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精選2篇)
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篇1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導學案】
◎漢字與書法藝術
(一)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1、填空【a】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漢字按 、 、 、
、 的脈絡演變發展,至今已有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
2、演變的總趨勢: ;漢字字形字體逐步 。
【資料閱讀】倉頡造字:
【合作探究】1:古書上普遍記載的這個傳說可信嗎?【b】
(二)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
1填空【a】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是自發階段, 進入自覺階段。由 衍生出來的楷書、行書、草書,通過眾多書法家的努力實踐,臻于成熟。
2、【合作探究】2:中國書法藝術有何特點?【c】
3、書法的三種形體:
發展與特點 代表人物和作品
楷書 發展:魏晉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
特點:筆畫詳備,結體嚴整,是規范化、標準化、楷模化的字體,是實用功能很強的書體。 魏晉:鐘繇、王羲之
唐代:歐陽詢(歐體)
顏真卿(顏體)
柳公權(柳體)
草書 發展:成熟于魏晉
特點:筆畫簡約,勾連不斷,任情縱性,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東晉:王羲之、王獻之、
唐朝:張旭、懷素
行書 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是一種最活躍的字體。它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 “天下第一行書”
唐朝:顏真卿
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
明朝:文征明
三、筆墨丹青中國畫
列舉中國古代繪畫發展演變的過程、階段特征、代表作。【b】
(1)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
(2)夏商周三代至戰國的繪畫:
(3)秦漢時期:
(4)(4)魏晉南北朝時期
(5)隋唐五代時期的繪畫藝術,
(6)兩宋時期:
(7)元明清時期:
【合作探究】4:繪畫藝術和當時社會有沒有關系?能不能舉例說明?【c】
◎京劇的出現
1、京劇的演變過程:【b】
2、京劇形成原因:【b】
3、京劇的特點:【b】
4、京劇的發展過程簡述:【b】
拓寬視野:
生
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凈
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并不干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丑
劇中丑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臺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合作探究】京劇為什么被稱為國粹?
京劇之所以被稱謂為國粹,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京劇經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吸取了眾多地方戲曲的精華,逐漸形成了固有的并具有綜合性的一種表演程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京劇藝術是中國戲曲藝術,更廣泛地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一種濃縮。另一種原因是因為它被梅蘭芳等人傳播到世界上,并被世界人民所認可和矚目。中國的戲曲劇種種類的繁多,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所以把京劇稱謂為國粹,引申說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總代表。
【演練廣場】
一、選擇題
1.我國史學工作者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批甲骨文以前的刻符和早期文字,如: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是國家形成的標志 b.已經全部得到識讀
c.與以后成熟的文字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d.具有相通性,起到了加強各地聯系的作用
2.如果有人想師從名家練習行書,你認為最好的字帖是( )
a.《蘭亭序》 b.《顏氏家廟碑》 c.《自敘帖》 d.泰山石刻
3.閱讀教材48頁第二幅插圖,它體現了( )
a.文人情趣 b.民間風情 c.質樸與浪漫 d.王朝鼎盛氣象
4.下列連線,不正確的是( )
a.原始社會──彩陶畫──《鸛魚石斧圖》
b.戰國時期──帛畫──《人物龍風圖》
c.唐朝時期──宗教畫──《送子天王圖》
d.北宋時期──風俗畫──《洛神賦圖》
5.歌曲《說唱臉譜》中唱到:“藍臉的竇爾敦盜玉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所述的是哪一種戲曲?( )
a.南戲 b.雜劇 c.京劇 d.昆曲
6.《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古代書畫藝術上的巔峰之作,千百年來一直是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競相爭奪的至寶,普通百姓根本就無緣一睹真容,現藏于故宮。該畫(部分)見下圖,說法正確的是( )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
b.以文人畫為特色,講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風俗畫為亮點,描繪北宋京城的繁華
d.題材廣泛,場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時的盛景
7.漢字形體演變的總趨勢是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簡 c.由象形到會意 d.由圖畫到符號
8.京劇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戲曲已經成為城鄉人民的文化需求 b.文化專制導致了戲劇的繁榮
c.地方戲曲日益繁榮 d.安徽、湖北藝人的長期努力
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漢字的起源及發展脈絡,書法藝術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中國畫的發展脈絡及基本特征;京劇的發展歷程、京劇藝術特點以及藝術家代表;
(2)理解:書畫同源和京劇形成發展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碑帖、歷史比較、欣賞圖片、欣賞戲劇等方法,了解中國書畫和戲劇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魅力,體會國粹京劇的魅力;
(2)漢字書畫及京劇都是祖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要珍惜和弘揚古代優秀文化。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
難點:理解中國書畫和戲曲藝術的基本特征。(書畫同源)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xx年8月8日晚,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萬眾矚目中拉開大幕。這一刻,全世界數十億雙眼睛聚焦于北京“鳥巢”;這一刻,世界感受著美麗的“文化中國”。在開幕式演出“文字”一章中,表現活字印刷術的字模神奇地變換著圖案的情景令人過目難忘。古老的漢字承載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這一章的表演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漢字的魅力。那么,中國的漢字和印刷術是如何發展的呢?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的起源: 圖畫文字→象形字的符號化→漢字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漢字從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現代文字,盡管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在性質上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現代漢字是從古代漢字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來的。
