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復習提綱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精選4篇)
高二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復習提綱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篇1
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復習提綱
第五單元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㈠朝鮮戰爭:
⒈背景:⑴二戰的后東西兩大陣營對峙。⑵蘇聯與美國在歐亞大陸劃分勢力范圍,分別扶植建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大對立政權。此后,為朝鮮的統一問題,南北朝鮮展開了更加激烈的斗爭。⑶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視社會主義陣營為最大的障礙,決不容許對方勢力擴張:
⒉經過:⑴朝鮮內戰爆發:1950年6月25日拂曉,⑵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鮮,武裝干涉朝鮮內政,并命令第七艦隊到中國臺灣海峽,妄圖阻止中國解放臺灣省。⑶操縱聯合國安理會決定組成“聯合國軍”干涉朝鮮戰爭,擴大為一場局部戰爭。⑶美軍9月15日在仁川登陸,10月初越過三八線,中旬侵占平壤。⑷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朝中軍隊連續進行了五次重大戰役,把戰線穩定到三八線附近。⑸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戰略相持與和平談判階段。
⒊結果:1953年7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⒋性質:中朝: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美國: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半島:內戰。
⒌影響:⑴對中國:保障了我國的安全;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使兩國關系長期處于敵對狀態;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激情和國際主義精神;使我國建立了一支現代化國防軍;但人員,經濟損失慘重。⑵對朝鮮: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⑶對美國:人員,經濟損失慘重;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致使兩國關系長期處于敵對狀態;贏得西方盟友的信任;打擊了美國的擴張勢力。⑷對日本:有利于經濟的恢復;美國開始對日采取扶植政策;有利于日本軍國主義復活。⑸對蘇聯: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⑹對中國臺灣:有利于維持其分裂狀態。
(二)越南戰爭
(一)越南戰爭爆發的背景
(1)二戰后,越南成立了以胡志明為主席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并取得了抗法斗爭的勝利。
(2)1955年,在美國扶植下,南越成立了越南共和國,越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
(3)南越人民掀起了反抗吳庭艷政權,要求祖國統一的斗爭,并得到北方的支持。
(4)為了防止南越政權垮臺,扼殺越南的社會主義制度,美國開始了侵越戰爭。
(二)美國侵越戰爭的經過
1961——1964特種戰爭
1965——1973局部戰爭
(三)越南戰爭的結果和勝利的原因
1、結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取得了勝利,美國失敗
2、勝利的原因:
(1)越南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
(2)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持
(3)利用有利地形,開展人民游擊戰爭
(4)美國陷入越戰泥潭,國內反戰情緒日益高漲,
(四)對越南戰爭的評價
實質:既是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也是美蘇兩國和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
是美國及朝鮮戰爭后發動的又一次錯誤的戰爭,它是美國戰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價最大的的一次以失敗告終的侵略戰爭,對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㈢中東問題的由來與發展
⒈由來:⑴由于歷史因素,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因宗教信仰、領土紛爭和重要文化遺產歸屬問題引發的民族矛盾由來已久;⑵石油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長期以來,大國插手該地區,阿拉伯、猶太民族矛盾更加復雜;⑶1917年,托管巴勒斯坦英國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建國。猶太人源源不斷移入,造成猶阿人的摩擦日益激烈;⑷1947年11月 “聯大”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于1948年8月結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阿拉伯人反對分治。矛盾空前尖銳;⑸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權要求,是阿以沖突長期存在的關鍵。
⒉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⑴起因:以色列建國。⑵時間:1948年5月------1949年7月;⑶交戰雙方: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與-以色列。⑷結果: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⑸影響:①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超出了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舊矛盾沒有解決,又引起新的領土紛爭,為以后中東地區的動蕩埋下了隱患。②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阿拉伯國家未能建立,而被瓜分。
