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
專題五第2、3節
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列寧教案
【課標要求】
1.簡述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基本史實。
2.簡述列寧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采取的舉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3.認識列寧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的貢獻。
【課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列寧創建布爾什維克的主要過程及其在流亡國外期間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并取得豐碩理論成果的史實。了解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主要活動和理論貢獻。探討列寧結合本國國情探索俄國革命道路的創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質。
2、過程與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關列寧創建布爾什維克,捍衛、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等方面的基本史實,觀看相關的歷史題材影片,或運用多媒體手段重組歷史資料,使學生在再現歷史情景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提高對歷史人物的感性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列寧不屈不撓、矢志革命的勇氣,以及他結合本國實際而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列寧為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理論與實踐活動
【教學難點】
列寧對蘇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教學過程】
一、走上革命的道路
重點在于了解列寧對當時俄國社會狀況的認識及其對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
1、良好家庭教育形成了列寧堅毅的性格、強烈的責任感和體諒他人的優秀品質
2、大學時代因參加反對沙皇的大會被開除和流放;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標志著俄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俄國農奴制的廢除,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擴大了工業品的國內銷售市場,俄國的經濟開始出現快速發展,頓巴斯、巴庫、波羅的海沿岸等工業中心開始逐步形成。但從總體上來看,俄國社會、經濟較之西歐、美國仍顯落后。到19世紀下半葉,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靠輸出谷物換取外國工業品的農業國,半封建的農奴制殘余的存在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緩慢發展,造成了俄國國內經濟的相對落后及對外國資本的嚴重依賴,農村的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腐朽反動的沙皇專制制度所具有的高度的軍事掠奪和侵略性,使其積極從事對外擴張戰爭,與列強爭奪巴爾干和中近東。上述各種矛盾的交互影響,使俄國的國內矛盾變得尖銳突出,最終使得它成為整個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列寧所面臨的正是在沙皇統治下落后的俄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問題。為了推翻沙皇制度,奪取革命的勝利,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建立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從哪里人手呢?列寧認為必須首先真正從思想上組織上建黨。
列寧的志向(打碎舊制度,建設新社會)——當列寧因參加學生運動而被捕時,只有17歲。一個警察局長不解地問他:“我不明白,你為什么要造反?年輕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者墻,你不是在用腦袋往墻上撞嗎?”列寧藐視地回答:“是的,一堵墻,不過已經腐朽了,一推就倒了,我們可以從上面跨越過去。
3、成為馬克思主義者:1888年成為喀山馬克思主義小組的積極分子;
4、1892年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小組,在伏爾加河一代傳播馬克思主義。
5、1893年來到彼得堡開始為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進行思想和組織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