞏固自身的既得利益;山地派主張實行激進的民主政治,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海岸派關注發展海外貿易,掠奪外邦奴隸與財產。他們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專權,分享權利;另一方面也不贊成山地派的激進要求,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
(3)是否保留貴族政治成為辯論的核心。實質:貴族與平民的矛盾尖銳,內戰一觸即發,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