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
問題探究:
你認為俄國在一年內接連發生兩場革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決定因素是什么?這兩場革命的性質是否相同?你判斷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①決定因素:俄國社會矛盾的尖銳
②革命性質:1917年的二月革命屬資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屬社會主義革命
③判斷依據:革命任務和革命成果
十月革命的特點;(理論角度、革命道路、革命的階段性、革命實現的方式)
1)從理論的角度看: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的學說,并通過十月革命的實踐得以實現,是俄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2)從革命的道路看:它走從城市到農村的道路。
3)從革命的階段性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緊密相連的兩個不同性質階段的革命。
4)從革命實現的方式看: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革命形式奪取政權。
㈢鞏固蘇維埃政權:
當時蘇俄依然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潭中,對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來講,擺脫戰爭,獲得鞏固的和平,是爭取社會主義勝利的重要條件。列寧說:“一個給受盡了三年掠奪戰爭折磨的人民帶來了蘇維埃政權、土地、工人監督和和平的政府,是不可戰勝的,有什么東西能比這個真理更加不可爭辯、更加清楚呢?和平是主要的。”
1、背景:
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列強武裝干涉;俄國地主、資本家叛亂;國內外勢力迅速聯合起來,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進行了瘋狂反撲和武裝干涉。
(1)國內:蘇維埃政權建立后,俄國仍處于同德、奧交戰的狀態,沙皇時期的舊軍隊仍然在交戰的前線,當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前線后,反動軍人立即掉轉槍口,向新生的蘇維埃進行反撲。
(2)國外:帝國主義國家既害怕俄國退出戰爭而使戰場的格局與態勢有利于德國,更害怕俄國革命及其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影響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士兵。于是,他們聯合起來,開始進行武裝干涉。
2、政策:
為了戰爭。列寧親自出任了不久前成立的國防委員會主席。直接負責一切軍務
宣布廢除沙皇政府簽定的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有獨立和統一的權利。列寧還承諾歸還沙皇霸占的,當時被白衛軍占領的中國遠東領土。
(1)外交:與德、奧議和,退出一戰;(1918年與德國簽定《布列斯特和約》)
(2)軍事:組建紅軍,參加衛國戰爭。
(3)政治:1918年,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首都設在莫斯科
“一切為了前線”、“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
(4)經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①背景:
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列強武裝干涉;俄國地主、資本家叛亂, 為打退國內外反動勢力,維護新政權,工作重心重新轉移到軍事方面
②內容:余糧收集制;企業收歸國有;實行貿易國有化; 實行實物配給制等
③實質:禁止一切商品生產和交換
④影響:
積極: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和財力爭取戰爭勝利。
消極:損害農民利益——導致農民極大不滿
違背經濟規律——導致生產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探索。
㈣實施新經濟政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背景:
(1)四年帝國主義戰爭,三年國內戰爭,使俄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危機)
(2)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矛盾,農民不滿、水兵叛亂,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