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知識梳理
新中國經濟發展線索及特征
發展線索:(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進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1949年至1952年為經濟恢復時期,人民政府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統一財經,調整工商業,實行土地改革,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并取得初步發展。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和平方式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1956年底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此后,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在正確方針的指引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由于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背離了經濟建設的中心、提出了脫離中國實際的經濟建設目標,先后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結果出現了三年嚴重經濟困難,造成各生產部門比例失調等。通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由于黨和人民堅決抵制“左”傾錯誤,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4)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共十二大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xx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方向。這一時期,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現代化建設迅速發展。當前,我國各族人民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努力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
特征:新中國成立后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到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直在正確的指導思想下進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經濟特征是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1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直至80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進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
認識: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誤,走過了曲折的歷程,但成績是主要的。我們可以得到的經驗教訓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國經驗,必須符合本國國情,建設道路要有本國特色;生產關系的調整應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經濟建設服務。
二、重點問題理解
1.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