⒊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⑴起因:1956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損害了英法的侵略利益。⑵時間:1956年10月-----次年3月;⑶交戰雙方:英法以與埃及。⑷結果:英法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后,于11月停火。12月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⑸影響:①埃及維護了民族利期益,掃清了英法殖民統治的殘余。②埃及人民的勝利推動了中東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民族獨立與自決運動出現高潮。③戰爭削弱了英法的國際地位及在中東的影響。④美蘇走上了中東角逐的舞臺。中東問題又增加新的復雜因素。
㈣曲折中東和平進程:
⒈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⑴起因:①1958年2月,埃及敘合并,使以色列感到了來自南北夾擊的威脅;②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建立,開展武裝斗爭,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③以色列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蘇聯則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⑵時間:1967年6月5日----10日。⑶交戰雙方:埃及、敘利亞、約旦與以色列。⑷結果: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國家的失敗。⑸影響:①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②以色列占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中東局勢更加復雜。
⒉第四次中東戰爭---- “十月戰爭”:⑴起因:①為了收復“六?五戰爭”中的失地和洗刷恥辱,阿拉伯國家積極準備新的戰爭。②埃及和敘利亞在蘇聯的幫助下迅速提高軍備。⑵時間:1973年10月。⑶交戰雙方:埃及、敘利亞與以色列。⑷結果:雙方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后。⑸影響:①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東岸部分地帶,敘利亞收回戈蘭高地部分地區②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這對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⒊《戴維營協議》:埃及率先走上了與以色列的和解之路。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簽署“戴維營協議”實現雙方和解。開啟中東和談先河。
⒋“土地換和平”原則及其影響:20世紀80年,埃以雙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中東和平進程正式啟動。
(五)南亞次大陸的沖突
一、“蒙巴頓方案”與印巴分立
1. 印度的特點
(1)印度自18c成為英國殖民地
(2)存在兩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和兩大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
2.“蒙巴頓方案”1947.6
(1)提出背景
①英國實力下降,想從印度“脫身”
②印度人民要求獨立
③兩大政黨在立國問題上存在分歧
(2)主要內容:“印度獨立法案”(即“蒙巴頓方案”),根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英國分別向兩者移交政權。同年8月15日,印、巴正式實行分治,分別獨立。后來,它們又先后成立了共和國。
(3)影響:
○1印巴的獨立標志著英國對印度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終結
○2但這種根據宗教原則的分治,卻給印巴兩國人民帶來了嚴重后果:
a印巴居民間摩擦對立嚴重
a在分治過程中,帶來一股居民遷徙浪潮,兩種教徒的遷徙和仇殺,造成了大批的難民;
b兩國在土邦歸屬問題上沖突激烈,造成長期不和
b原來統一的經濟被割裂,從而造成兩國經濟發展的嚴重困難;
c另外,印度民族領袖甘地因譴責教派仇殺,呼吁教派團結,竟于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狂熱分子刺殺,造成了悲劇。這種不利影響延續至令,成為南亞次大陸局勢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二、三次印巴戰爭
戰爭 起因 時間 結果 影響
第一次印巴戰爭 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位置、居民成分、法案規定、王公顧慮) 1947.10-1949.1
劃定停火線,克的歸屬未解決
第二次印巴戰爭 克什米爾局勢再度緊張 1965年8月-9月下旬 克什米爾局勢再度緊張
第三次印巴戰爭 印介入東巴基斯坦自治運動 1971年11月-12月 孟加拉國成立 1972.1
三、引發印巴沖突的主要原因
1、英國殖民統治者推行“分而治之”造成沖突(印巴并立有利于英對其控制)
2、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隔閡與敵視
3、邊界和領土歸屬的長期不確定
4、美蘇兩個大國的不斷插手
(六)兩伊戰爭
一、背景(領土、宗教、民族、現實)
1.領土(石油)爭端: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問題;
2.宗教和民族矛盾:
3.地區霸權政策:薩達姆奉行地區霸權主義;
4.大國力量介入:石油成為大國爭相控制的對象,增加了兩伊矛盾的復雜性。
二、戰爭過程:(三個階段)
①時間:1980年9月—1988年8月
②概況:伊拉克進攻、伊朗防御階段
伊朗進攻、伊拉克防御階段 “襲船戰” 、“襲城城”、 使用化學武器
邊境地區互有攻守階段
三、戰爭影響
1、殘酷的戰爭不僅影響了兩國的經濟,而且造成了經濟的全面倒退;
2、戰爭給兩國人民心靈投下了極大的陰影;
3、兩伊戰爭還造成了中東國家的分裂;
4、兩伊戰爭為美蘇等國插手這一地區事務創造了條件
㈦海灣戰爭:
⒈起因:由于多年來的邊界爭端,致使兩國沖突不斷;兩伊戰爭后,伊拉克陷于經濟困境,為了恢復國內經濟,免除所欠科威特巨額債務,徹底解決出海口問題,提高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地位,決定吞并科威特。
⒉時間:1991年1月17日-----2月27日
⒊進程:
⑴“沙漠盾牌”行動:①聯合國安理會、蘇聯、阿拉伯國家聯盟等紛紛譴責伊拉克。1990年11月安理會通過決議規定伊拉克必須在1991年1月15日以前執行聯合國協議。
②美國為了確立其在世界新秩序中的主導地位,控制中東的石油資源,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對伊拉克的入侵行為迅速做出了最為強烈的反應。8月7日,美總統布什宣布開始實施“沙漠盾牌”行動,命令美軍進駐沙特。③美國組織起了以美國為首的27個國家參加的多國部隊,部署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周圍地區,對伊拉克軍隊形成了包圍之勢。
