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啟蒙運動》期末知識點整理(精選2篇)
高二歷史《啟蒙運動》期末知識點整理 篇1
【基礎解讀】
一、 理性時代的到來
1,原因:
(1)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2)自然科學取得重大進展。
(3)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
2、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啟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張:
(1)啟蒙思想家們不滿足于對人性的尊重,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進一步發展了人文主義。
(2)他們否定一切外在權威,認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
4、影響:
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實的黑暗,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他們以生動的文筆,通過戲劇、小說等形式,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促進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2、思想主張:
(1)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2)他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鳩:(1)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
(2)影響: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4、盧梭:
(1)著有《社會契約論》一書,闡述了“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2)他認為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權推翻他。
(3)盧梭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三、啟蒙運動的擴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
2、評價: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二歷史《啟蒙運動》期末知識點整理 篇2
本節課為探究活動課,安排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發展》單元新授課結束后。
學情分析:
互聯網時代同學們的信息獲取途徑已經非常便利,中學生中出現了對于教師、教材、權威的某種質疑傾向,但是這種質疑常常是情緒化的,缺乏充分依據或邏輯分析,而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很多學生如果沒有現成的知識或權威的觀點作為依托就不敢、不能在新的史料面前提出有悖于既有觀點的看法。
另一方面高二的學生又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在性格上又是最容易質疑權威的時期。但是這種叛逆在現實中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簡單地與老師或家長或社會的觀點相沖突的看法,而沒有轉化為在思想學術上的質疑精神和批判能力。本節課就是希望在將學生叛逆期的性格適時轉化為思想批判精神上做些嘗試。
基本思路
引導學生以理性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方式來學習一節以理性為核心的啟蒙運動活動探究課。在此課中實現歷史邏輯、學生認知邏輯和課標、教材邏輯的有機統一。三個邏輯的統一的出發點是針對學生成長中所面臨的認知和情意發展需求(這種需求在學情分析中已經陳述),整合的目的在于增進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促進學生的情意發展。
教學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從史料出發,通過對于史料的分析歸納,交流研討,對啟蒙運動中三權分立思想進行深入探究,從而以此一點為切入進一步理解啟蒙運動的內容、原因和意義,激發學生運用自己理智的自信,引導學生體驗理性分析的方法,培養學生對于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感悟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質。
教學重點
深入探究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對于闡述同一歷史現象的不同文本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其間的差異,進而探究差異產生的原因、影響,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與批判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
境
導
入
1、從南開中學的校訓切入,挖掘校訓所蘊藏的啟蒙精神,從而導入啟蒙運動。
2、呈現啟蒙運動中的一個沙龍場景,和學生一起簡單回顧啟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引導同學們討論啟蒙思想中哪個思想最重要。
1、學生談自己對于校訓的理解。
2、學生依據新授課中所學,回顧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基本觀點。
3、學生討論啟蒙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
1、從校訓切入,引發學生對于南開精神思考和傳承的熱情,同時挖掘南開精神與啟蒙精神的的內在關聯,導入啟蒙運動。
2、呈現三位主要啟蒙思想家和沙龍的形式。為接下來的探究創設沙龍式的情景。
3、學生深入理解啟蒙思想,并引出本課重點: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問
題
探
究
1、提供先行組織者:三權分立思想的實踐來源,使用第一組材料。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比必修1和必修3對于英國政治制度的描述。使用第二組材料。
3、分析問題,提出假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
4、提供史料,合理論證:
① 必修3誤讀了孟德斯鳩?使
用第三組材料。
② 兩者描述的英國政治制度
是不是同一時期的?
③ 孟德斯鳩誤讀了英國?教
師提供新史料。
5、引導同學們總結研究步驟和研究方法。
6、以總結出的步驟和方法研究新的問題:從“孟德斯鳩”誤讀英國出發。提供第四組材料。
7、由“誤讀”思考時代特征對于人們思想認識的影響,進一步引申到時代對于歷史研究的影響。
1、學生閱讀回答。
2、同學們對第二組材料進行分析對比,發現差異。
3、學生討論回答,提出種種假設和解釋。
4、學生說出需要什么樣的史料,并對史料進行分析。
① 同學們解讀史料,論證假
設是否合理。
② 同學們結合教材和學案內
容,進行論證。
③ 在排除法得出孟德斯鳩誤
讀英國基礎上,以新史料進一步論證。
5、同學們總結。
6、同學們與老師一起分析、論證。得出一種解釋:孟德斯鳩誤讀英國可能與時代特征有關。
7、同學們思考、討論。 整體意圖:對于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的探究,在探究中引導同學們體悟歷史研究的步驟與方法。
1、首先證明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的實踐來源是當時英國的政治制度,為下面的探究提供條件。
2、引導學生在常識面前大膽懷疑,以一個具體實踐為例幫助同學們進一步理解獨立思考的涵義,認識獨立思考的力量。
3、 培養同學的分析推理能
力。
4、 培養同學們論從史出的意
識和歷史論證能力。
① 培養同學們的辯證思維。
② 培養同學們的時序思維。
③ 培養同學們對于現實的關
注,同時認識到新史料的重要性。
5、 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
究能力。
6、 進一步認識孟德斯鳩的三
權分立,并鞏固已總結出的研究方法。
7、幫助同學們形成一定的歷史認識。
拓
展
延
伸 教師指出今天所學習的歷史研究方法和形成的歷史認識,還只是一種初步探究,仍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學生思考。
希望同學們在研究教材上歷史問題的過程中積累更多更好的研究方法,不斷提升歷史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