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局面。
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而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3)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觀原因):
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父母是農民,父親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別且不易認識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鄉之中,被人藐視、厭棄。所以,有人傳說謂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馬丁路德工作成功時,許多人仍以此話來攻擊他。
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圣經,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圣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有一段對路德的最著名的評論,海涅寫道,路德“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僅是最偉大的,也是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國人的所有優點和弱點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他是這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一個冷靜的有學問的詞語制造者和一個有靈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嘔心瀝血地工作、來研究他的費勁的教義上的特點,而在晚上他則拿起長笛,凝視天空的星星,把樂曲和對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風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顯著的。
2、開始的標志: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教皇出售贖罪券
正當路德熱心宣傳他的新見解時,教皇利奧十世以修繕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教廷大員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贖罪券聚斂資財。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
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