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二歷史教案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精選2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2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精選2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 篇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知識梳理

  新中國經濟發展線索及特征

  發展線索:(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進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1949年至1952年為經濟恢復時期,人民政府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統一財經,調整工商業,實行土地改革,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并取得初步發展。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和平方式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1956年底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此后,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在正確方針的指引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由于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背離了經濟建設的中心、提出了脫離中國實際的經濟建設目標,先后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結果出現了三年嚴重經濟困難,造成各生產部門比例失調等。通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由于黨和人民堅決抵制“左”傾錯誤,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4)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共十二大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xx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方向。這一時期,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現代化建設迅速發展。當前,我國各族人民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努力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

  特征:新中國成立后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到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直在正確的指導思想下進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經濟特征是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1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直至80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進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

  認識: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誤,走過了曲折的歷程,但成績是主要的。我們可以得到的經驗教訓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國經驗,必須符合本國國情,建設道路要有本國特色;生產關系的調整應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經濟建設服務。

  二、重點問題理解

  1.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建國初期,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主要借鑒了蘇聯的經驗,逐漸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對蘇聯模式的迷信,開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探索。這個時期的探索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也屢遭挫折,出現了重大失誤,并發生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全局性的錯誤和挫折。

  特點和評價:第一,在探索的指導思想上有兩個發展趨向。一個是正確的趨向,形成了一些正確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實踐經驗,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績。另一個是錯誤的趨向,形成了一些錯誤的理論觀點、政策設想和作法,導致了一系列失誤。這兩種趨向相互滲透和交織,最終“左”傾錯誤占了上風,導致“文革”的發生。第二,這時期的探索,總的來說是在“左”傾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一方面過于追求生產關系的先進性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另一方面片面強調階級斗爭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三,總的特點是成就和失誤并存,經驗與教訓交織。

  (2)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文革”結束以后,黨中央吸取“文革”教訓,恢復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工作重點完全轉移到了經濟建設軌道上來,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實行改革開放,進行了農村、城市及其他領域的全方位改革,開創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指導思想上,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3)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堅持鄧小平理論,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改革開放,開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轉軌,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特點和評價:第一,以上兩個時期的探索,是在繼承和恢復了黨的優良傳統,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后出現的。第二,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系統地糾正了“左”傾錯誤,打碎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枷鎖,對社會主義階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確的判斷,形成了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指導方針。第三,這時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斷同錯誤傾向作斗爭中實現的。第四,這一時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著。

  2.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及影響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四次變革:(1)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的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2)農業合作化:在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進,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國家基本上實現了把土地等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些黨的領導人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1958年輕率地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人民公社化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作出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即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包產到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這一政策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3.新時期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1)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角度來認識: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對經濟基礎的局部調整,改革的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即保持上層建筑不變,改革的主要內容是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認識:我國之所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因為原有的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都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如政企職責不分,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企業缺乏自主權,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致使企業失去活力等,從而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原有的經濟體制不能迅速推動科技進步,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經濟體制也是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迫切需要。

  (3)從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角度來認識: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為輔的體制,把宏觀與微觀、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還包括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責任制承包經營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這些政策適應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

  三、精題范例

  例1 1949~1956年,我國農村生產關系變化的趨勢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c.封建剝削制度→個體小農經濟→社會主義合作經濟

  d.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歷史線索的再認再現、歷史思維的綜合運用能力。回答時要緊扣“1949~1956年”、“農村生產關系變化”兩個要求。a項在時間跨度上與題干不符,可先排除;c項是經濟形態而不是生產關系的變化趨勢,亦可排除;d項是農業改造的三個步驟,雖然能反映生產關系的變化,但并不能反映1949~1956年農村生產關系的整體變化;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經過土改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了農民土地所有制,后來又經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所以b項答案正確。

  答案:b。

  例2 1985年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質含義是

  a.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b.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改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

  d.改革不適合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解讀、理解歷史材科,闡釋歷史的能力。解題時首先要理解一般“革命”的根本目的:即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時稱“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目的也是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次要結合選項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b項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明顯與題意不符,可直接排除;c、d兩項則是改革內容的一個方面,但沒有揭示出改革的實質,亦可排除;a項的表述和革命的根本目的──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完全吻合,故正確答案為a項。