⑵“沙漠風暴”行動:①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了輪番轟擊,開始了“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正式爆發。②伊拉克也曾向沙特和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企圖逼迫以色列卷入戰爭,使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的戰爭轉變為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和美國的戰爭。但導彈大多被“愛國者”導彈攔截,有的則落入沙漠地區,沒有對多國部隊造成威脅。以色列在美國的指示下也沒有對伊拉克進行還擊,避免了戰爭升級。③1月28日,伊拉克又組織了地面進攻,企圖將多國部隊拖入地面戰,從而發揮自己的優勢,但也被多國部隊擊敗。④多國部隊摧毀了伊拉克的主要軍工廠、軍事設施、軍事力量以及部分具有強烈殺傷力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使伊拉克的軍事指揮系統和防空系統陷于癱瘓,沉重打擊了科威特境內的伊軍。
⑶“沙漠軍刀”行動:2月24日對伊拉克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地面進攻,代號“沙漠軍刀”。多國部隊迅速解放了科威特并攻入伊拉克南部地區。2月27日,伊拉克被迫宣布無條件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的全部決議,多國部隊宣布停火。
⒋影響:⑴美國等西方大國加強了在海灣地區的作用和控制海灣的能力;⑵阿拉伯世界發生了嚴重分裂,中東地區的形勢更加錯綜復雜;⑶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助長其獨霸世界的野心。
⒌特點:⑴是一場高科技戰爭:電子干擾技術,壓制和制導技術,精確制導武器。海灣戰爭廣泛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戰爭。它向傳統戰爭觀念提出了挑戰,在各國軍事界引起了震動。⑵二戰后參加國家最多
⒍啟示:未來的戰爭將是高科技戰爭的舞臺。這就啟示我們只有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始終堅持科技創新,才不會為時代所拋棄。
⒎思考題:海灣戰爭是一場高科技戰爭。未來的戰爭將是高科技戰爭的舞臺。有人認為高科技將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也有人認為人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和認識。
解題思路:同意后一種說法。“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這個命題的普遍真理性今天依然存在。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戰爭對“人的因素”的具體內涵提出了挑戰,“人的因素”在戰爭尤其是局部戰爭中的作用形式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在信息化戰爭中,人仍然處于主體地位,戰爭還是人與人的較量。具有現代軍事素質的新型軍事人才,具有高超的戰斗技能、深厚的知識積累和良好應變能力的軍事人才,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高二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復習提綱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篇2
第六單元和平與發展
㈠聯合國的建立及作用:
⒈產生:⑴提出設想:1941年美英《大西洋憲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國際組織的設想;⑵名稱由來:1942年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聯合國家一詞;⑶首次宣告要建立:1943年蘇中美英華盛頓會議,簽署《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首次宣告要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⑷1944年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正式命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原則⑸1945年雅爾塔會議,進一步確立“五大國一致”的原則;⑹1945年舊金山會議。51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⑺同年10月24日,中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正式成立。1947年,聯合國大會決定,10月24日為聯合國日。
⒉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并且促進對于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⒊主要機構:⑴大會:聯合國大會由全體會員國組成。⑵安全理事會:是聯合國中最重要的常設機構,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責任。⑶經濟社會理事會:反饑餓、反疾病、反愚昧。⑷人權理事會:保障人權。⑸托管理事會:⑹國際法院:在海牙。⑺秘書處:聯合國秘書長是聯合國的行政首長,由大會根據安理會推薦委派。
⒋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動:⑴聯合國成立之初,處于美國的控制和操縱之下通過了侵略朝鮮的非法決定⑵1948年6月,聯合國在中東巴勒斯坦地區派出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這是第一次維和行動。⑶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向中東地區排除第一支維和部隊。⑷1987年,通過第一次強制性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對解決國際沖突、維持國際和平有一定影響。但維和行動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而只是維持暫時和平,等待問題解決的臨時手段。
㈡世界人民的反戰和平運動:
⒈世界保衛和平大會:⑴1949年第一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巴黎和布拉格舉行。提出舉行“保衛和平國際斗爭日”活動的倡議。⑵1950年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委員會提出“斯德哥爾摩宣言”要求“無條件禁止原子武器”。⑶根據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的決議,1950年底世界和平理事會成立,提出的原則:不同制度國家和平共處;爭端平等協商;尊重民族自決。從此,反對侵略戰爭,渴望世界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⒉《羅素—愛因斯坦宣言》:1955年,國際科學界向世界發出了著名的防核武器和平宣言——《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⒊國際和平年、和平日:⑴聯合國大會于1981年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聯大開幕的日子定為國際和平日。⑵1986年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和平年”。⑶xx年9月7日,聯大通過決議,決定從xx年開始,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國際和平日。
