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②《圣經》是人們信仰惟一的神圣權威:
既然“信仰耶穌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這種信仰呢?馬丁•路德認為信仰的惟一依據是《圣經》,每個教徒都應該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的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和理解,這是一種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中介。這種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將《圣經》由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譯成德文。德文《圣經》的出版發行,不僅使人們何以直接領悟上帝的語言,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規定了一種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語言,為德國語言和文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海涅認為馬丁•路德對《圣經》的翻譯是“創造了德語”。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圣經》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
教師在講解這一內容時,可結合必修ⅲ提及的我國活字印刷術點明:由于圣經一直以來都被羅馬教會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閱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馬丁路德開始著手將圣經翻譯成德文。這個時候,剛剛實現的古騰堡活字印刷技術給德文版圣經的發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幫助,使得圣經的大量印刷和發行成為可能。
③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
1520年8月,他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在信中痛斥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主張君權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企圖以民族的世俗權威取代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神權。他認為基督教貴族“應該發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他另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這些內容的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
小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1)“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羅馬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
3)信徒皆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儉教會,否定了教會的奢侈腐化,符合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會,否定了教權高于王權,有利于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國家統一、強化王權的政治要求。
(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1、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如閔采爾起義。
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戰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唯一從農民戰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并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更加加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