  答案:a。

  四、同步精練

  (一)選擇題

  1.建國初期為鞏固政權和恢復經濟,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具關鍵性作用的是(  )

  a.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    b.土地改革

  c.穩定物價、統一財經           d.鎮壓

  2.新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在國營企業中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管理制度和技術管理制度的措施是(  )

  a.沒收官僚資本    b.實行民主改革   c.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d.實行生產改革

  3.“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是指“一五計劃”期間的哪一項建設成就?(  )

  a.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b.大慶、大港油田建成

  c.南京長江大橋通車    d.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

  4.被稱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創舉的是(  )

  a.農業互助合作化      b.對資本家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c.個體手工業合作化    d.沒收官僚資本

  5.中共八大為中國共產黨探索本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主要是因為(  )

  ①把經濟建設確定為黨的中心任務②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階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工業國的總任務④強調制定經濟建設方針必須適合實際情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既符合中共八大總任務的要求,但又違背中共八大經濟建設方針的是(    )

  a.整風運動    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c.七千人大會  d.“文化大革命”

  7.黨輕率地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主觀原因包括(  )

  ①片面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②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③對階級斗爭形勢估計過于嚴重④夸大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以下表格為“文革”期間部分年份工農業生產總值變化的情況。這些數據表明

  年份 1996-199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一年增長 -9.6% -4.2% -9.2% 11.9%

  a.“文革”期間,工農業生產總值時起時落

  b.“文革”對文革農業生產的沖擊是有限的

  c.“九•一三”事件后,經濟開始迅速回升

  d.周恩來、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時,經濟迅速回升

  9.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直接原因是(  )

  a.克服小農經濟的落后性                 b.為解決工業化原料

  c.克服人民公社經營管理過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義

  d.發展農村生產力

  10.從中共“八大”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再到中共“十四大”,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這種前進表現在以下哪些方面?(  )

  ①社會階段的認識②工作重心的轉移③產業結構的調整④新經濟體制的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發展非農產業和鄉鎮企業的長遠意義在于(  )

  a.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變化和現代化       b. 農村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c. 改變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d.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其生產積極性

  12.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做法從根本上表明(  )

  a.市場經濟一定要取代計劃經濟         b.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不能并存

  c.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       d.市場經濟體制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品

  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改革開放并經過艱苦談判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據此回答13~15題。

  1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逐漸形成的對外開放的格局是(  )

  a.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內地

  b. 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c.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d.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14.清朝后期中國開埠通商和當前對外開放的相似之處是(  )

  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②由沿海向內地推進③深入到中國的西北內陸④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5.清朝后期中國開埠通商和當前對外開放、加入wto最本質的不同點是(  )

  a.關稅稅率不同        b.國家行使主權程度不同

  c.對外開放地區不同    d.外資投入規模不同

  (二)材料解析題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黑龍江,我國最北的一個省。20世紀50年代,它完全按照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在過去的日子里,這片黑土地為國家累計提供了全國近1/2的原油、1/3的木材、l/3的電站成套設備、1/10的煤炭、1/2的鐵路機車以及大量的商品糧。

  材料二:1990年以來,由于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趨顯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步伐比較緩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也進一步擴大。

  材料三:振興東北,專家建雙:1.發展混合經濟是關鍵。2.改變國有企業的機制。3.裝備工業和其他優勢產業并存。4.抓住新一輪快速增長期,進行調整、改造和創新。讀后請回答:

  (1)抗日戰爭中,東北人民最早開始了反擊日本侵略的斗爭,試舉出一些具體事例。

  (2)東北地區曾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舉出1953~1966年期間,東北地區工業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至少三個)

  (3)結合材料,指出東北地區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

  (4)結合東北地區的經濟結構、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特點,對振興東北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三)問答題

  17.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是硬道理。發展要有新思路。

  (1)20世紀20年代初的俄國,30年代初的美國都面臨著大的社會動蕩,其具體表現是什么?俄、美解決問題時各有什么“新思路”?

  (2)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中國怎樣“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和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點?產生了什么作用?(4分)

  (3)從上述各國的發展中,你有什么感悟?

