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教案
3.新時期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1)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角度來認識: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對經濟基礎的局部調整,改革的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即保持上層建筑不變,改革的主要內容是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認識:我國之所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因為原有的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都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如政企職責不分,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企業缺乏自主權,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致使企業失去活力等,從而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原有的經濟體制不能迅速推動科技進步,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經濟體制也是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迫切需要。
(3)從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角度來認識: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為輔的體制,把宏觀與微觀、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還包括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責任制承包經營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這些政策適應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
三、精題范例
例1 1949~1956年,我國農村生產關系變化的趨勢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c.封建剝削制度→個體小農經濟→社會主義合作經濟
d.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歷史線索的再認再現、歷史思維的綜合運用能力。回答時要緊扣“1949~1956年”、“農村生產關系變化”兩個要求。a項在時間跨度上與題干不符,可先排除;c項是經濟形態而不是生產關系的變化趨勢,亦可排除;d項是農業改造的三個步驟,雖然能反映生產關系的變化,但并不能反映1949~1956年農村生產關系的整體變化;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經過土改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了農民土地所有制,后來又經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所以b項答案正確。
答案:b。
例2 1985年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質含義是
a.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b.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改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
d.改革不適合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解讀、理解歷史材科,闡釋歷史的能力。解題時首先要理解一般“革命”的根本目的:即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時稱“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目的也是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次要結合選項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b項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明顯與題意不符,可直接排除;c、d兩項則是改革內容的一個方面,但沒有揭示出改革的實質,亦可排除;a項的表述和革命的根本目的──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完全吻合,故正確答案為a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