⒋戰后世界人民反戰和平運動的高漲的原因、特點和意義。
⑴原因:①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眾多的地區沖突和美蘇對峙,人們飽受戰爭之苦,渴望和平。②核武器毀滅性的破壞力,讓人們覺悟。
⑵特點:①廣泛性。②民主性。③有組織性。
⑶意義:有利于制約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㈢和平與發展:當今世界的主題
⒈依據:
⑴歷史角度:①19世紀以來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依賴日益加深;②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和現代化殺傷武器的發展使世界人民強烈要求維護和平,堅決反對戰爭(聯合國及世界人民的反戰和平運動)。
⑵時代角度:①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世界形勢總體趨緩,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是可以避免的。②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明顯增多。③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坐下來進行談判協商,以解決糾紛。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⑤當今世界面臨許多突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人口增長過快,資源開發盲目無序,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等,取決于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的解決。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經濟優先已成為世界潮流。
⒉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⑴近代史上中國深受外來侵略和欺凌,深知和平與獨立的來之不易。⑵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⑶中國外交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⑷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⑸中國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創國之一和積極的實戰者。⑹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⑺中國是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積極倡導者。⑻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⒊兩大主題的辯證關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
高二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復習提綱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篇3
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⒈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條件:
⑴根本原因: 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⑵列強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奧矛盾、英德矛盾)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它們的對峙導致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⑶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
⑷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
⑸導火線(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促使兩大軍事集團主要成員國相繼宣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⒉人類歷史為什么發展到20世紀才會出現世界大戰?
⑴客觀條件:20世紀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為一個整體,各國聯系日益加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條件: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
⑶現實條件: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或戰爭會影響到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而影響整個世界。
⒊交戰雙方:同盟國:德、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共4國;協約國: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國
⒋時間:19xx年——1918年
⒌主戰場:歐洲
⒍主戰線:西線(決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東線:俄——奧匈德 南線:
⒎經過:第一階段:19xx年 主動權在德方實施“施里芬計劃” 西線馬恩河戰役,(首次重大戰役)東線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戰役,德速戰速決計劃破產;
第二階段:1915—19xx年 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三大陸戰一大海戰:西線的凡爾登(時間最長最慘烈)、索姆河戰役(坦克)(規模最大)和東線的俄軍夏季攻勢;英德日德蘭海戰(最大的海戰);
第三階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國參戰(原因、影響);俄國退出戰爭(原因、影響);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加入協約國集團?