我國古人常說“上古結繩而治”。 實際上在文字產生之前,結繩是一種用來記事的方法。我國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圖畫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是原始文字的雛形。
后來,象形字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至商朝,漢字已經形成完整體系。
2、文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篆書(分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
●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 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在漢文字發展史上,篆書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隸書: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3、文字演變的趨勢: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 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
4、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
(1)書法藝術發展的兩個階段: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2)書法的幾種主要書體:
●楷書
特點:筆畫詳備,結構嚴整,是規范化、標準化、楷模化的字體。
發展:①始于東漢。②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魏晉有鐘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樂毅論》;初唐的歐陽詢(歐體)、盛唐的顏真卿(顏體)、晚唐的柳公權(柳體);宋代黃庭堅、元代趙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紹基等。
●草書
特點:筆畫簡約,鉤連不斷;線條流暢,任情縱性。雖難于辨識,實用性不大,卻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發展:起源于漢初,成熟于東晉。魏晉以來盛行不衰,名家輩出。
代表人物: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盛唐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
特點: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是一種最活躍的字體。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
發展:經過東漢至西晉約兩個多世紀的演變,書體完全成熟。
代表作: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唐朝顏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書;
北宋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天下第三行書;元朝趙孟頫的《行書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離騷》等。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過渡: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我們都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
1、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彩陶畫、巖畫、壁畫和地畫。其代表作是彩陶畫《鸛魚石斧圖》。
2、夏商周三代的繪畫:以人物肖像為主,畫在墻壁上、絲帛上。《人物馭龍圖》和《人物龍鳳圖》是出土的戰國楚國帛畫。戰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
3、秦漢時期:繪畫藝術有進一步發展。繪畫門類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畫像磚等。代表作有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彩繪帛畫、河南洛陽東漢墓出土的《夫婦宴飲圖》等。
4、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并總結出許多精辟的繪畫理論。代表作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5、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繪畫藝術的高峰,糅合外來美術風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盛極一時。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圖》、閻立本的《步輦圖》、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等。
6、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風俗畫成為最大亮點,繪畫成為商品。代表作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7、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等。
三、京劇的出現:
1、古代戲曲的起源:
(1)中國戲曲從原始的歌舞發展而來。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刀耕火種、捕魚打獵的生活。為了獲取食物,人們在采集或出獵以前,要進行跳舞、歡歌的祈禱活動,以求成功。中國戲曲就從原始的歌舞發展而來。
(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以樂舞戲謔(xue)為業的藝人,即優伶。
(3)元朝時,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現元雜劇。
元代的戲曲形式稱為元雜劇。元雜劇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關漢卿和《竇娥冤》。此外,還有王實甫的《西廂記》等。
(4)明代時,出現昆曲。-------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湯顯祖和《牡丹亭》。
元代的雜劇和宋元南戲的產生為地方戲曲樹立了楷模,大大推進了地方戲曲的發展。
2、京劇的出現:
(1)形成: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②道光年間,“徽漢合流”,即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參加徽班演出。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1840年~1860年)間,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
(2)發展:
①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②京劇由北京走向各地,成為全國廣為流行的劇種,被稱為“國劇”。
③民國以來,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國人民的贊賞。
3、其他戲種:秦腔、越劇、川劇、粵劇和黃梅戲等。
★作業:談談中國書法和繪畫發展的基本脈絡。
★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國古代的藝術成就,包括書法、繪畫和戲曲。作為新時期的學生,了解中國傳統藝術是必須的。也希望中國傳統藝術能在現代條件下不斷創新,繼續發揚光大!
⊙【學思之窗】想一想:漢字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保證了漢字使用的暢通無阻;漢字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區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條件,反之,我國眾多民族、眾多方言,為漢字的使用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漢字自身的成熟與完美,也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