  附: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 3.a 4.b 5.d  6.b 7.a 8.d 9.c 10.a  11.a 12.c 13.d 14.c 15.b

  (二)材料解析題

  16.(1)“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中共派大批干部去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1936年組成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有楊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2)建成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大慶油田等。(3)體制性矛盾:長期實行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結構性矛盾: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以重工業為主,今天面臨資源危機。(4)建議: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發展旅游業;發展教育等。(不必拘泥于本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三)問答題

  17.(1)大動蕩表現:俄: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內戰使經濟瀕于崩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新的形勢。美:受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巨大;經濟危機加深了社會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胡佛政府軟弱無力。新思路:俄國實行新經濟政策,通過用固定的糧食稅、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和商品自由買賣的辦法發展生產,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同農民的市場交流。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方法,整頓金融、調整工業、農業,即用一定的計劃經濟手段來調節資本主義產銷之間的矛盾,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混亂和無序競爭,達到渡過經濟危機的目的。(2)鄧小平采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戰略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點:在堅持社會制度不變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解放生產力,最終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用:1978年以后中國對內改革,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發展經濟,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全面發展。(3)感悟: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迎接挑戰,抓住機遇等(不必拘泥于本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 篇2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教案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知識梳理】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一五”計劃、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背景:

  基本任務:

  “一五”計劃      工業化特點:

  (1953—1957)

  成就:

  影響:

  內容:      

  特點: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1953—1956)      實質:

  意義: 

  背景:

  中共八大      內容:

  (1956年)

  意義:

  背景: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下,

  大躍進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展開,接著,黨中央片面認為規模越大,公

  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民公社化在全國興起。

  標志:高指標、浮夸風、“共產風”

  大躍進與人民  主要原因:

  公社化運動     

  評價:

  【重難點突破】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有何成功與失誤?原因何在?有何教訓?

  【鞏固練習】《贏》第11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第三冊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原則(精選2篇)

    科目思想政治題目第二課第一框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準則p19(章、節、頁)教學目的和要求①記住法律準則的特點。②掌握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寓意,即做任何事情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 第四冊依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精選3篇)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使學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識:法律規范作用的表現,法律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我國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危害。...

  •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通用2篇)

    三、課標要求: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及其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教學設計(通用2篇)

    示例1.導入的過程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

  •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精選2篇)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課程標準】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過近代報刊、電影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精選2篇)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在本課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比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了使學生便于記憶和理解,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形象化的圖表進行講解。...

  •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選15篇)

    第10課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教案(通用2篇)

    高一政治教學案2---21第八課: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溫故知新:XX年5月1日,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

  •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內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意義。2、能力目標:通過本框知識的學習,提高閱讀理解、綜合分析和認識問題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 第一課 第三框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通用2篇)

    第三框題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教材分析] 講述繼奴隸社會之后的封建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也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講封建社會的進步性及剝削關系。 首先指出,'封建社會的生產以農業為主,農民是生產者。...

  • 第一課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精選2篇)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教材分析]本框 講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指出階級統治的出現。...

  • 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通用2篇)

    第6課 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 學案 一.課前導學(一)認清目標 明確要求學習目標重點: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二)自主學習 充分準備 (預習時順帶把這些題給做了,...

  • 社會小教案(通用3篇)

    活動目標:1、理解兒歌的內容。2、鼓勵幼兒用兒歌表達自己的成長。3、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4、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精選3篇)

    課題執筆人羅石文編寫日期執行人執行日期三維教學 目標知道當代國際社會主要由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構成。了解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及其權利和義務。懂得國際組織的內容和作用。關注國際社會的發展,樹立做負責任大國的心態。...

  • 從一個農民的收支看和諧社會(精選2篇)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的教學設計及說明政史地組 盛金賢一、 教材分析: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是高二哲學常識第三課第一節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證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從對立統一以及二者的關系闡述對立統一規律的...

  • 高二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器 | 午夜日韩精品 | 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 91p在线 | 草草網站影院白絲內射 | 国产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宗合| 免费无码aⅴ免费中文字幕 91丨porny丨蝌蚪 |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 免费网站啪啪 | 91香蕉麻豆 | 少妇午夜性影院私人影院成都 | 日本aⅴ日本高清视频影片www | 成人av免费网站 | 亚洲九一 |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久操免费视频 |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潘金莲 | 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对白 | 汉服女装齐胸襦裙被c到喷水 | 日本护士毛茸茸高潮 | 最新综合精品亚洲网址 | 久久只有精品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大战 | tube国产 | 涩涩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动漫 | 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游戏推荐 | 粉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 久久久亚洲一区 | 亚洲一区视频网站 | 九九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点播观看 |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 在线观看av毛片 | zzzwww免费看片免费软件 | 黄a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免费一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