⑴美國與英法存在著傳統的歷史文化聯系
⑵美國與協約國之間巨大的貿易貸款聯系
⑶俄國二月革命后的戰爭形勢變化
⑷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參戰契機
⒐分析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
⑴經濟實力處于劣勢;
⑵軍事戰略上的失誤;
⑶內部與國內矛盾的尖銳;
⑷國際力量對比不利于同盟國。
⒑結果: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經濟、軍事、國內和國際力量對比來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影響
⑴導致世界格局變化:西歐相對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歐的相對衰落體現在:①經濟受重創:曾經領先世界的西歐,生產水平遠遠低于戰前,相對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戰;②精神遭打擊:人們失去了戰前的樂觀主義,充滿了幻滅感和危機感;③英國更衰落:戰前已喪失工業第一強國地位;美日的崛起體現在:①美國:戰后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轉向紐約②日本: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由債務國變債權國)
⑵戰爭引起革命與獨立的浪潮
參戰國的革命與獨立:①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響歐美工人運動②德國與匈牙利:分別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敗的偉大嘗試;③中東歐政治版圖發生劇變:一戰摧毀了四個帝國—德俄奧匈奧斯曼,誕生了一批獨立國家
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①原因:列強的奴役與掠奪,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國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國新興階級力量的壯大;②影響:奠定了二戰后摧毀殖民體系的基礎;
⑶戰爭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
①一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飛機進入實用階段、汽車取代馬車、缺乏原料國家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等等;②一戰促使政府機構改變職能: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職能加強;③一戰改變的人們的思想觀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戰運動高漲與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社會主義理想和觀念的影響。
高二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復習提綱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篇4
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復習提綱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單元主題】和平與戰爭、正義與邪惡的斗爭更昭示了和平與正義的可貴;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具有現代戰爭特征;戰爭改變了世界格局,也改變人類文明的狀態。
(一)、二戰爆發的原因
原因1: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主要原因)
一、危機的原因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2.直接原因:金融危機。
二、危機的表現和影響
1.股市崩潰、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業下降、外貿縮減、工人失業、經濟危機導致國內政治危機。
2.危機導致新的資本主義模式和世界大戰:為擺脫危機,各國選擇不同發展道路。英國利用殖民體系建立排他性的經濟集團,美國羅斯福新政開創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德、日則走上法西斯道路,企圖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市場,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三、危機的特點
1.來勢兇猛。2.影響范圍廣。3.持續時間長。4.破壞性強。
四、德日法西斯上臺
1.德國法西斯通過政黨和民主選舉途徑上臺
(1)上臺原因:a凡爾賽體系種下民族復仇惡果;b德國經濟脆弱(海外市場狹窄、過度依賴美國資本);c國內矛盾激化,壟斷資產階級渴望建立獨裁政府;d納粹黨的欺騙宣傳(種族優勝論、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e軍國主義和民主傳統淡薄的歷史傳統[“三大主義”(民族、軍國、專制)氣氛濃厚。]
(2)上臺標志和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標志: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為政府總理。
(3)撕毀《凡爾賽和約》,破壞凡爾賽體系:1935年實行義務兵役制,1936年開進萊茵非軍事區。
2.日本法西斯通過軍部的一系列行動擴大影響,最終上臺
(1)上臺原因:a經濟基礎薄弱,國內市場狹小,危機深重,國內矛盾尖銳,渴望轉嫁危機;b軍部策劃政變、對中國的9.18事變等恐怖事件,逐步影響政府;c日本天皇專制傳統和對外侵略的國策;d華盛頓體系的壓制。
(2)上臺標志和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標志:1936年廣田弘毅上臺組閣。
(3)破壞華盛頓體系: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知識拓展:
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機影響下,美國與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啟示?
