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19xx年,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1524年德國爆發了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教隨國定”的原則通過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過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會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沖擊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影響巨大;
2、過程與方法:
(1)問題探究:指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規律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2)歷史比較:輔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比較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會說教的不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2)通過對馬丁•路德大無畏、勇為天下者先的戰斗精神和品質的學習,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難點: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是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一場政治運動,他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
師: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駕于王權之上。
師:早期宗教改革發生在哪些國家?
生1:英國,如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
生2:捷克,如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于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政治統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師:宗教改革開始于哪個國家呢?為什么?
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部門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