(1)歷史傳統的影響:美國是通過兩次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沒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較濃的民主色彩德日都沒有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沖擊,帶有較強的專制殘余勢力
(2)日德法西斯勢力較強,美國法西斯勢力較弱
(3)凡-華體系的影響:美、德、日在戰后格局中處于不同地位,美國要維持這一格局,德、日則要沖破它。
(4)經濟狀況的影響:美國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經濟實力雄厚;德國經濟發展對國外資本依賴性強;日本經濟基礎薄弱,國內市場狹小受危機打擊嚴重
(5)領導者個人素質不一樣。羅斯福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捍衛者;而希特勒從年輕時就表現出了獨裁傾向
原因2:局部的反法西斯斗爭(孤立斗爭,無法戰勝法西斯)
一、局部反法西斯事件
1.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反法西斯戰爭,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直孤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
(1)原因:a1922年法西斯上臺的意大利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又無力在歐洲抗衡;b埃塞俄比亞地位重要。
(2)過程:a1935年意大利不宣而戰;b1936年意大利攻陷埃塞俄比亞首都;c1941年,在盟軍幫助下,埃獲得解放
(3)埃塞俄比亞失敗原因:a雙方力量懸殊,埃塞俄比亞落后,意又使用毒氣;b西方大國采取縱容政策,埃孤軍奮戰。
3.西班牙內戰
(1)內國內革命戰爭階段:1936年上臺的人民陣線改革使右翼勢力佛朗哥叛亂,內戰爆發。
(2)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階段:德意干涉(意圖切斷英法與東方殖民地的聯系、把西班牙變成軍事實力實驗場),世界進步人士組成國際縱隊支持,蘇聯援助,西方大國綏靖政策,西班牙戰爭最能反映二戰前各大國的矛盾與斗爭,被看作“二戰前的彩排”,成為二戰的提前預演,被稱為“小二戰”(理由:①英法美帝國主義國家與德意法西斯勢力之間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存在尖銳矛盾,但為了反對社會主義而相互勾結;②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既和法西斯勢力有矛盾,也與英法美帝國主義國家有尖銳矛盾;③反對法西斯勢力成為世界人民革命斗爭和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內容。)
(3)結果:1939年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
(4)危害:它使意大利向德國靠攏; 助長了意大利和德國的侵略野心;摧毀了集體安全體系,使歐洲一些小國到國聯以外去尋找出路;西方大國的縱容使法西斯國家更加有恃無恐,世界局勢朝著擴大戰爭的方向發展。
二、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形成
1.原因:在打破原有國際秩序、對外侵略擴張過程中,利益越來越近;英法美等國對共產主義的仇視,為法西斯國家提供欺騙的借口。
2.過程:1936年德意通過侵略埃塞俄比亞事件,結成“柏林—羅馬軸心”;1936年德日在反共旗號下勾結,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結成三國軸心。
3.影響: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初步形成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集團。
原因3:綏靖政策使局部戰爭走向世界大戰
一、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
1.主要推行國家:控制國聯的英法,還有推行中立政策的美國。
2.定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所采取的姑息、退讓、妥協、縱容的政策。
3.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犧牲別國的利益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禍水東引,犧牲蘇聯求得西歐無戰事。
4.實質:以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欲望,以換取和平;盡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頭引向社會主義蘇聯,緩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其實質是縱容侵略。
5.影響:①最大影響是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壯大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使他們做好大戰的準備,戰爭走向世界大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②而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攻擊,法國的淪亡是法國統治者長期推行這一政策的直接結果。
6.主要表現:①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國聯沒有制裁日本,主張在“國際合作”的名義下,把中國東北三省變成帝國主義列強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國際聯盟雖然對意大利實行經濟制裁,卻未把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列入禁運范圍。蘇伊士運河也繼續供意大利使用。美國推行“中立”政策,不向雙方輸送武器,實際上有利于意大利。
③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德意援助叛軍,進行公開的武裝干涉,英法利益受到嚴重損害,但害怕引火燒身,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國采取的“中立”政策,也是貌似公允。
④對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的行為視而不見。
⑤18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撕毀《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奧合并的條款。英法等戰勝國接受了這一事實。
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制造慕尼黑陰謀,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禍水東引,綏靖政策達到頂點。
⑦二戰爆發后,英法對德宣而不戰的“靜坐戰爭”“奇怪戰爭”是綏靖政策的戰時表現,而德國對西線的進攻,則標志著綏靖政策的破產。
二、慕尼黑陰謀
1.背景:①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沒有引起英法的反對。
②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意志少數民族利益為借口。
③英法企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與希特勒達成妥協,并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2.過程: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場的情況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強行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
3.實質:維護自身利益,避免與法西斯國家的戰爭,犧牲弱小國家,將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
4.影響:①《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是大國強權主義和綏靖政策的集中體現,標志著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
②暴露了英法的軟弱,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氣焰,德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張的步伐、二戰的全面爆發。此后,英法被迫調整政策。
③蘇聯對英、法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國家安全的考慮,1939年8月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條約評價:a、對蘇聯:是兩國劃分勢力范圍的丑惡行徑,玷污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形象;使英法禍水東引的企圖破產,避免了首先遭到德軍的進攻,贏得了備戰的時間;b、對德國:為發動戰爭時免于兩線作戰,解除了后顧之憂;c、對歐洲:集體安全努力落空,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更難建立,更難阻止二戰的爆發。)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⒈全面爆發——德軍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1939年9月)
⒉波蘭潰敗原因:①法西斯德國發動突襲:閃電戰,軍事力量強大。準備充分②波軍武器裝備陳舊,戰術落后、布署失當并依賴英法③英法宣而不戰,致使波蘭孤軍奮戰④蘇聯趁火打劫,建立東方戰線,入侵波蘭
⒊法國潰敗原因:(1940年6月)①法國推行綏靖政策,縱容德國侵略擴張而自身士氣低落,自食其果;軍事回想落后對裝甲兵和航空兵的戰術熟視無睹;對德進攻方向判斷失誤;統治集團的失敗主義和投降主義占據主導地位;不能有效組織人力物力②德使用閃電戰;采用曼施坦因方案,出其不意;單線作戰③意大利趁火打劫
⒋敦刻爾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德使用閃電戰;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軍隊被困,后大部分撤回英國,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⒌不列顛之戰(1940年7月—10月)主要是空戰,最終粉碎了德國的陰謀,10月間,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使其侵略計劃首次受挫。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擴大
⒈蘇德戰爭的爆發及其影響:
⑴原因:①消滅蘇聯是希特勒稱霸歐洲和世界決定性的步驟;②1940年9月簽訂了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③控制了歐洲14個國家和地區,占有了強大的軍事資源
⑵時間:1941年6月22日
⑶影響:蘇德戰爭的爆發,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的擴大。戰爭初期,德軍進展順利,到11月,占領了蘇聯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⒉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其影響:
⑴原因:①侵占中國和東南亞是日本長期發以來的既定目標②法西斯德國在歐洲的一系列勝利刺激了日本的動野心③歐洲戰事正酣為其提供了大好機會④1940年8月,日本公開提出 “大東亞共榮圈”計劃,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英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⑤1940—1941年,日本占領了印度支那,美英等國宣布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嚴重打擊日本。美日矛盾激化⑥日本軍部決定趁美國尚未準備就緒,發動突然襲擊,取得戰爭主動權。日本把美國太平洋艦隊看作是日本“南進”的最大障礙,認為只有消滅這支艦隊,才可放心大膽地南進⑵時間:1941年12月7日⑶影響:日本以微小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日軍偷襲珍珠港后,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日本出動陸軍,向東南亞各國和西南太平洋各島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⒊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及意義。
⑴原因:①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對全人類的安全和民主構成嚴重威脅,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最兇惡的敵人。②蘇德戰爭的爆發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直接促成
⑵目的:聯合行動,抗擊侵略,捍衛獨立與自由
⑶過程:①1939年通過新的《中立法》②1941年3月通過《租借法案》,加強了對英國等國的援助③美英確定“先歐后亞”的戰略方針④蘇德戰爭爆發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蘇聯
⑤1941年秋,羅斯福和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表示了兩國反對納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決心。⑥9月蘇美英三國在莫斯科簽訂了關于美英以武器供應蘇聯的議定書三國開始聯合行動。⑦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初, 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各國保證用自己全部的經濟、軍事力量來對法西斯國家作戰,不與敵人單獨媾和。《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⑷性質: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⑸意義:①大大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人力,物力)②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團結協作、互相支援和配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進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⒈莫斯科戰役:⑴時間:1941年9月底-------第二年初。⑵結果: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⑶勝利原因:①莫斯科軍民團結一致,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②蘇聯從東部大量增援部隊③天氣嚴寒,德軍缺乏御寒設備。⑷影響:消滅蘇聯的“閃電戰”計劃破產了。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德軍無力發動全面進攻,蘇德戰爭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⒉斯大林格勒戰役:⑴原因:斯大林格勒位于伏爾加河下游,是蘇聯歐洲部分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水陸交通樞紐,也是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和石油中轉站。莫斯科戰役后,受到重大損失的德軍無力再發動全面攻勢。希特勒決定集中力量進攻南線,企圖占領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的糧食、工業及石油產區,進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灣
⑵時間:1942年7月-----1943年2月。⑶結果:德軍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⑷勝利原因:①蘇聯守軍進行殊死抵抗②巷戰不利于德軍先進武器作用的發揮③天氣嚴寒,德軍缺乏御寒設備④德軍后援困難⑤蘇軍采用了正確的戰備戰術⑸影響: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勢的轉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在這場戰役中德軍被殲33萬人,損失了大批武器裝備,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從此,蘇軍開始轉入反攻。這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國人民,鞏固并發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團內部的瓦解。
⒊中途島戰役:⑴原因:1942年美國艦載飛機對日本的東京等城市進行了轟炸,日本舉國震動,決定消滅太平洋艦隊。⑵時間:1942年6月⑶結果:美國以少勝多,取得了重大勝利,日軍損失慘重。⑷勝利原因:①戰前美軍成功地截獲了日軍的作戰計劃密碼,察覺了日本的作戰計劃,集中有限兵力,伺機殲敵;②日本分散了絕對優勢兵力。戰術陳舊,特混艦隊擔負攻擊中途島和引誘美軍艦隊的雙重任務,錯失戰機。⑸影響:使太平洋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轉折,日軍被迫由進攻轉為防御,美軍由防御轉為進攻
⒋阿拉曼戰役:⑴時間:1942年秋。⑵結果:德意軍隊大敗,被迫西撤。⑶勝利原因:①德意由于戰線過長,給養出現困難;②英軍給養充分,同時有兵力優勢。⑷影響: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⒈瓜島戰役:1942年,太平洋戰場的美軍率先反攻,攻占瓜島,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到1945年初,收復了馬島和菲律賓,日軍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滅。
⒉意大利投降:1942年11月,美英聯軍在西北非兩棲登陸,東西夾擊德意軍隊, 1943年5月,北非德、意軍降。北非戰場結束。
⒊庫爾斯克會戰:1943年7月,蘇德庫爾斯克戰役,德軍損失慘重,失去了蘇德戰場的主動權,1944年蘇軍發動十次打擊,收復了全部國土,并攻入東南歐。
⒋諾曼底戰役: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歐洲成功地開辟了對德作戰的第二戰場。盟軍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法西斯的滅亡。
⒌開羅會議:⑴時間:1943年冬。⑵參加者: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⑶地點:開羅。⑷內容:《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⑸意義:協同了三國對日作戰。
⒍德黑蘭會議:⑴時間:1943年11月。⑵參加者: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⑶地點:德黑蘭。⑷內容:①通過了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宣言。②會議還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⑸意義:協同了三國對德作戰。
⒎雅爾塔會議:⑴時間:1945年2月。⑵參加者: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⑶地點:雅爾塔。⑷內容:①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后德國民主化②準備成立聯合國③蘇聯在歐戰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⑸意義:加速了德國的滅亡;大國初分了世界。
⒏波茨坦會議:⑴時間:1945年夏。⑵參加者:杜魯門、丘吉爾、斯大林。⑶地點:波茨坦。⑷內容:①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②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⑸意義: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影響:
⒈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造成的危害:給人類造成空前的浩劫。在戰爭中喪生的人數約5 000萬。直接軍費消耗達1.1萬億美元,還有4萬多億美元的物質財富被毀壞。在這次戰爭中,法西斯屠殺無辜平民,毀滅人類文明,殘暴本性暴露無遺。舉“納粹殘殺猶太”和“南京大屠殺”。
⒉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意義:
① 戰爭使人類理性得到張揚,人權與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維持和平的聯合國隨之誕生;
② 二戰改變了世界格局,美蘇成為兩個世界一流大國,西歐的世界中心地位繼續衰落(人教:已不復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區轉移(美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霸主);
③ 二戰促進了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歐亞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④ 二戰促進了戰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興起。
⒊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人類提供了哪些寶貴的經驗教訓? ⑴警惕法西斯勢力抬頭,對法西斯主義絕不能姑息養奸⑵面對法西斯勢力的進攻,要建立起廣泛的統一戰線⑶建立相對合理,公正、平等的國際秩序,和平共處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準則⑷加強維和性國際組織的權威⑸處理好經濟糾紛,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防止其引發戰爭⑹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導者和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